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 >

第259部分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第259部分

小说: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顺曹公,恳请开自新之路。”

曹操初始还以为崔琰单纯直谏,但见他一拜才明白其中玄妙——赦免是赦免,招揽是招揽,看似绕了一个弯儿,其实分毫都不乱。赦免了就是无罪之人,再把无罪之人招揽过来,这谁也说不出个错字。对自己而言,招揽的是无罪之人,谈不到包庇罪人;对他而言,他被赦免后才投靠自己,也就不存在叛主投敌之说。既无碍于世风,又不僭朝廷法度,这一手真高明啊。

曹操赶忙双手相搀:“先生大才又敢直谏,请起请起。”

崔琰这一降,后面跟着跪倒五六个青年掾吏,都愿意归顺,但大部分人还是犹豫不定。这时人群中有个花白胡须的文士高声道:“多谢明公原宥,在下告辞了!”说罢转身就走。此人似乎很有威望,他这一走不少人也低头跟着走。

这会儿傻子也能看明白,曹操赦免就是为了叫他们归顺,都回家不干了还有什么意义?士兵们又把兵刃拿了起来,吓得那帮人纷纷倒退,曹操真恨不得自毁诺言把那个带头人乱刃分尸。

这时荀衍从兵丛里挤进去,一把拉住那个带头文士:“四弟!你这是干什么啊!”原来此人正是荀衍之弟、荀彧之兄,排行老四的荀谌荀友若。曹操上次与他见面还是十多年以前的事,早忘了他什么模样了,既然是荀家兄弟,那说什么也不能杀了。

荀谌挣开荀衍的手:“阁下莫要孟浪。”

荀衍听此一言宛如置身冰窖之中:“友若何不归降?”

荀谌不容他说完:“在下乃袁氏之臣,卿为朝廷之士。”他说到“朝廷”二字时几乎是讽刺的口吻,“我与卿素不相识,交浅不可言深。”说罢接着往外闯。

“友若!你连亲兄弟都不认了吗?”

“亲兄弟?”荀谌冷冷道,“我没兄弟。我亲哥哥、亲弟弟曾与我发誓共保袁氏成就大业,后来弟弟年轻志短逃了,哥哥也背信弃义。从那儿开始我便没兄弟,我就是个冀州从事,离开冀州我没亲眷。”

荀衍呆呆伫立无言以对。曹操紧走几步凑到近前:“荀友若,你莫要执拗……”

荀谌转身朝曹操深施一礼道:“明公已赦免所有袁氏之臣,我既无罪便可来去自由,岂不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难道当朝三公还要出尔反尔吗?”

曹操真被他问住了,略一思索转而又道:“老夫既是当朝三公开府之人,有权辟用士人,我认命你为我幕府掾属。”

荀谌又作揖道:“朝廷征贤尚可不至,三公辟令也可不奉,此皆不犯国法。草民不愿应辟,请容草民甘老林下。明公身为当朝宰辅,该不会自己破坏法度吧?”不愧是荀家兄弟,说起话条条占理,换了旁人曹操管他什么道理不道理,刀子就是道理!可是荀家的人怎么下手?

那些观望之人见荀谌的办法高明,纷纷跪倒在地:“我等也不愿再为官,恳请曹公放我们回家……”他们可没有好亲戚在曹营,边恳求边磕头。

曹操不明白这帮人为何此等态度,犹豫再三最终摆了摆手:“让路……”

士兵分开道路,荀谌带头,乱乱哄哄。许攸与楼圭忽然挤上去,拦回一个皂衣老吏,笑嘻嘻问曹操:“主公看这是谁?”

曹操仔细打量——见此人满脸皱纹,肤色黝黑,须发灰白,但眉梢眼角间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正怯懦地望着自己,似乎充满了恐惧。

“这位先生是……”

许攸笑道:“当年的老朋友怎么都忘了?你们曹家跟人家是老世交。”

“啊!”曹操一阵惊愕,“是元平兄吗?怎么会……”

此人便是先朝太尉崔烈之子崔钧。董卓进京后意欲举兵之人四出逃奔,崔钧逃到渤海追随袁绍,也算袁氏创业之臣。可曹操印象中的崔钧还是那么人高马大赤红脸膛,一团英武之气,怎么会变成这样?

崔钧颤颤巍巍施了一礼:“罪臣拜见曹公,还望您看着先人之面,不要加罪在下……”

曹操倏然失落:“元平兄,我怎么会治你的罪呢!”

“多谢曹公……”说罢这句,崔钧哆哆嗦嗦掉头便跑,险些被石阶绊个跟斗。

曹操望着他的背影痴痴发愣:“怎么会这样呢?”

许攸略知内情:“袁本初待他不好,始终不给他升官,还时常斥责他。他虽有才能不得施展,又惶惶不可终日,能忍则忍如履薄冰……”说到这儿一向懈怠的许攸竟凄然叹了口气,“其实我不也被本初逼到你手下了吗?这还算是好的,像张景明、刘子璜都叫袁绍杀了,一点儿旧情都不念啊……”

“这也不全怪袁绍。”一旁站着的崔琰突然插了话,“他本是汝南人士,来至河北之地必要重用此地之士以收人望。不把那些位高权重的故旧拿下,何以委任本地之人 ?何以借豪强而自固?”

