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166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166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又如何舍得让手底下人跟着我做事,却会后悔呢?放心罢!这一场大战斩获众多,我不会挪用一分钱用在个人享受上。我决定,这其中的七成都用在教育上!建立师范、初级、中级、职业学校。让天下大明都有上学的机会!”朱慈烺大喜,连忙搀扶其朱之瑜。这可是大明不多的杰出教育家,随后都扬名到了日本去了。

    不多时,朱慈烺又开始与朱之瑜畅谈了起来:“建立学校,还是要先建立师范学校,培养出足够的教师。这样才不至于到时候让学生们读的都是酸儒的东西。穷酸书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将精力都投入在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上,太浪费了,太浪费了。复社不是也讲究复古,要将古时候经世致用的学问复出来么?可现在呢,依旧讲不出个道道来。所以,我打算先在国子监里面开一个分监,将国子监当初研习的算学等实用的学问都加强……”

    “这个师范学校,就是教育大业上的第一步,教出合格的老师。当然,为了吸引士子投身教学事业,任何费用都要免掉,还要管食宿。教学完毕以后,立刻便投入到新的初级学校上教学。而这个教师,便必须成为一份光荣职业,职业要光荣,待遇就要厚重。要足够养活一个体面的生活,水平么,至少要比得上县学教谕,而且还得是未经克扣过的那种……”朱慈烺侃侃而谈。

    一旁的黄宗羲也不由动容了,感慨地问道:“这样,这国子监分监里面的师范学校怕是只能招收百余教师了吧。”

    听黄宗羲说完,朱之瑜也是跟着道:“是啊。既然师范学校要免除学费包揽食宿,甚至往后还能有一番堪比县学教谕的体面教师待遇,那百人便是颇为吃力了。以而今南京县学教谕来看,一年薪俸应有四十两,这才能有一个体面的生活。百人就是四千两,这还不计算往后不断扩张的那些初级、中级还有职业学校。这算起来,都是一番天文数字啊。”

    黄宗羲头:“还有兴建学校亦是一大笔钱呢,食宿繁杂,一样耗费众多,百人的师范学校每月就得耗费五百两罢?”

    两人说完,却忽然感觉气氛有些尴尬。因为,朱慈烺不说话了。

    见此,朱之瑜心中一愣,微微感觉冰冷,试探着道:“殿下……若是经费不够,稍少一些也是无碍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却不料,朱慈烺闻言,却是纵声大笑了起来:“两位是担心多了?”

    “却不是如此?”黄宗羲与朱之瑜愣了。

    朱慈烺笑完,却不由地大大摇头:“是太少了啊!初级中学只是扫盲班,让已然可以从业的少年能识字,故而是需要语文教师。但再高一级,就需要算学教师。还有格物教师。孤还打算开办军校,那时候更有武艺教师……一百人,如何够用啊?”

    “那……三百人?”朱之瑜惊喜着,颤声着。

    朱慈烺斩钉截铁道:“第一期,一千人!未来,我要师范学校教出两千,三千,甚至一万,更多更多的良师!”

    “孤有这个毅力,更有钱养得起!”朱慈烺这一句说出,终于震得两人如大锤在胸,噗通得再也无法平静了。

    ps:最近事情很忙就发大章了……

    今天努力,不行就熬夜吧,把明早的写出来。


第十三章 :南京廷对

“孤只叹可用之人太少了。军中、官中能培养出可用人才的贤者太少了!”朱慈烺说完,沉声道:“孤的意思,第一期教师太少,只能办个一千人的师范学校。等天下有志之士汇聚了,师范学校的办理的本事大家都领会了,我要再将师范学校扩张到三千人,一万人,甚至……更多,多到天下学子都能有良师教导!”

    “可是……可是钱粮呢?”黄宗羲问了一个很俗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姚江黄孝子莫非以为区区五千两就难得住我?”朱慈烺大笑:“你二人若是能真帮助孤将一个师范学校立下来,第一批二十万两的经费孤已经准备好了。我担心的从来没有钱粮的问题,只担心这些钱粮因为等得太久不能到那些需要的地方上去,以至于最终只能被贪官污吏,被建奴鞑虏抢掠去。”朱慈烺沉声道:“只要南京的师范学校建立好,给孤教出一批好学子。那其后一所,十所,甚至上百所的学校都会建立起来。好了……去吧!”

