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王安石传 >

第4部分

王安石传-第4部分

小说: 王安石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者又欲因以取名。夫扬君之恶而彰己 善,犹不可,况诬君以恶而买虚名哉?呜呼,使诲等 心迹不露,而诬罔不明,先帝之志,不谕于后世,臣 等之罪也。故直书其实以备史官之采。

读欧公此文,则当时所谓清议者,其价值可以想 见矣。彼建言者之意,不过欲借此以立名,但求因言 得罪,则名愈高,其唯一之目的在是。而国家之利害, 一切未尝介其胸也。故惟日日搜求好题目,居之以为 奇货,稍有可乘,则摇唇鼓舌,盈廷不得志之徒,相 与为表里;愚民无识,从而和之,势益汹汹。有抗之 者,即指为奸邪,务箝人之口而后已。争之不得,则 发愤而诬人私德,至谓韩魏公交结中官,谓欧阳公盗 甥女,夷考当时攻韩欧之言。曰:乱大伦,灭人理。 曰:含生之类发愤痛心。曰:奸邪之人,希恩固宠,  自为身谋,害义伤孝。曰:百计搜求,务为巧饰,欺 罔圣听,支吾言者。夫韩欧二公之立身事君,其大节 昭昭在人耳目,曷尝有如言者所云云。使如所云云, 则此二人之罪,不在施政之失宜,而在设心之不肖, 是则真不可以立于天地间矣。而岂其然哉?若其不然, 则攻之者之设心,又居何等也。夫濮议不过皇室私事 耳,曾无与天下大计,即在皇室私事中,抑其细已甚。 而当时所谓士大夫者,以沽名泄愤之故,推波助澜,无风作浪,不惜挠天下之耳目以集矢于一二任事之人。 而况乎荆公之变法,其事业之重大而不适于庸众之耳  目,有过此万万者乎,其一人狂吠而举国从而和之, 固其所也。濮议之役,韩欧所为,无丝毫悖于义理, 既已若是,而言者犹指为乱伦灭理,希恩固宠,巧饰 欺罔。则夫后此之以此等种种恶名加诸荆公者,其又 可信耶?以琦之耿介,而得诬为交结宦寺;以修之高 尚,而得诬为盗污孤甥。则凡后此所以诋荆公私德者, 其又可信耶?区区之濮议,其是非可一言而决者,而 有一孙固欲与彼等立异,章未上已群指为奸邪。则后 此凡有为新法讼直者,一切指为奸邪,不当作如是观 耶?濮议一案,以有欧公此文,其是非曲直,尚得略 传于后。而熙丰新法,以荆公熙宁日录被毁,后世惟 见一面之辞,于是乃千古如长夜矣,哀哉!

且尤有一事极当注意者,则治平间攻濮议之人, 即熙宁间攻新法之人也。荆公初参政,而首以十事劾 之者,实为吕诲。吕诲即于濮议时主持最坚,首纳告 敕者也。攻新法最力者,范镇、范纯仁。元?初为执 政以破坏新法者,司马光、吕大防。而镇、纯仁、光、 大防,皆与诲为一气者也。(欧公濮议未及司马光, 然当时首倡异议者实光,盈廷因而附和之耳。及诲等 被黜,光抗疏乞留之不许,遂请与俱贬,亦不许。此 皆明见史册之事实也。)彼等后此之攻新法 ,自以为有大不得已者存也。而后世读史者,亦以其为有大不 已者存也。夫濮议之役,在彼辈岂不亦自以为有大不 得已者存耶。然按诸实际,则何如矣?        夫以当时朋党之见,如此其重;士大夫之竞于意 气,如此其烈,为执政者,惟有实行乡愿主义,一事 不办,阉然媚世,则庶可以自存。苟有所举措,无论 为善为恶,皆足以供给彼辈题目,而使居之为奇货, 如欧公濮议所云云者。而荆公乃毅然以一身负荷,取 百年苟且相沿之法度而更张之,其丛天下之谤于一身, 固其宜耳。夫范文正所改革者,不过裁恩荫之陋,严 察吏之典,补苴时弊之一二事耳,然已盈廷讧之,仅 三月而不安其位,亦幸而仁宗委任不专耳。使仁宗而 能以神宗之待荆公者待范文正,则荆公之恶名,文正 早尸之矣。故虽谓范文正为未成之荆公,荆公为已成 之范文正可也。夫以当时之形势,其万不能不变法也 既若彼,而以当时之风气,其万不能变法也又若此, 吾于荆公,不得不敬其志而悲其遇也。

