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 >

第418部分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第418部分

小说: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当了尚书令,还当了征南军师,掉转枪头与我孙氏为敌,怎不令人寒心?足见北土之士心不属我江东。”

此言一出,长史孙邵听不下去了——他乃青州北海郡人,昔日曾被孔融拔擢,后随前扬州刺史刘繇来到南方,进而归属孙氏,孙权说北土之士不附,岂不把他算进去了?他赶紧出班:“主公之言过矣。华歆忘恩负义,又曾助曹贼行戕害皇后之事,实乃无状之徒!我南渡之士咸感主上厚德,皆以之为耻,效忠孙氏绝无二心。”

刘基更不安——他乃东莱郡人,便是昔日力抗孙策的刘繇之子,归降孙氏本属无奈,不想因祸得福,与孙权相处甚是投缘,如今竟当了孙权幕府的东曹掾。他以为自己身居要职已受信赖,不想今日孙权又抛此论,情何以堪?刘基忿忿道:“在下本落难之人,蒙主公不弃得以辟用,又典选官之事。设使在下不至江东,留于乡土焉有今日这般高位?我等南渡之士早已归心主公,望勿见疑!”如今与赤壁之际不同了,秦松、陈端那等热衷北归之人年迈入土,张昭、孙邵、刘基等人身居高位,都在江东另置家业,他们子孙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也学了一口吴侬软语,他乡已成故乡。

孙权听他这么说心里很受用,却不露喜色,又叹道:“即便如此又有何益?方才我看到一份陆绩的奏疏,他仍坚称自己为汉室之臣。毕竟江东之地狭小,难容俊逸之才……”

张温与顾雍对望一眼,不禁皱眉——他们与陆氏同为豪门,现今族人子弟受孙氏提拔,大多居于郡县要职,坐拥田产资财不小,平心而论即便换曹氏为主,也不可能比孙氏更优容他们了,况乎北土素以颍川、沛国之士为尊,江东之士也难跻身许都、邺都之庙堂,怎能不珍惜眼前主子?张温连连作揖:“君子欲图作为何必他乡?我江东之士二十年来得主公厚遇,结草尚不足为报,岂敢悖主公而附江北?陆公纪乃一儒士,重中原正朔,然今汉室空负其名,握于曹贼掌中,我辈焉能认贼为主?”

顾雍素来沉默少言,今天也稳不住了,诚惶诚恐:“昔周室东迁封国战乱,吴越相继称霸,楚庄王曾问九鼎,项羽号令于天下。莫说曹氏无德迟早必败,即便效古之霸者坐断一方,有何不可?我等江东之士供主公驱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孙权要的就是他们这个态度,点点头道:“好、好……你们明白我一片苦心自然最好。”说着话眼光又扫向诸葛瑾和甘宁。

诸葛瑾最了解孙权不过,已明白他想什么,出班道:“臣弟虽在蜀中,但微臣忠于主公绝无二心!”

甘宁大大咧咧:“不错,我是巴郡人,但刘焉父子不重用我,我既来到江东就当这里是家,主公让我统领千军万马,老婆孩子跟着吃香喝辣,我当然得给主公卖命。大耳贼算什么东西,我即便一头扎到江里溺死也不会回蜀地……要回去也是带兵杀回去!”他这番话逗得众人捧腹大笑,适才阴郁气氛一扫而光。

孙权目的达到了,见他们一个个坦露胸臆,也渐渐收起了愁容,点手呼唤周泰:“幼平,你过来。”

周泰一怔——他虽是孙氏宿将,但出身甚低,早年不过是孙策的亲随,又没读过书不通谋略。打仗倒是不惜命,但军政事务从来没有他提意见的份。周泰不明白主公为何这时候叫自己,低头凑过去。

孙权又道:“你把铠甲衣衫脱下。”

“这……”

“叫你脱,你就脱。”

“诺。”周泰不敢违拗,摘盔卸甲又脱衫襦。在场众人不禁惊呼——原来他周身大小创伤不下二十处,肌肤疤痕累累,如刻画一般。有的受创多年一片紫黑,还有的是前番恶战刚留下的,尚未痊愈。

孙权下马,抚摸他身上伤处:“幼平,你为我孙氏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我怎能不厚待与你?你不愧为我孙氏的功臣,当与我荣辱与共。从今以后你与你家族子弟可快意为之,莫要以寒门自卑,在众文武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话对周泰说,却是给大伙听的——我孙氏创业艰难,历经百战才有今日,元老宿将出身再寒微也是劳苦功高;你们这些南渡之士、江东名门、后起之将现今得势了,可不能排挤他们,瞧不起他们就是瞧不起我孙氏,瞧不起我孙氏,我焉能让尔等富贵!