曹操一阵木然。

崔琰缓缓凑了过来:“河北之治与明公在中原之治大不相同。刚才走的那些人在城外多有田产,佃户成群又筑庄园。可是您在中原为政则反其道而行之,兴屯田抑豪族,官渡之战又坑杀河北之兵八万之多,那些人怎么可能放心辅保您?他们害怕您啊……”

曹操扫视一眼留下归降的这帮人,除了掾吏就是年轻人,真正有名望、有实力的人物只有崔琰。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那帮豪族之人怕他加害,可他又何尝不怕那帮人 ?都是望族豪门,若不收其心志,他们各归田宅拒不从命,甚至聚集乡众起来反抗,虽得冀州亦不能安——这就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不就是要老夫给他们吃颗定心丸吗?”曹操喘了口大气,“我有办法……除了我谁也想不到的办法。”

第十四章 曹操哭袁绍,赢得邺城众人归心

【狸猫哭鼠】

曹操确实有自己的办法,而且是其他人猜不到的办法。三日之后邺城附近的壕沟,死尸已处理妥当,内外吏民也基本安定下来,曹操突然下令,要带领所有部下以及袁氏旧属拜祭袁绍陵墓——胜利者给失败的敌人上坟,这可真是世间奇闻!

袁绍之墓(现名“前高龙华古墓”,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就在邺城西北十六里处,由于他门第显赫,去世时家业未败,所以这座陵墓修得格外雄伟。封土又长又宽,高三丈有余,跟座小山似的,周匝松柏森然,神道两侧塑了不少翁仲、石兽,甚是庄严气派,不过对于臣子而言,这规模似乎有些逾制了。

曹操今天特意穿了身素服,还换乘了一骑白马。至于曹营掾属和河北臣僚,全是一色孝服步行相随,就连护卫的军兵都得系条孝带,队伍洋洋洒洒拉开一里多地,放眼望去满目皆白。有人举着招魂幡,有人捧着香鼎供果,还有乐工唱起吊丧之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哀恸之气感天动地,加之萧索秋风卷着枯叶纷纷飘过,简直像是给袁绍重新发丧。

拜祭仪式曹操早就拟好了,他的部属一律在西侧列队,让出东道主位置给河北臣僚,袁绍遗孀刘氏带着诸女眷跪在封土谢礼。所有人各就各位,有军兵摆好香案,抬上牲畜果酒,崔琰、崔钧上前把审配、田丰、逄纪、沮授乃至颜良、文丑等人的灵牌一并摆上,作为陪祭。曹操森然道:“袁本初诸子尽皆不孝,败坏家业祸乱河北,虽生而犹死,将他们的灵位也摆上!”

刘岱、吕昭早就准备好了,听令上前把袁谭、袁熙、袁尚连郭图的灵位也摆在供桌上。袁氏核心死党尽在,唯独看着辛毗的面子少放了个辛评,这是将来要赦免的。其实袁谭名义上已经归降,把他灵位摆上颇为不妥,但此时曹操图穷匕首现,也没人敢说什么。

一应物品设摆完毕,奠酒三盏已经斟满,曹操跳下马来当先祭拜。他缓缓踱向供桌,右边看去,崔琰、崔钧、荀谌等满面哀容如丧考妣;左边再望,曹营中人大都满面木然,甚至有人有不悦之色——这场戏不好演啊!短短几步路曹操却走得特别慢,一边走一边回忆年轻时与袁绍共处的往事,怎奈他与袁绍虽曾惺惺相惜,毕竟那是太久远的事情,远远掩盖不住得胜的喜悦。他只好再去想别的,设法把平生所有痛苦委屈都调集起来,想着自己从小没娘的可怜,想起几位叔父的相继而去、父亲和弟弟横遭不测、鲍信的惨死、陈宫的背叛、阵亡在宛城的典韦,还有乱箭攒身尸骨难寻的昂儿……也说不清究竟哪件事触动了悲情,眼泪竟随之潸然而下。

两旁众人瞧得分明,霎时间都惊呆了——有谁知曹操与袁绍之间还有这般真挚的情谊?

泪水滚至腮边,他也恰好走到供桌前,信手拾起一把香,在火盆里点了,恭恭敬敬插在香鼎之中,又拿起一盏酒洒在地上,这才转过身来向众人朗言道:“昔日我与本初同在洛阳为官,那时皇纲不兴家国危难,外有黄巾之叛,内有阉党之患,天下名士莫不禁锢,黎民百姓苦若倒悬……”都是事先写好的诔文,曹操这两天理事之暇花了不少心思背诵,“袁氏一门四世三公,辅保君王燮理阴阳。本初少有志节,广交侠义,剖肝泣血,昼夜忧劳。大将军何进疾于阉党,义心赫怒,故授其以督司,咨其以方略。宦官祸乱之际,本初率师闯宫,抽戈承明,虎啸群阉,击斩凶丑,英勇之举,天下尽知!”

