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62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62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还是结合三国演义中的陈仓一战说说简单的攻城守城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要先看敌情,守方自不必说,在城内有了望楼塔之处。便是从城墙上往外看也可得其便,但是攻方却不容易,城之外并非全然无山,但是近的话早就依山而建了,大都偏远,便是上去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也看不清虚实,而且那上山下山的功夫敌情早变,所以需要巢车登高望得城内虚实,再行其事。这攻城之前还要把那些壕沟鹿角都填平去除,这有许多工具,如填壕车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好了,正式开始攻城,演义中是按照正史记载,先是云梯攻城,这云梯历史悠久,乃是简单易用之物,尤其是以多战少,四面攻城,用云梯使其首尾不得顾最佳,诸葛亮一开始用云梯确实是正常之事。这云梯可不是我们平常家里的楼梯,那电视剧里拿长楼梯是制作费少的关系,要是现实中拿这些云梯一定得被笑死。这云梯多是下面有轮子,士兵在下推动云梯前进至城墙前,之上则是梯子,这梯子早期只有一梯,日后由固定的主梯与可以活动的副梯组成,士兵由梯子登城作战,因为这种方式是完全依靠士兵血肉冲锋,所以称之为“蚁附”,极其残酷血腥,不过在明朝火药发展之后基本上被淘汰了。
  对付云梯的办法很多,云梯很笨重,移动起来不便,还要靠近城墙,无论用演义中记载的火箭还是撞杆床弩甚至用飞钩都可以将之破坏,这也是被淘汰的一大原因。
  再就是冲车攻城,与云梯不同,冲车的目的是破坏城墙,但是与云梯相同,冲车也很笨重,移动不便,也是要靠近城墙,所以虽然有叫木牛车,尖头木驴等等称呼,外面的防护越来越厚,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用重石檑木床弩都可以破坏,便是破了城墙还有塞门刀车等着。
  至于井阑种种,近了落得与云梯一般的下场,远了威力有限,倒是地道一术颇有效果,一般来说,地道多是挖至城墙之下,然后以木头为柱抵住城墙,再烧得木柱,城墙一塌,便立刻领兵进入,到得有火药时便用炸药炸墙而入。湘军对太平军在南京一战便是用此法得入。当然守城一方也可以挖坑道烟熏水灌之术应对。
  至于如投石车火炮这些武器,效果很好,自然守城一方也有各种办法减弱受到的打击。但是三国时期自然不可能出现了,要真是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常用的火攻武器,这陈仓也早就破了。
  还有几种另类的攻法,比如水攻,但是这些受到地理条件限制。
  在古代时期,弩在攻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床弩,这种远距离大杀伤对付云梯冲车投石车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攻城时也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随着火药火炮的出现而告让位,在此之后,无论守城还是攻城,最好的武器只有一个,火炮。
  有了火炮,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被轰开,依靠坚城固守几十年在火炮面前已经成为了神话,城墙渐渐失却了作用,时代在向热兵器时代进化,城墙不再是城市失陷与否的标志了。
  关于古代攻城守城的故事,有兴趣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读《武经总要》,《守城录》这类古代书籍,这里面对于中国古代攻守之术记载的十分详细,还有插图在内。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九十八章 孙权称帝的背后故事
(更新时间:2007…4…29 20:44:00  本章字数:3527)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八章 孙权称帝的背后故事
  《演义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本回中有一处故事乃是当时的大事,但是演义中只是淡淡提及,作为诸葛亮发兵的过渡而已,这件事便是孙权称帝。
  “是日,群臣请权登坛即皇帝位,改黄武八年为黄龙元年。谥父孙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
  在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
