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13部分

暗黑大宋-第413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因为无法绞成真正的线,感觉上毛茸茸的,所以也叫毛衣毛巾毛袜,也会起到一些保暖作用。

    当然,这种毛衣毛巾并不是王巨所想的那种,也就是后人眼中的毛衣毛巾。

    就是这玩意儿,价值五贯。

    成寻的翻译也买了毛头巾、毛沓、革手袋。三样共花了一贯五十文钱。

    整比后世贵了二十倍,并且还是不合格产品。

    凤翔府特产的绦,也就是茸毛带子。长两丈,粗三四寸。价值十贯钱。

    北宋末年,庆州有聪明人,发明了用手捻出的毛线,但这个太麻烦了,于是索性学习福建路百姓,让小孩子用手捻那种不合格的毛线,再织成布,然后一匹只重十四两的“毛线布”价值四百贯铁钱。那时铁钱与铜钱兑换比是一比十到一比二十之间,也就是价值二十贯到四十贯钱,一两毛线价值一贯半到三贯钱!

    就是这种笨重的手捻毛线技术,现在还没有出来。

    一张礼佛毯或坐毡,若是秋冬卖价值三十多贯钱,春夏“胡乱卖了者”,还要十五贯钱,并且其中多是陕西冒牌西夏的礼佛毯,正宗的西夏礼佛毯一般人还买不到。

    一匹冬天盖在床上的毡,面积与一匹绢大小的。质量好的也要卖到二十贯钱,差的也将近十贯。

    所以往税务上引,大伙还能不明白吗?

    如果将祖阳这个作坊扶持起来。那怕一年只生产两千床毡毯,一床只售十贯钱,仅是往税与过税,官府就可以征得一千多贯商税。况且还有百姓售羊毛时的税务,不向祖阳征税,但百姓总要交一个百分之三的往税吧。

    况且王巨准备进一步扶持祖阳,打算刻意从盐州请来技艺高明的西夏工匠,如果工艺跟上来,价格又合理。一年所售的数量何止两千床?

    仅是这个税赋,就可以忽略那个利息了。

    不过有一个官员担心地说:“王公执行青苗法。恐利息有所冲突啊。”

    那个半年就收二分利息,这个一年才收一分利息。悬差太大了。王巨说道:“无妨,介逋公的青苗法是济农赈贫,打击高利贷,我的只是扶持朝阳产业。”

    “朝阳产业?”

    “就是有前途的正当作坊,前景光明,行业不违法,经营者本身也是遵纪守法的良民,同时只限定于作坊,与行商无关。”

    其实就是指工业,这时候将这些作坊不是当成了工业,而是也当成了商业。

    “明公,就是利息太低,如果是二分利那就好了。”另一名官员说道。

    无论王巨怎么诠注,这一分利的出现,必然会与二分利的青苗法有所冲突,但如果是二分利,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甚至让大家头痛的,马上就到来的青苗摊派钱也立即解决,不摊派了,专门贷给需要的商人。

    “那我来说一说青苗法,说实话,它就是变相性的加税敛财,所以反对的人很多。另外它是根据各户贫富摊派的,越有钱摊派的越多,然而一等户往往有势力,平时连任何税赋,两税、商税、杂税,甚至包括科配,都不能交给国家,况且向他们强行摊派青苗贷,这些人反对,一人当抵一千人反对,因此看上去声势浩大。”

    **丝可以逆袭,那是对手弱小,当对手足够强大时,纵有几百万自来水,同样也能轻松的秒杀。

    这才是真相。

    “但陛下为什么要支持?它也有它的优点。高利贷诸位也多少知道一点,因为赌博、行商欠下的高利贷我们不管,但许多豪强是趁贫困百姓急需之时,发放高利贷,然后逼迫贫困百姓将土地卖给他们,甚至连家人都成为其家仆。兼并到一定地步,国家必然走向灭亡。青苗法虽然在敛财,但某种程度上,至少能阻止这个不好的趋向蔓延。也确实有一部分嗷嗷待哺的百姓也被得救。所以豪强反对,官家支持。”

    “虽然在敛财,但一年收入不过四百余万贯,一户人家不足三百文,并且富人摊派得多,对贫困百姓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国家财政一直很困难,如果不是财政困难,我现在也没有机会与你们坐在这里说话了,而是大军继续向西。正是财政压力,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所以官家也默视了介甫公的敛财。”

    马上也要轮到庆州发放青苗贷之时,王巨得将它说清楚,不然自己管辖下就会出现混乱。

    王巨又说道:“朝廷青苗贷过来时,先让百姓自行选择,余下的。摊派吧。”

    “但用什么贷给祖阳?”另一个曹官问。

    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王巨手中有一些额外的钱帛,但可以用来奖励三军将士。也可以用来抚恤烈士家属,甚至重建家园。修建堡砦。

    它们都能勉强说得过去,毕竟庆州乃是军事重州。

    但挪出来放贷款,那就说不过去了。

    “正好,我下面说的就是这件事,听闻为了盐税,诸位与商贾发生了争执?”

