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3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3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映皇帝对这些宦官家人的感情,反而是那些大臣们,除了上朝少有打交道的机会,不知脾性善恶,如何信任?(象太子老师往往在太子登基后得到重用,是一个道理。)我们现在看去,自然觉得那些大臣谁善谁恶一清二楚,可身在其中的皇帝又如何清楚?毕竟大多数皇帝也是凡人。
  而且宦官中也不乏良善之辈,明朝的郑和就不多说,单说东汉就有造纸的蔡伦,曹操之养祖父善于举贤的曹腾,清忠奉公劝谏灵帝取消党锢的吕强。也难怪说灵帝会说:“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自然,如何分辨出宦官忠奸,就看皇帝自身了,就这点说灵帝昏庸,也不为过。)
  再说这秘书一职,有趣的是,原本在西汉,宫中职务并非全是阉人,如这中常侍一职,也有士人担任的。不免有参与朝中政事的,等到东汉兴起,内宫才全是阉人,但是这一功能并未削弱,反而因为东汉皇帝为了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而加强了,甚至宦官权力延伸到了外朝,宦官居然有封侯任车骑将军的。
  中国政权一向有内外之别,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内朝是皇帝的私人领地,外朝乃是以宰相为首的百官行政之处,(但是皇帝自然可以对朝政下最终决定,而大臣也有常有内宫指手画脚提意见的职责。)内朝一旦为他人所控制,这皇帝就成了傀儡。所以各朝皇帝控制最严便是内朝,自然,最倚重的也是内朝。而内朝中自然尽是宦官了。皇帝自然倚重宦官了,毕竟小到生活起居,大到起草诏书,对外发布,都是需要这些宦官去做。尤其是东汉太后当权,固然外戚大盛,但是太后不得出后宫,发布命令也需要宦官协助,所以何进要杀宦官,太后不肯杀,也不是只有贿赂一事的原因。
  一般大臣对这些宦官也是头疼,固然这些秘书理论上只是一些皇帝家奴,干的也是琐事,但是却可以通过影响皇帝干涉朝政,(不亚于枕边风)不让其影响不太现实,但是让这些奴仆的意志驾临自己这些当朝大员头上也不好过,而且东汉宦官颇多是有功的,甚至还封侯,拜将,一些大臣对之睁只眼闭只眼,一些大臣公然抗之,等到党锢之祸起,两边的矛盾已经不可缓解,其中最大的体现就是袁绍,先提出诛灭宦官,在何进得不到太后同意时,就提出引外兵威逼太后,(引外兵不止是引入董卓而已,还包括派遣人员如鲍信等去各地募兵。)在何进再度犹豫时,还“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把宦官向死里逼。(说起来宦官最应该杀的就是袁绍才对,不过袁绍现在这段独断,但是日后做大却畏手畏脚,真是可叹。)最终屠尽宦官。
  演义中只说到张让等宦官见逃脱无望投河而死,却没说到张让对少帝说的最后一句话:“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另一说:“臣等死,陛下自爱!”)
  确实,宦官固然全数被杀,但是东汉从此大乱,皇帝再无实权,即便象之前那般想夺回权力,也无人可使了。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四章汉末政治(三)董卓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汉末政治(三)董卓背后的故事
  (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此回说董卓入朝执掌大权,曹操图谋行刺之事,却引出一个问题来,董卓何以能掌握东汉大权。
  各朝对京城一带防范最严,往往以重兵把守,假若边关叛乱杀到京城,往往辛劳异常,而且等到到时,京城已经云集各地调集的大军,所以除非如实力已经雄厚到可居天下大半之外,要引兵入京执政难上加难,所以各朝的叛逆真造反时也是用伪诏(如安禄山),密诏(如刘备),清君侧(如朱棣)的借口。象董卓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入京借口的实在是太幸运至极了。这点上何进袁绍功劳不可不谓之大也。
  而何进被杀,朝中无人统领,何进之弟何苗在乱中也被杀,剩下何系部属见董卓势大,纷纷投靠董卓。(之中董卓初来兵少,还用了夜晚撤出白天进入的疑兵之计,等到大家发觉董卓已经势大,)而另一大势力宦官则更不用说了,被袁绍杀了精光。所以……
  等等,假如我这般说下去,那也未免太简单了,朝中其他势力呢?各位大臣呢?其中朱皇甫嵩都为讨黄巾的名将,他们人呢?朝中三公呢?还有袁绍是诛灭宦官的首谋,又是四世三公袁家之人,为何何系人马不投之于他呢?另外各地势力有何动作?当然,不免要说到董卓此人。
