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 >

第379部分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第379部分

小说: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乱之功造福一时,治国之功造福一代,文教之功造福千古,这是莫大的功劳!”

“不错,不错……”众人不禁点头。

吉茂眼泪差点儿掉下来,为保护书籍吃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能得世人这评价,也算无怨无悔了,索性把心里话向曹操挑明:“在下不敢欺瞒丞相,我读书成癖不愿为官,但蜗居已久无可生计,求亲告友终非长久之计,实是想求份俸禄养家糊口。即便不为自己,也为那满堂的书籍啊!”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揪心:哪有这么直白的?若都似你这样,魏国朝廷岂不成了混饭的地方?名气大的多数不肯出山,好不容易来一个还为糊口,魏公岂能痛快?

哪知曹操仰天大笑:“这有何难?天下之大财货充盈,难道就养不了一个为国贮书之人 ?先生既然张口,孤就当馈赠。但无功不受禄,传扬出去对先生名誉也有损。我看这样吧,我表奏您回乡当个县令,您拿六百石的官俸守家在田,既当了官,又没离开您那些书,两全其美,您看如何?”

“这、这……”吉茂不知说什么好。

“不必推辞。”曹操不让他为难,“回头我嘱咐张既,叫他选几个精明的功曹皂隶派到你县,先生实在拨冗不开,就叫他们代为理事,出了乱子我问他们的罪。您若愿意办事就到大堂坐坐,不愿意就拍屁股回家歇着,他们还敢拦您?”

吉茂再不满足也说不过去了:“多谢明公。”

曹操也满意,其实重吉茂之名远胜其才,这样的人想尽办法也要让他挂个官职,好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多受名士爱戴。客套两句又见数人,不过拱手寒暄,直到徐奕介绍:“这位乃弘农董遇董季直,在朝任黄门侍郎,受丞相之命调职邺城。”

“哦?阁下就是为天子讲解《老子》之人 ?”曹操加了小心,从上到下仔细打量,唯恐此人接近天子有“不轨”之心;见董遇四十左右,身材敦实貌不惊人,莫说不及想象中那般出类拔萃,甚至有些迂腐之态,当真是个老实的读书人。

不过曹操依旧没掉以轻心——昔日孝灵帝师刘宽、杨赐,先前给刘协讲学的也是荀悦、谢该之流;此人这等年纪便有侍讲之荣,恐非泛泛之辈。因而问道:“董大人精何典籍?”

董遇嗓音低沉语言谦虚:“在下腹笥不广,唯治《老子》《左传》,不敢言精,勉力为之。”

“可有人从您受学?”曹操这话似漫不经心,却紧要至极。若有门生学子就不单纯是做学问人,很有可能主持着一个以经学为基础的士人集团,为防不测当另加详察。

董遇道:“并无门生。”

“仕宦之友可曾教授?”

“闭门自守,并无知近之人。”

“宗族子弟呢?”

“也没有。”

曹操却不信:“似大人这等学识,岂会无人登门求教?”

“求教之人倒是为数不少,尽被下官推辞。”说到这里董遇眼中似有得意之色,却只一闪而过。

“为何?”曹操一句接一句,不容他思考。

“先贤博士读书所为治学,著书立说施恩后世。自先朝党锢之祸诛戮太学士以来,正教毁败经学不振,战乱多年人心大异,如今十个经学之士倒有八个为谋仕途,名为治学实为投机。似这等人登门求教,即便下官用心去教,有何裨益?我便叫他们把书读一百遍再来。”

“哦?哈哈哈……”曹操闻听此言不那么反感了,“读书百遍,倒是敷衍他们的好办法。”心下另想,也未尝不是关门闭户得保平安的好主意。

董遇却道:“倒也不是故意搪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能全心诵读,自会明其要理,何必再去求人授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众人甚觉可笑。

曹丕望了司马懿半晌,才刚缓过神来,闻听此话略觉有趣,不禁插言:“一卷书读百遍得耗多少光阴,人活世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财货生计是免不了的,谁有这么多工夫?”

董遇捋捋胡须,露出几分笑意:“在下以为读书当择三余。”

“何为三余?”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这说法乃是鼓励士人当在每年、每日、每时珍惜读书勤学的机会。

曹操趁机白了曹丕一眼:“听见没有?读书勤学理当孜孜不倦,现在正值冬日,岁之余也。你回去后闭门读书,不要有任何杂务。”

曹丕被父亲泼盆凉水,闭门读书说得好听,其实是不叫他做事,也不允许与任何人来往。当真如此岂不愈加落于曹植之后?

