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49部分

暗黑大宋-第449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交人……”

    不交人又怎的?密州有官兵,但官兵很少,加到一块恐怕还不足这些船上的武装水手三分之一多。看着这些水手满脸杀气的样子,谁敢上船抓人。

    陶青又看着知县说:“贺知县,现在是免役法了,难道你还被胥吏架空实权了?怎么你未说话,轮到下面的人说话了?还有,如果某若下令,让所有粮船驶出此港,你们会落得什么下场?”

    如果那样,不要说朝廷责问了,很有可能马上这么多灾民会产生暴乱。

    贺知县额头上立即涔出汗水。

    “听话,等苏知州过来处理吧。”陶青说完,冲这些人挥挥手。

    …………

    事情迅速惊动了朝廷。

    对于船上的一些违制武器,大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些船是到海外讨生活的,没有国家保护,那艘船上不带着一些违制武器。

    只能说有些人不识相,这么多海船聚在一起,也敢打主意。

    当然,大苏也被弹劾了,粮船到港,这么多百姓嗷嗷待哺,你居然继续呆在密州城,没有去港口接粮。

    但这件事问题也不严重。

    严重的是案件本身。

    朝廷下诏,许灾民去密州就食。

    然而这让当地许多粮商产生了不满。

    粮食越紧张,他们才能将自家囤积的粮食卖上高价,因此几个大粮商与大地主凑在一起密谋。

    最后便想出一条主意,灾民来了,密州先行拨出一些蓄粮给百姓就食。

    然后这些粮商派出家中仆役,混杂在这些灾民中,看到船队到来,这么多船靠泊得好一会功夫。于是他们在人群中便蛊惑人心,说这么多粮食来了,但朝廷却将它们搬到库仓,只给百姓每天两顿粥吃。为什么不上船去抢,那么天天可以吃白米饭了,而不是喝稀粥。反正人多,国家无法处罚。

    有一部分灾民便被蛊惑,现在不少灾民,那怕是一部分,也足足好几百人。然后冲向了船队。

    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参考李密,据说隋炀帝在洛阳储蓄了六十年的积粮,瓦岗寨起义军攻破洛阳,开仓放粮。

    百姓欢呼雀跃,因为粮食多了,以至大家都不在乎,一边搬着一边漏着,以至洛水都积满了雪白的大米。也就是可能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全部糟蹋了。

    所以同样是起义,朱元璋能成功,李密就不能成功。

    当然,这些大粮商们不可能知道朱元璋,但他们知道李密,也知道李密开仓放粮这件事。只要灾民上了船,一旦轰抢起来,又是在大海上,那么九成粮食必然被糟蹋。

    然而后面的灾民正在源源不断地到来,那么他们手中的粮食甚至不往西边调运,就可以卖上一个高价。

    侥幸陶青与张铨之看到不对,又看到人群前方一些带头的人不象是灾民,立即下令射箭,才保住了这些粮食。

    更侥幸的是船多,船上的武装水手多,一些与粮商勾结的胥吏不敢下令抓人放人,让陶青得到口供。事情闹大了,苏东坡才骑马姗姗来迟,他也不敢做主了,立即请求后方调官兵过来,然后才搬运粮食,又立即将此案上报朝廷,一干人犯与这些参与的粮商主户们抓到密州大牢。

    吕惠卿看了案件经过,说道:“杀。”

    囤积居奇没办法对付,但犯了法,还用得着客气吗?

    不过他随着来到大理寺。

    吕惠卿上位,他立即将矛头对准了吕嘉问与曾布。

    郑侠上书上图,曾布看到不妙,弹劾吕嘉问,本来免行钱天怒人怨,但吕嘉问还违反规订多收了。虽然吕嘉问没有装腰包,全部放到国库里,那也是不对的。但他不仅攻击吕嘉问,还将矛头对着了免行钱与市易法。赵顼虽让王安石下,但不代表着不执行变法了,看到奏章后十分地不高兴,便让吕惠卿下去调查。

