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杜月笙传 >

第88部分

杜月笙传-第88部分

小说: 杜月笙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六月十日开始发纪念徽章,请贺客凭徽章入祠,发到下午,便察觉有无数向无渊源的「游人」,直截了当,利用送礼的方式,来换取这一枚难得到手的徽章。于是,又产生了婉言拒绝受礼的怪现象。─一到最后一六月十二日早晨,局面已无法控制,执事者唯有正式宣告:

「纪念徽章停发」。

中国报纸,更是连日长篇累牍,不厌其详的大事报导:「杜祠落成典礼」,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申报」,如「早年规模最大」的新闻报,莫不皆然。申报还破例的登了「预志」,将杜祠落成典礼的八大处组织和负责人选,招待的方式,仪仗之路由,堂会之戏目,—新闻报甚至将办事处结束的情形,一一详予揭橥,乍看起来,像是杜月笙出钱登的广告

十万只洋设图书馆

其中日本每日新闻特别强调杜祠图书馆之设,认为「将来完成,益足以增江南之名胜」云云。严格说来,杜月笙开祠堂,「自国府主席以至庶民,无不备礼申贺」,诚然是他一生之中,最绚烂光辉的一笔同样的也是他置于平生最高巅峯状态,不过,开祠堂仅祇是一家姓之事,对于国家社会,关系究竟不大。杜月笙能花五十万元建立家祠,而他的朋友和门人弟子,也能醵资十万,在祠堂旁边建立一座「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这才是真正的「锦上添花」,不但开风气之先,而且做了一件极有意义,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

建立这所藏书楼,当时曾有一篇序,指出在杜氏家祠之侧「经始立学,并建藏书楼」,完全是出自杜月笙的一番宏愿,杜月笙的一百二十五位朋友、门人和学生,则是「公赠图书若干万卷,以成月笙先生之志,抑亦东南文献之盛事也」。由此可见,学塾和藏书楼是因杜月笙的一腔愿望而筹设的。

一百二十五位赞助人中,包括王伯群、吴铁城、杨虎、杨杰、刘芦隐、汤漪、陈群、张翼枢、张颂椒、苏嘉善、杨志雄、刘志陆、吴醒亚、汪啸崖、李应生、王仲奇、张澹如、传品圭、孙祥簋、朱如山、谢葆生、杨管北、赵君豪、唐世昌等,可以说都是跟他平素比较接近的一群,他们帮助杜月笙完成了一项盛举。在民国二十年,拿十万大洋去建一个图书馆和一所学塾,其规模自非小可。

因此,当杜祠落成,前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曾于落成典礼后四个月,亲自执管,「因略抒所怀以遗之」,为杜月笙写了一篇:「高桥杜氏家祠记」,凡一千三百余字,他请中央党部宣传部长刘芦隐工楷书就,制了一块匾额,送给杜月笙。在这篇文章里,胡汉民也是别具慧眼,特别赞扬杜月笙兴学建馆这一点,他说:

「……杜月墅先生,今之任侠人也,信言果行,重取与然诺,好急人之难,捐躯命以赴困阨,怡如也。大江南北,识与不识,咸重其义而慕其风。辛未(民国二十年)之夏,先生建家祠于海上浦东之高桥乡,并附设学校及图书馆,上以崇先祖,下以启后贤,不以远遗,不以己私,其用意甚厚,其望于族人者甚巨且远。诗曰:『岂无它人,莫如我同姓!』以余观杜君之所为,盖侠而儒者,其贤于朱家、郭解远矣!果能秉此旨以逞国族基础之确立与巩固,固当在此!而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三端,或将尤有赖焉!祠成先生嘱为之记,余喜其能符于我党总理之遗旨,且有裨于人心世道也,因略抒所怀以遗之。」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粤变和平解决,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共赴国难,汪精卫等自粤抵沪,国民党三中全会通过恢复汪精卫、陈公博、兪作柏等三十四人的党籍。十一月二十六日,汪精卫一时兴起,援笔为杜月笙「谨撰」了一篇「高桥杜氏家祠记」,他在这篇亲笔写就的文章里面也是这么说:

「……中国数千年来,有一种民族精神随时随地,可以表现者,厥为报本,其大者祭祀天地,以其覆育万物也,乃至一羹一饭之微亦必先祭,始为饮食之人,此种风尚,穷乡僻壤,野老耆旧间,犹往往遇之。夫人类之智能与能力,乃无数心血所积累而成,故报本之义,不仅继往,尤在开来。文化之日进有赖于是,而亲之则报本之尤著者,庸可以宗法社会之观念囿之欤?

