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0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60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琰带着三郎偷偷跟十三娘见了一面。”崔善福一脸严肃的道,其实心里却高兴的很。他一直都有些担心十三娘不满卖婚,可这次崔琰这小子却算做了回好事。十三娘和三郎私下相会,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十三娘很满意这个出身农家的小子居然很满意,而原本看的出对这桩婚事也有点抵触的张三郎现在态度大变,明显也是看上了十三娘。

    好事啊,这下他那一千两黄金可以收的心安理得了。

    郑善果几兄弟哦的一声,一个个都心领神会。

    “这样就好,我还一直担心十三娘会心里委屈,不愿意接受这桩婚事。现在好了,张三郎虽说只是平头百姓,但我相信,这小子未来会有大前途的。”

    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也会腻,这就跟后世人喜欢去农家乐玩是一样的。吃多了西餐,有时也想吃点竹筒饭、柴灶饭,也想吃点烤鲫鱼一样。

    张家的流水席虽说是乡下饭,但又不是真正的乡下饭菜那样简陋。一道道菜,虽是贱肉为主,可却由全新的烹饪方式,有着全新的菜式。

    “这个肉真的是猪肉所做?嗯,味道非常不错。”

    “肥瘦相间,香甜松软,入口即化,妙不可言。”李世民连吃了好几块红烧肉,赞不绝口。李世民并没有嫌弃猪肉,他十六岁起兵,在外打仗时可没有条件那么挑剔。干粮饼子啃过,猪肉也是吃过的。

    长孙无忌也是连吃了好几块,“肥而不腻、软糯香甜,确实好吃,真难以想象,如此美味,居然是用贱肉做成。”

    “香味扑鼻、色译诱人。”房玄龄夹着一块红烧肉赞叹不已。

    听到这些大佬如此夸赞,张超也不觉得有些得意,看来自己的这次正式版红烧肉终于成功了。他原本还担心这些人都不吃猪肉呢,看来就跟狗肉一样,做的好一样吃的高兴。

    “三郎,你是如何把一块贱肉做的好此好吃的?说来听听?”李世民笑着问旁边站着的张超。

    “灞上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侯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张超很酷的拽了一首诗,其实就是把红烧肉的发明者苏东坡的一首写红烧肉的诗借用了一下。

    一首诗仅开头的黄州改成了灞上而已。

    张超也是一时有些得意忘形,忘记了面前这桌人可都是天策府的,特别是房玄龄、杜如晦还有虞世南等人,这些人里可是有秦王府十八学士的。

    苏东坡的诗,当然是好诗,虽然这首不是什么绝世好诗,但也不错了。

    “好诗!”

    虞士南忍不住拍掌赞叹。

    这位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名士赞叹,其它人也不由的纷纷附和。

    李世民虽是个统兵数十万,武功赫赫的大将军王。但骨子里也是个文艺青年,李世民以前就非常仰慕他表叔杨广,杨广的文采可称的上是当世大家。他曾经做过几首非常有名的诗,比如饮马长城窟行,以及春江花月夜等名诗,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就也做了两首同样名字的诗。

    虽然后世都称赞李世民的这两首诗,但只论诗而言,其实不论是格调还是意境都距离杨广的那两首诗有不少差距。但虽不如杨广,可李世民的文采也确实非常不错了。

    张超抄了苏东坡一首诗,李世民还是能感受到这诗的水平的。

    不是传世名作,可也已经显露出不错的水平了。他没料到,这个张三郎居然还有这才情。

    得瑟了一下后,张超也发觉自己失言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己一直想着低调,怎么今天就管不住这张破嘴呢。还好这首诗只算一般,要不然若是抄上一首苏东坡的传世名作,岂不是要糟。

    张超有点尴尬,只得连忙挽救。

    “这首是我师父写的,我也觉得好。”

    “你师父写的?我听说你师父不是一位隐世高僧吗?”