  先说董卓其人,董卓陇西人,膂力过人,为人粗猛有谋,少时游历羌中,为羌胡所畏。之后为将有战功,将所得财物分于属下,不管说起豪爽也罢,收买人心也罢,他确实是一个人物,日后入京,他提拔蔡邕,取消党锢,收买吕布,听从周毖、伍琼之计,任用荀爽、陈纪、韩融等名士,还令韩馥,刘岱,孔等人出任各地州牧太守。(不过后来这些人也是反对他的主力。)所以虽然他纵兵行凶,但是对于官员名士,实在是十分巴结或者说收买的,这点上历史记载也公允的指出“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就这点也就可知为什么蔡邕会在董卓死后为之而泣了,确实董卓用自己新得到的权力收买了许多人,尤其在迁都之前。他并非一介武夫而已,而是颇有心计之奸雄。
  演义中说董卓在入京之前的职位是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这前将军鳌乡侯到是不错,但是西凉刺史就不对了,董卓任过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入京前是并州牧的职位,而他手下的那是征讨凉州作乱的羌胡时带领的人马。(董卓在征讨凉州叛乱时战绩倒也不差,董卓手下凉州人士不少,不过能不能如演义中称为二十万西凉大军还是问题,至少二十万只怕是假的。)
  所以在得到何进密令后能第一个赶到洛阳的就是董卓,因为他离的最近,他在征讨凉州之后,朝廷给了他并州牧的位子让他交了兵权去就任,皇甫嵩也派来了,就准备接收他的军队,他呢?也没去并州上任,也不在凉州征讨了,就屯军河东。要真是凉州赶来,那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董卓在入京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虽然不能说宦官和何系的大火并是董卓主导的,但是他在其中添了一把火是肯定的,比如在诛杀何苗一事上,何苗是何进之弟,位列车骑将军,虽然素来和何进在杀宦官一事上有冲突,但是其地位至高,而且拥有大量部属,何进一死,应该是其掌权的大好时机,而且在何进死后,他同和袁绍入宫斩杀宦官赵忠,局面还是在控制之中,但是何进部属吴匡和何苗不和,所以:
  “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仇乎?”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
  请见此文中董卓弟董参与了杀何苗一事,何苗死后宫中才开始大乱,而就在此时董卓突然进兵遇到在外的少帝,假若说巧合那实在是太巧了。(即便说是董是临机一动,但是想必也送信于董卓了。)
  而且因为何进和何苗都死,使得何进何苗的部属都归于董卓之下,董卓得以控制朝中大权,若说董卓这位何苗被杀的最大受益者,没在此中做了一番手脚,实在难以想象。
  当然,此事并不到此为此,我们还是要回答前面的问题,朝中大臣呢?袁绍呢?
  当时朝中百官中,大将军和车骑将军都死,司空是刘弘,也是第一个被董卓取代的,司徒丁宫刚被罢免,应该空悬,刘虞由幽州牧升为太尉,不过未就任,再就是由后将军升为太傅的袁隗,和何进同录尚书事,又是袁家大族之人,可以说是袁绍的后台,但是也未正面对抗董卓,在董卓要求废帝时,掌管尚书的他只有“隗报如议。”这般,还主导废立大典,尚不如其侄袁绍。三公都是碌碌无为之人。(演义说当时司徒是王允,太尉是杨彪都是错误的,其实王允杨彪的职位都是董卓上台后委任。)
  而朝中名将呢?朱在其时应该是就任城门校尉,河南尹,可怜他不久前出任河内太守,还要用家兵退弟,想来手中也是无兵。(不过等董卓离开洛阳,朱倒是意图起兵,但是手里还是无兵。)至于皇甫嵩他本是被派去接管董卓手下的将领的,结果一来董卓不交,二来很快就发生了何进被杀的事。倒是有人劝说他起兵和关东诸侯联合进攻董卓,但是被他拒绝了,反而回京。(董卓对皇甫嵩又恨有忌惮,颇想杀之,但是和皇甫嵩之子却交好,最终没有为难皇甫嵩,只是和皇甫嵩斗了一下嘴皮子。最终在董卓死后被用。)
  还有一位袁绍,他当时就任司隶校尉,又是何进手下首将,主导杀宦官之事,还有叔父袁隗支持,本是抵御董卓的一大人选。不然也不敢和董卓说那句颇有气概的“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但是一来袁绍资历尚浅,固然关东起兵能做个盟主,但是在这京城还只怕不够,尤其是之前处置失当,害得何进被宦官杀死,又造成宫中大乱,皇帝也流落乡野,实在是极大的过失。而且在当时不能阻止杀何苗一事,使得日后何进何苗部属心怀忌惮,投到董卓之下,不能不说是大问题。(杀何苗可能不能阻止,也可能是不想阻止,毕竟何苗何进死后,就是袁绍领大权了,不过没想到董卓这个黄雀,不管是如何,都失了何氏部属人心。)
