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15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15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若硬要说狂士的起源,则一般说的是以李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是后者,庄子的逍遥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赏,由此进化而来黄老学说在汉初也颇有市场,在东汉末年,更是形成了太平道等道教的起源,可知那时老庄思想的盛行了。
  而且,儒家早期也和狂士颇有渊源,孔丘所遇楚狂人,在被人批评的同时,也被日后的许多正宗的儒家学徒所欣赏赞颂。
  中国的士大夫往往有两条路,一条是入世,正所谓做忠臣义士,但是这并不好做,假若是太平盛世喊喊口号那还罢了,可要到了乱世或者战场上,判断你的忠义之心的机会就多了,若是假忠义,那就要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才知道是否真是英雄。不过幸好还有出世做狂士隐士这条路,当年老庄那或许确实是崇尚个人自由,但是到了后世,真正的老庄传人早就去深山学楚狂做野人了,那所谓的狂士沽名钓誉的多,嘴里喊着自由,心里却想着富贵荣华。不用做事,只需纵情,便有莫大的名声,比起忠臣义士付出的少的多,名声却大的多,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些狂士隐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一定要高门大族,或者得到这些世族所认可的人才能做到,你小老百姓想做狂士,门都没有,而且狂士隐士也是超越法俗之外的,你看祢衡那般做,若是其他人依法也是死罪了,但是就是因为他是名士,则只好暗害之,即便如此,还要落得骂名。为何呢?这中国的士大夫心中哪个不想做超越法俗的狂士,不要什么心血,便可以为所欲为,无论外面是否改朝换代,无论百姓水深苦热,只须呤几句歪诗,发几声无用的忧叹,便能获得莫大名声呢!其实从本质上,中国的士大夫眼里并没有皇帝,上天,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能逍遥自在,哪管王朝更替,百姓死活,路易十四说的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用在这些沽名钓誉的狂士上最为适合。
  所以不管各代皇朝再讲忠义二者,也抵不过文士骨子里的那点狂意,你看狂士最盛行的魏晋,士族最盛行的时期,谁还讲那君君臣臣。各朝各代费尽心计,培养出那些忠臣义士,为揽狂澜而抛头颅,洒热血,而那些狂士只需动动嘴皮子做做秀,便太平时做狂士,战乱时做隐士,等得换了天下,再出来继续享受那名士的名声便可了,正是送死你去,背黑锅你去,享乐我来,受苦你去,名声我来。
  所以各朝要亡时,便是出狂士隐士最多的时候,而或许也是忠臣义士最多的时候,只是前者兴许能安然痛快的活着骂着,后者则要流尽了血。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二十四章 陈登们
(更新时间:2007…3…27 19:28:00  本章字数:2796)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四章陈登们
  (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本章说刘备得到徐州后又被曹操快速击败,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刘备虽然甚得徐州人心,但是兵力不足,属下大多数兵士是曹军部属,在徐州固然能招募新兵,但是战力不足,或许对付刘岱所统领的偏师尚可,但是面对曹操大军,根本无力阻挡。刘备早期常败于曹操之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并非刘备武略不足,只是所率领的军队数量质量都不够,曹操派属下大将来攻,兵力大致相当,刘备对付不成问题,曹操本人来到,那带领的就大都是主力大军,刘备根本无力阻挡。唯一希望的就是让袁绍出兵以牵制曹操,给刘备喘息之机,可袁绍优柔寡断,不能听取田丰意见,使得曹操能在短时间内调集兵力先击败刘备,再回头与袁绍相持。
  不过本章倒没有准备研究这一次徐州争夺战的意思,到是对徐州的一大重要人物——在章末献出徐州城的陈登想仔细说说。
  陈登,史载其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通。甚得百姓人心,他在徐州是本土势力的一大代表,刘表称其名重天下,刘备更是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曹操也有恨不用其计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一位豪杰之士,在徐州的那几年的所作所为颇乃人回味。
  那几年徐州之主更换数次,先是陶谦,后是刘备,再是吕布,吕布死后属曹操治下,刘备又短暂的重回徐州,又被曹操攻陷。这几年换了四个主人,陈登除了对吕布曾反戈一击外,其他人的统治他都表现的十分的配合,即便是吕布,初期陈登对其也没表现出反意。而所有得到徐州的人对这位朝三暮四的陈登也都是惟以重任,只是不管前人对其多么的重用,陈登当兵临城下时都必然归依后人。
  假若说吕布曹操和陈登关系一般,可刘备不同,刘备和陈登关系甚佳,陶谦死后,出来劝说刘备统领徐州的便是陈登,之后又对其予以多方支持,刘备在刘表处还为陈登说话,赞扬陈登,说了上文的那段话,而陈登对刘备也是推崇备至,称之“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两人可说是英雄相惜,可就是陈登,刘备第一次败后,他跟随了吕布,第二次兵败,他又马上归依曹操,丝毫没有为刘备尽忠或许的意思。
  不过更怪的是,当时所有的人对此事都习以为常,吕布来了用陈登,曹操来了用陈登,刘备也丝毫没有责怪陈登的意思。
  莫不是古人对忠义的看法与我们不同?也不是,同在三国志中,忠义之士也是很受推崇的,如臧洪为张超之义背叛袁绍战死,人称之义士,审配为袁尚尽忠,三国志中也颇为赞许,于禁投降,曹丕画图对他嘲讽,可见忠义两字古人看的也是很重,哪个君不希望自己的臣子尽忠?
