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441部分

明末风暴-第441部分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知道自己暂时不用死,牛金星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旁边的刘体纯有些发急了,上前道:“将军,这可不成,牛金星可不能放过,就是他当初向闯王献上毒计,掘开黄河口至使百万百姓惨遭荼毒!”

    这是牛金星不敢投降俞国振的根本原因。

    当初这个计策太毒,因此而死的百姓超过三十万,家园被毁的则更是超过百万,此后大疫兴起,更是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体纯,你这狗贼,你与李自成祸害天下,因你而死的百姓何止千万!”

    “行了,刘体纯已经将功赎罪,他至少不会有死罪。”顾家明不耐烦地打为了牛金星:“关于他的处置建议,我自会向统帅提出,同样,你的处置建议,我也会提出。”

    这话阻止了他们继续争吵,两人心情不同地盯着顾家明。

    五天之后,洛阳收复的消息便传到了青岛口。

    青岛口作为俞国振在北方的第一处基地,也是俞国振在北方经营最久的城市。当初俞国振获得浮山卫几百亩田地时,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集镇,人口还不过数千,但现在,这里已经是一座人口超过三十万、占地规模也达到了数十平方里的大城了。

    食品工业,乃是青岛口诸多产业中最为重要者之一,不仅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也因为在这里推广土豆、蕃薯种植之后,充足的饲料,使得这里的牲畜养殖也繁荣起来。

    再就是纺织业,山东半岛盛产棉花,来自美洲的长绒棉比起原本华夏的棉花更适合机织,因此俞国振有意识地将纺织厂向这边迁移。纺织业一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哪怕使用了蒸汽动力同样是如此。

    收复洛阳的军报,被放在顾炎武的书桌上,而顾炎武本人,却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书桌底下的炭火,发出轻微的哔剥声,风卷着雪敲打在窗玻璃上则发出沙沙的声音。门被人轻轻推开,一个人走了进来,看到顾炎武在沉睡,那人没有惊动他,而是来到他身边,将自己身上的大衣解下替他盖上。

    桌上除了战报,还放着顾炎武新近写好的战报评论,墨迹已干,来人将之拿起,看到上面酣畅淋漓的文字,特别是最后那句“声东击西克开封,方显我军多智,乘风踏雪下洛阳,乃知天下归心”,让来人忍不住点头。

    是的,天下归心,就是他也没有想到,攻克中原会这么轻松。从开战到战事结束,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天,而且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花费在行军之上。

    因为战事结束得非常迅速,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损失,甚至有些人连反应都没有反应过来,战争便结束了。

    他因为看得兴起,发出的声音稍大了些,顾炎武惊醒了,迷迷糊糊地抬起头,问了一声:“谁啊?”

    “炎武,你倒是睡得好啊。”

    “你是……”顾炎武还没有十分清醒,待认出来人之后,忙站了起来:“统帅,你何时回青岛口的,又是什么时候来得我这里?”

    那人正是俞国振。

    他南下主要是表示对徐霞客或者说对于华夏这些为钻研真理而献身的人的敬意,同时也是迷惑各方势力,南面的事情一结束,他便立刻北上。

    不仅他本人北上,事实上,整个新襄大本营,几乎都被要求准备北上。

    新襄地势局促,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它的极限,它作为南方良港和一个经济中心是没有问题的,但想要承担起整个华夏的政治经济中心,则还有所欠缺,特别是现在交通还不方便的情形下。

    天下一统的大势已经形成,俞国振准备在青岛口建立临时行营,为今后做准备。

    “北边的战事,总要到青岛口才能第一时间知道,没有想到等我来了,战事都结束了,比我自己想得还要快啊。”俞国振随意拉过椅子自己坐下,然后道:“炎武,方才看了你的文章,你觉得如今局面,我是该乘胜追击,一举将金陵小朝廷也收入囊中,还是继续我的五年统一计划?”

    这个问题,俞国振还是第一次问起。

    今年收复北方,这是俞国振的暨定方针,但是,击败建虏实在太顺利了,原本以为会在京师出现的攻防战并未出现,因此原以为要持续到来年的战争,秋天就结束了。紧接着的消灭牛金星的战役同样顺利,顺利到连俞国振自己都吃惊的地步。这种情形之下,华夏军略委员会内部,已经不只一次响起“打到金陵去统一全华夏”的呼声。

    打到金陵去自然毫无问题,能加速华夏的统一进程,俞国振也是非常欢喜的,但问题是,他做好准备了吗?