第四章  荆公之略传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讳安石,字介甫,临川人, 今江西之抚州也。父益,母吴氏,以真宗天禧五年生 公。幼随父宦韶州,十六岁随宦入京。十九岁丧父。 二十一岁成进士,签淮南判官,实仁宗之太历二年也。 旧制:判官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公独否。二十七 岁,调知鄞县,治鄞四年,秩满归。明年,通判舒州。 中书札召试馆职,以祖母老家贫不赴。至和元年,年 三十四,除集贤校理,不赴。嘉?元年,年三十六, 为群牧判官。明年,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又明 年,使还报命,上书仁宗言事。四年,提点江东刑狱。 五年,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六年,除知制诰,年四 十一。凡知制诰三年。治平元年,年四十四,以母丧 居江宁。四年,正月,英宗崩,神宗立。三月起公知 江宁府。九月,除翰林学士。明年,为熙宁元年,公 年四十八,四月,以翰林学士越次入对。熙宁二年二 月,以公参知政事。四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 累疏乞解机务。六月,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 二月,复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月,除尚书左仆 射兼门下侍郎。九年十月罢,以使相判江宁府,时公 年五十七。自熙宁元年入对后,执政凡九年,自是遂 称病不复起。元丰元年,年五十八,特授开府仪同三 司,封舒国公,领集禧观使。三年,授特进,改封荆 国公。八年,三月,神宗崩,宣仁太后临朝,进公司 空。明年,为元?元年,四月,公薨,时年六十六, 赠太傅。凡公罢相后居江宁又九年。绍圣中谥曰文公。

第五章  执政前之荆公(上)

古之天民者与大人者,必有其所养。观其所养, 而其所树立可知也。观其所树立,而其所养可知也。 荆公之德量气节事业文章,其卓越千古也若彼,则其 所以养之者必素矣,吾故于其少年时代事实之有可考 者略论次焉。

集中有忆昨诗示诸外弟一首,盖庆历三年由淮南 判官乞假归省时作,读之而公少年之经历可概见也。 诗曰: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落不省旁人讥。

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

明年亲作建昌吏,四月挽船江上矶。

端居感慨忽自悟,青天闪烁无停晖。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昊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

精神流离肝肺绝,喋血被面无时?。

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

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身著青衫手持版,奔走卒岁官淮沂。

淮沂无山四封庳,独有庙塔尤峨巍。

时时凭高一怅望,想见江南多翠微。

归心动荡不可抑,霍若猛吹翻旌旗。

腾书漕府私自列,仁者恻隐从其祈。

暮春三月乱江水,劲橹健帆如转机。

还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纵横挥。

出门信马向何许,城郭宛然相识稀。

永怀前事不自适,却指舅馆排山扉。

当时髫儿戏我侧,于今冠佩何颀颀。

况复邱樊满秋色,蜂蝶摧藏花草腓。

令人感嗟千万绪,不忍仓卒回骖騑。

留当开尊强自慰,邀子剧饮毋予违。

此不啻公二十三岁以前自述之小传也,其天性孝 友之纯笃,固盎然溢于楮墨间,而所谓欲与稷契遐相 希者,盖自弱冠时而所志固已立矣。

荆公之学,不闻其所师授,盖身体力行,深造而  自得之。而辅仁之友,则亦有焉。今刺取集中书序往 还论学言志者次录之,其于公所养,可见一斑也。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 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 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送孙正之序)

予材性生古人下,学又不能力,又不得友以相镌 切以入于道德,予其或者归而为涂之人而已耶。……  自予之得通叔然后知圣人户庭可策而入也。是不惟喻 于其言而已;盖观其行而得焉者为多。(李通叔哀辞)

某愚不识事务之变,而独古人是信。闻古有尧舜 也者,其道大中至正,常行之道也。得其书,闭门而 读之,不知忧乐之存乎已也。穿贯上下,浸淫其中, 小之为无间,大之为无涯岸 ,要将一穷之而已。(上 张太傅书)

方今乱俗,在学士大夫,沈没利欲,以言相尚, 不知自治而已。(答曾子固书)