    为了卖出更多的青盐,王巨派人暗中于各州城扬言,前线堡砦一旦建设完毕。以后休想再有私盐到宋朝来了。

    如果翻开新地图,似乎是这么一回事。

    几十个堡砦修建起来,几乎将所有路口一起堵死,甚至保安军那边的长城岭路也堵死了。

    实际是不可能的,以后还会有私盐私商过来。

    不过前线确实在大建土木,而且这也是一次正大光明销售青盐的时机。

    因此前线大捷消息传扬开来,许多商人涌过来,要求购买青盐。

    这让王巨隐隐有些后悔了,难道自己将盐价谈低了?于是提出征盐税。

    以前没有盐税,买了盐钞。到指定地点销售,那个盐商还愿意交税?我能买盐钞,而不是买私盐。就算对得起朝廷了。

    但那是钞盐,现在是青盐,抢来的盐!虽同是盐,性质却不同。

    不过盐税定得也很低,交一个往税,与一个过税,那么就可以在环庆路各州军销售了。至于其他地方,则与王巨无关。

    而且王巨也有一个说法……

    这次交易量庞大,所得的分配群体也很杂。

    因此王巨做了调节。比如鄜延路的官兵,有的是本路保捷与蕃兵。有的是来自京城的禁兵。那么最科学的方法,便是给一部分钱。让士兵花销,还有一部分变成商品与日用品,送到将士家人手中。特别是来自郑白渠的几万保捷军,与环庆路后方的各个将士,这些货物商品直接交到各县管事手中,王巨再请各个管事交给各将士家属手中,这样本身就节约了商贾的运输成本。

    但它只是一方面,这些盐利所得,有一部分是修建堡砦、重建家园的,因此不是需要钱帛,而是需要各种物资。

    至于参加运输的百姓,同样也需要各种物资,现在王巨又用物资刺激盐州百姓采盐,那又需要更多的物资。并且这些物资十分复杂,不可能得到钱帛,再到后方将各种物资重新买回来。

    因此用了一部分以物换盐的方式交易,并且占的比例还不小。

    其实就是钱,同样也麻烦,钱有交子、银子、铜钱与铁钱。

    银子王巨是最欢迎了,并且往后去,银子在税赋中占的比例也在增加,现在每年朝廷每年的税赋收入当中,银子都占到了一千多万两。

    不过有多少商贾愿意拿银子过来交易?

    然而余下三样货币或准货币,同样头痛,即便铜钱,各式铜钱价格也不相等,仁宗时发行的铜钱,就远不及赵匡胤赵匡义时发行的铜钱硬通。

    所以王巨请了延州商户帮助,让他们派来几十名管事账房协助。

    不过数量太大太杂了,物价也在波动不止。

    依然时不时让各个盐商钻到漏洞,变相地将购盐成本下降。

    对此大家也无奈,数量太大了,防不胜防,没办法阻止,再说谁能掌控住物价?

    所以推出盐税后,各个商贾排斥,这些官员同样不甘心,便责问,你们当真是每斤盐付出二十二文的代价吗?

    总之,现在后方为了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

    官员虽是强势群体,可碰到钱,不好意思吵。于是双方旗逢对手,将遇良敌,基本打平了。但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两风相据不下,能不下雨么?

    因此王巨又说道:“诸位有没有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现在庆州本身就需要大量物资,有一部分是朝廷提供的,有一部分就是利用青盐交换的。如果换成官府去购买,以官府的呆板,加上数量巨大,买什么什么就贵,而且还会耽搁时间。商贾是赚了钱,但我们也是省了钱。”

    这就有些深奥了,不过有的官员还是想懂了。

    “至于加了商税,你们也可以对他们解释,实际也不多,一斤盐只交一文钱税,但交了这一文钱税后,就可以正大光明,心安理得地去销售。”

    这个盐究竟怎么回事,恐怕现在京城两府三司的所有官员都说不清楚,这些商人同样也说不清楚……那么他们就会多少有些心虚。

    那就可以利用他们心虚的心理,让他们心甘情愿将商税交出来了。

    “另外再对他们传一句话,就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不甘心,但实际让他们以物资代替钱来交易,等于变相地替他们节省了这个一文钱的税务,人要知足,最少不能让我当成傻子。”

