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115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115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良年约五十岁,长得矮矮胖胖,肥头大耳,一脸笑容和善,但他却是一个为狡黠精明之人,自从他掌管朱家后,二十年来,朱家的土地和耕牛数量便翻了一倍。
    朱良背着手慢慢踱步,口中自言自语道:“用柴桑换下雉,又是用熟地换生地,纵然是两倍补偿,在地价上还是吃亏买卖,要知道一亩柴桑上田可以买亩下雉上田,不过,由此得刘璟一个大人情,也不算吃亏,但有一点,必须让刘璟知道,我们朱家可是吃了大亏。”
    朱珣见父亲算得为精明,心中不由暗叹一口气,“父亲,只要我们全力支持他,他将来一定不会亏待朱家,不用这么斤斤计较。”
    “那好吧!他需要多少田地?”
    “至少一顷。”
    朱良脸上的肥肉剧烈抖了一下,这是他们朱家成的良田啊!多少年的心血都白费了,不过朱良也是一个有眼光之人,既然陶家都肯在刘璟身上下血本,朱家为何不能。
    他沉思良久,道:“你可以答复刘璟,这顷良田是朱家对他的全力支持,不用下雉县的土地置换。”

第167章 有客自江东来

    接下来的十几天内,黄祖开始履行他的诺言,根据柴桑提供的战俘名单,陆续向柴桑迁移他们的家眷。
    这些战俘家眷大部分是依附于黄祖的佃户的奴户,迁移比较顺利,由于江夏水网密布,家家户户都有船只,所以迁移几乎以水为主。
    长江上开始出现了密集的小船,一艘小船就是一户人家,装载着微薄的家产,箱笼、被褥、陶罐、农具等等,船头还有瘦弱的孩和白发苍苍的老人,男人和女人小心翼翼地摇船,避开水面的风浪,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武昌和夏口驶向柴桑。
    在柴桑码头上,当地官府早已准备就绪,由县丞朱珣全权负责此次安置,他已在码头上摆下数十张桌案,一多名衙役连同数名士兵里里外外地忙碌着,有的负责登记,有的负责安排食宿,虽然忙碌喧哗,却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不混乱。
    在码头上,已经排满了数十条长长的队伍,一家家地登记入籍,不时有被俘士兵和家人团聚的感人场面出现,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相拥而泣,连城头上远远观望的刘璟也不由动容,默默地注视着一家家的亲人团聚。
    这时,柴桑以东的江面上驶来一艘五的大船,船头站着一名十岁左右的男,身材高大,留有一尺长的黑须,相貌清雅,此人正是从东吴前来柴桑的鲁肃,奉孙权之命和刘璟商谈战争善后事宜。
    这可以说是孙刘两家近十年来的第一次,尽管当年换取孙坚尸体时两家曾有过协商,但那是一种在愤懑和仇恨中的协商,留下来的是难以和解的世仇。
    而这次鲁肃前来,却是孙权感于刘璟的诚意,尽管双方刚刚结束一场大战,但刘璟处理敌军阵亡者的方法和他提出的建议都让孙权颇为欣赏。
    此举当然远远不能弥合孙刘两家世仇,不过却在世仇中开了一道口,使老死不相往来的孙刘两家第一次开始接触。
    鲁肃站在船头,见江中一艘艘小船驶向柴桑码头,柴桑码头上早已船只密集,热闹异常,这些小船内明显都是举家搬迁,令鲁肃心中颇为奇怪,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去问一问,发生了什么事?”鲁肃吩咐一名手下道。
    这时大船已经靠近柴桑码头,座船的前后左右都挤满了迁移的小船,手下伏在船舷边打听了片刻,这才回来禀报:“启禀将军,听说不久前黄祖偷袭柴桑,大败,这些船只都是被俘士兵的家眷,从武昌或者夏口迁来柴桑。”
    鲁肃这才恍然,原来黄祖和刘璟又打了一仗,他也看得出是黄祖吃了大亏,否则这些被俘士兵的家眷怎么来柴桑?
    不过鲁肃还是挺佩服刘璟,他重视人,从这次他和江东交换回战俘,到今天他又要战俘的家眷,可以看出刘璟的思,他非常在意人口,这其实就是一个统治者的思想。
    鲁肃忽然有一种明悟,为什么孙权这么看重刘璟,他派自己前来,与其说和他完成战争善后事宜,不如说是想利用这次契机和他建立一种关系。“将军,向漕河那边走吧!”
    一名士兵指着东面漕河大喊:“漕河上宽阔,这边拥挤了。”
    鲁肃远远看了一眼漕河,心中叹了口气,点点头答应了,“可以!”
