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55部分

暗黑大宋-第55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持之以衡地实施,不用几十年,西夏因为战火连连,百姓贫困,自己儿就乱了。

    这才是对付西夏类似侵耕屈野河的办法。

    而且这种稳重的策略会让程勘喜欢。

    想好了思路,再次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反正时间太宽裕了,整整一天时间,不用急。

    直到兵士送来午饭,王巨第二篇策文才写好。李万元在不远处问:“妹夫,如何?”

    监考的胥吏走过来,说道:“勿得交头接耳。”

    但他认识李万元,因此语气也不严厉。

    李万元吐了吐舌头。

    王巨未说话,但点了点头,又投去疑问的眼神,那意思你考得怎么样啦?

    李万元拼命地摇头。

    吃过午饭,王巨开始想第三策,这时候开始有学子忍无可忍,可能认为只能写到这一步了,陆续地交卷。

    对交卷的态度王巨与张载一样,早交卷光荣啊,或者考官给你加分哪?

    他继续想着第三策。

    但王巨怀疑程勘是不是在拍赵曙的马屁,这个英宗几乎也差点做到了三年不言,随之隔屁。

    当然这个肯定不能写的。

    想了一会,迅速理出思路。

    首先这个三年不言不是反面教材,人家商高宗乃是孝顺。

    这就可以做文章了,孝为人伦之首,连父母都不孝了,那能忠君爱民?那怕身为人君也得要孝,这样才能替天下百姓做个榜样。若是人君不孝,百姓跟着不孝,人伦大坏,纲常不振,国家危矣。

    有点酸,但在这时候大家都吃这一套,想高中,只好写了。

    但是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做为平常百姓,除了对死者尽孝外,还要为活着的人负责,教育子女,友爱兄弟,孝顺活着的长辈。作为臣子,还要上辅君王,下治百姓。作为人君,还要富强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尽孝重要,后面也重要。

    三年不言,自是常事,不能长矣。

    但这样写,不是策,而是论了。

第九十四章 第一跃(四)

    因此写到这里还得必须转回来。

    为什么商高宗能大治,这个孝乃是关健,能孝父母,就能爱民。

    所以朝廷务必推广孝道,对各地孝子进行嘉奖。

    孝道大兴,人伦大治,民风就能变得淳朴。

    因此三年不言,自是常事,却不能长矣,却是常长之事。

    再举一些例证,说一些如何推广孝道的的办法,这个策子也就有了,而且略略有那么一点荡气回肠,峰回路转的感觉。

    想了许久,这才落笔。

    他不是最后一个交卷的人,但他交了卷,八成学子都交了。

    走出来,尤滔几人一起围过来,问:“王小郎,考得如何?”

    “还好吧。”

    “怎么写的?”

    立即有更多的士子围过来。

    王巨先将他的前两策复述了一遍。

    这些士子一起傻眼,原来可以这样写啊。

    “那么第三策呢,我们一起糊涂了,怎么三年不鸣,变成了三年不言。”

    “尤三郎,那不是三年不鸣哪,而是出自《尚书正义》,讲的乃是商高宗故事。”王巨又将原文背了出来。

    几十名学子听了,马上捶胸顿足,懊丧万分。

    “程公不是为难人吗?”

    “尤三郎,不能这么说,这仅是摘自五经正义的典故,很正常的,如果进了京城省试,有的考官会刻意出一些更刁难的题目,还不知道从哪个经义里摘出来呢。”

    不但他们,整个参加解试的三百多名举子只有不到四十人正确的破了第三策。

    王巨安慰道:“后面还有论、诗赋与帖经墨义呢。”

    没必要显摆。

    然后回到寝室问李万元:“二哥,第一策你是怎么答的?”

    “妹夫,不提了,我写了朝廷缺马,不当关闭买马社,而是广建买马社,从河北到河东到陕西,那么契丹与西夏就没办法禁了。就象青盐与辽盐,我朝能禁得了吗?有了马,就有了骑兵,国家军队才能强大。”

    “算是可以吧。”

    “但为什么程公又取缔了买马社?”李万元想不通啊。

    “一是国家多少对民间武装有些防范。”

    “但朝廷在边区却设了许多弓箭手与土兵。”

    “那不同,只是临时的武装,不象买马社,它有经济在里面,有了经济,这个团伙联系就会紧密。其次朝廷有许多绥靖派大臣,西夏与契丹能将私盐广销我朝,我朝却不能大肆买马,以免激怒了契丹与西夏。”

    “这是什么理儿?”

    “这就是理儿!程公虽是延州长官,他也怕朝堂言臣罗嗦,加上西夏那边拉拢了横山部族,于是取缔。”

    “那我写错了?”