    但这个问题不是王巨今天的重点,他继续说道:“实际它不严重,商人本身就是逐利而行,吵一吵争一争,终是正常不过。但我要说另一件事。因为运盐,这次将会动用很多百姓参与进去。这个时间会持续很长,可能两个月,也可能是三个月……”

    其实它等于是在抢钱。

    呆得时间越长越好,但不可能一直呆在盐州,早晚得撤军回来,这要看朝廷与三个夏使怎么谈判了,或者西夏有什么想法了,所以时间王巨也不好确定。

    “所以有许多百姓会因此得到一笔不菲的财富,他们不可能用所有所得,一起用物资支付,因此用不了多久,他们渐渐手中都会有许多余钱。但他们需要的货物,也多因为用货物换运费的方式得到了,这些余钱会走向何方?只有两个去处,一个花天酒地用掉,造成整个庆州物价上涨。一个是放在家中藏起来,甚至埋到地下面。”

    大家面面相觑,一直都是这样,难道不对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个引导,比如成立一个部司,或者称它为庆州发展基金吧。”

    大戏即将上演了。(未完待续)

第568章 隐患

    王巨时不时冒出一个新名词,不过大家也不奇怪,这是新事物嘛,当然用新名词了。

    这时候斩杀高怀忠的效果就看出来了,那么多将士,眨眼之间就卡嚓了,而且王巨只带着一营蕃骑过去,当着十六营永兴军官兵的面,将那么多将士斩首的。

    这让大家想到了王巨凶名在外,下面的官员多是听,即便质疑,也尽量用委婉的语气说出来,省怕开罪了王巨。

    王巨不顾大伙的想法,继续说道:“我朝税赋几乎是唐朝的五到六倍,事实财富也可能是唐朝的五六倍。但这个富是富在极少数人,普通百姓依然很贫困。如果所有百姓都有唐朝百姓的五六倍收入,那会发生什么?”

    于签判笑道:“明公,那不可能。”

    “是啊,不大可能,如果真有这个可能,我朝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最少西夏与辽国那边的汉户,会想尽办法,前来投奔我朝。正是因为普通百姓不富,加上国家又不强大,所以连这些汉户都不愿意回归大宋。”

    “明公,很难啊。”于签判笑道。

    当然,真出现了这种局面,不用说,至少辽国与西夏汉户会哇哇地来投奔。

    不过不可能的,若是这出现这局面,离夫子所说的大同盛世也不远了。

    王巨看了他一眼,这是一个老于世故的老臣,当年只是四甲进士出身,但一步步爬到这个位置上。虽升得很慢,但一直在升。

    这也是一种本事。弄不好就会让王巨头痛。但他主动配合。这种圆滑会对自己产生帮助。

    念头一转而过,王巨点头道:“是啊,很难,但我们会有办法将庆州变得更好一点,那样也会增加吸引力。并且以前若是庆州太过富裕,西夏必会派兵过来时常抄掠。但现在横山诸砦挡在前面,整个庆州都在后方了。”

    这是一步真正的大棋,王巨正在下着。

    如果那边更穷。这边更富,通过对比,西夏人心会更加涣散。

    不过能不能成功,王巨就不大清楚了。

    他又说道:“所以我想出了这个办法,成立这个庆州发展基金,鼓励百姓将手中的余钱存储于这个基金里。没有固定时间的,无利息,但不会向百姓收取保管费用。如果定期存一年者,存满一年后,可以到基金里支取本金。外加上三厘利息。如果定期五年者,利息是四厘。如果定期十年以上者,利息是五厘。定期二年以上者,每年期满可以到基金里支取利息。当然也可以将利息继续存于基金,用它们利滚利。但定期取利者,如果期限不满,提前提取,那就要支付两厘的保管费用。”

    这里有一个背景,宋朝也有类似银行的机构,让百姓存放钱帛,但不是支付利息,而是要收取保管费,这个保管费并且还很高。

    然而也有生意,一些商贾带着大量钱帛,放在身边不放心,因此往这些机构里临时存一存,最少不用大量人手去看管,也免去不必要的风险。

    不过那些机构多在一些特大商业城市中,特别是京城,其中挑筋教人做这种生意的最多,这也不得不承认犹太人确实会做生意。

    但他们这种经营方式很落后,以活期存取为主,所以不敢将其钱帛拿出来放贷。

    主要是这时代高明的会计师太少了,这个问题马上王巨也要面临。

    其实活期存储的钱帛同样可以用来放贷谋利,然而没有高明的会计师,那么就可能造成将钱帛一起放出去,客人来取款,基金里却拿不出钱帛。然后产生紧张,信用崩溃,纷纷来将存钱取回,基金失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