    大船调头,驶出了被小船挤满的码头,向另一端的漕河驶去。。
    刘璟此时正在码头上视察安置移民的进展状况,朱珣陪同他在一群群移民中穿行,“虽然帐篷奇缺,不过各大家族都很帮衬,食宿基本上已解决,大部分人都会安置到浔阳江两侧,根据地势和河流情况形成十几个村落。”
    “那新房舍怎么办?”刘璟又问道。
    “房舍比较简单,这些移民家境大多贫寒,都是夯泥为屋,现在也这么处理,浔阳江两岸木材也充足,只要划定土地,他们自己便可解决新舍问题,也有两余户人家条件较好,他们准备在县城内置宅。”
    刘璟点点头,又嘱咐道:“虽说他们可以自己解决,但官府也不能置之不顾,还是协助他们筑房,若人手不足,我派士兵协助,性就让这两千多降兵去给他们家人建宅去。”
    朱珣也笑了起来,“司马放心吧!官府不会置之不顾。”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至,向刘璟禀报道:“启禀司马,江东有使者到来,使船已到漕河!”
    刘璟一怔,回头向漕河望去,只是漕河入口处附近停泊着一艘大船,船头插着一名紫色角旗,意味着这是一艘官船,他立刻意识到,这一定是孙权对自己的信有了答复。
    刘璟心中大喜,将码头之事交给了朱珣,他翻身上马,带着十几名随从向漕河奔去。
    漕河两岸已有数士兵警戒,今天是刘虎当值,他已亲自率领五士兵将这艘大船监视起来,一阵马蹄声,刘璟骑马飞奔而至,大声问道:“是什么情况?”
    刘虎连忙上前禀报:“司马,是江东特使,来人叫什么‘卤熟’?”
    刘璟心念一转,忽然明白过来,这是鲁肃来了,他立刻催马至岸边大喊道:“敬兄可在?”
    只见从船舱里走出一名十岁左右的长须男,笑眯眯拱手道:“在下江东江东鲁敬,来人可是璟公?”
    刘璟对鲁肃的印象一直很好,虽然他们打了一仗,但并没有改变刘璟对他的印象,他见鲁肃风翩翩,举止从容自若,心中更是喜欢,也回礼笑道:“我正是刘璟,欢迎敬兄重返柴桑。”
    一句‘重返柴桑’中有着很深的涵义,鲁肃却能听懂,他目光锐利看了一眼刘璟,两人皆带深意地笑了起来。
    刘璟带随从上了东吴大船,两岸士兵引领着船只,向水门驶去,船头上,刘璟和鲁肃并肩而立,刘璟指着远处码头上忙碌的移民对鲁肃介绍道:“不久前,黄祖偷袭柴桑失败,他的儿被我们俘虏,还有数千士兵,所以按照我们和黄祖谈妥的条件,被俘士兵的家眷都要迁来柴桑,今天敬兄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鲁肃点点头道:“这至少有一万余人,对于江东而言,安置一万余人轻而易举,可对于柴桑一域,这一万余人是很重的负担啊!”
    “刚开始或许是负担。但从长久看,他们都会成为自耕农,成为柴桑赋税的来源,而且他们的到来,使我得到了数千名忠诚的士兵,所以,这批移民对我而言远远利大于弊。”
    “果然是上者谋国!”
    鲁肃感慨道:“其实江东也是不断从山越族迁移人口到州县,也有人说,山越人生性好斗,民风愚昧,把他们迁移出来对江东不利,但我主上说了一番话,竟和璟公的话不谋而合,也是从长远看,山越人会变成自耕农,成为江东赋税来源,对江东远远是利大于弊。”
    说得这,鲁肃回头看了一眼刘璟,目光充满了诚意,“我觉得璟公应该去认识一下我们主人,相信你们会很有跟多共同话题。”
    刘璟微微一笑,“我也很期待认识孙权。”
    现在刘璟却对鲁肃很感兴趣,国演义上,鲁肃是宽厚长者形象,却比较愚笨无能,非常好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智谋,可事实上,鲁肃却是武双全,胸怀豁达,见识高明。
    刘璟也知道鲁肃主张联和第势力抗曹,所在在柴桑大战之时,他才会写那样一封信给鲁肃,就是希望他能和鲁肃达成某种默契,为将来的合纵抗曹打下基础。
    这也是刘璟这次和江东联系的真正用意,孙刘两家世仇和他没有关系,他知道,将来曹军大举南下,只有联合孙权共同抗曹,才是他唯一的出。
    刘璟又问道:“江东还在为老夫人举哀吗?”
    “我出来时,已恢复了正常生活,不过老夫人的哀悼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年底。”
    说到举哀,鲁肃倒想起一事,笑道:“璟公居然也为老夫人送了悼念幡,放在贵宾第一位上,曹操反倒是在第二位,这件事轰动东吴,璟公也成为了江东的热门人物。”
    刘璟笑了笑道:“那只是以我的个人身份吊孝,和荆州牧无关,江东是不是误会了?”
