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426部分

贞观帝师-第426部分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鸿升摇了摇头,岔开了话题,问道:“不知诸位有何发现?”

    “侯爷请来!”爨师傅说道。夏鸿升点了点头,同他一起去了后面工棚里面。

    匠人中间的老师傅们全都在这儿了,围着那些炮管的碎片,等着他。

    “诸位有何发现?”夏鸿升过去之后,直接问道。

    众人看向了爨师傅,爨师傅于是说道:“侯爷,咱们查验了炮管,觉得,这问题,许是出在了做炮管的模子上!”

    “模子?”夏鸿升一愣,立刻问道:“爨师傅,且细细道来!”

    爨师傅点了点头,又继续说道:“侯爷,咱们做炮管的时候,是就地挖土活泥,烧了之后做成炮筒的形状,当做铸造炮管的模子,来做出的炮管。可这泥模子会潮,会变形,里面还混有沙子,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沙眼。如此一来,用这模子做出来的炮筒,内壁里面随乍一看不觉得,可若是仔细拿手摸摸,却有不少凹凸不平的小地方。”

    “不错,用眼看,未必能看得出来。炮管太长,眼看进去似乎很是平整了,实际上却有不少小凸凹,这是泥模子里混了沙,有了气泡的缘故。如此一来,刻出的膛线便不平,弹丸沿着膛线且转且出,稍有不平,就卡住在了炮筒里面。”毛师傅接着说道:“前面弹丸出不去,后面火药烧全了,就憋在了炮管里,故而炸了膛。”

    “可有解决之法?”夏鸿升问答。

    一众匠人对视了一眼,毛师傅说道:“侯爷,咱们想着,或可以铁铸模子来试试!”

    “用铁来铸模子?”夏鸿升重复道。

    毛师傅点了点头,说道:“侯爷,咱们想了想,平日里用泥做模子,是因为快,做出的东西也不影响用。可炮管这东西,看来偏偏不能用泥模子。泥模子做出的炮管内壁不平。那就换做铁做模子。铁模子做出来,可以打磨,打磨好了之后,也不会受潮便携,很光拈,铁模子做出的炮筒,就也很光滑,不会有气孔和沙眼了。”

    夏鸿升心中一震,突然脑中想起来了一样东西来,于是立刻说道:“不错,不错!用铁模子还有一个好处!做出铁模子之后,你们可以试着将炮膛里面的铁范儿做成空心,然后趁着刚从模子里成型的炮筒还热,往里面灌入冷水。如此一来,先从炮筒内里冷却,就能形成一个从外到内的张力来,让炮筒往里面收紧。这就相当于又给炮筒加了许多铁箍一般。便可使其更结实,装药量更大!”

    见夏鸿升同意,匠人们松了一口气,继而又精神一振:“好!咱们这就连夜开始做铁模子!”
………………………………

第806章 铁范铸炮

    这叫夏鸿升心里一惊,又灵机一动的,正是听见从毛师傅嘴里面说出来的,用铁模子来做炮管的话。

    这话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夏鸿升脑中的一些回忆。

    还是后世里面去旅游,看虎门销烟的历史遗址,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红衣大炮的时候的事情。

    当时,导游给大家讲说那时候清朝火炮技术的落后,说自明朝以后,火炮的技术便没有再更新过,只是一味的对红衣大炮加长,加粗,加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而唯一比列强先进的地方,就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发明的铁范铸造之法。这铁范铸造之法技术极低,便宜快捷,效果拔群,配合冷却自紧技术,能造出古代最强火炮,非常之厉害,简直就是穿越者必备。

    夏鸿升当时就是听导游讲了一嘴,心里感慨唏嘘了一阵子,过后也就忘了。

    是以当毛师傅说出试试看以铁做模子的时候,夏鸿升这才猛地想了起来。

    在使用铁范铸造来制造炮身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面,都是以泥范来铸造火炮。这是相当费工费时的。每一门火炮,都需要先制作出一个蜡模来,然后翻砂成为铸模,做成泥范。单单是一个翻砂模具的阴干过程,若非是技艺十分精湛,又昼夜加班加点的话,就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稍有不慎,范模便可能开裂变形以至于彻底报废,即便是完全依照工艺精心做好泥范,有时候还要受到气温等因素的干扰,所以最后经过多道工艺之后,才能铸造出一门火炮,而铸造成的火炮,每一门都堪称此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工艺也耗工耗时许多。而且,虽然所铸成的火炮形制上要求统一,但是毕竟不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异,特别是在炮膛内径上,很不容易达到彻底的统一,而且如果翻砂的模具没有彻底阴干的话,铜水抑或是铁水一注入模具中,模具中的水分便会蒸发,使得铸件中出现空腔抑或是砂眼,严重影响到铸造质量,高肃之所以拖至现在才铸成了一门合格的铜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而且当铜水浇铸入模具之中后,现有的翻砂模具散热慢,铜水在模具中冷却的时候,会因为其中的成分不同,轻一些的物质会漂浮在上面,重的物质会沉在下面,结果使铸造出来的炮身可能会出现材质不均匀的情况,还可能会影响到炮的质量。同样的,弹丸也是这么做出来的,相同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弹丸上面。试想一下,炮膛的内壁不统一,弹丸的外壁也不统一,两个不统一凑到了一起,不炸膛才怪了。