    再说曾布,吕惠卿回家守孝,曾布主持司农寺,某些时候却做得急吼吼的,想取代吕惠卿二号首领的地位,吕惠卿虽在老家守孝,但看得很清楚。

    正好,两人一起下去。因此在史上,曾布上位时,立即打压吕嘉问,吕嘉问上位时,立即将曾布往死里整……

    不过大家都忽视了一件事,曾布已经表现出来两面派的特性了。

    整下曾布,吕惠卿又将矛头对准了天章阁侍制李师中,是真正的天章阁侍制,而不是外带的馆职官,经常能见到皇帝,说变法如何如何不好。

    好吧,你也下去,发配到了和州。

    接着又到了郑侠。

    郑侠也在发配的路上,没完,派人重新将他抓起来,押回京城再审。

    因为你弹刻变法这个不奇怪,可是弹劾奏章里怎么有了宫中的事?你一个小官也能知道宫中的事,这是冯京唆使你诽谤皇上的。

    其实不仅是冯京,恐怕唆使的人参与的人,为数不少,有京城的,也有外地的各个大佬。

    不过吕惠卿手中只有冯京与郑侠交往的证据。

    然后三堂会审,迅速审出来,而且又审出两个人,郑侠的门人吴无至与集贤校理丁讽,替冯京与郑侠来回通风报信往来。

    但还没有完,吕惠卿又盯住了另一个人,王安国。

    这个傻逼也要干掉。

    不过郑侠还不服气,因此吕惠卿来到大牢,将苏轼写的奏章,一下子扔在郑侠脸上,说:“自己看看!”(未完待续。。)

第610章 小道

    “呸!”郑侠狠吐了一口,又骂道:“奸贼。”

    吕惠卿恨不能一刀将郑侠戳死。

    但郑侠虽不是士大夫出身,也是进士出身,那么在宋朝就不能判死罪,甚至都不能黠字流配,顶多发配到那一州看管。

    吕惠卿忍着怒气说:“让他看。”

    衙役会意,两人强行拉起郑侠,一人将奏章放在郑侠面前,强行让郑侠观看。

    苏东坡只是感到事情有点儿大,不知道如何判决,因此通报朝廷。但这件事暴露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整个宋朝实际有粮食救灾。

    这个粮食不在国库与各州府的常平仓里,那个粮食快放得差不多了,难道王安石真为敛财敛得发疯,连灾民也不救了?

    不过除了这个粮食,还有粮食,那便是在各个大粮商与大地主手中。

    若是这些人将粮食以公道的价格卖出,不用他们捐,只要他们不涨价销售,就会有许多三四等户能买得起,至少这批人不用朝廷救助了,那么余下的五等户,朝廷压力就会减轻很多,至少会将逃荒的百姓能降低一半。

    谁愿意离开乡土哪?

    看看王巨那个航海,开出那么好的条件,暗中用了无数手段,不过吸纳了几万户,而且范围波及到了大半个福建路与两浙东路的南部数州,摊比例仅仅是近百分之一的百姓动了心。

    然而这些粮商非但没有平价出售,反而个个囤积居奇,有粮卖,可有几个人能买得起?靠常平仓的蓄粮,能解决多少百姓的用粮问题?

    因此旱灾越大,流户越多。

    甚至为了抬高粮价。连王巨派来的这笔粮食,都想将它变着法子毁掉。

    这才是真相。

    郑侠被强迫看了,又狠吐了一口:“你们这些奸贼带头敛财。让商贾如何不敛?”

    这个理儿?

    吕惠卿气疯掉了。

    反正这小子无药可医了。

    于是立即处理吧。

    因此套上了王安国,迅速将这五个人处执。

    为什么要套上王安国?

    这个人纯是一个傻帽。王安石变法,他沾了王安石的光,调到京城,然后天天说变法不好。曾布忍无可忍,便说,你是宰相的弟弟,国家变法,与你何干?

    话外之音。若你不是王安石弟弟,能调到京城来吗,能说得上话吗?

    王安国振振有词,宰相是我的哥哥,宰相父亲是我的父亲,宰相因为你们这群小人做错了事,将来国破家亡,波及先人,难道我还不管吗?

    然后史书说好好好。

    好个鬼啊,王安石确实提拨过蔡京。但提拨得有限,真正提拨蔡京的是谁?司马光!

    曾布无奈。

    然后到吕惠卿,吕惠卿自然不会与这个傻帽计较。有一天他去王安石府上询问政务,王安国故意在院子里吹笛子,吹得那个难听哪。王安石只好说:“宜放郑声。”

    王安国回了一句:“远离佞人。”

    郑声即指郑卫之音,节奏比较热情活泼。

    但夫子却说郑声不合古乐,不庄重,不典雅,所以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大约王安国吹的就是郑声。而且跳脱不庄重,因此王安石说了一句。宜放郑声。意思你就不要吹吧,要吹吹一首好听的。

    王安国立即借机补了这一句。

    意思你想我不吹。可为什么屋子里却坐着一个佞人?

