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明末乞活 >

第488部分

明末乞活-第488部分

小说: 明末乞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求您!”

    “快滚!”

    十几个护院狗腿子张牙舞爪的拿着大木棍子比划着,终究,赵斗还是给撵了出去,不光他,村里十几户佃户一样丢了佃田,被赶了出来,用后世的话说,他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这一离开土地,立马是一无所有,连明日的饭都没了着落。

    “这什么狗屁世道,连让人好好耕田都不让了,走,去县里闹出!当官的还不给百姓一条活路了?”

    跟着乡众唉声叹气了半天,也算被逼到绝路了,老实了一辈子的赵斗忽然勃然大怒,举着已经没用了的锄头愤怒的就叫嚷了起来,没想到立马是一呼百应,同样被赶出土地的几十号佃户,立马也是一起举起了家伙事。

    “对,都不给活路了,闹他娘的!”

    …………

    南直隶还算好点,毕竟经历一番战乱,宋青书手里掌握的无主之地还是不少的,以功勋田以及低价出售给百姓,大大增长了自耕农的数量,佃户已经不足巅峰时候的二十分之一了,可浙江不同,这儿可是江南田庄经济的巅峰,反弹的地主们援引私有财产保护法,随意的就将已经脱离奴籍的佃户农奴赶出田庄,可这里又有大军驻守,农奴们还不敢闹,一时间倒是形成了偌大的难民潮。

    “大帅,不好了啊!宁波上报,抛荒六千多亩,台州抛荒四千亩,还有嘉兴,杭州,严州……”

    主管户部的阮大铖差不点没被吓傻了,端着各地统计上来数据,顶着俩熊猫眼,急促的就闯进了宋青书的大办公室,可听着他语无伦次汇报了半天,宋青书方才懒洋洋的从最近清洗的案牍堆里抬起头,居然还打了个哈欠。

    “慌什么,天又没有塌,抛荒又如何?海大鱼十条船每个月都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输入,就算他们不种地,咱们还饿死了?”

    倒也是,历朝历代都为粮食发愁,唯独宋青书不愁,大规模海上贸易如今都做到了印度,每年恒河平原输入的大米已经赶上江南一多半的产量了,东南亚不少地方也成为了帝国的粮仓,更别说还有大规模远洋捕捞业,有了粮食,心里就不慌。

    一下子醒过神来,可旋即阮大铖又恢复了那哭爹死娘的悲催脸色。

    “可是大帅,现在江浙一带,流民已经超过了两三百万,甚至更多,如果不加以处置,迟早生变啊!”

    “才两三百万?”

    宋青书这惊讶的声音差不点没让阮大铖吐血了,两三百万流民还不算多啊!多么大的社会问题?

    阮大铖他是没见过厚实春运打工的壮观场面,宋青书可知道,如今新开发江南商业城市与海外殖民地都极度缺人手,之前这些农奴被牢牢束缚在地主土地之下,弄的宋青书想开发殖民地,不得不去河南等地偷人了,如今这些地主反弹,简直是咸鱼主动送到老猫的鼻子底下。

    带着阴笑,宋青书阴仄仄的拍了拍阮大铖的肩膀。

    “老阮,想办法,能不能让这些流民再多一点,到时候,本帅要让那些江左世家,见识见识什么叫资本主义!”


………………………………

第三百三十五章。翻天覆地

    其实阮大铖还是继承了点大明报喜不报忧的坏毛病,江浙乃大明朝文风最盛之地,而且沿海利用奴工做倭国,东南亚走私贸易的大族更是不少,就如同前些日子帮助鲁王监国抵抗与逃跑的舟山渔霸董山海家族,这些大家族的传统思想下有了银子还是用在买地盖房子上,江浙的土地兼并甚至比南直隶还要迅猛,根据顾城的《明末农民战争史》,甚至已经达到了十之**。ran?en ???.?r?a?n??e?n?‘org

    何止两三百万。

    自耕农仅仅占百分之十不到的贫瘠土地,九层人口依附在世家大族门下,靠着佃田吃饭,江浙人口大省,南直隶也是,之前宋青书的立宪毕竟没有伤到这些大族的核心利益,反倒是立宪有利于他们这些世家大族的权利,反弹并不大,可此次宋青书的《人权宣言》已经狠狠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甚至面子尊严上狠狠砍了一刀。

    谁想之前和被当成家畜那样的农奴平起平坐啊?

    可浙江有三十多万大军,前一阵子宋青书的审判以及镇压已经充分的证明他不是个吃素的,要是真再揭竿而起,那就是送人头,国会之争还败了,所以各地的地主世家采用了最为惨烈的一招,赶人!

    你不是不让再签奴工,不让再对这些佃奴生杀掠夺了吗?好!那我不雇佣这些佃奴,总行了吧!

