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5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5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章节基本介绍了当初的情形,但是,在具体史实尤其是细节上,却有很多偏差,例如袁绍夺冀州一事,虽然谋夺冀州的后一部分就如同演义所说一般,袁绍巧用计谋骗取韩馥交出冀州,但是,之前的铺垫却并非如此简单。当时的情形是袁绍又得到了张杨和于扶罗的支持,势力大涨,但是粮草依赖同盟的韩馥供给,而袁绍势力的扩张引起了盟友韩馥的警惕,想断其粮草,使袁军溃散,这在当时并不鲜见,如上一章所说,孙坚军队就依赖袁术供给粮草,而袁术也扣押过孙坚的供给,孙坚亲自来质问才使得供给恢复,袁绍此时也面临孙坚的局面。但是韩馥在冀州的当政并不稳定,当时的手下大将麴义就反叛之,而袁绍既是四世三公的袁家族人,又是联军盟主,众望所归,麴义便投奔了袁绍,无论这本身就是袁绍的计谋还是其他原因,韩馥在当时对于袁绍来说处于被动,而公孙瓒的入侵更加使得其内外交困,在当时情况下,作出交出冀州的决定也不让人意外了,即便他不交出,以他的才能,冀州也迟早是他人之物。
  所以说,假如没有当时的压力,韩馥断不会因为谋士的几句话便交出冀州的。
  再如公孙瓒和袁绍一事,演义中将两人冲突描述为袁绍先是阴谋和公孙瓒夺取冀州然后又背盟暗杀公孙越。乍一看好似都是袁绍的错,其实两人的冲突却并非如此简单。
  两人的冲突首先是缘于公孙瓒和幽州牧刘虞的冲突,两人同为幽州两大势力,内部却不和谐,而刘虞和袁绍交情颇好,袁绍一度谋划刘虞为帝,虽然刘虞拒绝,但是也保持着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刘虞之子刘和本来在长安做侍中,得到天子旨意逃出,想通知刘虞派兵迎接,途经袁术处,被扣押,袁术令其为书给他的父亲,而刘虞得到消息后派出数千骑兵,但是遭到公孙瓒的反对,而公孙瓒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不想得罪袁术,派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演义中的公孙越去袁术处,并唆使袁术扣押刘和还有其带领的军队。(之后刘和逃出去了袁绍处,在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后兴兵复仇。)这不但使刘虞和公孙瓒的关系大大恶化,还导致了另一个结局,就是公孙越之死。
  当然,公孙越之死并非如演义那样是在途中被暗杀,更不是有一个人大喊“我乃董丞相家将”这样戏剧性场面,而是在战事中被流箭所杀。(这到是和演义一致)而此战事就是上一章说到的孙坚与袁绍交恶的一事,也就是孙坚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袁绍却派了周昂来统领豫州,并夺了孙坚的阳城。也就是在孙坚攻打阳城一役中,受袁术派遣协助的公孙越被流箭射死。而公孙瓒把这笔帐算到了袁绍头上,出兵冀州,冀州许多地方归顺公孙瓒。袁绍恐惧之下,将自己拥有的渤海太守印送给公孙瓒从弟公孙范,希望公孙范能牵制公孙瓒,却不料公孙范得到实权后将自己的军队支援公孙瓒,一时局势大乱,袁绍才出兵,有了界桥一战。
  界桥一战,演义中为了突显刘关张三兄弟和赵云,尤其是赵云的出场,将结局改成打和。但是真实的历史却不是如此,确实当时刘备和赵云很可能已经加入了公孙瓒阵营,但是在界桥一战中是否出战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改变局面了。(考虑到刘备在公孙瓒与袁绍的对峙中颇有战功,或许在其他战役中有所斩获,但是界桥一战没有记载。)界桥一战也是以麴义率军大胜公孙瓒告终,演义中界桥之战的前半段是史实,而在赵云出现的后半段就子虚乌有,更不用说麴义被赵云杀死了。(麴义是在之后被袁绍杀死。)
  界桥一战后,公孙瓒和袁绍对峙数载,虽然互有征战,但是袁绍在忙于对黑山贼的讨伐,而公孙瓒也陷于与刘虞的争斗中,所以北方局势一度平缓下来。
  当时的局势之前也说到,可以看作袁绍袁术两兄弟之争,他们的争斗自然不是如演义所说因为千匹马的关系,而是为了对袁家当家权的争斗,正因为如此,袁绍在得知袁术在对公孙瓒信中称袁绍不是袁家后代如此愤怒。自关东联军解散后,袁术坐拥富饶的南阳,其野心大大膨胀,对袁绍立刘虞为帝之事大为阻挠,之后相互结援争斗。对应袁术和公孙瓒的联合,袁绍的对策是与荆州刘表联合,刘表身为荆州刺史,自上任初始便受到袁术的压力,刚刚稳定下来,而袁术派遣孙坚攻打荆州,但是孙坚被刘表设伏射死后,袁术对荆州便无能为力了。(袁家两兄弟之争,最得利的莫过于曹操,曹操自得兖州后对外扩展的地盘不是夺自袁术便是袁术盟友陶谦吕布之手,可如此说,袁绍本利用曹操作为自己的打手对付袁术,没想这个自己养大的打手得了便宜成了自己最大的对手。)
  一时间,关东的几大主要势力,袁绍和公孙瓒在北方对峙,袁术和刘表在南方对峙。而兖州的刘岱投向了袁绍,徐州的陶谦倾于袁术,而日后的主角曹操刘备就要得到正式的舞台。但是此时,关中却发生了巨变。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八章 从美女貂禅说起
(更新时间:2007…3…27 13:57:00  本章字数:2796)


  第八章从美女貂禅说起