  那为何陈登如此朝三暮四,其他人却还是重用他呢?
  关键就是陈登的身份。陈登是什么身份?我称之为徐州本土势力的代表,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点就是土皇帝土豪。陈登在徐州深深扎下了根,所以无论曹操吕布,陶谦刘备,谁都要用他,你不用他徐州这地你就管不了。所以这是无论谁来徐州都要重用陈登的原因。
  而这个身份也是导致陈登谁来了就归依谁的原因,因为你的力量是扎根于徐州,你离开不了,而土豪势力再强,也只是土豪而已,你假若反抗,就烧你的财产,所以无论是哪方的军事力量进入徐州,你就只有归依胜利者的份,即便你和刘备关系再好,曹操吕布来了你就只有笑脸相迎的份。
  陈登只是一个代表,其实各州都有这样的本土势力,如荆州的蒯越,蔡瑁,江东的张昭。他们唯一的准则就是以自己的利益安全为上,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他们支持刘表,孙策孙权这些军事势力上台,维护自己的利益。
  同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在乎换一个统治者,荆州刘表死后蒯越蔡瑁为何献出荆州给曹操,不是他们没有才能,也不是对刘备不满。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争夺天下,反正献出荆州后,他们在荆州的利益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而与曹操作对,一来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那时反抗曹操的自己所拥有的利益会受到打击,即便胜利,那也只不过和现在差不多的权势,何必冒这个风险呢?同样的也是江东,张昭代表的那股势力一遇到强敌就要投降,就说曹操下江东,演义说文臣大都主降,武将主战多,其实这很正常,并非说文人比武官气节低,而是张昭这些文官代表的这些江东土豪们利益全在江东,投降了曹操也不会对自己如何,照样做着土豪,说不定还能做朝廷的大官,而那些武将则不同,假若是家族本是江东的则会主降,而主战的就是那些在江东没有利益牵挂的职业军人,他们和孙权的命运是一体的。
  这也就牵扯到本土势力的第二个特点,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在乎换统治者,也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愿意一统天下,为何?在本州他们可以称王称霸,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就毫无可用之处,影响就小了,土豪们守护本土精神百倍,但是出征就没啥兴趣,新开拓的领土自己未必能得到,反而会被那些统兵大将利益占先,既然如此,那干吗还要拼死拼活一统天下,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是挺好。就说刘表吧,他为人没有一统天下之心是不愿意争霸的原因,但是即便他有此心,蒯蔡等人对他会支持吗?新得的领土越多,收得的人才越多,主公的势力越大,自己的地位就越来越下降。江东也是一样,孙权即便有北上之心,张昭等土豪有这兴趣吗?
  同样的道理,离三国不远的东晋也是由那些土豪士族控制着朝政,他们对北伐收复故土毫无兴趣,北伐有成果的只是那些将军们。所以只要是那些地方势力占据主流的政权,是没有兴趣一统天下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不甘心做土皇帝的,或者和主公联姻的,后者典型的就是糜竺,和陈登同样是徐州本土势力,陈登谁来都一样,把妹妹嫁给刘备的糜竺就跟着刘备跑,背井离乡,折腾几十年啊!)
