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43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43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平关一破,张鲁随即逃亡,而宝货仓库并不销毁,尽归曹操之手,不久张鲁便举家归降。汉中可以说以及完整的落入曹操之手。当时天下大乱,诸多人为避祸而迁徙,其中刘表的荆州,刘璋的益州,张鲁的汉中相对比较稳定,就成为了迁徙的重点地区,比之荆州益州来说,汉中虽然不及,但是也相当的富庶,关中之民迁入极多。若是刘备先得汉中,则可利用汉中之资以谋关中之地。然而和当年的荆州一样,曹操先得汉中,并尽取其资其民,这一来曹操尽可以汉中之力威胁益州,二来曹操迁汉中之民,“百姓自乐出徙洛、鄴者八万馀口。”(这其中应该不乏五斗米道的信徒,日后五斗米道在魏晋流传甚广应该是有这些人的功劳,这可是日后道教的正宗。或许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也为了五斗米道的传播立了大功,毕竟治病是宗教传播的一大途径,有点扯远了。)之后刘备虽取汉中,但是得到的汉中已经不是完整的汉中,就好象当年荆州一样。周群称刘备与曹操争汉中:“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倒也不甚为太过。这使得日后蜀汉欲出汉中北伐在物力人力缺欠了许多。(尤其在不久便失去荆州的情况下,影响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中在建安二十年的归属是日后蜀汉不得出川其中的一根稻草。
  当然,刘备并不是看不到这点,只是他也有自己头疼的事,建安十九年他才得到益州,而之后孙权便来索要荆州了,甚至大军压境,刘备不得不回到荆州以敌孙权,所以在得到汉中被曹操攻取的消息后他虽然派黄权去迎接张鲁,但是毕竟已经太晚了。而刘备回荆州做的一件事则和我们要说的本回的另一大事件有关。这就是孙权兵败逍遥津
  我们在之前借荆州一章的最后曾经说到,孙权借江陵给刘备的最终结果是两家重分荆州,这一次重分孙权是利用了刘备后方有曹操这个大患而达到了目的。而另一方面看,曹操在刘备的后方汉中,这也意味着曹操的后方大为空虚,这使得孙权再度起了攻合肥之心。
  两淮之地的重要性,我们在好几章中都谈到了,江东要安全,获取两淮是极其必要的,建安十九年孙权便派吕蒙攻取皖城。(演义中将取皖城和攻打合肥混为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事,但是实际上这是两年发生的两个事件。)而建安二十年孙权与刘备重分荆州,获取三郡,势力大张,而曹操远征,合肥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曹操的支援,这使得孙权取合肥之心又起。于是纠集大军北进,然而结局是极其悲惨的。孙权大军先是被张辽李典八百人杀的大乱,演义在此段尚不及史书精彩,演义中有两次孙权与张辽之战,除本回外,便是五十三回,但是实际上只有建安二十年的这次而已,而且尚还缺少了下面史书中所谈到的八百人破吴军之事,我们看史书中载:
  “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而后在逍遥津被张辽偷袭,演义中主要写便是逍遥津之战,演义中和史书中的记述相差无几,这战在战事上远不及那八百人破吴军精彩,不过却是险些捉住孙权,孙权在逍遥津当真可称得上落荒而逃。合肥之役,曹魏军以少战多,却战果辉煌,这对于吴军的打击甚大,演义中说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虽然是小说家言,也不能不说孙权军在此战后,对于驻守合肥地区的曹魏军有了恐惧心理。在之后许多年,孙权尤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此战对于孙权本人与吴军的影响有多大,在这种心理阴影下,吴军对两淮地区的攻伐很长时期内陷入了无心也无力的状况之中,再之后曹操南下,虽然没有获取大的战果,(这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冬天发生的事,但是演义中却写成紧随合肥战役之后,这明显有误,那时曹操还在汉中呢,插上翅膀也飞不回来。更别说曹操自汉中回来军队休养整顿了好一段时间才再次出征了。)但是孙权在次年却遣使求和,这不能不说是在赤壁之后孙权作出的一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与合肥战役中张辽所部的表现大有干系,原本孙权一直希望能获取两淮之地,以保障江东安全,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尚还算顺利,但是合肥一役却让他感受到了挫折,对于北方的曹魏,他暂时不敢动兵了。
  疆土既然不得北进,那就要另寻出路,如此一来,西面的刘备军便成了目标,四年之后孙权破盟攻打关羽,不能不说与建安二十年的合肥大败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六十八章 继承人