曹休瞧曹丕面露怏怏,忙过来解围:“冬日读书自然妙,不过最妙的无过于冬日下雨,又是夜晚。此乃冬之雨夜读书,三余俱全!”一番话逗得众人无不欢笑,连“始作俑者”董遇都不免莞尔。

曹操终于认清了董遇的面目,果然只是个心无旁骛的白面书生,心里放宽了不少。徐奕又拉过一人道:“主公,此人便是您点名征辟的司马叔达。”

曹操、曹丕都留上神了——司马孚个子不高、面貌倒是挺英俊,但缺了几分灵气,举手投足格外拘谨,他大哥司马朗端正儒雅、二哥司马懿潇洒俊逸,他完全没有两位兄长的风范,甚至还有些胆怯,垂手而立中规中矩,倒与董遇有几分相像。

“知道我为何征辟你吗?”曹操单刀直入。

司马孚倒是坦诚,低声道:“在下不知。”

“因为你闭门读书小有贤名,更因为司马氏与孤有些渊源。”曹操手捻须髯,“你两位兄长皆在朝堂,你也该为国效力。听闻司马建公有八子,今后若无意外,孤还会征辟你家兄弟。国之良辅求之不易,你司马氏久有名望,当尽忠魏廷,给天下士人做表率。记下了吗?”

司马孚诺诺连声。

“好。孤现在就任命你为临淄侯文学,以后伴吾儿读书习学,他若有不当之处要竭尽所能劝谏指教……”

曹丕陡然一惊,不禁扭头看司马懿——他似是尴尬,早把头压得低低的,瞧不见神情。

曹操却环顾众人侃侃而论:“昔周公求贤,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孤虽不敢比古之圣贤,然亦有伯乐之意。世间俗人多好纯誉之士,岂不知纯誉者乃诈,非真贤也!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古之良士尚遭非议,况乎今人 ?”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开汉功臣陈平有盗嫂之污,兴燕之士苏秦好为摇舌,此亦功业有成者,故贤无益于国不加赏,不肖无害于治不加罚。对孤而言,非但不罚,倘有一技之长还可予以重用。所以今后州郡举士不必拘泥于名声门第、平素形状,‘命贵,从贱地自达’!务必要使野无遗贤、社稷昌盛。”

群臣齐声称是。曹操毫不耽搁,立刻口宣敕令命陈琳笔录,下达天下各州郡。其辞曰: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四年前曹操就曾颁布过《求贤令》,其中一句“唯才是举”惹得天下热议。而今又下此令,似是对先前人才政策的进一步阐释,不过在场不少有识之士都能品味到,这道敕令与先前相比大有弦外之音。《求贤令》是在赤壁战败人心不稳的情况下颁布的,一者是为与孙、刘等对手争夺人才,再者也是提拔寒微之士扼制豪族。而这道敕令则把重点落在人格污点上,大言有才乏德亦可予以重用,恰与华歆、郗虑逼宫废后之举互相印证。这是鉴于曹魏人气不旺,向天下人大开仕途之路,简而言之一句话——只要肯为曹某效力,也不管你名声多差、犯过何错,我绝对亏待不了你!

群臣遵令,齐呼圣明,各部将领也陆续过河,这才列开队伍同往邺城。曹操也不叫虎贲护卫,左边吉茂、郑称,右有董遇、缪袭,与新募的士人齐辔而行。这就是人敬人高互相吹捧,曹操给他们荣耀,更为成就自己爱才之名。此番南征虽然空劳无功,但能摆出这样喜庆的架势回转邺城,面子也够了。

可队伍后面的曹丕却不那么惬意,他没想到父亲会把司马孚派到三弟府里——司马氏已入了曹植府门,今后还能不能信任?随军四个多月,曹植把邺城整治成什么样了?崔琰、毛玠有没有变心呢?

曹丕没心思与人搭讪,缓缓落在后面,眺望河滩不禁黯然——冬季水枯,为协助大军运辎重,附近县令征调大量百姓在运河两岸拉纤,不仅有男子,也有妇女孩童,百姓喊着号子趟水拉纤,隆冬时节却累得四鬓汗流。天下事就这么不公平,有人骑马乘车优哉游哉,有人却辛苦劳顿;见不远处有艘运粮船,一对男女拉着纤绳苦苦前拽;还有个孩子,也就与他儿曹叡年纪仿佛,个子太小拉不了绳索,在船后死劲地推,踩着冰凉齐腰的河水,一步一喘,脑袋都快扎到水里了!

猛然间曹丕感觉自己就像这劳苦的一家子,虽非生于贫贱,却也时运不济,苦劳苦曳终无出头之日。随口吟道: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

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

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

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

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谁让你时运不济,谁让你命不好,又有什么办法?