文人察其深意,武人感其义气,大伙纷纷施礼:“我等欲效周将军,肝脑涂地誓死效忠。”

“既然众人与我同心,何虑大事不成?”孙权总算满意了,这才抛出心中想法,“眼下北军大举压境,又逢恶疾盛行,实不宜久战。况刘备入蜀两年,其势日固,现又图谋汉中,我若与曹操久斗,使之坐收渔利,其害不逊于曹……因此我打算与曹操再行议和。”

聪明之人能察觉到,孙权此番提出议和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前也曾与曹操商议罢兵,却是虚与委蛇,等曹操一退再逐步北侵;这次可不一样,孙权在考虑较为长久的罢兵。因为刘备的威胁已越来越大,三郡之役又撕破脸,若刘备取下汉中,东西两路直逼中原,那对江东而言无异于除狼而得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孙权决定“骑墙”,暂不与曹操为敌,静观两家斗法,倘曹操依旧势大,继续联刘抗曹;若刘备图谋得逞,就反过来拉曹打刘;总之左右逢源,自己绝不当众矢之的,所以与曹操改善关系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但对曹操而言眼下是他称王后的第一战,必须凯旋而归,不给老贼点儿便宜是不会罢手的,这意味着此番议和必须“服软”,甚至臣服曹操才会许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再给曹孟德一个台阶下。孙权近十年来经略江北少有建树,猛然转个大弯内部必有异议,只怕有人会说是畏惧曹操不得已而求和,因而孙权得先封住众人之口,确保内部稳固。

这会儿众人服服帖帖,无人表示反对,就连桀骜不驯的众将也没叫嚷,孙权无需惺惺作态了,挑明道:“既然如此,我给曹贼写封信,也拍拍老家伙的马屁,叫他早日北返。明日遣都尉徐详为使,过江与曹军议和。”

孙皎忍不住插口:“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曹贼素来奸诈,即便议和也需防备,末将自请领兵留镇濡须以防促变。”

孙权盯着这个堂弟,见他目光坚毅,心下甚慰——孙皎坚韧果敢不亚于其兄,可委以重用。心中高兴脸上却没带出来,只道:“此事回头再议,军中伤病不少,大家各归营寨安抚士卒。顺便将罢兵之议讲给大家,若有子弟死于北军者多加劝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此时当以大局为重。”

众人各归己营安抚士卒,吕

蒙却悄悄凑到他身前:“鲁子敬身染重病,然陆口要隘关乎荆州安危,不可不察。末将毛遂自荐,恳请率部移师陆口,一来代子敬理事,二来嘛……”吕蒙流出一丝神秘微笑,“探一探关羽有何举动。”

孙权眼前一亮——好个精明的吕子明,已猜到我有何打算,曹刘争锋乃是我尽收荆州、全据江表之险的良机。以前我劝他读书习学,果真大有长进……想至此孙权拍拍他肩膀道:“很好,你这就率部去陆口,若子敬有所不测,他的部队也尽数归你统领。”

“谢主公栽培!”吕蒙抱拳拱手,继而道,“不过末将久在江表,又小有悍名,关羽处事谨慎必加防备。末将恳请主公另择一文弱之士接替子敬任都督,假示并无觊觎荆州之意,以慢关羽之心。末将潜身帐下充一偏裨,方可暗中谋划。”

“甚妙!”孙权大喜,“我命严畯接任都督。”

吕蒙不住点头:“那便最好。”严畯字曼才,彭城人,早年避难交州,后孙权派步骘接管交州之地,受步骘、张昭推荐归于孙权帐下;其实他也小有名气,不过却是精研诗书的学者,并无统兵之才。

进行了这般筹划,孙权颇觉畅快,这种畅快他曾有过,便是昔日与周瑜、鲁肃计议天下大事时的感觉,现在这种感觉又回来啦。他不住拍着吕蒙肩膀,坦明心事:“江东之固皆在荆州,上游安则江东安,上游为敌所据,则江东为敌所制。刘备蓄雄心已久,日后必为大患,若不能尽收荆州之地,我寝食终不得安!现在我将此重任交托与你,自今以后上游之事任尔为之。”

吕蒙不禁动容——主公说江东安危皆在荆州,不得荆州寝食不安,又说上游之事任我为之,这岂不是把江东之地和他孙氏的安危都交托在我身上了吗?如此厚遇何以为报?一时间心绪激动,千言万语如鲠在喉,只不住重复那句:“定不负主公所托……定不负主公所托……”

孙权却转身面对大江,双手加额暗暗祷告——天佑我江东,代代不乏英才!周瑜、程普创赤壁之功,大业未遂幸得鲁肃、孙瑜为继,如今他二人也不在了,又有吕蒙、孙皎。愿智勇之士世世不绝,只要我能驾驭英才见机行事,曹操、刘备两个老儿又有何惧?

孙权并不知晓,当他派徐详出使曹营之际,曹操岂止是盼着他使者到来。恐怕再迟一步,曹操的使者要先过来了——瘟疫太厉害!

