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隋唐之李家庶子 >

第103部分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103部分

小说: 隋唐之李家庶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211章 武德二年

    香积寺的菩提树下,李隐与玄奘小沙弥交谈了许久,直至观音婢、采莲等人要离开了,这才与之作别。

    玄奘法师之所以在后世的名头这么大,自是因为名著《西游记》的存在了,不过《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可不是瞎编的。

    玄奘法师历史上确有其人,他西天取经的事迹也是真实发生的,只不过是没有白龙马骑着,也没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护着,就这么一个人孤身到了天竺,最后取得了“真经”而返,实乃中国佛法里程碑式的人物。

    当然,此时的玄奘仅有十六岁,尚未萌发去天竺取经的想法,李隐对此也未做什么引导,遵从着顺其自然的原则,他能做的,或许是在他决定西行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玄奘打算西行求法之时,曾多次向朝廷上表请允西行,但均未获李世民的许可,以致“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除夕夜,李渊依旧制在太极宫宴请百官,与百官共庆佳节,这是大唐建立后过的第一个除夕,故而操办得十分浓重热闹,就连一些以前没资格到场的小官,也通通有了资格到这太极宫来,许多人都视之为是自己毕生的荣幸。

    观赏了宫女的精彩歌舞、吃过丰盛无比的晚宴之后,百官便可在规定的范围内走动,太极宫中的氛围顿时变得更加的热闹了。

    李隐这时,正与黄门侍郎陈叔达漫无边际的闲聊着。

    陈叔达南陈宣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南陈后主陈叔宝,便是他的大哥了。陈叔达容止出众,颇有才学,十余岁便能即兴赋诗,挥笔立成。

    李家起兵太原,举兵入长安之时,陈数达为绛郡通守,以八千士兵据守郡治正平城,但终究寡不敌众,献城投降了李渊。

    因为陈叔达献城的这件大功劳,使得李渊对其很是重用,先后担任身边要职,大唐建立后,更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掌门下省之机要。

    “晋王,我可是最近常有听到别人诋毁你啊,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你这可要注意点才是,否则可是有可能会酿成大麻烦的。”闲聊许久后,陈叔达忽然向李隐正色道。

    李隐愣了一下,随即道:“多谢陈侍郎的提醒,我以后会多加注意这方面的事情的,不知现在都有哪些诋毁我的谣言?”

    陈叔达道:“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居功自傲、不遵法纪、生活奢靡等等,明智之人听后应该都是不信的,但这些谣言流传得久了,只怕对晋王殿下会造成不利影响。”

    李隐点了点头,不由的陷入了沉思,如此多诋毁他的谣言忽然传开来,很大可能是有人在背后指使的,他得好好谋划谋划才行。

    李隐看了看远处已恢复意气风发姿态的李世民,又看了看觥筹交错间的李建成,再看向正享受别人拍着自己马屁的裴寂,心中一阵冷笑。

    除夕夜过后,时间便正式来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了。

    刚刚过去的武德元年,注定是要在青史上留下重笔的一年,在那一年里,天下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广江都被弑、李氏代隋,建立大唐、李隐灭西秦、李密兵败北邙山,中原大战胜负已分……

    以上每一件事情,都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当它们同时都发生在同一年之时,这一年自是让人难以忘怀了。

    此时天下未定,究竟鹿属谁手,仍是个未知数,接下来的武德二年,只怕也是激荡起伏的一年。

    ……

    这个时代的谣言传播,都是靠人云亦云,就传播的速度来说,自是不能与信息时代相比,还是比较好控制的。

    首先,李隐从诋毁自己谣言的源头抓起,派遣王府护卫、以傅鹰为首的情报部门等到酒楼饭馆等地,暗中观察,寻找造谣之人,一经发现,立即抓起来,直接以诋毁亲王名誉的名义送至长安、万年两县的县衙关押。

    然后,李隐还让人深入百姓之中,宣扬他的光辉形象,与对他有偏见的人理论,以纠正民众的愚昧之见。最后则是坚持以身作则,让百姓亲眼目睹他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

    经过一番应对措施后,诋毁李隐的那些谣言总算是被制住了,并未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力。

    武德二年的正月十五过后,李世民便从长安誓师出兵,挥师自武关向占据南阳的朱桀进军。

    朱粲这时已有兵二十多万人,声势很大,但为人残暴,淮安当地的豪强杨士林、田瓒等都已在这时起兵攻打朱粲,李世民出兵后,许多州县也都有响应,所以李世民此战要想获胜,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李隐本以为自己应该能过上几个月较为清闲的日子的,李渊对此原本也是这么安排的,然而自河西地区而来的一封书信,却将这个规划给打破了。