(更新时间:2007…4…15 20:33:00  本章字数:3262)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八章 继承人
  (演义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在本回演义中曹操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我们曾经在之前花费数章谈及,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确实是以嫡长子继承为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最终谁能获得继承权,实在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
  曹操子嗣众多,史书记载其共有二十五子,其中曹丕曹植都擅长文才,和父亲曹操合称“建安三曹”,在诗文上的成就非同一般,而其中曹植更是文才飞扬之辈,南朝诗人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其才智可见一斑。而其子曹彰北征驱胡,有大将之才,还有那著名的曹冲称象的主角曹冲。年少聪明,才智过人,三国志其传中提及曹操甚爱其子,有传位之意。(《三国志》中记载:“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在其死后,曹操对曹丕言道:“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魏略》中也记载曹丕在登上皇帝后言道:“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与曹家这许多聪慧子嗣相比,刘备和孙权便不及了。刘备无须说,他早年流落失所,常在逃亡之中,所生子嗣大都夭折,(所以千万要生的好啊,要是曹操也老是流落失所,那其子即便再聪慧也多半命不长。)其长子刘禅在刘备死后即位时才满十七,另两子刘理刘永都未成年,这三人才智都不见有何特别,刘禅更是因为那“乐不思蜀”而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至于孙权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子或早死,或陷内斗,大都未见有何成就。相比起来,曹操不单子嗣众多,而且又不乏聪慧才智之人,实在是太幸福了。
  不过幸福也有幸福的坏处,正是因为子嗣之中杰出之辈太多,曹操也陷于了当年袁绍的迷茫之中,该立谁为继承人呢?
  曹操正室原为丁氏,然其无子嗣,曹操原长子曹昂生母刘氏早死,丁氏养曹昂为子,假如按正常的事态发展下去,丁氏为曹操夫人的身份,曹昂为继承人那一般是肯定的。然而在张绣之变时,曹昂被杀,丁氏因伤其死,而对曹操颇有怨愤,而其又无子嗣,最终被曹操所废,而卞氏成为正室夫人,另一方面,在上文中提及颇受曹操喜爱的曹冲早夭,这使得曹操的继承人之争主要集中在卞夫人的四个儿子身上,其中幼子曹熊早夭,而次子曹彰(指卞氏四子中的次子)虽然勇猛过人,有大将之才,然文略不足,曹操并不指望他能继承其位,这样继承人之争就集中到长子曹丕与三子曹植之上。
  我们在上文说过曹操曹丕曹植为三曹,其三人文采都颇为杰出,然曹植在三人之中也是更为突出,有“八斗”之称,其才学出众,在曹操每次对之的问答考核中颇为优异,曹操对之也极为宠爱,所以尽管并非长子,曹植也拥有了竞争这继承人的地位。而且一度占得优势,不过为何最终败下阵来呢?
  若是选举才能之士,那曹操必然会选择曹植,然而这是选择继承人,那就要考虑更多的方面。
  其一:才干,虽然有立长不立贤之说,但是在选择继承人之时,不免也考虑进才干的因素,假如有一人确实出类拔萃,或者长子太过无能,也不乏废长立幼之事,难就难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诸子相差的并不过分,就拿著名的袁绍二子来说,袁绍虽然喜欢袁尚,但是袁尚之才能比之长子袁谭高不到哪里去,所以一直迟疑不决,若是袁谭确实是无能之辈,而袁尚才华出众,那袁绍早就下决心废长立幼了,曹操二子也是同理,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曹丕也并非无能之辈,如此一来便使得曹操下不了立曹植之心。
  其二:母辈,虽然母凭子贵乃是常见之事,但是子凭母贵也屡见不鲜,在多子嗣的家中更是如此,因母亲受宠而被立为继承人乃是常见之事,这其中也有是因为母系一族实力影响的,如袁绍刘表立幼子莫不如此,但是曹丕曹植同出一母,卞夫人又是娼妓出生,无显赫的背景,这一点上两者都无优势。