曹军人马比孙权多一倍,染病之人却不止一倍,北方士卒来淮南本就水土不服,前番拼杀伤者又不少,瘟疫一起立时泛滥成灾。虽说曹操出征前已有准备,带来不少柴胡、当归、黄芩、茯苓之类药材,营里烧着大柴锅煮汤,将士们一通牛饮,那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每天都有士卒病倒,死亡者已逾三千。



仅士兵们苦于恶疾,官员将领也不能幸免,侍中王粲就因感染瘟疫一命呜呼。在曹操招揽的诸多文士中,王粲最得宠信,官职也最高,一者是因为他乃名门之后,曾祖王龚、祖父王畅两代三公,其父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与曹操有旧;再者王粲深得蔡邕风骨,文辞潇洒而不失经义正道,非但创作大量诗文,还配合曹操写了不少政论,连魏宫的钟鼎铭文都是他草拟的;直至去世,在他遗物中还发现几卷未完成的文稿,仿《东观汉记》体例,记述董卓之乱以来袁绍、韩馥、公孙瓒、袁术、吕布等割据之事,似是想著一部史书(后世命名《英雄交争记》或《汉末英雄记》,是《三国志》裴注的材料之一)。自蔡邕、孔融之后天下撰文之士以王粲居首,不想四十一岁因病而终,灿烂银河又坠一文曲星。

曹操又怜又痛,将王粲好生收敛,待回师邺城为其举丧。刚忙完这件事,又从邺城传来丧讯,魏廷重臣奉常卿王修病逝,他已是短短半年间去世的第四位列卿,看来河北疫情不比战场好多少。面对频频噩耗,曹操的战意不得不动摇,南征乃是震慑孙权,为西征刘备做准备,若因瘟疫大伤元气,即便能使敌屈服也得不偿失。曹丕更紧张,此番出征无其他兄弟相随,老爷子本就有病,在这瘟疫肆虐的军营里滞留日久,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再说还有母亲、儿子、女儿,任谁染上瘟疫对他来说都是大憾。他比父亲更盼早日收兵。父子俩皱着眉头一嘀咕,实在不行只能主动议和了,不想关键时刻孙权的使者却先来了。

一闻此讯曹操眉头也不皱了,愁容也不见了,精神头又回来了,大模大样往中军帐一坐,读了孙权措辞谦逊的书信,重重训斥徐详一番,无非什么僭越不臣、妄动干戈、拥兵自重、戕害同僚之类的话,摆足了得理不让人的架势!

徐详早得孙权指教,无论曹操说什么他都满口称是,反复强调:“敝邑不智,妄自尊大,与王师争锋乃至今日之败。”其实两家互有得失难分胜负,他却一味说江东败了,“然曹、孙两家本为至亲,休戚与共,望丞相恕我家将军之过,两家重誓婚亲各自罢兵,非但南北将士得安,江表黎民咸感大恩。”曹彰娶孙权堂兄孙贲之女,孙权之弟孙匡又娶曹操侄女,两家确是姻亲,但这等政治联姻有何亲情,不过寻个说辞罢了。

曹操笑道:“彼此至亲确也不假,然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孙仲谋割据东南自作威福,实怀悖逆之心。若想罢兵也不难,须向寡人称臣!”此等大事徐详焉敢随便答应?实言不敢自专,恳请过江请示再做回禀,曹操满口应允。

一去一回倒也麻利,不到半天工夫徐详又一头大汗回来了,满面堆欢:“我家将军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领汉家之地,自是汉室之臣。”

“好个孙仲谋,避重就轻篡改寡人之言。”曹操不住冷笑,“乃是向魏称臣,非为向汉称臣。”

徐详一愣,略一思索道:“殿下既为汉室之相,又是天子之戚,曹魏立国拱卫汉邦,汉之封疆授予魏统,汉魏实为一体。汉室之臣与魏国之臣又有何异?”

“哈哈哈……”曹操仰面大笑,“也真亏你才思敏捷,竟能如此诡辩,既不受称臣之辱,又不忤寡人之意!”

“殿下过誉。”徐详也狡黠一笑。

笑了好一阵曹操才道:“也罢,既然如此,寡人允可议和,先将沿江巡哨撤去一半以示开诚布公。来日遣使过江,再定罢兵事宜。”他虽故作威严却也摸得准分寸,能榨到的好处也就这点儿,孙权自有底线,不可逾越,若非要把向谁称臣分辩清楚,谈判只能陷入僵局。

“谢殿下。”徐详不辱使命,欣喜而去。

曹丕在旁听了半日,仍不无疑虑,见徐详退去谏道:“孙权乃一反复小儿,不可深信,恐其必有阴谋。称臣之事口说无凭纯属敷衍,须严加戒备以防其变。”

曹操拍着儿子后脑勺,教训道:“为父岂不知他乃是敷衍?自古成大事必取信于人,孙权小儿虽未服,却要借寡人之力制约大耳贼,怎可轻易背盟自取其祸?他知我王业肇基欲收威名,因而卖个人情;反之日后他若与大耳贼为敌,求到咱这里,寡人也得给他个台阶下。取信于人不仅是取信于臣,有时也需取信于敌。这便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虚与委蛇各取所需。你之心机比孙权还逊一筹,此中奥妙慢慢领会吧!”

曹操与孙坚同庚,实是孙权长辈;曹丕比孙权小五岁,却常自诩智谋高于孙权,听父亲这么说,难免有些不服,喃喃道:“即便如此,亦当在此留兵以备不测。”

“那是自然。”曹操早有算计,“张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