    张超脸不红心不跳,“没错,我师父确实是一位隐世高僧,法号三藏。不过我师父那是一位高僧,他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修佛修的是心,而不拘泥于形式。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李世民默念了一句,觉得很有意思。虽然他并不赞成这两句话,但也不否认能说出这两句话的僧人,定是非常了得的。

    “三藏法师果然是个高僧,非比寻常,可惜未能相会。”

    “这个肉也是你师父发明的吗?”房玄龄问。

    张超点头,反正锅已经推给好个三藏师父了,干脆就都让他背锅了。

    “嗯,这道菜以猪肉烹制,名叫唐僧肉。”

    “唐僧肉?”一桌人惊讶出声。

    “佛经中曾有菩萨舍身伺虎之事,因此师傅便给这道菜取名为唐僧肉。”

    “有意思。”

    “三藏法师真是高人。”

    “唐僧肉,哈哈哈。”

    东坡先生对不起你了,以后世上就没有东坡肉了,改叫唐僧肉了。唐僧小朋友,也对不起你了,虽然你还没出生,但唐僧这名已经被我抢注了。

    方块的带皮五花肉,张超用自己先前试制出的冰糖和酱油炒出了色,小火慢炖,色香味俱全。加入了葱姜香叶八角等香料,小心焖制,绝对是油而不腻。

    “其实猪肉性平味甘,有润肠胃、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的功效,能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小便和止消渴。猪肉煮汤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燥、干咳、便秘和难产。”

    张超也不怕把牛皮吹破,这些都是他之前从电脑上记下来的。

    反正这东西也算是食补,也吃不坏人。

    “猪肉关键还在于烹饪方法,需要加些香料。烹饪的好了,猪肉并不比羊肉差,甚至更美味。”

    桌上的一大钵红烧肉已经见底了,李世民筷子夹了个空。

    他不由的呵呵笑了笑,“确实化腐朽为神奇啊。”

    “小八,再去厨房端一份唐僧肉过来,再来一份东坡肘子。”

    抢了东坡肉的名头,张超还算耿直,另一份以东坡命名的菜东坡肘子还是保留了这个名字。

    张超给大家的解释是,这道菜是自己师傅一次在山里东坡上做出了来,因此取名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是整只蹄髈炖烂,成形不烂、油而不腻,绝对是吃货的最爱。

    果然,李世民等吃的直呼美味,一只大肘子一会就给吃光了。

    崔善福今天也吃的很满意,他没跟李世民他们一桌,而是跟着秦琼、老爹还有郑家人一桌。

    席上,崔善福把今天张超和十三娘私下见过面的事说了,当然说的是偶尔情况下的意外相遇,然后重点说到两人都很满意对方。

    “既然两人都满意,这自然是最好的,我觉得咱们可以早点把婚期订下,也好让两人早日完婚。”

    “早定婚期好,是要早点完婚。”老爹对于这桩婚事是强有力的支持者,自然希望张超能够早点把崔氏女娶回家,这样也省的夜长梦多,毕竟对方是五姓女,秦琼又为张超出了一千两黄金了,老爹可不想出什么意外。

    “我看改日不如撞日,大家也都在,就今天把婚期订下来吧。”秦琼做为大媒,也表态了。

    推荐本三国的好书:汉末如虎。主角也叫张文远哦!


第九十三章 赵家要卖地

    中午正席,各方客人都来了,张家在大晒场上摆起了流水席,整整一百多桌,客人过千。甚至许多人不请自来,特意带着礼物来庆贺。

    连宁民县的县令都带着一众胥吏亲自到贺,大唐县分七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它县以人口多少分等。宁民县是畿县,县令可是正六品上。

    不过如今白鹿乡张家沟的张铁枪父子俩,可是远近闻名,大家都知道张家生意做的火,而且还与京师那么多新贵往来密切。一个正六品的官员,在地方上能算是破家县令,但在京畿,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邻省城,做畿县的县令,只能是婆婆手下的小媳妇。

    连县里有名的地主、富户也携礼前来。

    隔沟相望的南塬赵家沟的赵员外也来了,这位长安日升粮行的东家,一段时间不见,更加憔悴了。

    “不知三郎能不能借步说话?”送上礼物后,赵员外有些乞求的说道。

    张超把他带到了马周的账房里,请他上炕,坐下。

    “如今我们也是生意伙伴,赵员外有话不妨直说。”

    赵员外垂头丧气,如同一只蔫了的公鸡。

    他长叹了数声,然后才道,“我想把日升号卖给三郎。”

    张超听了倒没什么反应,对于日升号他也没太大的兴趣。眼下还处于开国之初,粮食是最不稳定的时候,这种时候做粮食生意,不太好做。

    长安城里开粮行,赚钱肯定是赚钱的,毕竟长安城那么多人口,每天需要的粮食很多。而且还有一点,就算是正常丰年,关中自产的粮食都不足以供给关中地区自足,每年都得需要从关东转运大批粮草入京,多达数百万石。

