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371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371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和吴懿对望一眼,一起点头,“我们明白,请州牧放心!”
    刘璟在汉中视察了天,随即离开汉中,跟随货船走上庸返回襄阳,此时已是八月下旬,距离荆、益两州的公开取士时间越来越近了
    南阳郡,宛城,这些天宛城也渐渐开始热闹起来,最明显便是街上的读书人增多,来自关中、中原、河北河东各郡的士纷纷向南云集,宛城便是他们必经之处,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荆州襄阳,南阳不过是士们中转之地。
    此时距离荆州公开取士还有二十天,据说所有前往襄阳参与取士的读书人在襄阳都会免食宿,这更激发了穷人家弟的大信心,一个多月来,从北方过来的士络绎不绝,仅从南阳过境前往襄阳的士便超过八万人,前所未有。
    而此时曹操正在关中和马超作战,无暇过问这种大规模的读书人迁移,事实上,各地官府也无法阻拦,除非他们也能象荆州一样,无论贫贱,唯才是举。
    这天中午,一辆马车在几名骑马随从的伴随下缓缓驶进了宛城,车帘挑起,露出一张中年男的脸,他目光复杂地打量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年轻士,士们所表现出的朝气蓬勃令他心中暗暗嫉妒,他现在已是近六十岁的人了,却不知仕途还有几年。
    这个中年人正是建安十年跟随曹军去了邺都的蒯越,他在朝廷出任常少卿,就在上个月,朝廷正式任命他为荆州别驾,这其实也是刘璟的要求,曹操在权衡再后,也觉得蒯越做一个中间人比较合适,他需要和刘璟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蒯越显然是最适合的人选。
    马车驶进了宛城,在一座宅院前缓缓停下,宅院大门上的牌匾上写着‘邓府’二字,这里就是南阳邓氏家族的主宅,南阳望族中惟黄、邓二氏,黄氏家族迁到襄阳避难,现倚靠庞氏。
    而邓氏家族则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南阳,一部分在襄阳新野,其中以南阳为主,新野为辅。
    目前邓氏家主便是曾出任荆州治中的邓义,邓义被曹操任命为南阳郡丞,但他只就职半年便告病回家了,现在静养在家。
    蒯越当初在荆州时和他的关系好,这次回荆州,蒯越心中有些不安,便先来拜访一下邓义。
    马车在府门外等了片刻,一名年轻男便匆匆从府中出来,他便是邓义的第邓宏,今年只有二十余岁,风华正茂。
    他上前躬身施礼道:“让世伯久等了,父亲腿脚不便,令侄儿带世伯进府。”
    蒯越知道邓义腿有残疾,行走不便,便点点头笑道:“那就有劳贤侄了。”
    蒯越下了马车,跟随邓宏进了府邸,一向府宅深处走去,走进一座院,只见院内的一间八角亭内,邓义正笑眯眯地望着自己。
    “异,别来无恙乎?”
    蒯越大笑着走进亭,拱手道:“老弟似乎精神很好,在家享得清福啊!”
    邓义腿有问题,只能拄杖缓行,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坐着,他歉然道:“不能给兄长见礼了,请坐吧!”
    蒯越坐下,有侍女给他们上了茶,蒯越叹息一声道:“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两年过去了。”
    “是!很多事情就像在昨天才发生,可是荆州已经大变样了。”
    邓义心中很是惋惜,他腿不好,刘璟几次派人请他去襄阳出仕,他也只能婉拒了。
    “贤弟的腿还是不能走吗?”蒯越关心地问道。
    邓义摇摇头,“可能和年纪有关,现在最多只能拄杖走步,以前可以走一两里都没有问题,我老了!”
    “贤弟比我还年轻两岁,我尚且要老骥伏枥,去荆州出仕,贤弟何以谈老?”
    说到这,蒯越看了旁边邓宏一眼,邓宏行一礼,知趣地退了下去。
    房间里只剩下蒯越和邓义二人,蒯越这才压低声音道:“我听说荆州别驾已是虚职,此事可当真?”
    这是蒯越一直很关心之事,他对荆州情况了解并不多,朝廷中也无人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传闻刘璟已经大幅改变了制,让蒯越莫名地担忧起来,这次他途经南阳,就是为此事来专门拜访邓义。
    邓义很清楚蒯越的不安,便微微笑道:“荆州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权力调动,但和异出任荆州别驾无关,这是因为荆州吞并了益州和汉中,需要重新进行利益平衡,这很正常,异不要担心。”
    “不知是怎么一个变化?”
