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64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64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六者:撤兵,诸葛亮在撤兵上颇下了一番心思,凡是曹魏追兵,都免不了遭到阻击,大败特败之。便如张郃这样的名将也不例外。
  另说之:撤兵在军事行动中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危险的事,因为撤兵往往是后勤不畅或者行军失利,这都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影响军心,这就需要小心谨慎,沿途设伏,以防追兵,这需要军队有相当的素养,那种冲锋英勇后退也同样英勇的军队遇到追兵只能大溃败之。只有训练有素的兵士才能作到完美的撤退。
  其七者:不扰民,诸葛亮在政务上很有一套,在此他也运用到了军事之中,蜀汉如此少众支持这么多的军队,而后在屯田时也能作到军民之间秋毫无犯,这实在难能可贵,无论是政治或者是军事上都要有相当的造诣才行。
  另说之:不扰民可说是最难的一点,世间有许多军队战力十足,但是也野性十足,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祸害百姓,而有些将领为了煽动其战力,还故意放任之,这也是日后百姓对军队不满的很大原因,能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实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能做到这点的将领便可以说是名将了。
  其实这七点,并不是什么苛刻的要点,不需要将领有太多天赋,有什么知觉,灵机一动,或者靠运气作战,或者设出什么妙计取胜,都不需要,这些都是很简单可以按照教条来一步步完成的东西,是中人之资的将领就可以做到的。不需要天才。用一句话来说,是谁都可以作到的。
  其实兵法有两种,一种是给出许多战例,分析之,但是运用起来还是要靠将领自己领会,还要运气的,这种兵法需要有运气的天才才能做到。另一种便是可以重复的,一般的将领用心领会就可以做到的,比如治军,比如正面的作战,比如撤退中的设伏。都是可以用心做到的,但是往往这点还比前者少有人做到。
  诸葛亮其实只是认真的把这些应该做到的事都做到的,尤其在治军等事上可说做的完美,有这样的成绩,再加上他战略与政治上的才能,便是机变上少一些也可称得上名将了。
  诸葛亮这位名将不是如曹操这样善于机变沙场征战的名将,更不是如演义中那样善于料敌于先,近乎如妖的名将,而相反,他只是一个认真做事,把所有的事做到比别人做的更完美的名将罢了。因为用一生来兢兢业业做事的人本就不多罢。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三伐
(更新时间:2007…4…30 22:18:00  本章字数:3479)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一章 三伐
  (演义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合中计)
  历史上诸葛亮正经的北伐应该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发生了街亭一事,并收了姜维,第二次攻打陈仓未果,便主动退兵了,在之后演义收录中的夺取武都阴平一战其实正经来说不算北伐,只是算处理后方隐患罢了,便就是郭淮与诸葛亮大军也未正式交战。至于演义中的四出祁山其实是曹魏攻打蜀汉,诸葛亮应战,但是中间隔着大雨,两边军队就在那里候着,那边曹魏等不下去主动撤兵,蜀汉也没追击,这次也没什么大战。之中虽然有几次如魏延与郭淮的一战,但是这都算不得双方主力对战,而且也没诸葛亮的事。真正的三度北伐,还是发生在本回的演义之中。
  演义对诸葛亮的北伐做了不少虚构与神话,比如在上一次说诸葛亮退兵便是因为后主刘禅听信谗言的关系。但是在本回演义之中,虽然在细节上大有问题,不过总体来说,几个大的历史事件,倒并非完全虚构,比如上邽割麦,张郃之死,李严被罚,这几次确实都发生在这一次北伐之中。
  先说张郃同志,实在不容易啊,从群雄混战起便被曹操刘备欣赏的他可以说是那一代人中硕果仅存的老将了吧。别说和他同时代的关羽张辽等人,便就是晚于他成名的曹真曹休都死在了他前头,更别说便是此时他还能行军打仗,没有在病床之上苟延残喘,当真可算得上是三国沙场老寿星了。不过老寿星是老寿星,但是张郃的官运不是很好,在袁绍那边他便是一等一的重将,曹操对他的才能也颇为赏识,但就是没什么机会独当一面,总是被人压在头上,若说被夏侯渊作为自己的上司倒也罢了,毕竟夏侯渊本就是曹操倚重的亲族,又是名将,日后比曹真略矮一头也就算了,那曹真是姓曹的,可最后连司马懿都到了自己头上,可见这资历才能是要的,和朝中打好关系更是重要,这张郃朝中无人啊。