    “不错啊,二哥,象我这样有远见的很少唉。”

    “你臭美吧。”

    但王巨说的是事实,若只论远见,有几人能及王巨,就不要说普通的学子。

    “那第二策呢?”

    “我写了当战,朝廷一味让是不行的,越让西夏那边越过份。不过想要打败西夏,必须整顿军纪,练军强兵,然后派精明强干,智勇双全的人担任主将,而不是让那些贪婪昏庸的人担任各指使。”

    “这也算是可以吧,二哥,努力读书,实际若不是第三策你破题错了,仅凭前两策,还是有希望得中科闱。”

    但王巨也猜错了程勘的想法。

    程勘此次秋闱就是快。

    提前两个月,而且打算批卷子快。比如这第三策,连三年不言都弄不清楚,州里花钱将他们送到京城干嘛?那么只要翻翻第三策,答错了直接往拉圾篓里面扔,只看答对的,批卷子速度就会快上十倍……

    那么几天就可以放榜。

    这么快做什么呢?

    提前将这八名举子送到京城,让他们与其他举子交流。

    也不仅是为了载培王巨,若是万一这中间有两三人还能凑和的,这种交流对他们也有益,而且他们去京城,作为一州举子,费用又是由官府承担,必然住在一起,说不定随着王巨后面,还能得到一些好处,若是延州能中两三名进士,他这个脸就露大了。

    所以第二天的论题目更是古怪。

    “躁进之徒,宜塞奔竞。”

    几百名举子又再度傻眼了,又有举子大着胆子问来历。

    这一回程勘回答了,不是那个三年不言,连《尚书正义》都不熟悉,何必进京参加科举,所以他不解答。

    “水洛城事件后,仁宗曾问大臣五个问题,合用何人,镇守西北?民力困弊,财赋未强。军马尚多,何得精当?将臣不和,如何安置?躁进之徒,宜塞奔竞。这就是这一题的来历,大家用心写吧。”

    算是回答了吧,可怎么做论啊。

    王巨也哑然。

    这个背景他知道得更多,庆历新政,大半新政就是对着人事去的。

    人治嘛,官员弄好了,国家也就治理了。

    范仲淹想法是好的。

    然而执行不是那么一回事,特别欧阳修等人,天大地大,然后我最大,嚣张霸道,顺昌逆亡,就连天圣四贤相之一、堪称全能宰相、将范仲淹视为半子德才兼备的杜衍,也因为对某些新政稍稍不满,就立即被怦击成小人。

    王安石也干过,例如王安石对张载与薛向。

    但人家拿出许多仔细的条款出来,也确实使亏损严重的国库再度充盈,范仲淹他们拿出什么仔细的条款?

    然而那时候“小人们”还没有抱成团,面对君子党的霸道,个个回避三尺,没的争了,拨剑四顾心茫然了,于是内部倾轧,韩琦要争君子党老大的位子,因此水洛城事件出来。

    不仅如此,欧阳修还弄了一个朋党论。

    赵祯看不到后面的党争,但看到了东汉,看到了唐朝,他意识到危险到来,将范仲淹等人召见,问了这五个问题。

    因此在王巨心中范仲淹德操也许是是宋朝三百年他第一,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那么宋朝谁是合格的政治家?赵普,吕蒙正,李沆,王旦,吕夷简,还有庞籍,也许这些人操守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宋朝在他们治理下变好了,或者挽住了颓势。

    往后去,也许那些人名气很大,但个个都是操蛋的主。

    然而王巨有点想不明白,此事牵扯到欧阳修,要知道欧阳修现在正是有实权的时候,程勘不怕欧阳修动怒?

第九十五章 第一跃(五)

    让王巨猜中了几分。

    赵曙很长时间不说话,说了话,却说的是自己的坏话。这事儿不用想,也知道有人在后面捣鬼的,那还能有谁?

    自己七十多高龄,还在西北守边,你们看不到吗?

    皇上说了后,只有富弼含蓄地略略替自己主持了一个小公道,他心中满不满?

    当然这个躁进之徒,还不是指欧阳修,乃是指司马光。

    大的事件王巨清楚一些,象这些情况王巨就不知道了,更不知道司马光与程勘结的这个梁子。

    关健这个论怎么写?

