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33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733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李超建立城堡,防范森严,有护卫队,有民兵,山夷也不敢轻易下手。

    一个微妙的平衡。

    李世民现在比较期待李超能早点去越国,越国在岭南百越的背后,李超带着五千兵打下这块地方,在那建立城池,设立州县,成为大唐的诸侯。

    对于百越俚獠来说,那就无疑于一根刺了,或者是一把刀。

    不管怎么说,大唐的诸侯与那些羁糜的酋帅相比,当然是诸侯才是自己人。毕竟,酋帅们那是世袭领主,他们既不纳税也不服役,手下的人口也不是朝廷的编户齐民,连他们的地盘那都算不上朝廷的疆域。

    诸侯们的封地就不同了,就算是诸侯领地,可土地也都是朝廷疆域,上面的百姓也都是编户齐民,诸侯只不过是能分享三分之一的税赋而已,其余军事民政税赋等,可都归朝廷。

    两相一对比,李世民恨不得现在就把岭南之地全变成诸侯封地。


第1105章 既得陇复望蜀

    得陇而望蜀,人莫不如此。

    大唐开国之初,李家只要岭南安稳就行,因此当李靖平定萧铣,顺江南下,东南各地纷纷望风归降之时,岭南之地的冯盎、宁长真等酋帅们请求承制授其官爵时,朝廷很快答应了。

    冯盎、宁长真等人的归附,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按照以前的旧例,他们各家依然世袭其地,世袭其职。说白了,也就是名义上的归附而已,实际上他们依然是当地的土皇帝。

    当时大唐刚结束中原大战,北方突厥还虎视眈眈,因此对于岭南这些酋帅们的要求,也是很痛快的答应了。甚至唐改隋郡为州,朝廷还一下子把本来二十余个正州的岭南,新增到八十多州,其中新增了五十余州州,这些州就是为了安抚那些大小俚獠酋长们的。

    可此一时,彼一时也。

    “陛下,钦州刺史宁长真派人入京,贡合浦大珠。”内侍禀报。

    钦州,在岭南之南沿海,按大唐新的行政区别,归属于广西道。

    听到宁长真这个名字,李世民眉头皱了皱,宁长真,岭南酋帅首领之一。宁家祖籍本是在中原,南朝宋时其地被北魏吞并,宁氏家族便举家南下。后来宁长真祖父宁逵出任定州刺史,总督九州诸军事。南朝陈时,迁任安州刺史,成为宁氏钦州始祖。

    宁长真的父亲宁猛力也挺有意思,他世袭其父的安州刺史职,因为与陈后主是同日而生,貌有贵相,于是陈亡后,他认为理当代为天子,因此不愿意降隋,凭险自固,后来杨坚派人前往安抚,又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他才归附。

    开皇四年,改安州为钦州,继任刺史。宁猛力死,由其子宁长真袭。

    宁长真的妻子,是高州冯氏家族女,也就是冯盎的兄弟冯暄的女儿。冯宁两家联姻,声势更大。

    武德五年宁长真归附时,朝廷授他的职是钦州总管,总管宁家控制的数州之地。后来朝廷取总管制,又改授他为钦州都督、刺史。

    再后来,朝廷又取消了都督制,于是宁长真便只是钦州刺史了。

    短短几年,从总管到都督再到刺史,从统数州之地到只统一州,宁长真看着大唐越来越强,也是有些担忧的。

    虽归附大唐几年,但宁长真等岭南酋帅们却从没去过京师朝集。

    每次,他都只派下面人去朝集,顺便进贡点特产。

    钦州的特产就是合浦大珠,也称为走盘珠,南珠。是珍珠里最上等的,历来深受喜欢。只不过去年派去进贡的手下却没完成任务,因为皇帝居然没有接受。

    皇帝给的理由是道远劳人。

    这算什么理由?

    朝廷每年让地方官吏朝集,一年一趟,岂不更劳人?而且此前几年,他也年年送合浦大珠,可朝廷不也都收了?

    偏偏今年就不收,今年就道远劳人?

    然后使者就又带回了一个消息。

    去年勤王中立下大功的宰相李超,封越王,皇帝还特别给了封地,在交州的西面。交州在钦州的西南,离钦州很近。

    宁长真听出了一个重点,李超要来了。

    而且李超来不是来当个什么广南宣抚使之类的,是分封到了越国。离钦州这么近,李超分封到那里?