  诸葛亮几次出征,其实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打得好,第一次大军出征,用错了人,街亭惨败,跑了回来,在大好形势下被人翻盘,可说糟糕的很。第二次大军出征,围坚城不下,粮尽而返,也算不得好,但是至少也在撤退中杀了王双。第三次攻打阴平武都就比较顺利了,迫使郭淮不战而退,至于那次大雨就不说了,再就说这次,诸葛亮还是占了不少便宜的,尤其是张郃之死,当真可说是大功。至于下一次北伐,五丈原对峙,若是诸葛亮不死,僵持下去,我倒也挺看好诸葛亮这边的。
  这次北伐,曹魏那边张郃倒了大霉,死了,蜀汉这边也有人倒了霉,论职务其实比张郃还高了许多,便是李严(他也改过名字,又叫李平),当然没死,只是被撤了职务,一撤到底,流放去做平民了,这从政治生涯来说也和死差不多了。
  其实关于李严,其实这个人虽然说日后都称他为益州一派的,但是其实他是荆州人,刘表时期还在荆州做事,等到曹操南下的时候,他不想跟随曹操,便跑到益州去了,在刘璋手下得到重用。这样说起来,他其实比刘备入蜀也早不了几年,当初刘备在荆州那会也相互闻名也未必可知,所以等到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刘璋叫李严去阻挡刘备,结果李严就直接投降过去了。日后基本上在地方任职,在平定马秦等盗贼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所以等到刘备死前,看看身边的有才干要不死了,要不老了,要不被迫跑到曹魏那边去了,也就这个李严还算有点才干,便叫来做尚书令,在托孤时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有人认为李严乃是代表着益州一派,是刘备利用来作为对荆州派的诸葛亮牵制所用。对此我深表怀疑,李严本就是荆州人,比刘备诸葛亮也不过早来数年而已,且权力有限,若他能称之为益州一派的代表,则黄权董和等人该如何算?如此只怕刘巴许靖都可以算作益州派的代表了。对于所谓的益州派系,我一直深表怀疑,实际上便就是刘璋时代,作为也是外来户的刘璋对于益州本地人是不是提拔重用都是个大问题。只怕比之刘备还要差些。在我看来,所谓的益州派系根本就是空泛的存在,终刘备到诸葛亮,这个所谓的益州派系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刘备与诸葛亮这两位人物是太过强势的存在,所谓的益州派系,不如说是被这两位挑选吸收进阵营的益州人而已。(说来有趣的是,最开始上书劝刘备即皇帝位的多是益州人,莫非这益州派系就是从这其中出来的?)
  刘备自不必说,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威也是无人可比,刘备指望这么一个多在地方任职的李严牵制诸葛亮,那也未免太过可笑了。
  李严之所以能入朝当尚书令并成为托孤大臣,不如说更得益于当时的局势,彝陵惨败,蜀汉人心惶惶,永安面对着东吴压力,众将多有伤亡,刘备自己身体也快不行了。而成都那边局势也算不得很好,诸葛亮还要营南北郊于成都,一时也脱不开身,所以便召还算得上近且有一定才能的李严前来支援,当时如巴西太守阎芝也派遣马忠(当时应该还叫狐笃)带了五千人来支援,还得到了刘备的赏识。李严来此后也就留下了,在刘巴死后便继为尚书令。如此一来,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他,但是他的势力远不及诸葛亮,自然也指望不了他做什么牵制之事。也至多是在诸葛亮需要他手下之兵时提些要求罢了。
  等到他在督运上出了问题,又担惊诸葛亮问罪,所以做了一番手脚,一方面对诸葛亮称军粮足何必归来,一方面又对刘禅说诸葛亮退兵乃是诱敌,这种伎俩遇到了诸葛亮自然只有被揭穿的份,最后只能伏罪,被削为平民,但是还是有被起用的可能,直到诸葛亮死后,才觉得没有被诸葛亮继任着起用的可能忧闷发病而死。
  其实诸葛亮对于李严还是很看重的,将在后方督运粮草这一重职交给了他,这种事当年刘备出征便是交给诸葛亮办理,日后接任诸葛亮的蒋琬也是为诸葛亮出征足食足兵而得赏识重用,若是李严能继续下去的话,继诸葛亮之后执掌大权也未是难事,不过倒霉也就是倒霉在大雨这上面。
  当初曹魏征伐蜀汉,就是因为大雨连下,山路难进,不得不退兵,等到了诸葛亮这次北伐,也因为这大雨误了后勤粮草运输之上。
  大军出征,最关键之处在于后勤,常有说大军出征,后方运输粮草抵达前方只及十分之一二的,运输粮草,又不能使用士兵,还需要征用大量的民夫,有时征用民夫还大大的多于战斗部队,战线拉得越长,后勤保障越难,所需要的粮草和人员也就越多。诸葛亮虽然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但是毕竟这不是演义中那般的神物,只是稍有缓解而已,蜀汉的经济有限。所以,当现实中,诸葛亮还是采用了最节省资源的办法,也就是就食于敌。
