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69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769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京水门出发,白河过方山垭口入沙河,再到蔡水,然后至汴水,再经济水,直到衮州乾封县,便到达泰山脚下。”

    御书房。

    房玄龄向李世民禀报着封禅的路线,水路既快捷也轻松许多。

    李世民趴在沙盘前,看着房玄龄规划的路线。

    汉京、新野、方城,过方城山,出方城垭口进入河南地,进入汝州沙河,向东过许州进入豫州北,再进入陈州项城,在那里沙河与蔡河相汇,下游就是颍水。而此时直接向北沿蔡水上溯,直到汴州开封。从那里再向东进入四渎之一的济水,一路向东。

    这条线路,从汉京出发先一路向北,再一路向东,再向北,再向东,很曲折。但再曲折,有这条水路,也比陆路快上数倍。

    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打通方城山垭口后,把白河与沙河一连,然后就把整个南北的水路都连通起来了。

    黄河、蔡水、汴河、颍水、淮河、白河、唐白河、汉水、长江,湘水、赣江。

    连通入了整个水路网。

    李世民都不得不承认,太子修的这西运河,一点也不比隋朝修的大运河差。

    “船只怎么安排的?”

    封禅的队伍很大,会有数万人马,这么多人坐船,还要带上不少物资,需要很多船。

    “工部和将作监计划打造一批龙舟。”

    李世民摇头。

    “没有这么个必要,朕去趟泰山,哪里有必要专门打造一批龙舟?大唐水运繁荣,商船也多。可以征调一批商船,算是朝廷租用就是。”

    房玄龄倒没料到这点,想想也不错,如果造几百条龙舟耗时费力。直接租用,倒是很快能凑齐这么多船的,如今大唐拥有许多家船运商号,有专门跑黄河的,有专门跑长江的,也有专门跑河河、运河的,更有专门跑海上的。

    船只也分为各式各样的,有海船,有江船,有汴船等等,适应于各种不同的河流运输。一些大的船行,江河湖海都跑,哪都有他们的船队。

    如李记航运,就是如此。

    皇帝封禅用船,都不需要到处征调,找排名前十的船行调船就足够了。

    “让无忌去打前站。”李世民安排道。

    几万人马出行,几千里路程,这一路上安全、补给等肯定要作好准备。让长孙无忌带支兵马先前打前站,也是必须。

    地方上还得负责接待呢。

    “玄龄,坐。”

    李世民招呼着房玄龄坐下,欲言又止。

    “陛下不妨直说。”

    “封禅泰山,短时间不可能回来,而且你也知道,此次封禅之后,朝廷也将正式征辽。到时镇会在登州坐镇,这一去,快则一年,短则两三年才能回来。汉京这边就交给太子监国,太子年轻聪慧,但毕竟年幼,朕准备挑几位大臣留守辅政,原本我定的是李超、杜如晦

    李靖和褚遂良四人。如今如晦已经走了,马周接替了他的位置。这留守辅政大臣,朕倒有些拿不好主意了,你帮我看看。”

    房玄龄心里思忖,原本是李超、杜如晦、李靖、褚遂良四人,现在马周接替杜如晦。如果仅仅是换一个人,那么皇帝肯定不会特意拿出来说。

    李超、马周、李靖、褚遂良,房玄龄一下子明白皇帝在担心什么了。

    马周以前是李超的账房,因此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李超的人,而李靖跟李超关系也不错,玄武门后和汉京之乱后,李靖都是靠李超保下来的,他们还是亲家,李超的女儿许给了靖的曾孙。而褚遂良,也是李超的旧部,早年跟李超曾有过点矛盾,但后来却成为了坚定的李党一员。

    留守汉京四辅政大臣,全是李党,这皇帝肯定不放心了。

    哪怕这个李党,也仅仅是下面人说说而已,并不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李党,但李超跟他们的关系确实很近。

    “李靖是兵部尚书,此去封禅之后,就是东征开始,陛下身边怎么能离的开兵部尚书呢。臣以为不如换屈突老王爷留下。”

    “可屈突通是枢密使。”李世民道。枢密使可比兵部尚书重要多了。

    “那就留枢密副使刘弘基将军在京。”

    这个人选李世民挺满意,一来刘弘基要资历有资历,有威望也有威望,尤其他还一直是李世民信任之人。

    “好!”

    房玄龄又道,“马周刚接任侍中之职,臣以为此次也应当让马侍中随驾。”

    “那由谁来接替马周留下?”

    “右仆射兼户部尚书杨恭仁如何?”

    这也是当了十多年宰相的老臣了,李世民也很信任。

    “可。”

    “褚遂良要换吗?”