    河西地区的李轨,因去年李世民在高墲城的战败,李渊为了拉拢他,便称李轨为堂弟,李轨也在那时向大唐归降了,被李渊封为凉王。

    不过在去年的十月份,李轨趁李隐与薛仁杲的大军交战正酣,而长安空虚之时,竟登称帝了,改年号安乐,并在称帝之后,派了重兵到双方势力的边界,意欲何为,自是不用多言,若不是他将要率兵驱长安之时,正好传来了李隐灭西秦的消息,双方只怕已然交战了。

    眼见大唐灭了西秦,占据了陇右后,实力大增,李轨便有些后悔不该称帝了,他召集群臣后在朝廷上议论道:“唐天子是我的堂兄,现在已在京邑做上皇帝。一姓之人不应自相争夺天下,我想去掉帝号,接受唐朝的封爵,不知众爱卿以为这样合适吗?”

    李轨的尚书左仆射曹珍立即表示反对:“隋朝失去天下,天下人共争君位,称王称帝的,岂只一人!唐朝在关中称帝,凉朝在河右称帝,本来不相妨碍。况且陛下已经做了天子,何必又自己贬黜自己呢!如果陛下想以小事大的话,就请依照过去梁朝萧衍服从魏朝的那种做法吧。”


………………………………

第212章 河西攻略

    李轨听从了尚书左仆射曹珍的话,正月十八,派遣他的尚书左丞邓晓入京见大唐皇帝李渊,献书自称“大唐皇帝的堂弟、大凉国皇帝、臣下李轨”,而没有自称大唐封给他的爵位凉王。

    李渊看了李轨的上书后,顿时气得不行,立即拘留了邓晓,不让他返回,然后召集众臣,议论兴师讨伐李轨之事。

    首先商议的,便是该任用谁为帅讨伐李轨的问题,对此,众大臣的目光都立即看向了晋王李隐。

    李渊本是不想再用李隐的,不过他这时却另有一番考虑。

    大唐占据关中立国,心腹之患有两,一为陇右薛举,二为河西李轨,此两方势力,均有兵马十数万以上,且都对长安有高屋建瓴之势,威胁极大。

    现在薛举已灭,两大心腹之患便只剩下河西李轨了,若将李轨灭掉,大唐就将安如泰山了,不再有任何的后顾之忧,界时便可专注关东诸侯了。(朔方梁师都因距长安较远,兵力仅两三万,而且不会在灵州未得的情况下南下长安,所以对大唐所构成的威胁并不大。)

    基于以上原因,李渊便想让战无不胜的李隐挂帅征讨李轨,并打算在李隐灭掉李轨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再让他带兵出征了,王世充、窦建德这些关中诸侯都让李世民或是李建成去征讨,这样一来,就能平衡诸子的战功了。

    李渊的设想是很好的,但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将来时局的变化,或许会让他所料不及……

    于是,李渊下诏拜李隐为征西大将军,全权负责征讨河西李轨的事宜。

    此时大唐刚让李世民刚带兵征朱桀,又立即打算对李轨作战,双线出兵仍有余力,可见大唐开国的时间虽短,但实力已非一般势力可比了。

    李隐接了诏令,回到晋王府后,立即着急众谋士来商议讨伐李轨的战略。

    房玄龄道:“如能联结吐谷浑,让其侵扰河西,使得河西境内不宁,则大事可定。”

    吐谷浑现在控制的地盘,大致在今青海一带,为李轨占据之地的侧翼。

    当初,杨广亲自征讨吐谷浑,在死伤惨重后,终于将吐谷浑的可汗伏允给赶跑了,仅带着几千骑兵逃到了党项人处避难。

    之后,杨广立吐谷浑在隋作人质的伏允之子伏顺为吐谷浑君主,让伏顺统帅伏允留下的部众。

    但伏顺仰慕中原文化,而且也深知吐谷浑的百姓是不愿接受他的统治的,所以不愿回吐谷浑当可汗,在出发后不久,便又以身体有疾为由,重新返回了中原,在李渊登基即位后,这伏顺还从江都到了长安,现在便居住在长安城的安仁坊。

    而隋朝大乱之时,伏顺的父亲、吐谷浑的原可汗伏允又从党项人出返回吐谷浑,并收回原有的领地,兵力不容小觑,若得他的相助,确实能对河西李轨造成较大的威胁。

    所以,李隐立即采纳了房玄龄的计策,派使者与伏允联合,让伏允进攻李轨,并许诺归还其子伏顺,这种小事他作为征西大将军,还是有权做主的,不用什么事都向李渊请示。

    长孙无忌这时也自信满满的向李隐献策道:“晋王若得一人帮助,必能从内部瓦解河西李轨,河西便唾手可得了。”

    李隐连忙问长孙无忌说的是谁,能耐有这么大。

    长孙无忌道:“那人名为安兴贵,现在便在长安作官,他的弟弟安修仁,乃李轨的户部尚书,深受李轨信任,而且安家在凉州,乃累世豪门望族,各族百姓多加依附,家中有十几名子弟为李轨机密近要官员,若得安兴贵相助,晋王定平河西定能如虎添翼!”

