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97部分

暗黑大宋-第497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了李常杰,交趾就等于失掉了一半灵魂所在。主将有多重要,且看刘光世与岳飞的军队,一样是西军与百姓组成的杂牌军队,但两者相差了有多大?

    要命的是王巨将两万训练时久的正规宋军放在这些难民里席卷,又将苗履与姚雄两个成长起来的大将放在里面指挥。

    席卷开始。

    交趾只好继续集结百姓作战,但哪里能打胜?

    而且在苗姚二人指挥下,交趾两边的城池皆不大,一一被攻克。

    结果姚苗二人带着大群百姓迅速向升龙城袭卷而去。

    最先到达的是姚雄的北路人马。

    苗履带着百姓攻克交趾的开长府城,也就是交趾的旧都华闾城,交趾急忙聚集援兵去支援,结果被苗履再次击败。另一边姚雄指挥留守在白藤江畔的水军,驾驶着一些小型战舰与从交趾缴获来的战舰进入富良江。

    几十万军民徐徐从峰州渡过富良江,向升龙城逼来。

    苗履还没有将华闾城拿下,姚雄就率着这些军民,还押着一些掳掠来的交趾百姓,在升龙城下筑土山。

    还是学李常杰!

    但升龙城不是没有防备的邕州,也不是交趾其他的小城池,它是交趾的都城。姚雄并没有真正想拿下升龙城,只不过吓一吓交趾人,再等一等苗履,然后再按照王巨的吩咐,两相汇合,重新向南袭卷,以便报复占城。至于升龙城,则是留下给王巨率领主力大军到来攻克。

    筑土山的多是交趾百姓,还有一些土著人,交趾射死了就射死了,无所谓。

    拖了一段时间,尽管华闾城同样高大坚固,还是让苗履攻克了,又从富良江下游黄江路袭卷,交趾只是长,并不宽,很快自东路逼近了升龙城。

    但交趾不知道啊。

    心狠手辣的猗兰氏看到另一边大军又逼过来了,在帘后急躁地问:“诸卿,你们可有良策?”

    兵部侍郎黎文盛说道:“太后,陛下,如今只有一计可得活,也可保全余下的百姓。”

    “黎卿,请说。”

    “投降宋朝吧。”黎文盛道,别提什么昆仑奴,这两支昆仑奴难民中若是没有宋朝正规的军队,那才怪呢。

    而且投降了宋朝,宋朝君臣顶多怪罪猗兰氏与小皇帝,或者还有一个太师李道成,其他的大臣则不会有任何关系。这就象当初的南唐投降宋朝一样,李煜没多久就死得不明不白,可是张洎一度还担任了宋朝的宰相,一生享受荣华富贵。

    “黎卿,你说什么!”

    “太后,陛下,请听黎文盛之言!”忽然两边所有大臣一起跪下道,包括各个武将在内。

    皆是一样的心思,我们主动让交趾献降,将升龙城完好地交出来,又不是罪盔祸首,最少能保住性命吧,说不定还能继续做官,做未来宋朝交趾路的官员……至于猗兰母子的生命,都到了这份上,谁去管。

    猗兰氏在帘后号淘大哭。

    黎文盛果然地下令道:“于城头向宋人请降!”

    “喏,”一名将军高兴地跑下殿,什么仪礼圣旨的,这时候谁当真哪。

    他跑到城头上说:“太后与陛下下诏向宋朝请降。”

    他不想死,这些城头上的士兵也不想死,立即狂喊起来。

    姚雄却傻眼了,投降啊?俺还没有准备好呢,怎么就投降了?(未完待续)

第664章 预热

    readx;    王珪说道:“手段虽有些残忍,然而此次用兵,朝廷用度有限,伤亡又少,几乎罕动用官兵之。”

    这个官兵不是王巨帐下的官兵,那叫土兵,或广南的边兵,是由蛮人为主组成的军队。王珪的官兵则是指真正的禁兵。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实是没有动用多少官兵,就是开始调过去几千兵马,后来有一些人还是不适应南方的酷热天气,又陆续调了许多回来。

    至于用度,如果从朝廷角度来看,确实很少,广南能向王巨提供多少钱帛?朝廷的专门拨款,不过就是那个一千万,但王巨到广南两年半时光了,就是木棉司的收入,也不止一千万了。况且海客们还会向朝廷支付了三百万的利息。

    可实际用度岂止一千万!

    如果朝廷象王巨这么做,那用费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不仅是直接的用费,还有呢,动用了这么多船,并且多是豪华的大型海船,难道不是成本?因此实际成本乃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

    不过老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王巨在去广南之前说得很清楚,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么臣就要用一些非常手段了,望朝廷到时候勿要责问责怪。

    早就说好的。

    难道这时候朝廷又要反悔不成?