    李世民点头,“换一个。”

    “御史大夫魏征如何?”

    “魏征不合适。”李世民否决,魏征的儿子娶的是李超的妹妹,李世民不想留他。

    “调魏征为翰林院承旨学士加参知政事衔,授杜淹为御史大夫加参知政事衔,让杜淹留京辅政,调褚遂良为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

    李世民思虑了一会,接连调整了几个宰相之职。

    房玄龄点头,如此一来,留京四辅政大臣就是:

    太师、赵王李超。

    同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太子少师、观国公杨恭仁。

    参知政事、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安国公杜淹。

    同军事机、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夔国公刘弘基。

    这四位辅政大臣,关系并不密切,刘弘基是将,杜淹是御史,杨恭仁是后勤,三人还是太子的少保少师少傅,唯独李超地位超然一些,不是宰相,但是帝师。

    “给李超加个汉京留守的衔吧,汉京留守辅政大臣,以李超为主。”李世民想了想之后,还是补了一句。毕竟四臣中,就李超不是宰相。名不正则言不顺,总不能让三个宰相听他这个不是宰相的太师吧。

    不过汉京兵权归刘弘基,杜淹拥有监督弹劾大权,而杨恭仁则有军械粮草,李超就算加一个汉京留守之职,倒也不用太担心。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

    李世民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却让大唐强盛起来的君王。对于此次封禅,他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朕倒很想把文远一起带走的,只是这汉京也得有人辅佐承乾。”

    赵王府。

    宫中宣旨官宣读圣旨。

    “门下:·····”

    皇帝授李超为汉京留守、辅政大臣的旨意,是通过了中书门下和翰林院的。

    汉京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可便宜行事。

    李超上前接过圣旨,他以为李世民会带他随驾呢,不料李世民居然让他留在汉京,还给他一个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之衔。

    听说有四个辅政大臣,其它三个分别是杨恭仁、杜淹、刘弘基之后,李超只是笑笑。皇帝和百官去了泰山,汉京留守朝廷反正也没多少事情。朝廷和地方有事,也一样是要呈报给皇帝和随驾的朝廷百官的。

    不过,如果李世民在外的时候如果死了,嗯,那李超这个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可就不一样了。


第1160章 带太子去青楼

    刚送走天使,太子承乾来了。

    “听说老师为汉京留守、辅政大臣,我高兴的都坐不住。”十四岁的承乾已经跟李超差不多高了,嘴上也有了绒毛,说话的声音也变了。几年来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倒是很健壮,丝毫没有普通同龄少年的高瘦。

    太子看上去,倒像是个十七八岁的青年,而不是个少年。

    李超倒是很随意的招呼他坐下。

    “听说秦王出阁之后,倒还是三天两头的留在宫里?”李超笑问。

    迫于太子和大臣们给的压力,李世民最终还是让李泰和李佑提前出宫就第。李世民给两个儿子在内城各给了一栋大宅,已经出阁的三位皇子李恪、李泰、李佑都住一条街上,与李超的府第也就相差一条横街而已。

    承乾点了点头,那个胖球弟弟极会邀宠,虽然出阁了,可三天两头往宫里跑,有时更是直接在宫里呆几天才出来。

    “这事你也不用太在意,毕竟他现在还小。不过再过两年,到时大臣们就不会容他再这样了。那时不用你出面,就会有许多大臣弹劾秦王的。”

    门外一阵欢快的脚步声传来,一群小家伙跑进来。

    “过来拜见太子殿下!”

    进来的却是李超的儿女们,长子李璟次子李珲三子李珪还有长女夏花,如今都已经八岁,其它大点的孩子也六七岁,小的几个则还在吃奶。

    李家的孩子打小倒是比较亲密,没有其它大户里头嫡子瞧不起庶子,嫡庶不和的情况。李超教育下,他们兄弟姐妹们倒是很相亲相爱的。

    一群孩子这时才发现原来太子殿下来了,连忙见礼。

    李璟李珲甚至还回头朝妹妹夏花娘笑,夏花看到太子本就脸红,再听到哥哥们的取笑,脸更红了。

    李超把夏花叫过来,拉到怀里。

    “你太子哥哥来了,怎么也不见礼?”