  (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三国演义为许多历史人物改头换面,也塑造了许多虚构的人物,而其中最厉害的就莫过于本章的主角貂禅了。史书上并没有貂禅这个人物,唯一与之有关联的只有三国志吕布传中的一段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里的侍婢大概就是貂禅的原型,至于是不是真的叫貂禅就不得而知,而是不是王允的养女,是不是特意来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吕布是否真如演义中所知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更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伟大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就借助那短短几十字凭空塑造出一个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中色艺双全的貂禅来,须知,四大美女中的那三位都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而且更让人叹服的是,塑造这四大美女之一的罗贯中具体只用了一章半的篇幅,之后只是偶尔带到,或许是因为不是真实人物,或者是忘却,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处理,罗贯中连结局也未交代清楚,却不知这种不知结果的神秘朦胧却使貂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至今还有人为那貂禅的结局忧心。
  貂禅的影响力以后再论述,先说说貂禅的身份,史书上貂禅的原型是侍婢,而演义中貂禅一开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养女,而是歌伎,与侍婢无异,日后董卓吕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这就涉及到古代贵族官宦或者说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婚姻的问题了。我们都知古代是一夫多妻,通常说三妻四妾,皇帝就说三宫六院,三千佳丽等等。但是,古代的婚姻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并非是男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通常说的三妻四妾一般在现实中是基本不会出现,因为妻子通常只有一个,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说娶妻纳妾,妻子只能娶一个,妾可以多纳,但是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有天差地别。妻子是法律认可的,迎娶时按一定的规则,找媒人,下聘礼,正所谓明媒正娶,要举行拜天地入洞房诸如此类正规的仪式,娶进来后妻室在家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这里的女自然不是说妾,而是妻,妻子在对于家中的事务,尤其是如闺房内的事有相当的权力,甚至老公纳妾行房都有权干涉,尤其如皇后,在皇帝生前她有权管理宫内的大小事务,甚至从法律上说可以禁止皇帝与一般的妃子行房,而且皇帝要公然反对甚至废后一般都会遭遇大臣的反对,甚至有昏君的名誉。(一些皇帝为了躲避宫内尤其是皇后的管理,甚至离开宫到外面胡搞,比如正德皇帝著名的豹房。)而皇帝死后,假如太子年幼,太后有垂帘听政的权力,一般的家庭也是如此,往往老夫人当政。假如要离婚那也要写“休书”,而妾不同了,一般说纳妾,纳妾就不说聘礼,就称为“资”,意思就是买你下来,入房后也是低妻一等,要听从妻室的吩咐,讨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那里去,甚至可以说变相的奴隶,一般有说宠姬,还有上文说到的貂禅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变种,而且连妾还不如,纯粹是主人的玩物,没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词人苏轼,就曾经在流落异乡时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物品一般,而且对于留在身边一直陪伴左右的妾王朝云终其一生,也就是妾,不能升为妻,连其墓碑上也没有妻这个字眼出现。再如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绝缨宴,就是楚王在宴会时突然灯灭,而自己的宠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宠姬扯下对方的缨带,并要求楚王要问其出气,但是楚王却要求众人拿下缨带后点灯,日后那无礼之人立功,楚王还将自己的宠姬送于他,这被传为美谈。也就是因为是姬,所以即便再宠爱也是玩物,送之当时被称为美谈,要是换了王后,就绝对不会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纳时的地位直接有关,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会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贵族娶妻时更是考虑妻室背景,正所谓的门当户对,政治婚姻,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没有此类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为丈夫或者说主人生下子嗣后会好一点,但是就算如此也未必,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绍就被传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术看不起,一度指责其不是袁家人,对此袁绍的反应是大怒,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讳。而且就算生下儿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众多时也是毫无用处,苏东坡在将自己的妾送人时据说其中就有怀孕的。