「或又以为家族思想其量不弘,不知忠恕之道,在推己及人,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能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

「杜君月笙,今之任侠人也,平日见义勇,能急人之所急,重然诺,轻施与,于慈善教育多端,尤多所致力,声名藉甚大江南北。二十年夏建家祠于黄浦江东之高桥乡,附设家塾及图书馆,盖于报本反始之中,仍不忘乐育人才之意焉,此能以亲亲为基点,扩而充之,以及于仁民爱物者也,是可以风矣!愚旣略知其始末,乃乐而为之记。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汪兆铭谨撰。」

京朝名伶全部到齐

六月十一日,第三天的戏,开锣是金碧玉、杨鼐侬、彭春珊、马佩云的「满堂全红」,接下去的小杨月楼、小奎官、蒋宝印「岳家庄」,言菊朋的「琼林宴」,荀慧生、麒麟童、刘奎官、金仲仁「战宛城」、马连良、金少山「取荥阳」,高庆奎「取帅印」,徐碧云「花木兰」、尚小云、龚云甫、贯大元「马蹄金」,刘宗杨「挑华车」,梅兰芳、谭小培、金少山「二进宫」,李万春、蓝月春「夜奔」,雪艳琴、姜妙香、雪艳芳「弓砚缘」,李吉瑞「卧虎沟」,程艳秋、谭富英、王少楼「忠义节」,杨小楼、马连良、刘砚亭「八大锤」,梅兰芳、荀慧生、雪艳琴、金少山、程艳秋、尚小云、高庆奎的「五花洞」,大轴子戏最使黄、杜、张三大亨着了开过瘾,斯为麒麟童、王英武、赵如泉、刘汉臣的「庆赏黄马褂」。

三日盛会旣毕,杜月笙诚惶诚恐,在各报刊登「杜镛道歉」启事,其末有云:「……遂使远来宾客,及襄助职务诸公,或劳步行,或受饥饿,或缺睡眠,种种现状,言之疚心,兹因万分歉仄,……惟乞各方友好格外原谅其不周,无任惶悚祷荷之至。」

他说的非常诚恳,而且句句都是实情。

上海人所谓的「浦东」,泛指黄浦江东岸的区域,因此北自高桥起始,川沙、南汇、奉贤各县,都属于「浦东」的范围。浦东人士侨庽上海的极多,经营工商,从事公务,成就昭彰在人耳目,浦东帮在各行业中据有相当的地位,但是同乡之间并无联系的机构,许多浦东人士认为成立「浦东同乡会」殊有其必要,他们见到杜月笙家祠落成,开祠堂的盛况空前绝后,轰动全国,黄浦摊开埠以来,最热闹风光的一次盛典居然是在浦东高桥乡间举行,此一铁的事实,令浦东人士为之欢欣鼓舞,因此,他们希望杜月笙出而领导,趁此机会把「呼声甚高」的浦东同乡会先行组织起来。

杜月笙很乐意为桑梓服务,同时,这也是一个可能发挥巨大力量的民众团体,将浦东人在上海的力量集合起来,作有效的运用,其成果必定可观。他从这一年的七月开始着手筹备他邀集了浦东旅沪同乡中的名流学人、富商巨贾,如穆藕初、黄炎培、吕岳泉、沉梦莲、张效良等,共同发起组织「浦东同乡会」,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浦东同乡会乃得以显赫的声势,壮大的阵容,俨然成为上海最有力量的同乡组织之一。「浦东同乡会」对于同乡间的经济结合,乃至浦东地方的种种建设,致力颇多。浦东银行、恒大纱厂、浦东电气公司、……一系列浦东人士所建立的事业,都是基础稳固,规模庞大的工商组织。时至三十余年后,浦东同乡会在台北仍然继续为桑梓人士服务,是台湾组织最完善、活动最频繁的各地同乡会之一。

东北事变奋袂而起

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励精图治的小康局面,面临情势严重的挑战,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北大营,实现其「武力侵略东三省」的阴谋,当时的东北最高军政长官,─—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适在北平,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向他请示,张学良训令遵照他在九月七日致东北边防公署的鱼电办理:「……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分容忍,不可与之抵抗,致酿事端,卽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于是,日军在东三省境内鲸吞蚕食,纵横无阻,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学良下令放弃东北最后据点锦州,东北军撤至长城之南。二十一年一月三日日军开入锦州城,在城楼上扬旗欢呼,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当时国内的情势,正所谓灾患频仍,千疮百痍,长江中流的大水灾,灾民多达一亿,江西剿赤,耗费了政府大部份的兵力与财力,蒋主席有重整军备,抵御外侮的决心,但是格于现实环境,必须争取时间,以使计划完成。尤其民国十九年汪兆铭勾结西北阎锡山、冯玉祥各军通电叛变中央,兵连祸结的中原大战方告解决;汪兆铭又在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偕唐绍仪、李宗仁、陈友仁等在广州背叛党国,成立「伪军政府」,八九月间更唆使粤桂军队进窥湖南和江西,七月二十日又有冯玉祥旧部石友三在河北顺德叛变;蒋主席南征北讨,鞍马倥偬,我国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重困难,实际上也是无法抵抗日军的侵略狂飚。