  孙权称帝意味着正式三国鼎立的形成,虽然说之前三国已经事实上的形成,但是魏汉两国都是皇帝之身份,而吴国则还是王之身份,毕竟差了一截,直到现在孙权称帝,三国在法理上才正式出现鼎立局面。
  但是,吴的称帝却是三国之中最不按道理的,曹魏那边毕竟有着汉献帝禅让一事,而蜀汉是承继汉室,他们虽然敌对,但是都是按着汉室这一脉的顺序下来的。可孙权称帝既没有汉帝禅让这一形式,也没有汉室血脉这一关系,当真可说是自立为帝。
  当然,孙权称帝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这孙权想当皇帝,众臣想当开国元勋的念头暂且不说,孙权不称帝在法理上也是个麻烦,孙权的吴王身份是曹魏给的,之后和曹魏翻脸,自然不以曹魏为尊,但是这吴王总是曹魏给的身份,论起来十分尴尬,若是回到当年汉室的身份呢,曹魏篡汉了,蜀汉还承继汉室大统,这回到汉室身份,这岂不是要对本是盟友的蜀汉称藩?孙权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所以自立为帝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是这一点自然会惹出事来,曹魏自不需说,蜀汉那边作为盟友自然更是愤怒异常,蜀汉传承汉室,自然是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疆土,孙权现在称帝,则意味着背叛汉室,这比之曹魏篡汉,也差不了多少,蜀汉群臣自然一片声讨,只是因为当时形势曹魏势大,才不得不压抑怒火,在诸葛亮主持下派使祝贺并结为盟好。
  这也是孙权选的好时机,那边诸葛亮北伐失败,这边东吴对曹休打了一个大胜仗,蜀汉正需要东吴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称帝,让蜀汉承认,实在是最好的时候。
  这里先扯开话题,说说这个正统性的问题,其实虽然说国家以实力为尊,但是其正统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便好象东晋偏安江南,但是北方依然有着许多政权以东晋为正统,便是日后一统北方的政权,若不能灭了东晋,便是再强,也不能算得正统。日后刘宋篡夺了东晋大权,东晋的正统性大大折扣,形成了南北朝局面,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南方政权依然觉得自己比北方正统高贵得多,而这一点甚至连北方政权都有些认同。
  正统的划分规则很多,一般都是以承继上一代的法定政权为准,其中承继的办法如三国曹魏篡位禅让这种方式,三国蜀汉以皇族传承这种方式。蜀汉曹魏正统之争之所以如此激烈,便是因为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是被承认的,前者如南朝四代,虽然都是篡位,过程还极为血腥,但都被承认为正统皇朝,后者如东晋南宋,也被认为传承大统之业,甚至北汉南唐也被认为是唐朝或者后汉的传承。(五代的那个后汉)
  当然,最多的方式还是改朝换代了,灭其国,则其国之正统便归属其位了,如隋灭陈,这一方面是统一,另一方面也是将自东晋其南朝的正统性划归于北。再如曹魏灭蜀汉,也是同样的道理,如北宋时代,便有史学家认为,只有北宋灭了南唐与北汉之后,才真正得继正统之位。(三国自北宋开始风行,确实有当时的背景所在,便有说三国故事暗示着唐末到北宋那一段日子的说法。)
  有趣的是,对于正统的名分,新的篡位者往往重视,如司马家在篡夺曹魏前将另一个正统蜀汉灭之,隋朝篡位北周不久便灭了南边的正统陈朝,北宋赵家篡位后周灭南唐北汉,这些当年长期的正统争夺者,却都被新的篡夺者一起消灭了。
  自然,传承大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灭国自然不用说了,禅让的难度也不小,需要皇帝在身边,(也有拿到玉玺就急吼吼的上的。)便是传承也不是和皇帝同姓就可以的,你和皇帝血缘再亲密,没有立锥之地,或者就在一个小县城甚至小乡村号称皇帝,只会被人嘲笑而已。即便不是县城,假如脱离了传统的中原地域,比如到了小岛或者北方草原或者南方丛林这种地方立国,都不会被当作正统。
  而即便是内部的权力争夺,假如没有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持,就算杀尽前一代的皇室,也很难得到正统的名分,这其他势力的支持包括国内官僚势力,再就是其他正统政权的承认或者小政权的称藩。
  我们上面列举了这么多成为正统的办法,不过孙权的称帝是很难列进去的,他没有汉帝的禅让,也没有汉朝血统,也没灭得曹魏,一统天下,如此的称帝,实在名不正言不顺,假如不被承认,那这个皇帝其实和当时的吴王的身份没什么两样。