    王巨想了一会,还是弄不清楚程勘为何出这道题的真正用意,但他知道想写这个论,得绕过这段背景,不然让韩琦与欧阳修看到了,准备回家吧,休想在省试殿试上有作为。

    因此这个论只有在这八个字上着手。

    事实赵祯说得也不错,国家要的是办实事的官员,而不是那些浮躁官员。

    真以为宋仁宗盛世来得容易啊,真以为赵祯是老好人皇帝啊?至少在政治上,赵祯可比老范成熟多了。

    理清楚了思路,那就好想了。

    而且论与策不同,论主要是是非对错,不用找出路。那么写起来不会牵扯太多。

    王巨开始思考文字与能用得上的典故。

    典故不能多,但必须有几个,这样才能有说服务力,这时代的人不喜往后看,而喜往前后,越古的典故越好,越是上古越是大治,原始社会才是士大夫的梦想……

    想了许久,这才落笔。

    他在写,外面却传得纷纷扬扬。

    李员外请朱欢、赵员外、孟员外、杨员外、尤员外、容员外、奚员外、巴员外、端木员外来做客。

    他们以前与朱李两家关系都不错,也是竹纸的十大股东,甚至因为相互联亲,叙起来都沾了一点亲带了一点故。

    先是商议竹纸,然后就说到了秋闱。

    尤员外道:“我听说这次程公亲自担任主考官,出的题目刁钻无比。”

    按理说他们是不知道考场情况的,但在延州嘛,就那么一回事,虽不知道具体情况,难道不能问守卫的兵士?

    “我也听说了,不知道我家那个外子如何?”李员外道。

    他儿子就不指望了,担心的是王巨。

    “这个我也打听过,昨天王小郎应当考得不错。”

    李妃儿正好听到,匆匆跑到王家报喜。

    二妞不屑地说:“再难还能难倒我大哥?”

    可越往后越难。

    不但难,而且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又刁钻,又冷门。

    以至三天秋闱下来,大多数学子眼神空洞,木然,有的学子信心被严重打击,在州学门口放声大哭。

    尤滔一把将王巨抱住:“我也要哭了。”

    “去,别抱我,要抱抱朱家大郎去。”

    尤滔小娘子关切地迎上来:“官人,考得怎么样。”

    “不提了,我十帖帖经只做出来五帖,十条墨义只做出来三条。”

    实际他只做出来两条墨义,有一条也弄错了。

    “王小郎,你做出来多少?”

    “指墨义与帖经吗?”

    “恩。”

    “帖经全部做出来了,”这个也重要,不过王巨从来到宋朝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而帖经全是《论语》的填空题,因此这几年来努力背诵着这本书,几乎能倒背如流吧。

    “不过墨义有两条我也没把握,最后是连蒙带猜地写上答案。”

    “那也不容易了。”尤滔沮丧地说:“反正这个知州在延州一天,我就一天不参加秋闱。”

    都出的是什么题目?

    王巨也无语,虽然策只有三道,但论难度相信放在省试,这次秋闱难度都能排上号。

    李妃儿也迎过来,关切地望着王巨。

    “妃儿,应当能中,但中多少名,我不敢说。”

    也不能猖狂的,虽然大多数学子让程勘坑苦了,有的差一点都坑傻了,不过王巨还看到有十几名学子跃跃欲试,应当他们考得也不错吧,不然不会有这副表情。

    外面有哭的有笑的,但州学里面各个胥吏开始忙开了,先得弥卷,试卷上考生得写上姓名出生年月籍贯以及三代人姓名与他们的出身,这个得抄写下来,然后糊弥密封,再于抄写的姓名后面填上三字代号,再于弥糊的卷子上将这个代号写上去。

    然后抄写的资料放进铁柜里,用大锁锁上,直到主考官将名次决定好了,再开此柜,然后根据其代号重新译过姓名,再将这个姓名籍贯与名次列于榜单上。

    这仅是第一步。

    若作伪,还能辨认字迹,因此将弥密好的卷子送到另外的胥吏手中,逐一誊抄。

    弥卷速度快,主要就是誊抄速度很慢,看卷子速度更慢。

    那没有多少人手的,就是几个主考官逐一看卷了。

    不过这次延州看卷子速度很快,程勘将誊抄起来的卷子一一打开。

    一个三年不言看了,手中只剩下三十几道卷子。

    再看帖经墨义,手中只剩下十几道卷子。

    延州的胡签判想乐。

    但虽是延州有史以来批阅卷子最快的一次,可也是延州几十届科闱最公平的一次。

    八名举子即将在这十几道卷子里产生。

    胡签判说道:“程公,那道卷子是那小子的?”

    程勘一乐。

    是弥卷誊抄了,但有一个马策,难道不好辨认吗?立即就将王巨的卷子找出来。

    先看帖经墨义。

    有一道墨义略有差池,实际还有一道,不过那一道让王巨蒙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