    这算是个两败俱伤的招数,这是春耕的时候,一但错过时节,至少半年就颗粒无收了。不过保守党地主阶层有这个信心取得胜利,毕竟流民乃是封建王朝最大的威胁,而且四五百万流民将成为王朝巨大的负担。

    可这一次,他们错的离谱了,君主立宪制的大明帝国可不是封建帝国,转手宋青书就像他们展现了什么叫做资产阶级。

    回想下每年北上广沿海等地开春时候的用工荒吧!

    英国还需要用羊吃人运动将英国农民从土地上赶出来,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到工厂中,这次这些地主简直是千里送一血,宋青书猛地送开了一直紧紧抓着,已经有国家银行性质的加多宝票号放贷审核,同时西印度公司也是将一直垄断的市场开放了一个角,立马就有巨量早就看着眼红的民间资本涌入了市场来。

    倭国有两千万人口,东南亚估计也有两三千万,印度足足五六千万甚至有可能一亿人口,西印度公司的商船最远已经走到了印度西海岸,差一点走到当年郑和的极限,红海以及东非,可如今带来的贸易需求也恐怖了,印度纱丽只有来自江南的丝绸来制作,方才艳丽动人,阿拉伯一丝蓝的大酋长大奴隶主,如果不穿一身中国薄纱,简直都没面子,通过英国人东印度公司向西方的竭力贩卖,最远盖着宋青书商标的货物已经飘到波士顿,飘到新泽西,飘到了大洋彼岸的北美十三殖民地。

    不仅仅丝绸,还有茶叶,印度的茶叶是清朝时候才被东印度公司偷到印度锡兰的,如今虽然不能说茶叶只有中国有,可主产地还是江南,想想后世不喝下午茶的英国绅士,就知道这块蛋糕有多大了。

    这是何等商机,如今宋青书苦的不是抢不到市场,而是生产力不足,毕竟之前人口都攥在世家门阀手里,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江南庄园经济在地主不愿意放手的情况下,很难拽出来,宋青书收留的也只有些城市下层居民还有流民,流贼。

    可如今,你放手我可不客气了,姥姥不疼,还有舅舅爱呢!

    三天前,还是饿殍遍地,可仅仅三天时间,原本带着怨怒之色,仿佛火药桶般的流民仿佛全被小鬼儿收去了那样,迅速消失在江浙颇为发达的市镇中,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家家钢铁厂,日用品场,纺织场,茶叶场,从小到蜡烛火柴,大到马车澡盆瓷砖水泥,无所不包含,大规模的工厂化正是工业化的提现。

    甚至有的为了早点接到宋青书订单,还发生了争抢事件,一个个来自应天松江的“大老板”一次又一次提高工资,放宽生产时间,那开出来的条件简直能令死人都活过来。

    不过如此急促的工业化,必然造成大量的土地抛荒,减产,还好,如今的东南亚是宋青书的粮仓,还有源源不断的海大鱼型号巨型运货船下水,储备粮宋青书可以吃三年。

    赵斗一家就悲催的面临了这个选择,一家人蹲坐在常州府为流民们准备的临时棚户,吸溜吸溜喝着泰国长条米饭粥,苦恼的看着一张张硬塞进他们手里的招工广告。

    “大爹,看这个,阮家烧瓷行,包培训!包吃包住,一个月给五百钱呢,而且识字的翻倍!”

    赵斗的大儿子赵忽突然惊喜的指着一条广告叫道,他也算是幸运,跟着张大户家私塾蹭过几天,在这个文盲率高的惊人的时代,认识几个大字,这两天找他辨认广告的流民佃户就有不少,顺道送他们的谢礼让赵家居然发了一笔小财。

    可听完这一句,老二赵悠却是立马重重的摇摇头,随手扯起一张送上去。

    “五百个大钱算什么!你看这个,还写个三千呢!”

    一伸手将招聘单给夺过去,看了两眼,赵忽却是无语的一巴掌拍在他傻弟弟脑门上,训斥道:“真当天上掉馅饼啊!这是大帅要建一个什么血库医院,招聘有行医经验的郎中,你要是去了,给治死了人,看大帅还不砍你脑袋!”

    听着自己哥哥一声训斥,前些日子可见识过不少大军用断头台砍不法乡绅脑袋的赵老二仿佛真要自己掉脑袋那样,禁不住一个激灵一缩脖子,赶忙躲得那张招聘单远远的。

    呵斥走弟弟,赵老大又是捧着那招聘单到了老赵斗身前。

    “爹,您觉得怎么样?这儿可是在芳邻镇,距离咱家祖坟不远了,算是工资待遇最高的了,还给住处,太爷也可以跟着安顿下来,赚两年钱,咱们也可以给老二娶媳妇了,您看?”

    “哥,你先娶!”