    朱慈烺说完,笑着欢送了两位激动不已的士子。

    望着两人的背影,朱慈烺缓缓呼出一口气:“元锡在哪里?。”

    “傅校长还在视察营地。”顾绛迅速回答。

    “行了,那先见见其他的江南俊彦吧。”朱慈烺又问。

    接下来,朱慈烺倒是又一一开始接见这些来朱慈烺府上报上大名的士子。

    只不过,这里面就没有太出色的士子了。

    朱慈烺只是依照默默见了一个又一个以后悄悄在桌案的表格上点评着。

    这些士子有着朱慈烺印象之中清流的毛病,喜欢说大话。朱慈烺喜欢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但朱慈烺更在意能做事,能推动实务的人。

    故而,除了几个的确机敏有眼光的,朱慈烺都只是一应打到了底层去。

    不管如何,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在智商上都是不错的,拿去当胥吏绰绰有余。

    以眼下朱慈烺这个初生团队的成长空间,朱慈烺不怕这些人找不到出头之地。

    见了一干士子。朱慈烺也终于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傅如圭。

    “随军武校那边如何了?”朱慈烺与傅如圭走在了庭院里。

    “难管啊。听了一个个大胜,都恨不得上疆场也复制一个出来。”傅如圭虽然嘴上抱怨,但心理还是欢喜的:“不管如何,这个心气是足够了。”

    “怕是都想着上了战场就能当指挥官吧?”朱慈烺明白随军武校士子们的心思:“课程考核抓严实。不能让教出来的武学生士兵们反而看不上。不同的考核结果要有不同的分配路径,优秀的送进军务处,再下放百户官。中等的可以当总旗,次一等的只能放小旗甚至士兵了。不过,也要给他们鼓舞好劲儿。这些士兵。才是我们往后能速成大军的基底啊。山东几仗下来,折损太严重了。”

    朱慈烺说着,也不由接连叹气了几声。

    傅如圭宽慰道:“不过也有一批伤卒能进随军武校帮帮忙呢。有这些老兵做示范,现身说法,效果可是比干巴巴说要好多了。还有啊,有些伤卒虽然手脚缺了,但脑子是好的,勤读书,往后还是可用的。”

    “这是好事。”朱慈烺点头:“辽东那边的军情来了。皇太极被气死了。”

    说到这里,傅如圭顿时一愣。

    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当下高声道:“恭贺殿下!”

    “这是大家的努力。很快会犒赏三军。”朱慈烺拍了拍傅如圭的肩膀:“这意味着我们有难得的可以休养生息的时间。我需要这个时间里,随军武校可以固定下来。一来,武校会正式建制成陆军学校,规制、典章会确立,经费都会每年固定拨付,有事再临时增加。二来,我的要求是全军扫盲到最后一人。同时,士兵们为谁而战,为国而战的口号喊了很久,但究竟懂不懂。接下来就要看随军武校的本事了。”

    “看来属下的担子很重呢。”傅如圭笑着。

    “我知道你有信心。”朱慈烺说罢,看到了一个五十上下的老者走了过来,道:“是敌是友,一会儿就知道了。”

    说完。朱慈烺回了自己的大殿,看着一步一步上来拜礼的张采笑着让人搬来一个椅子:“东郭先生久闻大名,今日幸会了。”

    “殿下山东一战歼灭建奴,实乃举国振奋之举。”张采坐下,跟着客套。

    客套完了,朱慈烺也不客气。直接揭开了主题:“东郭先生是江南名流,小王一直敬慕才学。今日,小王有一困惑,欲求教先生,还望先生应允。”

    “太子殿下推崇如此,下官折煞了。”张采神色一肃,他知道上干货了。

    果不其然,朱慈烺一脸悲愤地道:“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部官军从樊城逃到汉口镇,士甚强,马甚壮。如此强兵,不思杀敌为国,却都将力气用在了百姓的身上!于是居其居因薪之,食其食因粪之,财其财,妇其妇,而男则筑以刀镮而逐之。越二日,监军道皖城王扬基与大将军旧,迎之渡江。驻省城外金沙江洲。洲人受其荼毒与汉口同。二镇故并雄财货,甲于全楚,不数日荡然。”

    “这般军纪败坏的所谓平贼将军,而今已然到了池州。不知江南士绅见之日近,心中忧愤否?”朱慈烺凝望着张采。

    张采闻言,顿时愤怒大叫道:“果真有此事?这般大贼,非极刑不足以平民怨!”

    朱慈烺默默地继续听。

    果不其然,张采又道:“然则湖广首府危急,左部为唯一就近之强兵。其罪如何,有司应当严查清楚,不能风闻奏事便立刻定罪,未免多有冤枉。还请殿下三司。”

    “左部不可靠,唯有新立新军。皇家近卫军团驻守北疆,折损严重,看来只有新募大军与江南了。想要建军,必开财赋。不知东郭先生何以教我?”朱慈烺问。

    张采神色一变,声色俱厉:“眼下天下渐乱,江南百姓税赋沉重,殿下,还请慎重加税之语。武昌危急,急切之间唯有以左部可用。还请殿下三思!”