    宁长真有股浓浓的危机感,于是乎,他立即又派出了第二批使者,带上了更多的合浦大珠前往京城。

    宫殿里面,龙涎香袅袅升起。

    李世民却只是冷冷一笑,“让来人带回去吧,朕听说钦州采珠之人数千,在茫茫海中采珠决非易事。听人说,海下停留时间短了采不到珠,时间长了会窒息或寒栗而死。不幸若遇到鲨鱼来不及逃避的话,船上人看到的只是一缕缕浮上水面的鲜血,水下人却已经葬身鱼腹,而如果遇到风暴,更是船毁人亡。”

    “让宁长真以后不要再贡珍珠了。”

    王承恩却从皇帝的话中听明白了一个字,贡。

    自岭南诸酋归附以来,是不纳税赋的,他们每年会向朝廷进贡一些土物。比如宁长真就是每年贡合浦大珠。

    但皇帝已经不满足于贡了,他想要的是税。

    琉求。

    又是一个晴朗的天,今天是周末,学校放假,衙门休沐。有李超的支持,范履冰的衙门已经人员编齐。

    县丞县尉主簿教谕驿丞也都到任。

    范履冰在城里举行了县衙公务员招募考试,六房班头,三班班头,各房的书吏等,六十余名经制吏员都招齐,还招募了一百余名没有编制的临时差役。

    此外,李家牵头的琉求教育基金会也已经顺利建立,并且募集到了一大笔资金。其中主要都是李家捐的,当然琉求的商民们也踊跃捐钱,虽然许多人捐的不多,但态度都非常支持。

    有了钱,事情就好办的多。

    岛上的各个移民屯庄,迅速的开建了小学,每个屯庄至少一所小学。新校舍,新教育,新桌椅。

    老师是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招募而来,薪水待遇不错,来了还能分上两百亩地。这样把家人也带来,既拿薪水还能一份产业。

    书籍课本这些,则是都有现成的,早几年李超编的那套小学教科书,现在依然还在使用,并且成为大多数地方孩童教育的课本。李超直接从李记书局调一批过来就是。

    琉求城里还增加了一所中学,这是为移民中那些已经受过几年教育的孩子准备的。李超还在筹备新开几所技术学校,比如修造船、船员学习,一些加工制造技术等。

    一切都十分顺利。

    琉求也越发的走上正轨。

    岛上也与中原一样,如今实行的是一周七天,五天工作两天休沐制度,官员们一周有两天休沐时间,学生们也有两天假。

    周末的早上,李超照例起来很早。

    自来到岛上后,他似乎也习惯了早起,比起在京城之时,在这里无疑要轻松自由舒畅的多。

    李超住的是琉求堡的顶上,足有九层高楼,推开窗户,海风扑面而来,从这里还能俯瞰整个港城。

    港城热闹无比,每天船只进进出出,运来移民,运来各种手工商品,运来建筑材料,运来牛马等等。

    琉求城如今一个巨大的工地,每天都在添砖加瓦的建设之中。

    内城里还在不断的新建房屋商铺,可外城已经在开始修建了。内城的街道最近正在铺石板,这里多雨,雨一下,城里的道路就泥泞无比。铺上石板,并修建暗渠下水道,无疑能让内城更加干净整洁。

    琉求的人口越来越多,商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内城已经有些过于拥护了,现在开始兴建外城。

    李超还已经决定,外城的房屋可以向山夷们出售,山夷有钱也可以在外城购买住宅和商铺,也可以在城里经营。现在山夷已经可以进入外城购物和售物消费了。

    外城也是作坊安置区,许多作坊都集中到外城里来。

    “大王,早上好。”

    一名侍女笑着走进来,一边向李超打招呼,一面把早餐和报纸放下。

    琉求如今有水陆驿站,港口里有专门的驿船往来两岸,传递消息。中原几份重要的报纸,基本上琉求晚一天就能看到了。

    比如时报,他的报社设在汉京,但在扬州、杭州、广州、太原、长安、洛阳等地都有分社,时报拥有大批的记者和编辑,负责内容和组稿。最终由总社决定版面内容后,把小样再通过鸽站传递到各个分社,各个分社都有印刷坊,然后同时印刷,报纸出来后,迅速向周边运送出去。

    依托着驿站系统,层层下发,保证哪怕是比较偏远的地方,也能在三天内送达。

    琉求虽在海外,但快艇运送报纸过来,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一边吃着海鲜粥,一边翻看着报纸。

    侍女则帮李超整理床单被子。

    “大王一会要去听传经讲课吗?”年轻的侍女问,她也是一个移民的女儿,才十四岁。因为认识一些字,又曾经在一个官员家做过侍女,因此被推荐过来服侍李超。

    李超对她挺满意的,很懂事勤快的一个姑娘,整天带着笑容,如同一只欢快的百灵鸟。

    “当然要去的,你等下跟我一起去吧。小五,你喜欢去听课吗?”