    河北、河南,有近两千万的百姓需要管理,以如今华夏每五十人一名官吏来计算,这里就需要四十万官吏。

    “崇祯十二年时,统帅就已经有席卷天下的实力了,自立为帝,入朝换代,根本不在话下。”顾炎武也没有想到俞国振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愣了好一会儿,然后回答道:“那个时候,统帅为何不曾动手?”

    他和方以智有过很多通信,两人对俞国振行事目的风格进行过仔细推敲,推敲的结果让他们很震惊:在别人看来,称皇为帝开创一个朝代便是人生功业的顶峰,可是俞国振明显不是这样认为的。

    他有更大的野心,更高的目标,仅仅是当皇帝还是不够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曾经出现多少个开国皇帝!对于俞国振来说,当这样的一个几十位前人当过了的开国皇帝,没有什么意义。

    “那个时候,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我便是攻入京城,各省的督抚,各州的知州,各县的知县,只怕大多数还要使用旧朝这员。至于遍布天下的各级胥吏,更是只有留任……”

    “尚有乡间劣绅,无耻儒生,把持官司,欺上瞒下。”顾炎武毫不客气地道:“大明走到这一步,实是为这些蛀虫所害,势无可挽也!”

    “呵呵,炎武,你比我说得还要激烈。”

    “统帅有些话不好说,我却无所顾忌。”顾炎武道:“如今,统帅手中之人,也不过堪堪足够接管河南河北之地罢了!”

 六五六、乘风踏雪下洛阳(四)

    又是一阵风雪刮过来,敲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倒是很清脆。

    站在门口的警卫员紧了紧自己的衣裳,专心观察周围。青岛口是俞国振经营久了的,但往来这里的商旅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各方势力的探子。如果能有机会刺杀俞国振,给华夏军略委员会惹上些麻烦,这些探子也会很乐意。

    然后警卫员便看到了四个文人大笑着走了过来。

    “想来顾炎武又是在写他的评论,今日不知他会写出什么文章来,一定要抢先拜读一番。”

    “这等喜事,他写不出好文章,咱们就要他请客!”

    “写出了好文章就更要请客!”

    “你们啊,都没个正形,炎武兄如今可是忙着正事,和咱们这般混日子不同。”

    “什么叫混日子,我今日就要寻炎武辩上一辩,华夏之有君与无君,究竟是好还是歹。”

    “华夏之有君?只听闻夷狄之有君也不若诸夏之亡……”

    “圣人之言亦未必全可信之,至少句逗之上,圣人之时可无今日之标点,愚以为此乃圣人讥嘲春秋诸国之语,夷狄尚有明君,而诸夏则无明君”

    “胡说,胡说,我华夏如何会无明君!”

    这伙人原本是来拜话顾炎武的,但是走到门口,他们自己倒是先争了起来,就在大雪之中,各人弓经据典辩论不休,一副要为往圣正视听的模样。

    警卫员听得微微笑了起来,笑容多少有些不屑。

    “休争了,你们争了几日都没有个结果,不如请这位华夏军来评评道理?”

    终于有一人出来打圆场,那人年纪较长,四人中年纪最幼与他眉目有些相似,正跟在他后头。

    “哈,俞济民教的弟子自然是高才,不过他们可是不读圣贤书的……”

    “这位先生说错了,我们在新襄学堂里,其实是读圣贤书的。《论语》、《孟子》、《诗经》、《春秋》,我们可都有学习。不过我们教师说,圣人之时非如今之时如今文人一争圣人本意,只在字面句逗上做功夫,断章取义,实为文贼也。”

    因为不只一个警卫员所以这个警卫员向自己的同伴使了个眼色。他们跟在俞国振身边,知道自己统帅是个随和的性子,因此他们也并不冷傲。

    “呃……”川

    一句“文贼”让原本争论的诸人都哑了下来,然后有人笑道:“看吧,看吧,俞济民教出的弟子,果然有资格作评判吧!”

    虽然现在华夏军自己形成了一套教育系绞,但是俞国振身边的警卫还是从新襄的初等学堂中征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确实是俞国振的弟子。那今年纪稍长的文人这样一句话,让众人都笑了。

    他们觉得这个警卫员谈吐不俗便拉着他聊天,待得知他真是俞国振的警卫员而俞国振本人也确实在顾炎武这里这几人顿时精神大振:“俞济民真在此,求见,求见啊!”

    这个时候,顾炎武刚刚为俞国振端上一杯热茶,两人围着炭火正在讨论时局。

    “炎武先生还是觉得,我应该按部就班,不要心急吧?”