  所以孙权称帝就需要其他政权的承认,当时天下两大称帝的政权都有一定的正统性,其中曹魏还封了孙权为吴王,但是以目前的形势,自然不可能被曹魏承认,如此一来,蜀汉的承认就十分重要,所以蜀汉的祝贺与之后平分天下的誓约就将东吴孙权称帝的正统性确定下来,但是孙权心里明白,这誓约只是暂时的,蜀汉心里象要的是恢复汉室整个天下,而不是平分天下而已,他需要其他更加能被承认的东西,日后公孙渊过来称藩,孙权为什么这么兴奋,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了如公孙渊这样的政权称藩,可以显示自己的正统性。
  关于正统性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我们还是关注一件事,便是演义中没有提及的,蜀汉与东吴的分天下之誓约,三国志中记载:
  “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边界划分这种事,实在信不得,这历史上领土可有经历百年不变的,便是达成了再多的协议,过了几年便成废纸,两宋与辽金蒙古边境协议,和平协议,瓜分协议也不知订了多少,但是无论是辽金蒙古南下还是南北宋北伐,都是想动便动,谁把那些协议当回事,还是那句话说得好:“辩护律师总是能找到的。”胜利者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协议变成废纸永远有解释的办法。
  不过虽然不久之后就成废纸,但是这协议还是要定,这是游戏规则,必须遵守,至少在开始阶段是必须遵守的,我们便来看看这个蜀汉与东吴的瓜分协议。
  在协议中,两国共分了九州,其中司州平分,另八州两国各居其四,另外还有荆州扬州交州益州,益州现已为蜀汉国土,交州也在东吴之手,荆州扬州东吴也有大半,所以也认同为东吴国土,而不分割了,其中主要分割的便是曹魏的那九州。
  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次盟约并不是以曹魏当时的划分领土为准,而是以东汉年间或者说东汉乱世之前的各州疆域为准,所以东汉末年才设立雍州便不在划分的疆域之中,曹魏设立的那些州郡自然更不用说了。
  其实扬州倒是先不说,毕竟这扬州大半在东吴手中,与蜀汉一直没什么关系,可这荆州本来就是蜀汉与东吴当年恩怨交缠的地方,而且荆州北部还在曹魏手中,这在誓约之中没有明确提及,也不知是两国确认了归属,还是暂时放在一边,假如是后者,八成还会为这荆州闹了起来。
  再说分割的那九州,凉州归属蜀汉,徐州青州豫州归属东吴这都是出于两国的地理位置,也确定了两国未来的出兵方向,但是剩下的几个州就值得商榷了。
  司州以函谷关为界一分为二,可以说是为政治考虑,蜀汉虽然没了洛阳,但以函谷关为界倒也是没亏得多少,但是因为少了司州的这一半,蜀汉分得的兗州、冀州、并州却成为了一个弧形,若是将漫长的凉州也考虑进去,蜀汉这条线拉得颇长。尤其怪异的是,东吴这划分之中还要去了幽州。这最是莫名其妙,因为蜀汉得了冀州并州,这东吴的幽州实际上就是孤悬海外的一块飞地,要过去除非海路,否则便要经过蜀汉领土,一旦幽州发生了什么事,东吴之军莫非还要向蜀汉借道去讨伐不成?这孤悬海外的地盘一般都难以保住,这东吴要得这块飞地也不知何用。若是为了幽州之马,还不如用其他如豫州青州换得冀州或者平分,以求通行一途。
  从这个划分疆土的誓约来看,这其中问题多多,毛病重重,两者在划分当中必然多了许多矛盾,双方都作了不少妥协,但是究其其中来看,便是曹魏得灭,这天下也不可能如此划分,不到数年,必起争端。
  其实再细究下去,便是没有幽州那事,蜀汉东吴也不可能平分中原,大家一般都注意南北对峙,但是实际上中原之争更为惨烈。南北之争还可以对峙经年,甚至还有长期的和平时间,但是中原一旦分裂,必然终年常战,直至一方覆灭,再度统一为止。
  中原这块土地,当真可说得上是分久必合啊。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九十九章 北伐三四事
(更新时间:2007…4…29 20:46:00  本章字数:2225)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九章 北伐三四事
  (演义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其实倒也并非全是详写,比如本回演义中便一次写了两次,三出祁山与四出祁山都写到了。
  当然,这两次并非完全的出祁山,自然并非都是北伐,三出祁山其实在史实中是遣陈式率军攻打武都阴平两郡,雍州刺史郭淮准备率众迎击,诸葛亮出兵到建威,郭淮见此情形,便主动退兵,武都阴平两郡于是落入蜀汉之手,这次并没有出祁山。
  武都阴平两郡的问题,这里要说几句,因为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要经过武都阴平,但是这次却要夺取武都阴平,便很奇怪了,那第一次出祁山时武都阴平到底归属哪边呢?
  有这样的看法,便是说第一次出祁山时,武都阴平在蜀汉手中,但是北伐失败之后,曹魏便乘势夺取了武都阴平,直到这一次蜀汉再次夺回,这确实相当有道理,但是史书上也没有说明这两郡在一出祁山先后的归属情况,既没有说蜀汉失去,也没有说曹魏收复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