    夏花这才来到太子面前,屈身行礼。

    小姑娘才八岁,但却也算是长的甜美可爱,头发乌黑,皮肤白腻,还带着点婴儿肥,一双眼珠子十分灵动。

    这个姑娘李超最喜欢,觉得她聪明伶俐又活泼可爱。

    承乾对着未来媳妇呵呵一笑,倒是很大方。毕竟他已经十四了,夏花才八岁,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而夏花还是个孩子而已。虽然早就明白,这就是自己未来的妻子,他也没有抗拒之意,但也确实没有其它的心思。

    说了会话,夏花就跑了,小丫头也是打小被告之将来要嫁给太子的。见到太子哥哥坐那,她就总不好意思,完全没了平时的那股子伶俐劲儿。

    李璟几个小子倒是很喜欢太子妹夫的,围着太子身边叽叽喳喳,最后还是李超把他们赶走。

    “感觉时间过的好快。”承乾看着自家这些大舅子小舅子们,冷不住道。

    李超哈哈一笑,“你自己才十四岁,却弄的跟个七老八十一样的老气横秋。”

    “我是大人了!”承乾坚持道。

    “你长毛没?”李超笑问。

    太子脖子一梗,“早长了,要看吗?”

    “嗯,你小子无耻起来倒有几分我当年的风范。来,让我看看。”

    这下太子马上怂了,拔腿就想跑。

    “别走啊,一会我带你去见识点好东西。”

    “什么东西?”承乾抓着腰带,心中还带着警惕。堂堂太子殿下,总不能真让太师扒了裤子看鸟毛吧。

    “先坐,急什么,你不是说你长大了吗,那我这个老师当然得带你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了。”

    李超按响桌上的铃,马上就有婢女过来。

    “换壶茶,再把来十一郎和来十二郎还有裴二郎还有宋大郎叫来。”

    过了一会,四个年青人进来。

    来家兄弟上前行礼,“拜见太子殿下,见过义兄。”

    “裴二拜见太子殿下,拜见老师。”

    “宋青书拜见殿下,拜见老师。”

    四人对李超称呼各异,来家兄弟,是前朝荣国公来护儿的幼子,后来被秦琼收为义子,再送到李超这里读书。因此打小他们喊李超义兄,而不是老师。而裴行俭,则是前朝裴仁基的遗腹子,当年罗士信跟裴仁基长子裴行俨关系极好。裴仁基父子死后,他找到了裴仁基夫人,把裴行俭收为义子,也是送到李超这里读书,但却是喊李超老师。

    来十一郎来恒今年十八岁,来十二郎来济今年十七,而裴行俭今年十四。

    宋青书这个学生,倒是这里最年长,可又是诸学文的诸师兄弟中排行最后的。

    来家兄弟和裴二,以前也是跟承乾一起在灞上李家读书的,因此倒不陌生。反倒是宋青书虽然已经在京呆了几年,不再是当年交州的那个南蛮子,可是看到太子还是会忍不住紧张。

    承乾笑着招呼几个师兄弟坐。

    “马上要会试了,你们准备的好何?”

    “这次肯定要一举高中进士的。”裴行俭几人中最小,却是最自信。本来贞观四年他们就参加了县试,中了秀才。贞观五年的乡试中,又中了举人。

    可贞观六年的会试大比,李超却没让他们参加,说他们太年轻,让他们再多读几年书。

    然后明年贞观九年,就是第二次科举大比之年,李超终于同意他们下场了。

    今年秋乡试,宋青书也下场考了,高中举人。

    现在李超面前的四位弟子,皆有举人功名。

    这可是在全国数万秀才之中考出来的,全凭的直凭实料,如今的科举糊名考试,也不行卷,更不论出身门第名气,能中的都不简单。

    “这么有信心?”承乾笑问。

    李超对太子道,“他们也算是苦读多年,而且跟着我读书,不是读死书。确实是有些真学问的,如今的科举考试也算不是多难。”

    一科有几十万人参加县科试,最后取得资格参加县试的也才二十万左右。在经过县试州试院试三轮后,也只录取两万左右,差不多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全国一千多县,平均下来一县录取不到二十人。

    而乡试的录取率更低,不到百分之五。

    而且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去参加乡试的,还得先参加科试,乡试的资格考试。每年各道的乡试考生人数都是限定好的,不管多少人参加科试,最终只能录取规定数额的人,让他们去参加乡试。

    两届科举下来,大唐已经拥有了近十万秀才。

    但今年各道的乡试名额只有五万个,一半的秀才,直接就被刷在乡试资格考试那道关下了。

    这五万参加乡试的秀才,最终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全国各道一共才录取五千个举人。

    举人考进士一样难,两科录取的举人已经有近万个,但今年全国的会试进士录取人数依然是五百个。

    而会试名额只有五千,因此会试之前先要涮掉一半。

    最终五千参加会试的人中,只录取十分之一。

    对于朝廷来说,秀才、举人的名额,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