    赵顼也哑然失笑,岂止是早说好的,去年自己派中使下去,王巨同样也说过,臣就是游走在一个黎明之间的人,一边是黑暗,一边是光明,一边是刽子手,一边是良臣。宋朝弊病多多,臣想将宋朝从黑暗带向光明的彼岸,那就会用一些激烈的手段。

    能指望一个十来岁杀黑蜂盗,带寨民击败西夏抄掠军队的人。象朝堂上这些士大夫那样温文尔雅吗?

    这是不可能的。

    他喃喃道:“可如何迁徙百姓?”

    不能将百姓强行押到各个海船上吧。

    蔡确冷不丁地说:“陛下,可由各州府摊派,我朝如今非是唐初之时,山东人烟空荡。以至魏征进谏唐太宗勿得封禅,以免胡人看到后产生觊觎之心。幸得祖宗慈怜,自我朝立国后,就没有人烟稀疏之况。”

    所以有人说赵匡胤乃是一个长者,他未必有那么好。若真的好,能将柴家江山篡夺吗?再看柴荣几个孩子,有那个有了好下场?

    况且还有江州之屠。

    不过赵匡胤灭一国,立即休生养息两到三年,再图下一国。这样的做法,没有使中国伤筋动骨,不仅宋朝的,南唐的,吴越的,南汉的。闽国的,这些国家都没有损失多少百姓。所以到了赵匡义灭掉北汉时,北宋的户数就达到了六百四十多万余万户,反而在赵匡义两次北征失败后,至道三年,户数下降到了五百来万户,当然,不是百姓数量下降了,而且为了逃避赋税,成了流民与隐户。然而到了宋真宗时。立即恢复到近九百万户。

    再看唐朝立国时,那么大的地盘,户册上只有两百万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宋太祖称为长者。亦无不可。

    这才是真正的深层次历史分析。

    赵顼额首。

    “所以造成如今人烟稠密,土地紧张之象。不过交趾虽然偏南,却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蔡确又看了一眼那个地图上大大小小的河流说道。

    有水才能生存,可怜的北方,一直在缺水,哪里有这么多密布的河流哦。

    “以前是偏远。如今有那么多海船,可以往来,请陛下重视之……让各州府官员务必配合。”

    这便是王巨带来的变化。

    去年时,海外造船规模渐渐削减,不过没有完全中止下来,继续在造,只是船更大更先进。

    于是将一些落后的船只淘汰下去,几乎以成本价在广南东路出售。这个成本价在宋朝出售,那会十分惊人的,一艘五百吨海船,在宋朝造价可能在一万多贯,然而在王巨手中,往往只有四五千贯便卖掉了。

    以至许多人不大相信,认为船只质量有问题,还是王巨担保的,不然价低到大家都不敢买。

    王巨担保,有一些人终于出手买下,懂船的人还是很多的,一个航行下来,船好不好,马上就看出来了,现在买的人开始幸庆,没敢买的人却后悔不迭。

    不过有不少人也开始在船坞造船,未来还有,一旦这次百姓迁徙结束了,王巨还会让手下淘汰许多船只,但那将泊在东良港出售给各个海商了。也就是在王巨推动下,可能宋朝航海规模能渐渐赶上南宋巅峰之时。

    蔡确在京城,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听到一些消息。

    有了海船运输,就可以为宋朝谋利。王巨说得有也道理,北方一直缺粮,靠东南维持,可东南人烟也越来越稠密,不能东南百姓不吃饭,而将粮食一起运到北方。那么广南与交趾的大开发,就能进一步宽解这个粮食负担。

    并且疏散的是赤贫百姓,这些百姓平时敛不到多少财税,到大灾到来时,朝廷却需要拨出大量钱帛粮食去赈灾。

    这个心态很不好……

    包括王安石的心态,也不怎么好,就象辽国,今年因为幽州有灾,还免掉所有流民三年赋税,以让百姓宽解压力。但为了敛财,宋朝的政策却越做越回头了。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心态,蔡确反而支持王巨做法。

    蔡确支持,曾孝宽也说话了:“陛下,臣丁忧期满,赴京路上,仍看到许多赤贫百姓,生活困难。不过泉州周边各州县,看不到有人家将自己子女活活溺死。不过离泉州远了,因为消息闭塞,仍有这种状况,不仅是赤贫百姓,一些三四等户也将自己子女溺死,无他,无法哺养诸多子女也。所以将部分百姓迁徙到交趾,也是一个疏散百姓稠密的良策,况且交趾非是海外。”

    主要就是海外!

    如果迁徙到岭南与交趾,用得着担心吗?