    “应该没有,大家都知道和刘表无关。”
    两人说着,大船进了城,一直在城北的一座大房前停下,这里便是寄存将士阵亡士兵的尸骨之处,鲁肃笑容收敛,神情变得严肃庄重起来,他跟随刘璟走进大宅,眼前的情形令他心中一阵震撼。
    只见宏伟如大殿般的大堂上摆着数层桌案,层层叠叠向上铺开,在这些桌案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灵牌,眼前就像一座灵牌山一般。
    最前方是一张巨大的供桌,桌上摆满了牲干果等各种贡,还有一座袅袅冒青烟香炉,两侧各坐着四名僧人,合掌念经,为士兵们超亡魂。
    鲁肃心中异常感动,这是他的士兵,他很清楚,四千六余亡魂,虽然阵亡在柴桑城下,但他们尊严却没有遭到践踏,他们灵魂得到了安息,这在从前不可能发生之事,但今天他却亲眼看见了。
    这一刻,鲁肃心中对刘璟充满了感激,他也终于理解了孙权为什么说感于刘璟的诚意。
    鲁肃敬了支香,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数千士兵磕头谢罪,他默默念道:“我鲁肃作战不力,致使你们无法返回故乡,愿你们灵魂安息,我将带你们的尸骨返回故乡!”

第168章 长沙来客

    刘璟和鲁肃的谈判没有任何悬念,双方带着最大的诚意,妥善地解决了柴桑之战的最后遗留问题。
    按照双方的协议,刘璟把五十二名受伤江东战俘全部交给鲁肃带走,同时还有四千五余阵亡士兵的骨灰,也由鲁肃一并带走。
    作为回报,江东也将把与黄射水战时俘获的两千七名江夏战俘交给刘璟,至此,柴桑战役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了记号。
    柴桑城头上,刘璟注视着几十艘大船东去,这是陶家的船队,它运走了江东的伤兵和骨灰,回来它也会将江夏军战俘一并带回柴桑。
    “公不怕州牧知道吗?”徐庶慢慢走到刘璟身边,眉头轻皱,有些担忧地问。
    这两天他看得很清楚,刘璟和鲁肃的交往亲密了,可以看出刘璟是铁了心要和江东走和解之,这就让徐庶很担心刘表的态。
    刘表和江东是世仇,他是绝不会允许自己侄和江东暗通款曲,尤其刘璟吊孝幡轰动江东,刘表岂能漠然置之,到时,刘璟怎么向刘表交代?
    刘璟摇了摇头,“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州牧不喜,我就不做了,我也会权衡利弊,最多是向伯父解释认错,但和江东和解,完全符合柴桑及江夏的利益,我想伯父也能理解我。”
    “只怕他不是这么想。”
    刘璟的脸色也变得严峻起来,他回头注视徐庶,他比徐庶高了大半个头,是一种冷峻的、居高临下的凝视,缓缓说道:“州牧是否震怒只是小节,但与江东和解却是大业,我不会为小节而放弃大业,希望元直兄能明白这一点。”
    徐庶感觉到了刘璟语气中的严厉,他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他明白刘璟的大业,徐庶的目光也转向江面,凝视着船队变成了一个黑点,他忽然又想起一事,沉吟一下问道:“江东遣返回来的战俘,公准备怎么处置?”
    刘璟也意识到刚才自己对徐庶的态严厉了一点,他毕竟是为自己好,不应该那样严厉和他说话,刘璟心中歉然,说话的语气也柔和许多,他微微一笑问道:“如果我用来补充兵源,元直觉得呢?”
    “最好不要!”
    徐庶摇了摇头,这一次他的态很果断,“留下这些战俘对司马弊大于利。”
    刘璟并没有吃惊或者错愕,徐庶的否定态似乎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笑了笑问道:“为什么说用这些战俘来补充我的兵源,是弊大于利?”
    徐庶苦笑一声,“公应该比我明白,若把这些人放回家园,对公的名声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对于他们的家人,整个江夏都会感激公,这对公在江夏的声望是多么有利,相反,若公把他们视为自己兵源,虽然无可厚非,但失去了一次捞取江夏声望、民心的大好机会。”
    刘璟背着手在城头走了几步,又扶着城垛凝视远方,久久沉思不语,应该说徐庶的建议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回头望着徐庶,见他一脸期待,不由微微笑了起来,
    “这件事就烦请元直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宣传人手,性就大张旗鼓做一番。”
    徐庶见刘璟接受自己方案,心中大慰,深深施礼道:“卑职一定会安排好,让所有江夏人都承领公的人情。”
    。。。。。。。。
    时间又过去了几天,江夏军战俘还没有从江东运来,刘璟却意外地迎来了从长沙郡赶来的客人。
    天刚亮,一支由余名骑兵组成的队伍出现在柴桑南城外,为骑兵大喊:“请速禀报刘司马,长沙郡都尉黄老将军来了。”
    骑兵队中间是一名年约六十岁老将,须发半,目光明亮,正是荆州名将黄忠,黄忠依然是中郎将,同时又兼任长沙郡都尉,掌管长沙五千军队,实际上他是去辅佐刘磐,不过长沙郡北靠柴桑,刘表的另一个意图,是想让黄忠在关键时刻出兵协助刘璟击败黄祖。
    所以黄忠的驻兵之地也位于长沙郡北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