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 >

第23部分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第23部分

小说: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民的阵阵喝彩。就在这时,马本斋突然感到颈后钻心般的疼痛。原来早在八公桥战役前,马本斋颈后生一疮疖,由于战斗频繁,加之环境艰苦,缺医少药,根本顾不上治疗,一直抱病参加征战。如今病情严重恶化,毒疮病菌大量进入血液,引起了严重的全身反应,高烧持续不退,马本斋很快处于昏迷之中。战友们迅速将马司令员送往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当时驻濮阳县小屯村)抢救。

    杨得志亲自到医院看望,马本斋坚决要求随军出发,经杨司令员再三劝说同意暂时留院治疗。马本斋拉着战友们的手吃力地说:“你们先走吧,我会跟上你们的。……一定要坚决服从杨司令员的指挥,……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千万要转达我的问候。”

    2月1日,回民支队带着无限的依恋离开了自己敬爱的司令员,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张同钰政委、董庆云副司令员特意从司令部挑选了3位同志配合家属照护马本斋。

    部队出发后,马本斋由毒疮合并感染肺炎,生命垂危。1944年2月7日,马本斋这位深受人民敬仰、战士爱戴、令敌人闻名丧胆的抗日民族英雄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按照马本斋的遗愿,冀鲁豫军区派一个连护送马本斋灵柩到他生前战斗过的鲁西北回族聚居村莘县张鲁集安葬。

    噩耗传出,在山东、在河北、在延安、在全国各地,我抗日军民纷纷挥泪祭悼。

    2 月 9 日,黄敬、宋任穷及冀南各界为马本斋举行追悼大会,并按回族风俗于上午 11 时举行公葬。

    2 月 17 日,延安各界 300 多人在清真寺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等党、政、军领导人到会讲话。许多中央领导题写了挽词。

    林伯渠、李富春挽道:“率大军,抗日冠,远近播英名,冀鲁豫河山增色;奉教义,承母志,生死矢忠贞,伊斯兰健儿典型。”

    周恩来挽道:“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朱德总司令挽道:“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挽词是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马本斋同志不死!”

    为了纪念马本斋同志,1944 年冬,冀中八分区行政公署将马本斋诞生地命名为本斋村;1952 年 12 月,献县人民政府设立本斋乡;1954 年马本斋灵柩由山东张鲁集迁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当地人民依依不舍,提出在原处依然保留原貌;1984 年 2 月,经河北人民政府批准,献县人民政府改本斋人民公社为本斋回族乡。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李家钰:抗战牺牲的川军最高将领

    李家钰(1890——1944),字其相,1890年阴历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一户殷实的农民家庭。自幼入私塾,清末之际,投笔从戎,决心以军事报国。1909年他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四期,1911年升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13年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1914年返回四川,又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学习。1915年毕业后分配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服役。由于他英勇善战,功绩卓著,递次提拔为营长、团长、旅长、师长、边防军总司令等职务。七七事变后率军出川抗战,先后转战于晋东南、豫西等地。因战功卓著,由四十七军军长升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秦家坡与敌人的遭遇战中牺牲。

    请缨出川

    李家钰自幼就立志报国,但却连年被卷入军阀混战与“剿匪”的内战之中,对此他深感不安,他痛恨兄弟互相仇杀,给了外敌入侵之机会,因此他渴望国家早日统一,各党派各势力集团团结统一,共同抗日,一起对付侵略者。他在1935年四川整军会议上就说:“只有整军,才能谋中国之统一。也只有整军,才能抵御外侮,才得复兴中华民族。”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时任四十七军军长的李家钰正和川军的高级将领们云集在重庆召开川康整军会议。当会议得知这一震惊中外的消息时,全场愤怒了,原本裁军的会议议题一下变成了请缨杀敌。李家钰和其他将领马上公推省主席刘湘通电蒋介石,要求川军出川抗日。过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便于7月30日以个人名义代表全军又给蒋介石发去一封电报:“窃惟困难至此,已达最后存亡关头,应恳钧座立即下令全国,一致动员,挥师应战,还我河山,严惩群奸,以雪公愤。职军正事整编,士气激昂,倘蒙移调前方,誓当执殳赴难。迫切陈辞,伫候训示。”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考虑再三,命李家钰只率他的一O四师出川抗日,李家钰当即复电,请求四十七军的两个师一同出川抗日。蒋介石答应了,李家钰如愿以偿,满心欢喜。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家钰和他的将士们途径的是川北,要过剑门关,翻越秦岭,他们只能靠一双穿草鞋的脚,一步一步去走。官兵们整整走了40多天,历尽艰辛,才从驻防的西昌走到了陕西的宝鸡,然后终于坐上火车赶赴前线。在路上,李家钰不断鼓励部下,奋勇杀敌,为国效力,而且写了一首激情荡漾的诗,再次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观点: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到达北方的川军,仍然是单衣单裤,穿着草鞋,而此时的北方已是冰雪覆盖;同时川军的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大都为川造的破旧枪炮。李家钰率部参加战斗,全凭官兵们高昂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转战山西