但是全国士气民心,却是无比的高昂,尤其是上海的民众,经过民国十四年的五卅惨案,和民国十七年五月三日,日军在济南阻挠我北伐大军,残杀我国军民这两重深仇大恨,对于日本军阀的横暴凶残,无故构衅表示痛心疾首,新仇加上了旧憾,一时反日浪潮又像怒潮澎湃似的展开。

杜月笙在六年以前卽曾挺身而出,公开支持民众反日运动,他在五卅惨案中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六年后的「九一八」,他个人已在政治、金融、工商、社会事业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从而使他更有力量,更加坚强,于是他登高一呼,努力黾事,将上海人日渐高张的爱国热潮,充份发挥无遗,上海人组织机构,跟日本军阀从事正面的战鬪。

日本军阀侵略东北,在东北军不抵抗主义下顺利进军,兵不血刄的席卷东北三省,他们一直到十一月五日大队日军进至嫩江桥,新任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率部奋起应战,从五日到二十日,在这半个月里他所倡组的东北义勇军,浴血抵抗拥有飞机重炮的日军大队,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为之亲临指挥。东北义勇军英勇抗日的消息传入关内,举国为之兴奋欲狂,义勇军首领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王德林等成了万众崇仰,全国人士引为无上希望的民族英雄。

杜月笙早在九一八事变变作之后,把握上海民心焕发,敌忾同仇的时机,邀同虞洽卿、王晓籁、王延松、陈霆洸,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全力支持之下,组成了规模庞大,以上海三百万市民为后盾的「上海市反日救国会」。

在第一次筹备会议席上,上海市党部委员陶百川慷慨陈词:

「我以为本会的名称,应该改为『上海市抗日救国会』,因为抗日更积极,更能发挥我们的力量。」

他的意见获得一致的支持,上海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推杜月笙、虞洽卿、王晓籁、王延松、陈霆洸、陶百川等为常务委员,并互推陶百川担任秘书长。

由于「反日」改成了「抗日」,上海市民的抗日情绪益见昂扬,杜月笙鉴于五卅运动的时候,对于英国人采取经济抵制的策略极着功效,他再度建议从「禁止日货」入手,迅速的在各冲要地点成立检查所和保管所,吁请上海市民,全面拒买拒卖洋货,检查所人员并采取直接行动,到处搜查日本货物,一旦有所发现立卽加以没收,交给「保管所」去加以储存。

「检查所」和「保管所」需要大批的执行人员,抗日救国会除了召募爱国人士和学生义务担任,主要的人力来源还得靠杜月笙发动群众,并且,在爱国工人中遴选出大批的干部。─—陆京士在上海从事劳工运动多年,他是杜月笙和上海劳工之间的一座桥梁,他负责杜月笙和劳工大众的联系,也是杜月笙处理劳工问题的最高顾问,私人代表。

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运动在黄浦滩上雷厉风行,各地检查所、保管所纷纷成立。天后宫桥检查所由邮务工会出身,杜月笙的门人于松乔负责,他和一位名叫刘心权的热血青年,以「射人射马、擒贼擒王」之势,一上来便到「合昌祥」绸布庄抄出两大箱日本棉布。于松乔吩咐跟去的检查员,将这两箱东洋货充公,按照抗日救国会的规定,载送到「保管所」去暂行封存。

与此同时,于松乔和刘心权,也回到了天圯宫桥「保管所」,坐候好戏开锣。─—因为这两箱东洋布大有来头,它的物主,便是上海市纱布同业公会理事长,合昌祥的大老板,在上海商场影响力极大的陈松源。

于松乔血溅抗救会

过不了多久,果不其然,一部轿车开到天后宫桥陈松源昂昂然走进抗日救国会天后宫桥分所,在他的身后,还有两名身胚结棍的保镳。

「这里是什么人负责?」陈松源大喇喇的问道。

「是我,」于松乔挺身而出,自家通名报姓:「我叫于松乔!」

「久仰久仰,」陈松源鼻孔里哼哼的冷笑:「方才贵所有人到小号合昌祥,取走了两箱布匹,我恐怕这里面一定是有所误会了。」

「没有误会,」于松乔斩钉截铁的回答:「合昌祥的两箱东洋布,就是我亲自去查出来充公的。」

陈松源呆住了,他从来不曾碰过这么大的钉子,他摸不透于松乔是那一路的朋友,居然有眼不识泰山,连他陈松源都不认得?态度如此强硬,说话更是一副公事面孔,半点情面也不讲。

两名保镳「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挤过来向于松乔发了话:

「喂,朋友,你不要有眼无珠啊,你晓不晓得这位先生是谁?」

「管他是谁!」于松乔挺一挺胸:「我只晓得公事公办,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候,还要贩卖东洋货,挑东洋人赚钱,造了枪炮子弹打中国,那是奸商,是汉奸,汉奸奸商贩卖的东洋货就得没收!」

「什么奸商不奸商?」保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