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134部分

重生苏联-第134部分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就请新的运输人民委员——赫鲁廖夫同志为我们汇报一下铁路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赫鲁廖夫坐直了身体,战战兢兢地说:“我国的铁路网并不是不够完善,而是我们的火车数量太少,运载量也太少,所以出现了铁路负荷过重的情况出现。

  另外,一些铁路的路轨也开始老化,需要修理,而修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火车的运行带来影响,导致了火车延误发情况发生。

  再加上一些火车没有配备无线电通讯系统,难以及时地向其他火车,还有火车站点进行联系,难以及时地汇报紧急情况,甚至无法确定火车所在的位置,难以估计火车需要到达的时间,这也是导致火车误点的其中一个原因。

  为此,我们已经开始给火车配备无线电台,这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通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但是,铁路系统负荷量太大的问题却一直都很难解决。这是因为我国的火车产量太少,跟不上我们现在要给上千万苏联工农红军提供物资的需求。”

  “其实,”曼图洛夫补充道:“我今天的火车迟到了,就是因为部分铁道的积雪过多,需要时间清理,才能够让火车通行。

  之前这类因为积雪过多而引起的火车延误一般都要耽误更久的时间,甚至还要等上两三个小时,幸好这一次同志们清理积雪的效率比较快,火车延误的时间也比较短。”

  赫鲁廖夫显然对此有所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自从入冬以来,我国的运输系统就开始受到积雪的影响。不少机场因为积雪过多,或者跑道结冰而无法使用,而一些铁道也因为积雪过多而无法通行。

  为此,我们调动了一些红军战士,负责清理铁路上的积雪,保障有足够的人力,在足够的时间内,清理好铁道上的积雪,确保我们的物资供应线不会因为积雪而中断。

  但我国的铁路线实在是太长,而且今年的冬天降雪量较多,要做到全面清理,确保所有火车班次都能在每时每刻畅通无阻地运行是不可能的,难免会有一点延误。”

  “赫鲁廖夫同志,”斯大林又恢复了刚才那慈父般的笑容,表扬道:“你们做得很好。现在是关键时期,你们必须要想尽一切的办法,确保我军的军需品供应能够得到满足。这样,我们的战士们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水平来打仗。

  至于火车数量不足的问题,莫洛托夫同志已经向美国争取到了一些援助,美国人已经答应了会向我国提供一些火车头,还会提供数以十万计的卡车。

  这些援助对我们的后勤供应固然有不小的帮助,但我们同时也要想办法提升我国的卡车和火车头的产量,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能够在日后有足够的卡车供应,确保我们有充足数量的卡车可供运送物资。

  这个任务我打算交给曼图洛夫同志,他不仅是副国防人民委员,同时还是分管建设事务和重工业发展的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在发展生产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大家有没有问题?”

  在斯大林面前,除了曼图洛夫以外,还有谁敢质疑斯大林的决定?“没问题的话,就让曼图洛夫同志说说他的想法。”

  “同志们,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提升卡车和火车头产量的最佳方法就是建设更多的汽车和火车工厂,但现在是战争时期,我们的时间和物资都相当有限。然而,建造新的工厂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多的,需要的时间也是很多的。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物资提高产量,那就只能对我们现有的工厂进行扩大,开设更多的生产线。

  同样的方法,也应用在了提升飞机和坦克产量的任务上,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从6月22日开战到现在,随着各个飞机制造厂和坦克工厂规模的扩大,苏联的飞机和坦克产量比原来全国工厂容量的总和还要高了不少。

  既然这个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坦克和飞机的产量,那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有效地提升卡车和火车头的产量。”

274 西伯利亚工业体系

  “曼图洛夫同志,你度假回来了,玩得开心吗?”卡蒂娅坐在沙发上,把目光从咖啡桌上的莫斯科城市规划图转到了曼图洛夫身上。

  曼图洛夫身穿军装,外面披着一件厚厚的军大衣,看起来倒是有一股大将应有的威武之气。军大衣上沾着的雪花还没融化,一看就知道外面还在下雪。

  他坐了47小时的火车,本身已经够累了,下了火车还要赶去克里姆林宫,开了2小时的会议,脑袋已经快被掏空了。“喀秋莎,你又调戏我?”