    1938年2月,日军第一O四旅团在飞机、坦克及优势炮火的掩护下,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想一举驱逐驻守长治的我第四十七军,进而扫平我在山西坚持抗战的军队。在山西长治,这是李家钰带领他的军队千里迢迢首先奔赴的抗日前线。他把军部设在长治,派一O四师守在长治及附近,另令一七八师守护长治东北的东阳关。东阳关是敌人从河北邯郸进入山西的门户,也是敌人沿平汉铁路西进必攻的地方。2月14日,敌人以飞机大炮助阵,猛攻东阳关,李家钰命守军顽强抵抗,守军以劣势的兵力武器阻止了敌人达三天三夜。敌人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见正面攻击不得要领,便从侧面迂回直扑长治。李家钰命一O四师的三一二旅担任长治城防,守城官兵无比英勇,他们用砖石堵住城门,决心死守。与敌人展开逐街逐屋的肉搏,坚持了两天,营长杨岳岷,连长杨显模、夏抚涛壮烈牺牲,旅长李克源也身负重伤。这一仗,李家钰的军队损失惨重,敌人也付出了伤亡千余人的代价。但是寡不敌众,守城官兵最后只得退出长治。

    长治失陷,李家钰非常难过,他一方面为自己虽尽了最大努力却依然未能保住长治而难过,一方面为死去的将士们难过,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跟随他多年,一些还是他的本家、他的亲戚。直到有一天,两个治愈的伤兵出现在他的面前,带来了黎城县长何公振的公函,他才深切地感受到,尽管逝者已去,但不仅他在怀念他们,老百姓也怀念他们。他为他的将士们自豪,他庆幸自己带兵出川抗日,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仿佛感受到那些抗日的亡魂因为这一切而得了安慰,那封公函是这样写的:“东阳关之役,贵军官兵英勇抗敌,经一周血战,日寇伤亡千余人,我忠勇官兵作战壮烈牺牲者,亦在二千人以上。黎城民众,对此可歌可泣之事迹,极为崇佩敬仰,久而难忘。除阵亡官兵由地方民众清查埋葬举行追悼,负伤官兵已由地方政府收容治疗外,并在东阳关建立‘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一座,在黄帝陵建川军庙一所,每年二月十七日演戏一日,以志不忘。”

    长治之战后,李家钰又率他的军队与日本鬼子在山西省境内进行了多数较量:

    1938年4月,他指挥所部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平陆、芮城;6月,派军攻占安邑县城,破坏敌军运输线,保护陇海铁路,保障了中国军队运输补给线的安全;夏秋之际,率军在运城、平陆一带与敌激战。此间,涌现出一个众人传诵的英雄,这就是一七八师一O六四团八连炊事兵李发生。他送饭上阵地,正遇上战友们与鬼子在战壕边撕杀,他当即乘敌不备,用扁担打死了数名敌人,自己全身也八处负伤,但仍然斗志昂扬,缴获敌人三支三八式步枪,独自背下战场;9月,率部攻打夏县,狠狠打击了敌人,保卫了中条山地区。

    1939年6月,在同蒲铁路南段,粉碎敌人大规模“扫荡”。之后,李家钰晋升为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孙蔚如。7月至10月,他率领部队转战晋南,指挥大小战斗580余次,毙伤敌军2000余人(包括少佐以上军官20余名),炸毁铁路32段、火车头2个、车厢5节、汽车36辆、汽油300余桶。冬,率部防守晋城,不断袭击焦作、博爱地区的日军,同时晋升为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春,与“扫荡”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日军激战,重创敌人,毙伤敌人千余人;1940年夏到1944年,在黄河以南担譬渑池、陕县一带河防,此间每月轮番派遣游击队到黄河北岸袭击敌人,捕捉俘虏,搜集敌情,加强警戒,防御日寇,担负起守卫黄河天险的任务。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爱国爱民