    “喜欢啊。”小五笑着说道。

    李超在琉求推行小学教育的同时,也推动成人扫盲。

    除此外,他还要求每个星期的周末,由老师们向附近居民讲解儒家的经典,主要就是宣扬仁义礼智善这些类容,有时也会讲解大唐的律法等。

    如今流行七曜历,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日,日曜日就是一周之开始,是星期日。

    一般也把日曜日称为周日,月曜日称为周一。

    每个日曜日的上午,各所学校趁周末之机,安排老师给居民们讲课,其实是李超从后世十字教的礼拜中拿来的经验。

    每周把居民们聚起来讲讲儒家经典,说说大唐律法,扬善抑恶,李超觉得这是有些必要的。这能增强移民地移民的凝聚力,向心力。

    而这其实只是李超一个庞大计划中的一环而已,也只是一个开始。


第1106章 讲经布道、议会自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琉求内城的孔庙里,李超和柯山等一群官、吏以及城里的富商大族们坐在前排,他们后面的几十排椅子坐的满满当当。足够容纳千人的礼堂里,坐无虚席。

    站在上面讲经的,却正是澎湖县令范履冰。

    范履冰是贞观元年进士,还跟李超修过史,又在尚书省做过堂后官,对于已经列入大唐儒家十三经之一的论语,自然是相当了解熟悉。今天,他站在上面,亲自讲解论语的开篇,声音洪亮。

    虽然讲的是儒家经典,但他此时讲课方式却是那种非常通俗能懂的方式,哪怕下面坐的有屠户有卖菜的有种地的,甚至是文盲,可他都能让人听懂。

    圣人的经典,在他的口下,变的通俗易懂。圣人所人表达的意思,他也一一向大家传达。、

    “履冰讲的不错。”李超轻声赞叹,看周边那些听讲的百姓,虽然来听讲,算是一项任务。每次周末,衙门差役,各屯各村的里长村长们挨家挨户去通知,前来听课的结束后还能拿到一份礼物。

    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有许多人是不情不愿来的。觉得耽误时间,官吏、老师们有周末休,他们普通人又没周末可休。

    但听了几次之后,确实大多数人都愿意来听课了。李超确定,他们肯定不是冲着每次发的那点小礼物来的。

    其实礼物也没什么,一般都是一本讲经的小册子,是当期讲到的经文篇章,还会附送一张报纸啊,有时会送几个包子馒头,给大家当作午餐。

    这种讲经,跟平时的扫盲班是不同的,扫盲班主要是教大家识字和算术,而这个讲经,则主要是讲解圣人经典。

    柯山以前没读过书,后来学了点,算是勉强能写自己名字。每次陪着李超来听讲,一开始确实只是做陪。但现在,他已经能听的聚精会神了。

    圣人的经典,通过官员、老师们的讲解,他也能领会了。

    “范县令讲的真好,比其它几位讲的都好。”

    “履冰可是进士,将来说不定还能成为宰相的。”李超笑着说道。

    周日的讲经一般为一个时辰,讲经结束后大家也可以自由讨论交谈。每次讲经后,也会有募捐活动,但都是自由的。募捐得到的钱财,则是捐给教育基金会,用于学校教育。

    甚至在讲经结束后,也会有一个议会。

    议会就是一个学区里的居民和商人们选出代表,出任议员。对于一些民事纠纷等,可以不用直接去衙门告状,而是在议会上提出,由议员们组成审议团,对纠纷双方提问、取证,最后做出裁判。

    这种议会,其实就是在实行过去宗法家族的权力。

    地方上向来讲究皇权不下乡,乡村主要还是实行自治。由地方大族、乡望人物主持公道,一些民事纠纷由他们主持裁决。

    只有遇重大案件,比如刑事案等,才会上报县衙。

    而在琉求,这里绝大多数都是新移民,并没有过去乡下那种大宗族。因此李超推出了这种学区议会。

    以学区来划分区域,比如琉求内城,就有九个学校,因此设有九个学区议会。而在城外,是每个屯庄有一个学校,因此一个屯庄就是一个学区。

    学区的议会,由本学区里定居的居民以及商人们中推选出来,一般设为十三议员。

    议员没有薪水,属于百姓自治的一个组织,在官方登记,接受官方监管。平时负责百姓自治,纠纷问题由他们在讲经会后主持听审裁决。

    当然,议会也还有一些其它的职责,议员们对于本区的发展有监督和建议权。也可以就本学区的一些问题,向县衙提出建议等。

    学区议会,不受区、乡、镇地方吏员的管辖。

    议会类似于明代的乡约堂,也有部分后世地方议会的雏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