天下之变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辞受取舍之方不 一,彼皆内得于己,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于物也。非 有待于物,故其迹时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尝 有悔也。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若某 者不足以望此,而私有志焉。(答李资深书)

学足乎己,则不有知于上,必有知于下;不有传于今,必有传于后。不幸而不见知于上下,而不传于 今又不传于后。古之人犹不憾也。知我者其天乎。此 乃易所谓知命也〖TXT小说下载:。cc〗。命者非独贵贱死生尔,万物之废兴 皆命也。孟子曰;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答史讽书)

夫君子之学,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人, 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 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 也与,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者以为孔子之学汲 汲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 者有之矣。……吾独以为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 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 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初六曰:拔 茅茹,以其汇,贞吉。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在君者,不忘天下也。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 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孔子 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 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 能重进退者,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始得足下文, 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烂履缺,坐而语未尝 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 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为知及之仁又能守 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与王逢原书)

集中言论,似此者尚多,今不悉录,录其尤者, 尝迹荆公一生立身事君之本末。进以礼,退以义,其 蚤岁贫苦患难,曾不以撄其胸,能卓然自立,以穷极 古今之学而致之用。其得君以道易天下,致命遂志而 不悔。其致为臣而归,则又澹然若与世相忘。记所谓 素位而行,不愿乎外,无入而不自得者,公当之矣。 及读此诸篇,然后知公之学,盖大有本原在。其大旨 在知命,而又归于行法以俟命,故其生平高节畸行, 乃纯任自然,非强而致。而功名事业,亦视为性分所 固然,而不以一毫成败得失之见杂其间。此公之所以 为公也。

公固守道自重,不汲汲于用世,而玉蕴山辉,不 能自闷,贤士大夫,稍稍知之而乐称道之。其交公最 蚤者,则曾巩也。巩与欧阳修书云:

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 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 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 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而陈襄上荐士书,以之与胡瑗等并举,称其才性 贤明,笃于古学,文辞政事,已著闻于时。皇?三年, 宰臣文彦博,遂以之与韩维共荐,于是有集贤院校理 之命。嘉?元年,欧阳修又以之与包拯、张环、吕公 著三人共荐,称其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 者。自是徵辟屡至,然安于小吏,不肯就职,非故为 恬退,亦有取于素位之义而已。

(考异一)宋史本传称曾恐携客安石文示欧阳修, 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今按此妄语也。巩上修书, 有先生使河北之语,其事在庆历六年。而公之成进士, 在庆历四年,且书中明有已得科名之语,则公之得第, 非藉揄扬甚明。宋史开口便诬,何以示信。

(考异二)本传又云: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 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藉以取重,乃深与韩绛、 绛弟维及吕公著三人交。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今 按此又妄语也。陈襄当皇?间,已称公文辞政事,著 闻于时。欧阳公亦言学问文章,知名当世。而韩维者, 则文潞公以之与公同荐者也;吕公著者,又欧阳公以 之与公同荐者也。然则韩吕安能重公?而公亦安藉韩 吕以为重哉?夫自皇?以及熙宁二十年间,公声名满 天下,若范文正公、富郑公、韩魏公、曾鲁公皆交相 延誉,见于本集及其他记载者班班可考。而本传曾不 道及,乃至并文欧二公之荐剡而没之,一若有损诸君 子知人之明者,徒曰藉韩吕以为重而已,毁人者何所 不用其极耶。吾所以哓哓辨此者,以公之名节高一世, 即其没后,而反对党魁之温公 ,犹称道之,(见下) 今如宋史所记,则一干禄无耻之小人,而其居恒所谓知命守道者,皆饰说以欺人矣,此大有玷于公之人格, 虽欲勿辨,乌得已也。

(考异三)荆公少年,交友甚少,曾子固称其不 愿知于人,而公答孙少述书,亦言“某天禀疏介,生 平所得,数人而已,兄素固知之。置此数人,复欲强 数,指不可诎 。”由此观之,公之寡交可见。而俗史 乃有公与濂溪交涉一事,是又不可以不辨。罗景纶鹤 林玉露云: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候濂溪, 三及门而三辞焉。荆公恚曰:吾独不可自求诸六经乎? 乃不复见。度正撰周濂溪年谱云 :嘉?五年 ,先生 年四十四,东归时,王介甫为江东提点刑狱,年三十 九,已号通儒。先生遇之,与语连日夜。介甫退而精 思,至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