    李家钰与日本人的较量,互有胜负。他虽然对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没有多深的研究,但事实上他是以持久战的方式来打击敌人、不断消耗敌人的。即使在战斗中他负于敌人,也绝不让敌人轻松地赢,而总会叫敌人也尝尝硬骨头的滋味;即使输了,他也从未畏惧过,他深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道理。但是,李家钰绝不会让自己的士兵去白白送死。在那种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如何以最小的损失去获得最大的胜利,恐怕是每一个将军都在考虑的问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事例也必定引起每一位将军的兴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家钰最先驻防的山西还有十八集团军,也就是八路军,相邻而伴,不知不觉就受到八路军的影响。八路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作战,胜多败少,李家钰探究其中的原因发现,原来是游击战的威力。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八路军学习战略战术。

    1938年1月,李家钰邀请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长治四十七军军部留住一周,请他为全军营以上军官讲授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及战略战术。

    1938年秋,李家钰特派军官18人前往十八集团军部队,专门学习游击战术,之后便在自己的部队开办干部训练班,对全军军官进行培训。

    1940年春,李家钰盛情邀请途径其总部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留宿一夜,两人就抗战、民主等问题谈了一夜。

    李家钰不仅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还学习八路军的治军方法,他从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受到启发,要搞好军民关系,必须严明纪律,赏罚分明。

    1938年春,李家钰下令处决了一个奸污当地民女的军官;5月,他又下令枪决了作战不力的团长孙介卿;9月,他报请国民党中央重赏杀敌有功劳的炊事兵李发生,为他请功,并晋升李发生为炊事班长,还在其家乡为其修建了一所住房;1942年,李家钰抽调兵力帮助新安、北治、官水等驻地群众消灭蝗虫,搞好卫生。

    这一切,使李家钰的部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给老百姓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同时由于得到群众的赞扬,他的军队在战场上也更英勇杀敌。其部队的一位连长战斗到最后一人,被日军拦腰砍断;他的一位团长,为掩护部队,被炸得粉身碎骨……这类悲壮故事在他的部队中屡屡出现,也使他的部队在民众心中具有很高的声誉。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以死报国

    李家钰率部在山西作战数年,打仗数十次,屡立战功。1939年夏他以战功卓著被提升为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1939年冬,他再次晋升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管辖第四十七军和第十七军。1941年夏第三十六集团军奉命南渡黄河,驻扎在洛阳以西的新安县,担负起守卫黄河天险的艰巨任务。李家钰深感担子很重,他经常巡视前沿警戒线,了解敌军的动态,勉励将士忠于职守,严密监视敌人。他还经常派遣游击部队偷渡黄河,到北岸侦察,搜索敌情,袭击日军,捕捉俘虏,加强戒备,防御日军渡河南犯。

    1944年3月,日军南渡黄河的企图更加暴露。日军这一动向被中国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觉察。3月,战区军以上将领群聚洛阳,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李家钰在会上慷慨陈辞,提出“先发制人”之策略,主动出击来犯之敌,使敌人处于被动,我军处于主动。但他的建议未被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重视,会议也没有制定抗敌作战方案,以碌碌无为而告终。

       5月17日,日军从河南中牟、陕县两处强渡黄河,迅速侵占了黄泛区两岸,随后,攻占了郑州,并向洛阳进逼。驻扎在洛阳的蒋鼎文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被日军包围,马上弃职撤退,而且一退再退再三退,一路仓皇,一时间,准备参加洛阳会战的诸兵团群龙无首,失去统一指挥,只得盲目跟随长官部撤退,局面非常混乱。

    李家钰将军见此危险状况,十分镇定,他主动在渑池县召开西撤各部队主官会议,决定统一指挥,派出掩护部队,指示退却目标和退却路线,集结主力,再图反攻。大家一致推举他为统一指挥官。李家钰临危受命,指挥若定。他主动提出由第四十七军担任后卫掩护任务,掩护各军撤退和集结。他对各部队长官们说:“我们南渡以来,吃了河南老百姓四年的饭,现在不能见了日本人就跑。否则,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日本人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来了,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