    长孙无忌本身便是世家子,对各地的豪门大族都门清,所以才能在这时为李隐提出这么一条妙计。

    宋正本见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两人都献了妙策,也不甘示弱,向李隐说了一策。

    当初西突厥的阙可汗派遣使节入中原,想要归附中原王朝,但得知中原已乱,于是归附了李轨。

    其时,隋朝的西戎使者曹琼占据着甘州,引诱阙可汗背叛了李轨,阙可汗于是改为归附曹琼,与曹琼一起抵御李轨,但最后被李轨打败,逃窜到达斗拔谷,和吐谷浑互相守望。

    宋正本之策,便是将曹琼这种敌对李轨的大大小小的势力,通通的联结起来,当李隐率大军到达河西之时,共同对李轨发难!

    李隐也立即同意了宋正本的计策,并让他立即启程,前往河西地区与那些势力联结。

    房玄龄、长孙无忌和宋正本三人的计策,都各有特点,全都不失为妙计,虽没动用一兵一卒,但可以预料到,这几个计策施展开来后,定能对李轨造成严重的影响。

    正月二十五日,李隐于长春宫誓师,率本部八万精兵离开了长安,声势浩大的往河西之地杀去。

    河西地区,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为河西。其地处于祁连山与北部山系之间,东南起自乌鞘岭,西北止于疏勒河下游,宽仅数里至一二百里,长却达两千余里,势成一条狭长的天然走廊,故而这里亦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地区,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虽地处偏远的西北之地,但分布着许多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向来也是富饶之地,所以占据此地的李轨,才会如此的兵强马壮,被大唐视为心腹之患。

    行军了一个多月后,武德二年三月初五,李隐所率的八万精兵终于屯师在了金城,此地原本是薛举的起兵之地,现在则是大唐的地盘,与李轨的武都郡相临,为双方的边境之地。

    李轨自大业十三年之时起兵反隋,到现在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一开始的时候,李轨也曾是有雄心壮志的人物,全占河西之地后,又与陇右的薛举争夺地盘,与之血战多场。

    不过在李家入主关中后,形势立即大变,薛举与李轨都感到了来自李家的威胁,所以关系趋于缓和。


………………………………

第213章 内忧

    李轨对于大唐的策略,一开始原本的打算是坐山观虎斗,让薛举与大唐争个你死我活之时,才出兵捡大便宜的。

    大唐与西秦第一次交战之时,薛举被李世民大败,那时李轨正忙于平定境内突发的叛乱,没能赶得上。

    大唐与西秦第二次交战之时,李唐大败,这本是个捡便宜的好机会,但那时李渊通过一番外交手段,成功的将他给稳住了

    大唐与西秦第三次交战,双方对峙数月,难分胜负,李轨眼见着又是坐收渔翁之利的大好时机,便即称帝继位,然后打算进攻大唐,但是却在关键时刻,得知了西秦灭李隐所灭的消息……

    经过这近两年的发展,李轨的势力其实已然在走下坡路了。

    李轨的吏部尚书梁硕,机智而有谋略,李轨常以他为依靠,将他视为出谋定计的人,李轨之所以能快速的占据河西之地,便是用了梁硕的各种计策。

    不过在李轨占据河西后,因梁硕常不分场合的谏言,故而李轨对其有所疏离,即便这样,梁硕仍是李轨势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梁硕见各河西地区胡族逐渐强盛,便暗中劝李轨应当加强防备,因此与户部尚书安修仁产生了隔阂。

    因为安家乃河西地区的累世大族,与河西诸胡交往甚密,互为助力,梁硕要李轨防制诸胡,便是动了安修仁的利益了,所以此后安修仁便有了要对付梁硕的想法。

    恰好这时,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因想让梁硕支持自己成为凉国太子,所以在某次前去面见梁硕时,透露了这一想法,但梁硕听后,却立即拂袖离席而去了,没给李仲琰一点面子。

    李仲琰于是恼羞成怒,想要除去梁硕,在一次与安修仁喝酒时,醉后吐了真言,但安修仁也正好有这个心思,也是两人立即狼狈为奸,一拍即合。

    去年十二月,李仲琰和安修仁一起向李轨诬陷梁硕,诬告他意欲发动阴谋反叛,李轨得知后立即震怒,随后竟没派人再调查一二,便用鸩酒杀了梁硕。

    梁硕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