  后方运输粮草到前方浪费极大,而且对已方经济压力甚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就食于敌,一般来说,敌人重镇往往储备了大量粮草,有些甚至可供大军数年,若是取得,对于后方运输的压力便可以大大缓解,如日后灭蜀汉一战,钟会便得到了关城的粮草,得以补给。但是这一般没有这么好的机会,重镇大都很难打下,即便敌军撤退也往往会将粮草烧尽,所以指望从敌人的城中夺粮,实在是甚难。如此一来,就有了这么一个项目,割麦。
  那放在城里的粮食我吃不到,但是你种在田里的我总可以拿到吧,于是常有军队等到敌人麦子熟的时候,就跑过来割一把,当然这也未必全是那些后勤补给缺乏的干的事,有时候边境上也常干这样的事,你去割我的麦,我就去打你的谷,你来抢我的人,我就去夺你的民,这军队常干强盗的事。不过总体来说,对于远征的军队来说,割麦实在是一个好事,削弱别人,加强自己。诸葛亮这次去上邽就去干这事的,还随便欺负了郭淮一下。这点桓温就做得不好,历史上评价说桓温是因为心里有杂念才没有夺取长安,其实我个人觉得桓温心里有鬼是一方面,这被苻健抢先割了麦子也是一大问题,毕竟收复长安这么大的功劳,对于桓温来说只会有利不会有害,桓温这个人,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怕失败,总是患得患失,比如成都那次就是很好的明证,不攻长安只怕还是担心失败的可能性大些,若是割麦成功,粮食有保障,僵持下去,收复长安也未必不会成功。
  还是说到诸葛亮这边,诸葛亮割了麦子,这可是曹魏军要吃的,这该如何是好呢,大家想关中运过来,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结果雍州刺史郭淮凭借自己在这块地方熟的关系,和羌胡人关系不错,叫羌胡人出谷子解决了军粮问题。这书上说是“威恩抚循”,当然,这其中多少威,多少恩,是不是抢的,打没打借条,还没还,就是另外回事了。反正古代那年头都是强者为王。
  当然,这次出了问题,总是要好好解决的,于是之后就有了调集其他的户口来关中屯田的措施,这对于关中经济的恢复有着很大作用,自然,关中经济的加强也意味着蜀汉攻打难度的增加,在诸葛亮那边,也开始酝酿同一种办法,不过这次诸葛亮运用的是:在战场附近屯田。
  自然,这是三年以后的故事了。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木牛流马——后勤与成本
(更新时间:2007…4…30 22:21:00  本章字数:5849)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二章 木牛流马——后勤与成本
  (演义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本回演义中出现了一个挺有名的道具,便是木牛流马,说起来这应该是两个才对,只是谁也没见过这两种东西,何况都是一个用途,将其称为一个倒也不委过。
  在演义中,诸葛亮有几样很出名,其一是火攻,诸葛亮凡是遇到大战必然要用,而每次用这火攻必然能有大收获,是以少胜多的法宝,当年出山就拼命用火烧曹军来着,每次都以万做单位的。只是在正史中,诸葛亮一来不是开始就带兵,二来他也没放火的坏习惯,他讲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正面作战。
  其二是八阵图,这种阵法能不用一兵一卒就把陆逊围困起来,按演义的说法,可挡十万兵。要真是如此,那也不用派那许多兵防守,只要多搞点大石头在要道上便是了。不过这八阵图也并非全然捏造,这个八阵是相传诸葛亮做的,后来在许多兵法中都有记载,还大都说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当然没演义中那么悬乎,只是一种普通的阵法而已。中国古代军事研究颇为发达,对于如何应敌有各种各样的经验总结,比如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在我们现代角度看,就是一种小规模阵斗的标准模式。对于古代阵法,我们自然不能相信演义小说里那种胡吹,但是也不可将中国古代阵法都当成无用。不过不管如何,这种阵法都不是万能的。
  其三是诸葛亮的奇门遁甲之术。要说这古代演义小说里总有些神仙鬼怪,就说四大名著吧,西游记不用说了,水浒里面也多得是法术,便是红楼梦也有些因果报应的故事,古代演义小说大都脱不了这种干系。三国演义在这其中还算好的,至少把那个诸如韩信等人转世的早期三国传说都去掉了,仙人出现的场景也算不得多,便如于吉等人还是在历史中有记载的。再好象黄巾的张家三兄弟,对他们那些法术也没有太多的涉及。想想也是,这历史小说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