  “我工作压力大,调戏一下你也不行吗?这是一种娱乐方式,具有减压的效果,你也不想看到我压力过大吧。”卡蒂娅的思维逐渐成熟,现在已经到达了作为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的应有水平,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戒不了调戏老公的习惯。

  曼图洛夫坐在卡蒂娅的身旁,一手搂着她的细腰,一手探进了她的裙底,抚摸着那条被黑丝包裹着的美腿。“娱乐方式?我看你是上瘾了吧。每次见到我都要调戏一下,”

  “说认真的,你这次去西伯利亚又做了些什么改变历史的事情?”

  “西伯利亚的历史早就被我改变了,我只不过是去视察一下,看看那里因我而起的变化,顺便对地方干部进行一些指导而已。

  西伯利亚发展的基础我已经打好了,发展路线我也指明了,至于后面的事情,就让它自然发生吧。”

  “你这次去西伯利亚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卡蒂娅依偎在曼图洛夫的身上,任由他抚摸着自己的双腿。

  “我发现自己在新西伯利亚当州委书记的时候,不仅改变了新西伯利亚的发展面貌,还改变了整个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格局,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曼图洛夫这一句话引起了卡蒂娅的好奇心,她问道:“我知道你改变了新西伯利亚的发展面貌,但这对整个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你改变了哪些人的命运?能说说看吗?”

  “我当年还是新西伯利亚州委书记的时候,就曾经邀请石油勘探方面的专家过来,派他们到鄂毕河中下游地区勘探石油资源,结果他们在那里发现了多个油田,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这就是后来的秋明油田。

  发现油田之后,为了方便石油运输,我就向中央提交了修建石油管道的建议书,希望中央政府能够修建一道连接秋明油田和新西伯利亚的石油管道。

  这样,我们就能利用鄂毕河产油区的石油资源,在新西伯利亚那里发展石化工业,兴建炼油厂和合成橡胶厂等设施,带动新西伯利亚的经济。

  但是,鄂木斯克州那边也向中央提交了方案,建议修建一条连接秋明和鄂毕河产油区的输油管道,并且在秋明兴建石油化工设施,把秋明建设成一个石油化工中心。

  最后,输油管道的项目被秋明争取到了,石油工业人民委员部也在那里修建了炼油厂、合成橡胶厂等石油化工设施。

  在管道落成之后,这些石油化工设施也开始投入了运作,秋明提前二十几年成为了石油化工中心,而你的学姐,也就是为鄂木斯克州争取到输油管道项目的秋明市委第二书记——维罗妮卡·乌斯季诺娃同志也因此升任鄂木斯克州党委第三书记。”

  卡蒂娅点了点头,说:“这么说,秋明油田的提前发现,让秋明提前二十几年发展为石油化工中心,西西伯利亚的格局因为你而改变。

  而你发现油田的事情,也让维罗妮卡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她因为成功争取到了输油管和石油化工设施,改善了鄂木斯克州的经济,改变了秋明市的面貌,而被升任为鄂木斯克州委第三书记,我说得没错吧。”

  “喀秋莎,”曼图洛夫亲切地,称呼了卡蒂娅的爱称,“其实我改变的,不仅仅是乌斯季诺娃同志的命运,还改变了秋明人民、新西伯利亚人民,乃至于整个西西伯利亚地区人民的命运。

  我改变的,不仅仅是新西伯利亚和秋明的格局,还改变了整个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格局。这次我去视察回来,发现西西伯利亚已经和乌拉尔地区、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形成了一套新的工业体系。

  这个工业体系实在是有点庞大,有点复杂,我就用坦克生产作为重工业方面的例子吧。

  在西西伯利亚,有两座生产坦克的工厂,一座是新西伯利亚军工综合体里面的坦克工厂,另一座则是新西伯利亚179厂。

  坦克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由鄂木斯克州、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还有新西伯利亚州提供,这些原材料会送到新西伯利亚的金属加工厂里,制造成坦克的零件。

  而坦克炮塔胶圈的原材料则由秋明的合成橡胶厂提供,会在秋明的橡胶厂里,制造成炮塔胶圈,然后送到新西伯利亚。

  这些零件会在新西伯利亚军工综合体和179厂进行组装,制造出一辆又一辆的坦克。

  当然,一辆坦克的构造十分复杂,所用到的零件实在是太多。单靠新西伯利亚,是不可能生产到这么多种类的零件的,所以部分零件还是要从其他地区进口。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能够看到一个工业体系的雏形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出现,坦克制造和飞机制造这些重工业的整个生产链基本上都能靠西西伯利亚完成原材料和零件的供给。