第十四章 :光明与黑暗

“孤领军在北,大败李自成,围歼阿巴泰。难道还在江南建不起一部合用的大军?”朱慈烺目光咄咄。

    张采却是更加严肃了。

    皇家近卫军团在与阿巴泰的战斗之中的确折损不轻,但这并非意味着这样一支得胜之师就无法再去救援湖广。

    甚至,光是朱慈烺麾轻装陆续而来的军团直属部队就依旧保有战斗力。

    张采敏锐地发现了朱慈烺的意图。

    “财赋!”

    朱慈烺做事一向讲究实务,讲究效率。比如眼下,朱慈烺面对江南的局面思路便非常清晰。太子监国应天府,职权辐射江南,想要抓住实权,首要就是财权。

    原本的格局是已定的,朱慈烺继承下去问题不大。但朱慈烺想要平定湖广乱局,那自然就不能光想着给富庶的江南输血,而是要想着能够扩大税源。

    扩大水源,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南士绅。

    张采很清楚,自古与民争利说的都不是寻常的平头百姓。那些贱民,也算得上与天子对话的民?

    这个与民争利,说的从来都是士绅大商人。也唯有这些,才值得朱慈烺去收税。

    现在,张采不由佩服起了张溥的眼光。

    果不其然,朱慈烺一来就打算破坏缘由格局,新开税源。

    想到这里,张采沉声道:“殿下心忧湖广局势,臣下自然苦思以求对策。然则练新军乃是个水磨工夫的事情,非三五月不见功力。眼下湖广危急,还请殿下笼络左部,尽快西进。再者,南人不如北人擅战,还请殿下将练兵之事移驻湖南山东等北地。”

    听话听音。听一个人说话。不仅需要听字面意思,还要揣摩其中潜台词。而想要揣摩出其中真正意味,还要猜为何这么说。

    “果然是江淮无良兵吗?”朱慈烺心中冷笑:“还不是因为练兵基底驻扎江南。就要在江南新开税源。这不过是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

    压抑住愤怒,朱慈烺话锋一转:“左部是能用。”

    张采愣了。愕然地看着朱慈烺。

    但朱慈烺却忽然诡秘地一笑:“平贼将军的封号,是应该给真正用功之将。我已然接到苦主检举,如此军纪败坏之举,岂能不严查?”

    “军纪自当整肃……”张采忽然想起了张溥对黄得功密信时的喜悦,心道朱慈烺倒是不怕武将都离心……

    心中这么想着,张采又缓缓呼出一口气道:“可左部若是在整肃之中垮塌,则湖广局势再无收拾之力了,武昌一旦陷落。数十万黎民尽入闯贼之手……这责任之大……”

    “孤监国应天府,得陛下钦命报江南安危。”朱慈烺缓缓起身,背负着双手凝视着张采道:“这责任再大,孤一样负得起。”

    “如此……下官静听殿下的好消息。”张采缓缓躬身。

    不欢而散。

    池州。

    左良玉唉自己的营房之中大大松了一口气。

    张溥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支持。

    这无疑是一个很重大的利好消息,这意味着江南的士绅不会站在朱慈烺的一方跟着围剿他这个败军之将。

    只要如此,左良玉就有了一点信心可以与朱慈烺周旋下去。

    为此,左良玉已然派出一部麾下最后一支能打的兵朝着西边杀出去,试图追着一部占了县城的张献忠部战斗,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终于,当张溥的书信顺着飞鸽传到池州的时候。左良玉安心了。

    他召集了麾下大将,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亲兵视为日夜巡视营地。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左良玉的安全多一点保障。

    “眼下。池州大营里面兵马过十万。亲卫营的将士更是有我儿子左梦庚亲自操持,这般稳固的跟脚,谁能奈何得了我?”左良玉扫了一眼营地,欢快地大笑了起来。

    营地外。

    一个个士兵们巡逻着,作为惯例在军中巡逻的部将张应元此刻也是不断地走在营地之中。

    扩军之后的左部兵力大张,从原来的残兵败将万余人瞬间扩充到了强兵十万的地步。

    人马上万无边无岸,当数字到了十万的时候,它的复杂程度更是到了一个让人瞠目的地步。

    自然,这样一个营地。他的管理也是格外艰难的。

    故而,哪怕作为左良玉是手底下的大将。张应元也不得不每天都抽出众多的时间浪费在巡逻营地,维持军纪上面。

    也正是因为左良玉好歹还有一批忠诚的军将。终于让这十万大军还是渐渐掌握在了左良玉的手中。

    只不过,而今的左良玉显然有些风声鹤唳,将手底下的大将都喝令出去,巡视营地,似乎真的会有人孤身冲入营地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