    一听娶媳妇,这个赵老二先闹个大红脸,扭捏的说道,谁知道这话又是听的赵老大一气,上去一巴掌:“老子认字,不愁找不到姑娘,倒是你小子,老子拽着你去偷听私塾,就是不去,都二十多老大不小了,也没个姑娘愿意跟你,你不愁,老子还愁!”

    “哥,你,你比我还大,你还不是……”

    “闭嘴!”

    如今这个当哥的就是赵家祖宗,赵老二乖乖的闭上嘴,去一旁给他娘,他妹帮忙添柴火了,赵老大那憨厚的脸,又是盯在了赵斗满是沟壑的老脸上。

    不过抽了一口往日过年才能抽上的老汉烟,赵斗却是重重的摇摇头。

    “做瓷器?咱家就没出过手艺人,谁知道能不能学会,别钱没赚到,捅了篓子,再说,你爹我老了,就会种地,要是能会张家接着开垦咱家那就几亩地,这辈子就够了!”

    “爹啊!”

    赵老大差不点没喷出来,又是哭笑不得的一鞠躬:“张家有什么好的?租子越来越重,十年了,面朝黑土背朝天,咱家里连给老二他相好的张小红买条红绸子提个亲的钱都没存够,年底还断粮挨饿,要是早知道有这么多工厂,老子……,小子早就逃出去了!”

    看着赵斗没说话,又是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咬牙,赵忽又是从招聘单底下抽出一张来,摊放在赵斗面前。

    “爹,您老要真想种地,实在不行让老二他在这瓷器场打工,守着祖坟,儿子我陪你去海外,大帅招募农人,去什么婆罗洲种甘蔗,签五年合同,干得好了一年至少有五十两银子,那儿的地还卖的嗷嗷便宜,咱爷俩去干个五年八年,也在那儿买一片地,后世子孙几百年的吃的就有了!”

    这话说的赵斗怦然心动,五十两!有地啊!每一项都重重敲打在这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了老汉心头,可一想到出海,去他都没见过的婆罗洲,这老汉还是纠结了。

    谁知道这功夫,棚户门忽然被敲打了两下,旋即一个贼眉鼠眼的胖子挤进了脑袋。

    “赵老汉,在家吗?”

    “张大少,你来干什么?”

    看了第一眼,赵忽就火了,拎着个木头站了起来。

    “大帅说了,人人平等,我们赵家不是你们家奴隶了!你再来骚扰,小心我叫警察!”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两天这赵财主威胁的话一回头就让赵忽转过来用了,张财主那张脸也是跟开了染坊那样,红一阵白一阵,好一会,方才挤出一个无比难看的笑脸来。

    “别这样,赵老头,咱们也是自太爷爷辈你家给我家耕种了!从今以后,咱两家平等,你还回来接着种田,楼家李家的田也包给您老,租子,咱们减一半,您看成不?”

    仿佛看到恐龙冒出来了那样,赵斗老汉两眼瞪得溜圆,不可置信的看着哭丧着脸的张大少……


………………………………

第三百三十六章。林肯之谋

    这又用到政治课上讲过得,万事万物起背后都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那就是市场经济规律,事情到三月末时候,驱赶佃奴的地主世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不对,这一次,国家竟然利用惊人的财力与底蕴吃下了这部分被驱赶捣乱的人口流民,流民并没有造成社会动荡,逼迫宋青书低头,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新的社会分工上,相反,失去了手中庞大的属民支撑土地运作,拥有阡陌连州过县也没了用处,无法转化为粮食以及财富,世家们只会日益的衰落,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随…梦。 lā

    这就像后世,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去城里打工,原本紧凑的土地政策变得越来越宽松,承包大块土地也变得廉价,容易,偏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去赚这份看老天脸色的辛苦钱,种田的越来越招不到人,而不是之前佃户们低三下四求着去耕种。

    不过命运的骰子已经落下,就算后悔也没用,不少地主世家终于开始拉下面子,求着原本的农奴佃户继续帮他们耕田,就如同这张大户。

    可惜,要是之前一直困在田庄中,这些佃户备不住不还是那般怯懦与狭隘,可出来这一个月,见识过更多选择之后,人心也变大了,变野了,可以换个新生活方式,谁又愿意回去接着累死累活的供养这些文绉绉的地主?

    提着礼物上门的张大户,就让赵斗家陷入了一场保守与激进的争论当中,此时两个儿子已经无论如何不愿意和赵斗再回去了。

    …………

    四月初开始,本来寸土寸金的江浙良田,忽然也变变得不值钱起来,缺乏劳动力的世家地主开始大量抛售,有的原本能要价几十两上百两的良田,如今几两就不得不往外出售着,往往还无人问津,一个月时间,江南传统经济就遭到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头脑灵活点的地主也不得不放弃了传统耕作田园式经济,效仿时下里流行企业模式,也开始招工种植桑园,茶树,甘蔗,油料作物,另一部分不甘心消亡的,这开始了丧心病狂的铤而走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