  而西西伯利亚的食品工业、轻工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工业体系基本上已经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零件生产,货品生产都能够在西西伯利亚地区的范围内完成。

  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新西伯利亚迟早会成为全苏联最重要的其中一个工业中心,苏联对西部地区的依赖性也会逐渐减少,发展重心也会逐渐向东移。”

  卡蒂娅听完后,感觉自己的丈夫很厉害,同时也觉得自己有点无能。“沃罗佳,你真的很厉害,在西伯利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改变历史了。

  而我和你一样,也是来自21世纪,但感觉我现在也没做过什么有用的事情。”

275 德军的意图

  1942年1月1日,是1942年的第一天。

  这一天,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在莫斯科,都洋溢着一股新年特有的欢庆气氛。

  然而,在这个新年,苏德战争并没有结束,双方都在的军方高层并没有心思去享受这一切,对他们来说,赢得一场攻势,消灭几十万,几百万的敌人,占领/收复更多的土地,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此时德国的情况十分不妙,三大集团军群不但没能突进苏联腹地,还被苏军反攻,丢了罗马尼亚这样一个石油供应国,导致德国的石油供应变得紧张起来,难以维持德国装甲集群的运作。

  为了填补石油供应这个窟窿,德国政府积极在本土开发石油资源,提升原油的开采量,并且兴建更多的煤制油设施,让德国1941年的石油和煤制油产量总和达到了一千万吨的水平,还勉强能够维持德国机械化军队的运转,也足够支撑几场规模庞大的攻势。

  就在这一天,身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副局长的雅可夫突然收到了一份紧急情报,他立马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上级,并且到了他好友——副国防人民委员曼图洛夫大将那里,向他汇报情况,顺便咨询一下他老友的意见。

  “雅沙,你怎么来我这里了?是不是有什么紧急情况要向我汇报?”

  “是的,沃罗佳。”雅可夫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递到了曼图洛夫的桌面上,“根据我们所得到的最新情报,德军目前正在向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一带集结兵力。

  情报还显示,一些原本部署在罗马尼亚的部队开始北上,原属南方集团军群的师出现在西乌克兰一带。而之前从中央集团军群调到罗马尼亚一线的2个师也重新出现在白俄罗斯一带,估计他们会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有所行动。”

  曼图洛夫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感到有点奇怪,他实在是想不出德国人究竟会在这个时候在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一带搞出什么名堂来。“这个情报的来源可靠吗?”

  “这些情报是多位潜伏在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同志们提供的,内容高度可靠。除非他们叛变了,投靠德国人,但这个可能性是极小的,所以不需要担心。”

  “多位同志?”曼图洛夫疑问道:“究竟是多少位?”

  “沃罗佳,这个我们不能告诉你,因为这是我们的机密。但我可以说,这些同志的数目很多,而且分布在沦陷区的各个城市,遍布各个地区的主要村庄。

  而这一次,提供情报的同志数量是很多的,而且几乎每个情报都没有冲突和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我们能够保证这些情报来源绝对可靠,除非这么多的情报员都背叛祖国了。”

  “这么说,情报的来源是十分可靠的。”曼图洛夫好奇地问道:“德国人这次调动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要采取什么行动?”

  “不好意思,行动的内容我们并没有掌握,内务部的同志们对此有不同的猜测,但这些猜测是互相矛盾的。到了现在,内务部的同志们还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我的想法?”曼图洛夫故作谦虚地说:“我又不是情报专家,也不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能提出什么想法呢?”

  “沃罗佳,你别这么谦虚了。说说你的看法吧。”

  曼图洛夫拿出一张地图,放在了办公室里的一张大桌上,摊了开来。

  他仔细地看着地图,分析着局势,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了德军的调动路向,标出了他们可能的部署。

  “雅沙,你来看看,这就是我对德军这次行动的预测。”

  雅可夫看着地图,分析着曼图洛夫画在地图上的箭头和“鬼画符”,然后说:“你的意思是,他们要在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一带向我军西南方面军发起攻势?”

  “没错,”曼图洛夫指着地图的相应位置,解说道:“按照我对德军战术的了解,兵力较充足的中央集团军群可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