    而铁范,就是指铁模子。铁范铸造是硬模铸造的一种,就是用铁做模具,模具可以重复利用。用铁做模子的好处在于,铁模子本身可以被打磨的十分光滑,如此一来,所铸造好的炮膛自然也就天然光滑,沙眼少,质量高。

    另外,由于铁范的温度较低,铁水浇入铁范后的瞬间,铁范的温度不会上升太高,而之后由于在空心的铁范中灌入冷水,使得铁水迅速冷却,结硬皮并收缩,在凝固的铁水和铁范之间形成一个“间隙”,铁水实际上是在“间隙”中冷却。这种水冷自紧,就使得铸造中尚未冷却的火炮从内部开始冷却,让火炮有一个从外向里的力,相当于在火炮全身缠上铁箍,使火炮能承受更高的膛压,装药量加大。

    其实,铁范铸造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应用的十分广了。比方说,汉代的时候,农具就已经开始使用铁范铸造。因为用铁做出的模子耐用,能够用很多次,而农具这种东西的铸造量比较大,如果用泥模子,没做出来几件农具,就得重新做个模子,所以普遍就采用了铁模子,可以用很长时间,做出许多一样的农具来。

    其实就是个思路问题,只是没有人想到而已。

    大件的东西,之所以不用铁模子,而是用泥模子,原因在于泥模子做起来虽然也费事,但是好歹比铸一个铁的模子简单。而且,泥模子的造价低,容易调整,若是一处有毛病了,只需将那一处切下,重新糊上调整之后的。故而,对于大些的物件,却是从来没人考虑过去使用铁模子的。

    铁范铸炮,本是十九世纪才出现的,然而这些个老师傅凑在一起,竟然打破常规,越过了思维惯性和日常习惯的束缚,让它得以提前了近千年。

    这跟夏鸿升在军机坊中精心营造出来的那种创新和开明的风气与氛围是分不开的。

    守灵三日,夏鸿升从灵堂里面出来的时候,爨师傅又来找了夏鸿升。

    夏鸿升跟着爨师傅过去工棚,本以为是有好消息,可到了工棚里面,又见几个老师傅脸带愁容,眉头锁着,这才心里又咯噔一下。

    “侯爷,又有问题。”毛师傅见夏鸿升去了,行了一礼之后,又说道:“用冷水灌注,使铁模子里面的炮筒自紧,敲着声音听着,倒的确是又紧致了不少。不过,却让炮筒变脆了。”

    一边说着,毛师傅一边猛地挽住身侧的粗绳,用力一坠,只听见一阵齿轮响动,便将一块巨大的铁锤头拉了起来,继而一松手,那锤头便重重的砸落下来,正砸上了正下方的一截炮筒。

    只听得一阵巨响,再看底下,那一小截炮筒却是被砸碎了开来。

    “侯爷,您看!”爨师傅弯腰从地上捡起来了一块碎块儿,指着碎裂的边缘对夏鸿升说道:“这碎开的断面儿发白,这是白口铁,白口铁太脆,经不得做炮筒来用的。侯爷,咱们几个商量了一下,是不是不该用冷水来灌?”

    夏鸿升皱了皱眉头,这铁范铸造配合水冷自紧,明明就是这样,可为何到这里就变脆了么?“

    想了想,又问道:”这白口铁,往往何时出现?“

    里面都是老师傅了,立刻就有人答道:“热铁猛一受了冷,激住了,就要变脆,成了白口铁。”

    “这个……”夏鸿升又仔细想了想,说道:“是不是灌冷水灌的太快,给激住了?要不,冷水灌得慢些试试?”
………………………………

第807章 轰平一座山头

    可以说,自从夏鸿升穿越到了大唐之后,做的所有东西之中,这一回是最艰难的。

    按理说,做个滑膛的,前装的红衣大炮,以目前军机坊的能力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技术难度。反正做出来,威力也很大,在这个时代,照例仍旧是最先进的武器,仍旧能让敌人威风丧胆,看到火炮,就吓的两腿发软,四散逃窜。

    可夏鸿升向来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大唐,夏鸿升更希望它的各个方面都臻于完美,或者至少在朝着臻于完美的方向上走着。