其实这番话大有粉饰,袁绍曾辅佐何进谋诛宦官是不假的,但却行事不慎招致董卓入京,算起来实是过大于功。但人死了便须隐恶扬善,更何况曹操的目的是收买人心,自然要什么好听说什么。在场的河北旧僚都也不曾把他们的主子想得如此高义,可眼见曹操眼含热泪娓娓道来,顺着这话去想,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受困半载的恨意自然已去了两三成。

曹操擦了擦眼泪继续慷慨陈词:“董卓入京霸占朝堂,弑杀少帝诛戮太后。本初父兄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解节出奔,创谋河外。首倡义军,匡扶汉室,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可恨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其军粮,以至讨贼不成。董贼肆毒,害及天下,袁隗阖门,同日并戮。鸟兽之情,犹知号乎!骨血之仇,岂能忘矣!本初以忠孝之节不能两全,自此立誓,扫灭狼烟,复兴汉室,讨乱诛叛,青史扬名!故运筹帷幄,忠义相从,夺取冀州,始建宏业!”反正袁绍灭韩馥之时曹操还未与他反目,夸一夸于己也无碍,“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群寇为虐河北,本初东突西挡,南征北战,兵戈所至,无不披靡!东土群贤,争相影从,幽并烈士,尽皆响应!公孙瓒残害刘虞,虎狼南驰,本初星夜驰骋,与其角力,冒践霜雪,不顾险阻,历经百战,终克易京!所部文武,尽属英杰,依仗天威,拓定四州!”说至此曹操又拿起第二盏酒,在袁绍陵前豪迈地一甩。

河北群僚最值得夸耀的就是辅佐袁绍建功立业时的事迹,想当年诛黄巾、败黑山、消灭公孙瓒,谁不曾立下点儿功劳?谁不曾与袁绍同甘共苦?听他点到此处正触了心中最痛之处,立时号啕大作,悲恸震天。而且曹操说得明白,“所部文武,尽属英杰”指的就是他们。既然都是豪杰,也就无所谓昨非今是,曹操的统治也就顺理成章可以解释为袁氏的延续。不知不觉间,敌对心理已去了大半。

曹操的悼念之辞说到此其实已到了最难之处,因为后面就是袁绍和他反目而战了,夸也不是贬也不是。不过悲痛是互相传染的,他眼见河北群僚哭得昏天黑天,也渐渐情入其中,猛然回忆起他与袁绍在胡广丧礼上的谈笑风生,回忆其拯救党人时的种种努力,还有在何进府上共同度过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忽觉一股悲情似笼住的炭火,连绵不绝地往上涌。曹操竟不由自主地号哭道:“惜乎!惜乎!我与你本情若手足,到头来却势同商参(商参,指参星和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交,不和睦,亲友隔绝等境况),此是为何?为何!”

这句话一出唇,西边荀攸、郭嘉等几个心腹暗暗吃惊——不对啦!这不是事先预备的诔文,原来的内容是哀叹袁绍背弃朝廷、从此沉沦骄纵,怎么都不提了?

情之所至,哪还记得虚情假义的措辞?什么奉天子尊大义,那些欺世盗名的话都让它见鬼去吧!他转过身凝视着袁绍的坟丘哀号着:“本初!若逢太平之世你我必为肝胆之交,可这乱世之霸主只有一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乃不得已而为之!你已仙去,以往仇怨一笔勾销,今日老弟看你来啦……忆昔当年举兵之时你对我言讲‘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我却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今日看来你我谁对谁错……你循光武爷起于河北中兴天下之策,本可无敌于天下,却一意孤行藐视群雄,才有今日这般境地。只因为你狂……你狂……你狂什么啊!”曹操擦擦眼泪,漫指东首之人,“你可知麾下群臣含辛茹苦?你可知河北黎民嗷嗷待哺?你可知你死后多少人为你尽节而亡?你为何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啊!”人都是看得清别人看不清自己,曹操虽然句句在理,却忘了自己刚愎狂妄之时丝毫不逊袁绍,“本初啊,有道是知子莫若父,也怪你虑事不周立嗣不明,加之二子骄纵愚鲁,致使国破家亡……我好恨呐!恨你养下这两个败家子!”说到此曹操已是涕泪交流,“本初……你我今生惺惺相惜可又势同水火,老弟直言,不能放生你膝下骨肉!但我真的敬你三分,敬你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敬你不吝财货散金如土,敬你不惧安危坚如磐石!若论这些,即便你躺在地下,我站在这里,依旧是不如。你我恩怨乃上苍所定,若有来世小弟愿与你并辔而驰!呜呜呜……本初兄……”一番肺腑之言至此而止,可谓大起大落有始有终,曹操伏在香案之上大放悲声。

实话实说有时候比精心筹谋的语言更能打动人,河北群僚听罢越发伤感。有的想起袁绍的知遇之恩,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有的感于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幽幽咽咽肝肠寸断;有的痛惜袁氏之败亡,无声抽泣黯然神伤。

刘氏夫人哭得杏眼迷离,一时哽咽扭项回头——又见一座草庐(古人守孝之期礼法严格,许多人家都在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