    都是有学问的人,吕惠卿脸色立即变得难堪,然后在心中说,我忍,我忍。

    当然,不能凭借这两条定王安国的罪。不过还有一件事,郑侠上了流民图后,王安国在街上遇到他问,君可谓**不惧。然后互相吹捧一顿。

    好了,你王安国也是郑侠的同党。

    其实这件事还不止那么简单,冯京是谁的女婿,富弼。富弼现在哪儿,洛阳。洛阳有些什么人,富弼,司马光,王拱辰,神棍邵雍,后来文彦博也到了洛阳,又陆续有刘几,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冯行几,楚建中,王慎言,张问,张焘等人加入,组织了鼎鼎大名的洛阳十三耆老会。

    可能后面几个人后人不大清楚,但在现在的宋朝,都是有名望的老臣。

    也就是这些老人们,没有事做,天天聚在一起哀叹国家变法带来的危害,或者吟风弄月,互相吹捧。吹着吹着,将司马光吹上位了。

    吕惠卿想了想洛阳那块,还是啃不动啊。

    于是便处理了,几个人或外放,或看管,最重的是郑侠,放于汀州看管。

    但是吕惠卿这一招很管用,朝野内外,立即鸦雀无声。

    所以说恶人……还须恶人磨。

    然而吕惠卿随着就犯下了两个严重性的错误……

    随后朝廷又拨出十五万石米赈河北灾民。

    不是数量少,是拨不出来更多粮食。

    就在这时候,苏东坡又上了一奏。

    泉州海商们配合官兵将粮食搬上库仓,官府也开始粥济百姓。也不是象那些个大粮商所说的那样,天天只赈稀粥,还有一些白米饭的。而且海商们又带来了一些腌制的羊肉猪肉,大苏是浪漫主义者,这种人写文章往往富有想像力,做官未必很合适,因为他们有时候能将幻想与现实混杂在一起。

    但大苏也不是贪官,这一条不能否认。

    已经出了事,大苏不敢再慢怠,时常过来亲自监督。

    这些肉数量虽少,但在大苏监督下,也到了灾民嘴中。那还说什么呢。

    至少有的吃,不会饿死了。

    海船继续停泊,要等季风调转,才能南下。

    但不能放空船回去,因此这些海商们在采购货物。

    看到灾民可怜,加上船多。采购的商货数量大,海商们有意地让灾民用工代赈方式,让他们帮忙。或替其运输,或替其做其他的杂事。然后支付一些薪水。

    两相配合,涌过来的灾民虽多,也就安定下来了。

    不过这样一来,船上的水手与灾民也时常打交道了,有时候互相说说话,特别对遥远的海外,这些灾民也好奇,便再三的询问。于是渐渐便得知海外还有一片乐土。

    至于家中有一些耕地的百姓不会动心。大灾嘛,早晚得过去的,况且从夏天开始,也渐渐落雨了。当然,灾情却在持续着,毕竟这时候落雨,秋收也泡汤了。只能熬到秋天,回去抢种一季冬小麦,直到明年夏天,他们才会有生机。但有了生机。何必去海外?

    虽然他们也感谢这些海商的义举。

    不过这些灾民中还有许多贫困百姓,没有灾情,他们生活照样贫困。

    这些人便动了心。然后央求。

    海商们不敢做主,这里是河北京畿东路,国家的重心所在,非是在福建路,若是大规模迁徙百姓,会很麻烦的。但耐不住央请的百姓多,便找到大苏商议。

    大苏也不敢做主,但他不能说我不同意,若是让这几十万灾民恨上自己。那会很悲催的。于是说,我上报朝廷吧。

    赵顼看到奏折。也感到为难。

    在他未登基前,王巨刻意就说过。宋朝危机很多,但最大的危机便是人口危机。天宝初三百万户那不能算,因为许多地方还未统一呢。到了太平兴国五年,那时河东路收回,宋朝也发展了二十年时光,户数达到了六百几十万户。到了赵顼即位时,仅是统计在户册上的户数就达到了一千四百余万户。在史上,到了元佑元年,仅过了二十三年光景,户数就激增到了一千七百九十多万户。如果没有王巨的迁徙,仅是向南方迁徙,以及郑白渠带来的粮食增产,还有提前对江东圩的重视,那么在这个时空,可能到了元佑年间,户数能激增到一千八百五十万户以上。

    当然,赵顼也知道人口在迅速增加着。

    但迁徙到海外……这个真甘心么?

    不过适度的迁徙确实有很多好处,一是给这些百姓一份生机,毕竟多是贫困户,但在海外,却不存在任何土地问题。王巨教导得也好,这些海商确实做得不错,那些海外迁民的信,他也看了,看上去一个个生活比原来的更好。

    二是解决了部分土地压力,减轻了兼并的恶化。

    于是思来想去,便写了诏书,询问王巨。

    大家不懂啊,只好问王巨了。

    然而没有想到王巨却上了一篇长篇大论。

    奏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说灾害。唐太宗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一个好的君臣皆重视百姓之,如刘备,他从新野撤离,还不忘带着百姓,那怕这些百姓拖累了他撤离的速度。正是这个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才使得刘备后者居上,成就了一番伟业。若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