    尤其是对于火炮这种尖端技术,夏鸿升更加希望大唐在这个方面能够有一个十分高的。越高,视野越大,起步高,往后才能一直保持着高水平。

    时间从贞观六年的二月初,到现在已经是七月中旬了。夏鸿升和那些匠人们,在开发基地里面待了四个多月没出去过。

    也早已经距离大唐对倭国宣战,过去了许久――李世民在朝堂之上雷霆震怒,正式发出讨伐倭国的旨意,那已经是三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火炮的样品做出来了一门又一门,又推翻了一门又一门。

    灵堂里面,也又多出了几个牌位。有几个士兵的,也有两个火器匠人的。缺胳膊少腿的人,也多了几个。

    军机坊中聚集起来的匠人,可以说是当今世上手艺最好的匠人了。如今他们聚集在这里,闷头四个多月,每天只休息两三个时辰,满心满脑子,都是火炮的事情。有时候半夜睡的迷离之际,忽而想到一种可能,就会当即叫醒其他人来一起实验,生怕稍微耽搁一闭眼睛的功夫,就给忘记。

    这些老铁匠们谁都没有过怨言。因为那灵堂里面的牌位上的名字,连他们都没有一丝怨言,活着的这些人,又如何能不承其遗志,死咬牙关?

    夏鸿升消瘦了一大圈,仿若又回到了当初在鸾州城里三餐不饱的样子。不止是夏鸿升,这些匠人们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死死的憋着一股狠劲儿,誓要将这东西弄出来。

    是个士兵用力推着炮架,将又一门火炮推到了试验场里面。

    夏鸿升叹了口气,翻开手里面厚厚的一沓纸,那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所有制作火炮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

    “大唐贞观六年,七月廿一日。火炮试发实验,第九次。”夏鸿升在日志上面写道:“水师士卒龚振良,冉大柱试发火炮。”

    齐勇端来了酒坛子。

    夏鸿升放下了日志,走了过去。

    照例是一坛子酒,照例是先洒向大地,敬那些为大唐的进步而捐躯的忠魂。

    一壶浊酒,愈发的沉重,令夏鸿升几乎不能自持。

    喝完了最后一碗酒,在大唐的军歌声中,二人相视一笑,摔了碗,一句也不多言,脚下半分迟疑也没有,转身走向了火炮。

    慷慨赴死,真壮志!

    夏鸿升目中含泪,咬牙塞进了耳塞,拿起了日志。

    熟悉而顺畅的动作,二人已经在火炮的模型上演练了无数次了。不同的是,这一次,里面换成了真实的弹丸。

    调整方向,估测距离,调整角度……一气呵成。

    “轰!”远处山上猛地如同谁使出了仙家法术,招来落雷一般,顿时一片飞沙走石,尘嚣弥漫。

    二人却好似不为所动,褪出弹壳,重新装填。

    “轰!”又是一声震天的巨响,耳边的空气好似猛地一抽,地面巨震一下,极远处登时腾起一片烟尘弥漫来。

    两发了。

    夏鸿升盯着火炮。

    “轰!”

    三发了。

    夏鸿升的眼神更加肃然。

    “轰!”

    四发――夏鸿升的心脏开始抽动了起来。

    “轰!”

    五发了!

    夏鸿升的身体开始有些微微的战栗起来,心脏剧烈的跳动了起来。

    “轰!轰!轰!”一声声的巨响,一次次的地动山摇。

    远处的山忽而哗啦啦的垮塌了下来,漫天的尘嚣荡起,一时间飞沙走石,犹如泥石流一般的向下涌来。

    “山塌了!山塌了!”周围的人都叫喊了起来。

    夏鸿升却只觉得鼻中一酸,眼中一烫,泪水汩汩而出,站在那里却哈哈大笑了起来。

    老匠人们跑了出来,跑到了夏鸿升的跟前,围着夏鸿升,张牙舞爪的叽里呱啦嚷嚷起来,脸上都是一副老泪纵横,在沾满了灰土的脸上划出道道沟壑。

    夏鸿升拔下耳塞,那些士卒们吼叫,蹦跳,相拥互相又哭又笑的拍打着彼此的肩膀,一片癫狂,癫狂又狂喜的场景。

    成了!成了!

    夏鸿升当下只觉得心中一片狂喜不无法言喻,同那些将士和工匠们一样,又哭又笑,近乎癫狂。一片狂喜之下,却忽而顿觉脑中一松,好似有什么东西从身体里面猛然一股脑儿的涌入了脑中一样,竟然眼睛一翻,一下往后栽倒了下去。

    齐勇眼疾手快,立刻接住了夏鸿升。

    在夏鸿升眼中,最后的一个画面,是齐勇大声吼着喊叫他的样子。

    不知过去了有多久。

    夏鸿升是在一片平和之中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