  所以,在年轻貌美的时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丈夫的好感,这就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读一女子在嫁后如何如何得宠,如貂禅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为妾为得丈夫好感,无所不用其至,而妻子地位稳定,丈夫对其也要敬爱有加,对于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没这么强烈了,我们都称老婆为黄脸婆,说那些迷恋男人的人为狐狸精,后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实在是因为老婆没有必要争宠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为了争宠处心积虑打扮自己的关系。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迎娶貂禅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逻辑,人们会觉得貂禅已为人妻室还要勾三搭四实在是不应该,也会觉得吕布为了夺人妻如此做实在是过分,但是貂禅的身份为妾,世人就认同了。
  也是因为如此,古典小说因为避讳,在着力描写的爱情故事或者演义传说中色艺双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类,真正的妻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了。
  附:甄后
  令貂禅影响力如此巨大身列四大美女行列的并不是因为美貌,天下美女众多,人人眼中各有千秋,只怕单论美貌而言,貂禅的原型还不如那时原先袁熙之妻,后被曹丕纳为妻室的甄后,那可是一度被认为曹植的《洛神赋》中洛神原型的美女,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甄后也是很有地位的人物,她为曹丕生的儿子曹可是日后的魏明帝。
  但是,经过小说的加工之后,貂禅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了,吕布董卓是汉末举足轻重的人物,董卓自不必说,乱汉的魁首,吕布一来杀了董卓,二来自己也是汉末群雄之一,和当时的几路枭雄曹操刘备袁绍都打的不可开交。
  想这两位大人物却为了一个貂禅反目成仇,那貂禅的美貌可想而知,甄后充其量不过使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之间增加点疙瘩,曹丕曹植的影响力怎么能比得上董卓吕布两人,女人的美貌和影响力需要是男人衬托的,那一点也没错。
  而且貂禅还直接和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联系起来,后人在说到美人计总不忘那这个例子说事,即便这不一定是史实,但是不妨碍成为著名案例,和西施一干划上等号,再不济也可以成为红颜祸水的证明,与陈圆圆等人并驾齐驱,而甄后至多也就是为曹丕曹植两兄弟的矛盾里增加一点桃色暧昧,或者就是后人拿她的死作为就算吃醋也不要乱嚼舌头的例证,根本没闹出什么动静来。
  再就是宣传手段也不一样,貂禅是虚的,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她与吕布之情或者说那种挑逗撒娇写得活灵活现,而甄后是实的,但是没人为她写情,就连一直被人怀疑是写甄后的《洛神赋》也就只是怀疑而已,当然,曹植也不可能明写。但是就因为如此,或者说《三国演义》的成功,一个虚貂禅深入人心,一个实甄后却少人问津。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九章 西凉
(更新时间:2007…3…27 13:58:00  本章字数:2985)


  第九章西凉
  (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长安李听贾诩)
  这一章描写的是迁移至长安的中央政权在初平三年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密谋,连通中郎将吕布,在四月,暗杀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夺回政权。第二件是以李,郭汜为首的凉州兵攻入长安,王允黄琬等被杀,吕布出逃,中央政权不到百日又告覆手。
  两件事对于东汉政权的影响极大,虽然东汉末年各地方势力兴起,但并非不可挽回,虽然有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意图自立,不过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刘虞,徐州陶谦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员都有心复兴朝政,而大多数的地方势力也是在名义上不得不屈从于中央政权,中央政权与汉室这个名义对于相当多的士人有吸引力,从当时人看,汉室并非是个一下就倒的空架子,当时群雄在招募士人时也大都举着复兴汉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冲这个去的,即便心里认为汉室衰亡,但是如鲁肃那般公然直接说汉室不能复兴的反而是少数,不然也不会显得这么突出了,大多数人并不希望已经沿袭几百年的汉政权衰亡,这也是日后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