    “主要是将州衙的权力转移到了骠骑将军府,州衙还在,只不过是挂一块虚牌而已。”
    蒯越愕然,“那我这个荆州别驾还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
    邓义深深注视他一眼,心中暗暗叹口气,他发现蒯越和从前有点不一样,从前多么老辣敏锐,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说,一个暗示便可以了然于胸,而现在却似乎有点迟钝了。
    “异以为刘璟会让一个朝廷来的大臣执掌荆州大权吗?”邓义终于忍不住很直白地提示蒯越道。
    蒯越沉默了,他其实不是不明白,而是他抱有一丝侥幸,毕竟他是刘璟亲自点名要去荆州,而且他和刘璟从前也有交情,包括他兄长蒯良、侄蒯琪在内的很多蒯家弟都在荆州出仕,他心中便有了一丝侥幸,或许刘璟还会委予他重任。
    但邓义的坦率直言却击碎了他最后的希望,令蒯越异常沮丧,半晌,他轻轻叹了口气,“当初一步走错,结果步步走错。”

第549章 公开取士(上)

    邓义有些怜悯地看着他,说到底还是因为蒯越当年对刘璟没有信心,最后投降了曹操,他现在再想回头已经是不可能了,不过蒯越毕竟代表的是朝廷,只要位置站得好,他也不是没有机会。
    想到这,邓义便劝道:“现在刘璟已不再满足于一方诸侯的地位,他开始要和朝廷建立关系,这就是兄长从朝廷又返回荆州的缘故,我我觉得,兄长的另一种机会也存在于其中,帮助刘璟融于朝廷,帮助荆州和朝廷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才是兄长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把眼光放在荆州内政上。”
    蒯越默然无语,邓义的劝说使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与此同时,他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这种事情居然还需要邓义来点醒自己,难道自己真丧失官场嗅觉了吗?
    邓义仿佛明白他的心思,笑道:“兄长不必自责,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虽然在南阳,荆州的消息却很灵敏,我知道刘璟现在需要什么,而兄长却不知道,否则兄长为何要找我呢?”
    蒯越也笑了起来,“贤弟说得很对,确实是我钻牛角尖了,多谢贤弟指点迷津,那我就不打扰,继续南下了。”
    邓义想了想道:“要不然兄长在我这里住一晚,明日和犬一同南下。”
    邓义指了指站在院里的儿邓宏,“明天他也要出发去襄阳参加取士,正好可以和兄长同。”
    蒯越欣然笑道:“这个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同互相照顾,好像这次襄阳取士规模盛大,连朝廷都惊动了,我临行时,很多大臣都希望我写信回去,说说这次取士之事,我倒想问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邓义叹息一声说:“这次取士真是刘璟的大手笔了,不是面向荆、益两州,而是面向天下,无论贫贱,惟才是举,这样一来,天下读书人无不向往荆州,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掩饰”
    “掩饰什么?”蒯越不解地问道。
    “刘璟真正要用之人,其实是各郡望族,像博陵崔氏、颍川荀氏之类,他要得到这些士族的支持,但又不能做得明显,所以用‘无论贫贱,惟才是举’来掩饰,现在可不是寻求公平的时候,这一点,我相信各大世家心里都明白。”
    蒯越点了点头,“贤弟说得对,我在上听说一些士说‘无论贫贱,惟才是举’时,我就觉得有点奇怪,刘璟若想得天下,必须要获得天下各大士族的支持,这个时候可不能一视同仁,若真一视同仁,反而会激怒各大世家,失去他们的支持。”
    邓义笑道:“放心吧!刘璟早已不是当年的璟公了,这个道理他岂能不懂,他要名声,也要实惠,这和兄长出任荆州别驾其实是一回事,一个是对朝廷,而另一个是对天下世家,公开取士不过是个借口罢了,这样一来,天下世家都有机会派弟来荆州。”
    蒯越不由叹息一声道:“他真的越来越厉害了,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适应他。。。。。。”蒯越心中沉甸甸的,充满了对前途的忧虑。
    。。。。。。。。
    随着离公开取士的时间越来越近,襄阳城也愈加热闹起来,来自天下各郡的近十万士汇聚一城,因为没有门槛,天下读书人无不趋之若鹜,生源也自然良莠不齐。
    赶来襄阳士的人数之多,大大出乎荆州官方的预料,各大旅舍、书院、藏书馆都纷纷爆满,荆州官府也随之紧急动员起来,将士安排住进樊城空余的民宅,并给予钱粮补贴。
    但不是所有的士都出身贫寒,相反,很多士都出身望族,本身家道殷实,又有家族的鼎立支持,他们即使来荆州也囊中的丰实,不屑接受荆州官府条件简陋的食宿补助,他们自己租赁了房,每天在樊城酒馆里过,日过得逍自在。
    十万士云集襄阳,收获最大的却是樊城的商业,樊城面临人口锐减、荆州贸易中心转向江夏和江陵的困境,而十万士的到来,却无疑给樊城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原本生意有点冷清的各家商铺、酒馆、青楼、旅舍顿时都变得火爆起来。
    中午时分,樊城云梦酒馆内热闹异常,酒馆靠近城南,占地近五亩,高层,可以容纳两人同时就餐,酒馆走的是中低端线,内部布置简朴,菜肴物美价廉,深得士们的欢迎。
    很多富家弟虽然略嫌这里档次低,不过这里消息最多,富家弟们也愿意屈尊来这里就餐,打听各种消息。
    酒馆里人来人往,士们五成群,各自聚在一起用餐,热闹喧天,酒保们满头大汗,端着盘四处上菜,声音都喊得嘶哑了。
    一名年轻士从侧道挤过来,“劳驾,请让一让!”