  土豪们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什么都可以做的,有时为了保卫自己的本土,甚至可以表现出比正规军队还强的实力来,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征战千里的军队,面对一些乡勇组成的民团碉堡却无可奈何。可或许只要一纸檄文,一封劝降书,则众多土豪会纷纷归顺,甚至效犬马之劳。
  所以在一统天下时,政治攻势不可忽视,这政治攻势并不是针对那些反对者,那些人是再怎么也不会投降的,只有武力胜之,主要的政治攻势是针对那些土豪们,只要许诺他们继续保持自己的利益,那甚至可以传檄而定,而假如你触犯到他们的利益,那可就是烽烟四起,一刻也不得平息了,所谓的统治名存实亡。统治者也只好由得他去,只要不妨碍自己的统治,能征兵纳税就可以了,做的过头了,有点担心了,也最多象曹操那样,把陈登迁个地方继续当官,何况即便铲除了一个地方势力,没多久下一个继续出来做土皇帝。
  历朝来表面上是中央集权,实际上还是所谓“南人治南”,“北人治北”,一方水土一方人,对于亿万小民们来说,不是皇帝,而是几百甚至几千几万个土豪们当着家。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关公
(更新时间:2007…3…27 19:28:00  本章字数:4038)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五章关公
  (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关羽,我们后世称之为关公,原本在三国时代他只是名将中的一员,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他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我们称之为关公只是普通的尊称而已,其实上他的尊号极多,先说官方给的:北宋是“义勇武安王”后来南宋时期加了几个定语,总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是“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朝是“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清朝屡次加封,已经是“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了。而宗教界也不甘示弱,西来的佛教先是将其借为护法神,后来成为伽蓝神之一,而本土的道教用关羽更加得心应手,“荡魔真君”这只是简单的了,实际上北宋起对关羽的加封就是道教策动的。至于民间更不用说了,他的身份不单是评书中衣薄云天的关公,也不单是庙宇中的关帝君,更不单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战神武圣,也不单是财神,而是一个集忠义为一体,在他们身边如兄长的关二哥。这种身份给他们极大的亲近感。
  于是,关羽的地位不要说他的主公刘备,在演义中同被美化的诸葛亮,在他之前称为“武圣”的姜太公和岳飞,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远远不及了。
  这还是关羽的身份的关系,虽然论忠论义,超越关羽的不止一人,但是都有其缺陷,如刘备等帝王,其身份天然与平民差着一层,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民间只能是尊;而诸葛亮这样的文臣,虽然是智慧的化身,但是毕竟是文人,和大字不识几个的平民有些生分,民间对其敬,而孔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孔子是一派宗师,象道佛的信徒便不可能对其崇尚,范围不广,不能象关羽这样各阶层都影响,至于姜太公历史差的太久,而三国等评说戏剧的影响关羽的传奇性远远超过了姜太公等人,至于岳飞则是因为清朝对其抗金事迹的敏感。如此一来,关羽的地位就被神化了。
  当然,要被神化也要有被神化的资格,关羽在被官方册封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很大的影响,而他在民间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出于他的生平事迹。公允的看,尽管说民间传说和演义将其美化,但是假若去掉那些被加诸于身的内容,从真实的历史看,他也并非无能之辈,称之为名将丝毫不为过,三国当时就认为刘备阵营中关羽为可独当一面的大将,所谓“名将唯羽”或认为关张两人乃是万人敌,离之不远的两晋南北朝在称武将武勇时也常用张关两人比拟,关羽在最后一次对曹魏进攻战役中前期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战绩确实辉煌,可见关羽确实不愧为名将,这是其日后成名的重要要素,但是能成为日后关公的最重要要素是什么呢?我们就结合演义本章来说说。
  本章是关羽正式作为章节主角上场的开始,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不象现代型的小说以几个主角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但是也是有着主角和配角之分的。最重要的主角则是在前言中所说到的,前半部关羽,后半部诸葛亮。他们是演义主要美化的对象,之外的曹操刘备等人在他们两之下,而关羽作为前半部主角的最重要特征便是从这章开始,连续四章以关羽作为主要人物出现,之前无论是曹操,刘备,吕布都没有这般的待遇,之后也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连续主要人物出场的机会。即便以关羽本人来说,虽然已经有温酒斩华雄这般的名篇在前,但是直到这章开始连续四章,也惟有这四章,将关羽的整个忠义伟丈夫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有了这四章,关羽的形象地位已经大致奠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