    “正是,天下不过是统帅囊中之物何必着急我看统帅的五年统一计划……”就是神来之笔,尽可能分化敌人,化敌人之实力为己用,此时更改并无意义。”

    顾炎武说到这里的时候,眼中带着些狡猾的笑他办了几年的报,早就不是当初那个义愤单纯的书生了,俞国振的五年统一计划1背地里藏着什么名堂,他是一清二楚的。

    五年统一计划的第一步是经济上的统一,现在是由华夏军略委员会控制铸币权,接下来定然是财税一致,比如说收相同的商税。现在俞国振新控制的上海,便正在推行华夏军略委员会规定的商税制度。而收商税是极得罪人的事情,特别是金陵小朝廷控制下的江南地区,走私猖獗,工商税收偷逃现象极为严重,在签订五年统一计划1之后,金陵小朝廷就必须替俞国振把此前得罪人的一些工作先做了。

    就算金陵小朝廷不肯做,反而煽动那些劣伸反对,也正合了俞国振的意N他正需要抄没某些不法之徒的财产,以为长江中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呢。

    “统帅今日来我这里,可不仅仅是跟我讨论这个这个事情,统帅心中早有定论,哪里轮得到我来置喙?”顾炎武与俞国振又谈论了一些五年计划中的细节,他讲了些自己的看法,俞国振也耐心地进行了解释,谈兴已尽,顾炎武道:“统帅有何吩咐,只管说就是。”

    俞国振微微沉吟了一下:“主要是两件事情,那个南都周末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了吧?”

    “是,不曾想到程正夫竟然是如此人物,是我失察!”顾炎武有些窘然。

    “算不得失察,人各有志罢了,而且程先贞已经辞去了主编之职,南都周末已经换人了。我看了近几期民生速报,炎武先生似乎有些与他置气,想要反驳其观点?”

    “不平则鸣,有些话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何必呢,自有归尔礼去对付他,《民生速报》可不是那种连花生是长在哪都不知道的小报。”

    这是一个典故,归庄力的告一期《环宇时报》中,便抓住了《南都周末》的一个漏洞,那上面说花生乃是树上之果,摇之掉落,故此又称为落花生。归庄对此大加讥讽,几乎花了整篇整版的内容抨击《南都周末》的编辑不通实务不明实李,只是坐在书斋里想当然,便捏造出一篇篇文章,进而质疑其“捧笑话泪满荒唐语……”。

    归庄还认为,一个负责任的报纸,不怕出错,但错了不认不道歉,才是真正大错。

    《南都周末》自然不肯认什,只是说此前那位编辑所言乃是个人观点,而且那位编辑为临时所请,如今已经清退了。

    “呵呵,统帅既是如此吩咐,我照办就是。”

    “这不是吩咐,只是建议,我只掌控方向,具体如何做,终究是你们的事情。”俞国振接着又道:“有关牛金星集团覆灭之事,你要多报一些,特别是牛金星集团中两个人不同命运、刘希尧负隅顽抗,束手就擒,而刘体纯深明大体,率众起义。”

    “统帅之意……黄德功?”俞国振慢慢点了点头。他的目标正是黄德功。如今南明小朝廷能够依靠的武力,也就是黄德功。如果黄德功表示坚决抵抗,那么南明小朝廷一时半会还不会退让,可是如果黄德功也表示要和而不要战,俞国振估计,五年统一计划就能够签下来,南明小朝廷能争的,就只是一些有关朱由崧和金陵朝廷中大臣待遇之类的枝节问题了。

    两人正待细谈,这个时候听得外头出现了嘈杂声,紧接着一个警卫员进来道:“统帅,几位先生求见。”

    “先生?是来见我的还是来见炎武先生的?”俞国振看了顾炎武一眼:“此地炎武先生是主,我是客,见与不见,由炎武先生说了算。”顾炎武此时也不过三千三岁,俞国振如此敬重,让他颇有些受宠若惊:“既是如此,就请他们来见吧。”不一会儿,那几个书生便进了屋子。俞国振看了看,大都很年轻,自己并不认识,倒是顾炎武欢喜地道:“你们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声我好去相迎!”

    “若你来迎了,我们就见不着俞济民了!”其中一人笑道。

    此时俞国振位高权重,除了他的一些长辈旧友,很少还有人直呼他的表字。但这个人唤他俞济民唤得非常自然,这让俞国振觉得有些新奇,盯着这人好一会儿,俞国振觉得自己并不认识他。

    “啊,统帅,我向你弓荐四位俊彦,首先,这位年纪最长者姓夏,名允彝,字彝仲,号缓公,这位姓黄,乃是”

    来的四人,让俞国振眼前顿时一亮。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黄宗羲、王夫之,再加上现在这里的主人顾炎武,可以说,乃是明季思想界一次聚会!

    直呼他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