    吕公著无法再说了。只好说了一句:“如此,东南又骚动矣。”

    别的不说,这么多赤贫百姓迁徙走了,那些主户上哪儿找佃农去?能不气愤吗?再说。有几个百姓自己愿意去南方?那只能强行迁徙了,百姓能不骚动吗。

    “此非骚动,而是救人!”蔡确说道。

    变法是骚动,迁徙百姓,给他们活路也是骚动。那么就什么不做了?

    吕公著怏怏道:“如此,交趾已灭,可召王巨进京。”

    不能留着王巨南方祸害交趾百姓了……

    “现在不行,那些昆仑奴们还没有安置……”赵顼说道,还有王巨什么更大的惊喜……这个就不能说了。

    “但这些昆仑奴如何安置?”吴充担忧地说,如果安置不好,也会象交趾那样动乱,那才叫悲催。

    “吴卿,你写一诏令,询问一下。”赵顼想了想说:“就这样吧。”

    几个宰执退下。

    赵顼看着那厚厚的大地图册发呆。

    诏书同样用特脚递送到王巨手中的。毕竟秋风已起,耽搁不得。

    “少保,朝廷还真是矛盾啊,如果少保有异心,非是迁徙百姓去交趾,而是海外了。”黄骅说道。

    这个迁徙还是赤贫百姓为主,如果能活得下去,谁愿意去交趾啊?

    但这些百姓迁徙走了,以后东南赤贫百姓数量下降,就没有多少百姓迁徙到海外了。或者如曾孝宽所说的那样。福建路许多地区不溺死自己的亲生子女,毕竟是自己亲生子女。之所以将他们溺死,乃是长大后,没有田地没有产业留给他们。就是长大成人,还是死路一条。现在海外有了出路,那么何不辛苦一点,将这些孩子哺养成人,大不了送到海外去。不过那得等很长时间了。最缺人的不是未来,而是眼下。就象今年。几乎罕有百姓迁徙到海外。

    王巨有异心,这样做岂不是很傻?

    “醇之,你得站在陛下那一方想一想。”王巨笑道,如果纯粹从官场角度来分析,王巨这次做得还是很傻,自己儿暴露了所有的力量,这个力量包括庞大的财力物力人力。

    不过王巨也不后悔。

    宋朝是根本,南方安定了,特别是交趾,或多或少,能使宋朝变得更强壮。宋朝强壮,海外才能强壮。两者才能相辅相成。再说王巨忠的乃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而非是赵顼本人。反正也做了,斗智斗法就是了。

    王巨便写回奏。

    说朝廷重心乃是北方,郭逵南下,牺牲已经很惨重,可是交趾不灭,南方不稳,终是隐患。然而在南方付出巨大牺牲将交趾歼灭,又颇是不值。因此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让士大夫们不喜,自己也知道不好,可这是不得己的办法。

    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过于凶残了,王巨也老实地“承认错误”。

    朝廷下诏责问,自己想办法筹得大量粮草物资,这些本来是用作安置迁徙百姓的,可一起交给了昆仑奴们,让他们减少死亡。不过这样一来,朝廷还要从东南抽调大量粮食与物资,以便让移民熬过收获来临前的艰难时光。

    “妙。”黄骅说道。

    想做好人,就得掏钱。

    这么多嘴张着要吃饭,要吃大半年的饭,朝廷就要准备大量粮食物资。看看这些大臣们肉不肉痛?黄骅又说道:“少保,再让陶希言他们,向官府放言,他们只承诺少保押运百姓去交趾,而非是替朝廷携带粮食,余下船只是准备带商货去海外的,如果朝廷要携带,必须付出船费,用那五百万债务抵消。”

    现在宋朝经济好转了,也用不着拼命地倒贴。

    这样,这些大臣会更肉痛。

    王巨想了想说:“也行。”

    一个个想要做圣母,那就掏腰包吧,况且王巨手中经济真的很紧张。然后王巨继续写到,至于昆仑奴们的安置,自己已经派人北上游说各州县的各大主户,让他们用各自手中的佃农交换昆仑奴们。一是给这些昆仑奴一条生路,二是将他们打散了,就不会再象交趾那样到处流窜,三就是舒解各个主户的劳力压力。

    至于使用昆仑奴成本会更低的什么,王巨就不用写了。

    而且这事儿也瞒不了,马上朝廷就可能知道了。

    王巨又继续写下去,所以只要官府配合,包括迁徙百姓的来源都不会很困难。同时望朝廷速决,否则错过季风,那就要到来年了,来年周边各族各国百姓涌入,朝廷再也无法轻松地治理交趾,除非重新再来一次卷席。

    写好了,又用特脚递送向京城。

    两府几个宰相看着这封奏章,有人感觉也不大好,但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其他什么良策?再说以前也有“故事”,比如唐朝征收高句丽之后,就将高句丽大量百姓安置在江淮。

    那就摊派吧。

    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王巨开始“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