  二来袁绍胆气不壮,固然能对董卓说那句有气概的话,但是却不能采用鲍信(受何进派遣募兵回来,也是三国初年一个相当关键的人物)的趁董卓初来兵力不足疲惫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的建议,变得和何进一般犹豫了,不知是不是宫中大火打击了他。曹操称其干大事而惜身倒也不是说错。
  而唯一能和董卓相对抗的只有比董卓早到的外兵,并州刺史丁原了。(演义中称之为荆州刺史是虚构,不过说起这并州强兵不少。)此时他就任执金吾,可惜被董卓拉拢了其部属吕布,身首异处。(就是前一回中的所说的“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了。)
  朝中如此,各地势力自然也不服这前几天还是一州牧的乡下土包子董卓了,只是董卓挟天子令诸侯,地方诸侯也没有主心骨不得已从之了,不过各地离心势力一步步加重,做了益州牧的刘焉已经断绝蜀道,准备做土皇帝了。
  而各地反董联盟形成也是迟早的事,而且还是董卓直接引起的。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五章 十八路诸侯



  第五章十八路诸侯
  (演义第五回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本回关东诸侯终于云集反董了。
  董卓在洛阳挟天子令诸侯,这各位诸侯自然心怀不满,但是最终先跳出来那些诸侯却是董卓任用的,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在当时为董卓信任,不过心里却是反董一族,前文提到的袁绍和董卓争执挂印离开,便是这两人劝说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而此两人推荐的赴各地任州牧太守的韩馥,刘岱,孔,张邈等人都是关东反董联盟的主力,董卓见关东诸侯兴兵,便怒极将他们与袁隗一家杀死。(演义上第六回也有所记载,大致无差,而资治通鉴上说董卓杀了周毖、伍琼有所后悔,另有说伍琼和第四回中行刺伍孚的早期事迹相同,可能是同一人。)
  演义这回说的是关东诸侯讨董,但是其实突显的是书中两位主角曹操和刘备,如曹操矫诏一事,乃是子虚乌有,曹操征兵有之,但是矫诏一事,并非他所做,而是东郡太守桥瑁干的,而且也不是矫诏,而是矫做朝中三公书,发到各州郡,袁绍牵头,这才引起关东州郡响应。说曹操矫诏只是小说需要,一来突显曹操,二来承接上下文方便。而另外就是这十八路诸侯,其实关东诸侯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是真正地方诸侯,才十二位,加上自己起私兵的张杨曹操,才十四位,所以演义中加了没来的公孙瓒,陶谦,马腾,孔融成了十七位,这样正好十八位,一来符合传统对数字的要求比如喜欢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一百零八将之类。二来将日后早期争霸的几路英雄都交代了,刻意加入孔融,陶谦,马腾,刘备,公孙瓒的目的就在于此,他们都是早期争霸的诸侯,演义都会说到,所以这是一次早期的英雄总亮相,还是有相当意义的。
  当然,这次英雄总亮相,十八路诸侯虽然名头响,但是演义里真正的贵族往往是不列在数字之中的,所以演义中最出彩的还是当时还不是诸侯的一县令两弓手,也就是刘关张三兄弟。此回将书中的主要人物刘备三兄弟尤其是关羽,大大渲染了一番,带起第一次高潮,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相比其他诸侯只有曹操显露了才略胆色,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跑了几个龙套,其他诸侯根本提都没提。当然,这些没提到的诸侯,除了并没有来的陶谦马腾孔融外,其他的几位演义中也不再会详细提及了,真是连龙套也不如了。
  至于刘备历史上是否参与了这次关东诸侯讨董呢?前文谈过刘备的早期生涯,除了《英雄记》中说刘备也一同起兵外,其他都没有谈到此事,按时间看,刘备应该在下密丞或者高唐尉这个位置上,还没有资格能同诸侯一同讨伐,而且引出刘备的公孙瓒就没参与此时行动,更别说刘备了,事实上假若刘备真参与了此时行动,那按演义中应该认识孔融,陶谦,吕布了,但是在后来的演义中刘备和陶谦吕布会面都好象第一次认识一般,尤其孔融,假如大家都参与了关东联盟,刘备还会说那句:“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见演义第十一回)问题是两人都没有参加联盟的事,这不能不说是演义的一大漏洞。
  不过这次十八路诸侯也是演义的一大高潮,除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外,最大的意义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