    市场规律,有需求有市场,需求越大,市场越大,潜在的利润也越多。

    但现在长安的粮食市场,就跟那股市的大熊市一样,刚刚经历了一****泡沫破裂,价格止跌不住,这时进场,明显不合时宜啊。

    张超心里预计,粮行市场还没到底呢,这时入场不是抄底,而是接盘了。

    他对赵员外也没有什么可同情可怜的,先前找他合作,也纯粹是出于生意考虑而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赵员外原本一个地主,过的也潇洒,非黑了心肝坏了心肠,倒卖囤积居奇,没少赚黑心钱。

    “三郎,请你帮帮我,我,我都无路可走了。”

    赵员外忍不住老泪纵横,流下了鳄鱼的眼泪。

    “赵员外为何现在要出手日升号?”张超平静的问。

    赵员外擦了把眼泪,开始述说自己的困境。说到底还是之前太过于贪婪了,为了能赚更多,他囤积了许多粮食。这些粮食都算是高价买进的,而买粮的钱他都是借的。

    借的是半年期,以做周转。当时想的很好,借钱把粮收进来,等到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大涨,狠赚一笔。

    还了借贷,还能再大赚一笔。

    “赵员外借了多少,利几分?”

    “我当时也是鬼迷了心窍,把全部身家都拿出来了,还另外找人借了三千贯。月息八分的复利,期限半年。”

    月息八分,嗯,这在后世已经属于高利贷了,但在如今,倒算正常。因为朝廷也给各级衙门一笔公廨本钱,让他们出贷生息,甚至还设有捉钱品子、捉钱令吏等专门负责放贷这笔钱,其利息现在就是标准的月息八分,外加上点劳务费,实际上就是百分百。

    朝廷的公廨钱一般是期限一年,不计复利,年利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相当的高。

    官方都这么高了,那民间只可能更高。同样按照市场规律,民间的利钱达到官方的三五倍都是可能的。

    赵员外借的是半年期,八分月利,和官方一个利,但却是复利,就是以月计算,利滚利的。借三千,一个月后就是三千零二百四,然后下个月本金是一万零二百四,按此计利,第二个月的利息就是二百六十贯,第三个月就是二百八,六个月后,本息累计四千七百六十多贯。

    比起普通的单利息就多出了一千贯出头。

    这种借贷也叫驴打滚,就是按月计期,如驴打滚一样的算复利。还有一种则叫羊羔息,则是按年计算,第二年到期后付本金一倍的息,借一还二。

    赵员外借的就是驴打滚,因为他只借半年,借钱收秋粮,然后到明年春就可以卖掉收回本还贷。驴打滚的息虽然比羊羔息更高,但只借半年就还,还是划算一些的。他借三千贯的驴打滚,半年后连本带息还四千七百多贯,借羊羔息一年后却得还六千贯。

    不过这年头的钱是不好借的,就算赵员外借的是驴打滚,可他实际上当初也没有拿到三千贯钱。

    因为不管是驴打滚还是羊羔息,那些放贷人还要来个九出十三归。

    借的是三千,也是按三千计息,可赵员外只拿到两千七百贯钱。而到了半年后,他得还本息四千七百多贯钱,但却还得加付九百贯。

    这就是九出十三归,一般还有种没那么狠的,坐地抽一,就是相当于九出十归。

    短期借贷一般抽的狠,多是九出十三归,长期的则抽的少些,只坐地抽一。

    那些民间的放贷人,表面上也是月息八分,跟官方一样,但实际上有复利和九出十三归、坐地抽一这些手段,使得他们的利钱比高府的要高的多。

    赵员外借的那三千贯钱,实际他当初只拿到了两千七,但最终却要还五千六百多贯。只半年期,利息就翻近一倍。

    若是如往年一样,这样高的利息,可赵员外依然不怕,不到半年,他就能大赚一笔,然后还掉借款。

    可现在,粮食市场崩了。

    官府不断的从东边新打下来的地盘上运粮入京,然后常平仓不断放粮,粮价一天一个价,不断下跌。

    最要命的还是许多囤粮的中小商人纷纷在破产清仓,导致粮价越发的守不住了。

    赵员外现在别说赚了,他手里大批粮食根本卖不出去,一天亏的比一天多。连自己的本钱都赚不回来,如何还贷。

    虽然还没到期,可放贷人已经天天在催他提前还账了,他们也担心赵员外到时还不出钱。

    “赵员外手里还有多少粮食积压着?”

    “米麦粟糜高粱大豆等加起来足有近万石,现在全砸手里了。”赵员外说起来还一脸痛心的样子。

    张超却在心里狠狠的鄙视了一下他,让他贪。

    一万石粮食,价格一不相同,但估计下来,这万石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