    二楼已经坐满,他想上楼梯去楼,这时,旁边忽然有人喊道:“若兄!”
    年轻士一回头,只见靠窗户边有人在向他招手,他立刻认出,连忙挤上前笑道:“原来兆远兄也在!”
    “若是一个人吗?”
    年轻士点点头,众人顿时让出一个位,热情地招呼他一起坐下喝酒,年轻士也不客气,坐了下来。
    这个叫做兆远的士名叫崔实,字兆远,博陵崔氏的嫡系弟,他又笑着给众人介绍这个年轻的士,“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颍川荀家弟,名志,字若,和我曾是十年同窗,才高,是荀家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众人听说他是荀氏弟,都不由肃然起敬,荀攸、荀彧闻名天下,使荀家成为天下景仰的世家,有人低声叹道:“名门世家都来了,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王兄此话就不对了,荆州可是无论贵贱,唯才是举,谁都有机会,公平考试,我听说是糊名考试。”
    这个消息让众人都兴奋起来,七嘴八舌问道:“兆远,这个消息可当真?”
    崔实笑道:“我昨天特地拜访了徐长史,他和我叔父曾在隆中时的好友,叔父为此还让我带封信给徐长史,但徐长史明确告诉我,这次公开取士非常严格,我不可能帮我,让我还是靠自己的识去考,他只透露一点点消息,一共考两次,一次是书院考,考上了就有资格留书院继续读书,每月补助的钱粮足以养活家小,第二次是吏考,考上者可以直接任命为官,徐长史亲口告诉我,两次考试都是糊名。”
    这时旁边已经围了很多人,崔实这番话顿时令人四周人欢呼起来,崔实却笑而不言,临走时叔父告诉了他,荆州的公开取士并非那么简单。
    。。。。。。。。
    荆州州衙在年初时改名为军政署衙,而在八月又再次改名为骠骑将军府,取消了军政署衙的称呼,但依旧保留了荆州州衙。
    牌依然挂着,不过只有十几人在维持着州衙的运转,刘璟仍旧兼任荆州牧之职,其余军政大员都转移去了骠骑将军府,不过地方却没变,军府衙门还是原来的州衙。
    军府原定在十月迁往益州成都,但因为襄阳要举行公开取士而推迟到十一月进行迁徙,以后冬春两季在成都,而夏秋两季则迁回襄阳,因此襄阳并没有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
    这就和朝廷拥有许都和邺都是一个道理,曹操为了稳定从袁绍手中夺取的河北和河东,而将都城迁到邺城,刘璟则是为了稳定巴蜀,而设两个将军府,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军府内乱成一团,官员们都在忙碌地装箱收拾东西,尽管大部分东西都不需要搬去成都。
    但收拾下来还是有几千箱书需要搬去成都,这些书都必须立刻运上船,赶在风向转成西风之前运往巴蜀。
    一辆马车在数骑兵的护卫下,缓缓驶进了原来的州衙,也就是现在的骠骑将军府,穿过广场,在台阶前停了下来,一名亲卫上前开了车门,刘璟弯腰从马车里走了下来。
    一个多月来,他也一直呆在荆州,夺取了巴蜀和汉中,是军队休整的时间,而对于刘璟,则是将注意力从军事转移到政务上来,尤其即将开始的公开取士,事关重大,刘璟也十分关注这次择才考试。
    进了军府,他一向自己的官房走去,走进了官房,一名书佐上前替他脱去外袍,刘璟问道:“庞院丞来了吗?”
    “已经到了,在等候州牧召见!”
    “请他进来吧!”
    庞院丞便是便是荆州书院的院丞庞统,从巫城返回襄阳后,他先是在家中休息了近一个月。
    随着心中的愤懑消失,他心中又有了求仕之念,只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后,他已不再迷信刘备,也不看好刘备去交州后会有什么发展。
    他开始意识到了刘璟的光明前程,他的心思变了,也希望能在荆州求职,只是他拉不下这个面,无法开口,就在这时,他的叔父庞德公邀请他为荆州书院院丞。
    荆州书院并不是庞家的鹿门书院,而是荆州的官方书院,官方最高府,院丞也是五石的官职,若没有刘璟的同意,叔父也做不了这个主。
    庞统心中肚明,他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个任命,重新入仕为官,开始了他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