  其三:功绩,即便再有才干,若无施用之处,也豪无作用,若要树立威信人心,便得做出些成绩来给人看,即便在继承人中也是如此,俗话说“论功行商”,若有一子立得大功,其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便大增,唐太宗李世民能使长兄李建成为之忌惮,便是因为他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凡若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的往往会派出获取战功,或者守卫重镇,这也是立功的大好机会,曹操在南征孙权时便留曹植守卫重镇鄴,这其中便有立储之意。即便在确立曹丕为世子之后的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原本派遣曹植南下救援曹仁,这其中也未必没有让曹植立功的意思。史载曹丕在临行前与曹植饮酒,将起灌醉,而此时曹操召见曹植,曹植醉不能去,故此罢之。所以在这点之上,曹植的资本也比曹丕高不到哪里去。(到是曹彰立功甚多,又掌兵权,这点上曹丕只怕对曹彰比曹植更为忌惮,曹植虽受其迫害然终能活到曹丕死后,而曹彰却于黄初四年暴毙于都城。)
  其四:羽翼,若要争位,则必要有臣下为之羽翼,为之出谋划策,而其利益也甚大,若是自己支持的一方即位,那便有了拥立之功,前途不可限量。其中若能得到重臣襄助,则大事可成,杨广能即位其中杨素功劳甚巨。曹植便收罗了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为之羽翼,然这终比不上站在曹丕一方的贾诩,杨修等人虽然智谋不凡,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则差了许多,杨修得罪曹操尚不自知,如何指望他指点曹植,更不用说善于揣摩他人心思的贾诩了。何况还有一个曹丕的心腹吴质。贾诩对曹操所说的那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在表面上贾诩未言支持何方,但是他所说的这话表明了他反对废长立幼,在当时其他重臣都不表态的情况之下,贾诩的这番表态则很是重要了。(拥立之功甚高,曹丕即位后贾诩任太尉一职,吴质任北中郎将,统河北军事,而站错了队则可怕了,杨修在曹操生前便因曹操担忧他对曹丕动手而诛杀,在曹丕即位后,丁仪、丁廙也被诛杀,)
  其五:名声,继承人的名声,德行或者说人际关系对继承人能否继承其位也是很关键的,如无必要,大多数人不希望自己的继承者是个声名狼藉之辈,也要考虑到众人对之的看法。所以各代继承人总喜欢巴结近臣,便是希望他们为自己说句好话。曹植在这点上便很不合格,任性妄为,又饮酒无度,曹丕则在众人面前显得谦逊有礼,尤其是对各大臣都是如此,更收买曹操左右为之说好话。这点上曹植远不如曹丕。
  其六:父意,说来说去,这继承人最终的拍板还是要由这父亲来决定,其他种种只是增加了其筹码而已,最终还是要父亲来定夺,即便如晋武帝立个白痴为继承人,其他人也只能干瞪眼罢了,所谓功绩,母亲的宠爱,众臣的支持,才干,这都是摆出来给父亲看,由父亲定夺的。当年有意立曹植的是曹操,之后最终立曹丕的也是曹操,为何,时事易之,当年有意立曹植是因为曹植才识过人,难道之后曹植愚笨了不成,非也。当年曹操有一统之心,求的是才智之人继承其位,继续自己的争霸之路,然此时的曹操日渐年迈,其雄心不复当年,想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而是守成,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就说那曹操临别曹丕哭泣之计,若是年少之曹操,必不喜这哭泣之事,而喜那曹植锦绣文章,然此时曹操已经年迈,对曹丕这哭泣则多了几分感慨了。此时曹操的性情已经变化,而曹植与其羽翼还在想如何应答曹操布置的题目,却想不到这题目已经并非重要了。而几次打小报告不成更是惹怒了年老更多疑的曹操,这点上,懂得人情世故的贾诩看的更清楚一些。曹植的最终失败,还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老父的心态。
  特别:前车之鉴,人类对于刚刚发生不久而且自己亲历过的事特别注意,如唐太宗才华出众,战功赫赫,唐高祖却对立他为太子迟疑不决,很大程度是因为废长立幼出了一个隋炀帝这个前车之鉴的缘故,同样,若是没有袁绍刘表父子这个前车之鉴的缘故,曹操也未必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了。而为了防止出现日后袁绍刘表诸子争位之事,曹操在确立曹丕为世子后又刻意打压曹植的势力,使得权力能顺利交接于曹丕之手,而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植醉酒误事后,曹操对曹植的最后期望也告破灭,曹植也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曹植之后倍受打压,曹丕死后,他雄心又起,向曹丕之子,自己的侄儿魏明帝曹叡屡次上书求用,然其对之疑心不减,最终不得复起,郁郁而终。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六十九章 汉室之亡
(更新时间:2007…4…15 20:34:00  本章字数:2248)


  第六十九章 汉室之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