“五官将悲天悯人,乃天下苍生之福。”不知何时司马懿已悄悄凑到他身后。

曹丕扭头看看他,一个字都没说。

司马懿一眼就看穿了他心思,情知这位大公子心胸不宽,赶紧说好话:“五官将这诗作得极好,临淄侯虽出口成诵、下笔成文,但所作诗赋可有一篇爱怜民生疾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享天下之福不那么简单,须心怀黎庶德被苍生。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言下之意很明显——曹植不行,还得是你。

曹丕略觉宽慰,但仍不能释然:“你素与我相厚,令尊与我父曾同殿共事,如今令弟又成我三弟的侍从,咱们也算是世交了。”

司马懿自然听出这是试探,左顾右盼,见四下没人注意,便凑到他耳边:“在下自然全力辅助五官将,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唯有知己知彼方为上策。难道叔达在那边做事不好吗?”

曹丕心里悬着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长出一口气,脸上却未露出丝毫喜色,只随口道:“分别多日,若有空就来我府上喝两杯吧。”但与他并辔行了几步,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急切,又补充道,“还有件事跟你谈,今晚就来吧……”

 北军五校尉,步兵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是守备京城的军队。

'2' 南军七署,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是守备皇宫的卫士。

'3' 天子签署诏书有六枚印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其用途各不相同,皇帝行玺是处理一般政务时使用的。这六枚印玺外加象征身份的传国玉玺,合称“七玺”。

第九章 曹植作弊事发,曹操大失所望

忧心忡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月,距伏皇后一族受戮还不满两个月,曹操就迫不及待威逼天子立他女儿曹节为皇后。一场热闹而荒唐的婚礼在许都举行,这对长夫少妻在同样身为傀儡的许都百官的祝贺声中结合到一起,虽非心甘情愿,倒也彼此同情,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五味杂陈纠结难言。曹操借此机会大做文章,以朝政名义赐天下男子民爵、赐王侯公卿各级官员粮谷,大肆收买人心。至此,曹操已拥有权臣、公爵、国丈三重身份,与王莽别无二致。

不过曹操虽能操纵天子女婿,却不能使天下人尽数俯首帖耳,刘备一党在蜀中攻城略地他无计可施,孙权战和不定他无可奈何,而最令他气恼的是邺城百官也不肯教他如愿以偿。

前番南征,曹操带曹丕而留曹植,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曹植趁机拉拢人心,统一群臣思想。但不知是时日尚短,还是元老大臣顽固不化,竟没几个人改变立场,崔琰、毛玠、徐奕等依旧公开放言当立长子。对待反对曹魏代汉的人,曹操可以毫不犹豫使用屠刀,但对于这些倚重的元老大臣,加以戕害无异于自失信义、自毁长城,只能以春风化雨之心去启发。

无奈之下曹操在刚完工的铜雀三台大宴百官,名为庆贺曹节为后,却趁机当众夸耀曹植德才兼备,命他给群臣敬酒,又当场作赋一首:

览宫宇之显丽,实大人之攸居。

建三台于前处,飘飞陛以凌虚。

连云阁以远径,营观榭于城隅。

亢高轩以回眺,缘云霓而结疏。

仰西岳之松岑,临漳滏之清渠。

观靡靡而无终,何渺渺而难殊。

亮灵后之所处,非吾人之所庐……

(曹植《节游赋》)

酒也喝了诗也赞了,元老大臣当时都很赏光,却没人主动迎合他意愿,曹操也急不得恼不得。眼看蜀中局势不容乐观,西征不得不提上议程,想在此之前解决立嗣问题已不可能,曹操只得把五官将文学刘廙转任为黄门侍郎,又以筹备西北军务为由把五官将门下贼曹郭淮转任为兵曹令史,进一步削弱曹丕实力。

又逢正月岁初,不少任满的郡县官员至邺城拜谒。若是寻常计吏交与诸尚书接待也罢了,可这帮官员在外任职颇久,一者要当面述职,二来也趁机向魏公贺喜,升迁去留全指望这次拜谒;曹操也不愿轻易处置,命他们排好次序分批入见,从早到晚倾听各地政事。如此连忙三日,到四天清晨,曹操往听政殿上一坐,已有些昏头涨脑了。他喘了几口大气,刚喝了口参汤,还没来得及宣群臣入见,先被侍臣递来的一份奏疏吓出身冷汗。

为解决校事监察严苛的问题,曹操设立了理曹掾分管军法事务,并让有多年司法经验的高柔全权负责。为鼓励高柔认真工作,曹操还亲笔写了委任状: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汉祖除秦苛法,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