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67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67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当时诸葛亮之名,不见其弱,反见其盛,就连北方的苻坚遇到王猛时,都“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可见当时诸葛亮之名。
  自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之名便成为了名臣的代名词,而“好象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几乎成为了明君遇到贤臣的固定暗号了。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世人在说诸葛亮时,往往都要提到刘备,确实,没有刘备,也就没有诸葛亮,我当日看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有一君王感慨天下没有贤才,其下大臣就刺了一句:“天下并非无千里马,只是少伯乐!”确实,天下间英才无数,只是少了能将英才的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君主罢了。也正因为如此,天下间的才子们才会对诸葛亮的故事推崇至极,那是推崇,也是羡慕。
  是的,羡慕,从一介布衣到一国丞相再以天下社稷托付之,这是何等的荣耀,刘备在历史上虽然不象在演义中那样唯军师是从,但是对诸葛亮的话也是信重无比,政务大事,几乎全部委任于他,其恩宠无人可比。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后,其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点,怎么不能让那些才子们羡慕呢?
  不过,那些君主们也要羡慕刘备吧,如诸葛亮那般的才干世间还是有的,但是如诸葛亮这样有才能,而且为之鞠躬尽瘁,可以托付身后事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当一个君王临终前,见到幼子,一定很羡慕刘备有诸葛亮这样的臣子吧。
  古人说,知音难寻!俞伯牙终其一生,也只寻得钟子期一个知音而已,在其死后,知音绝矣。而刘备与诸葛亮呢,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与刘备相遇后关系日渐亲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是啊,关羽张飞与刘备是君臣,亲密如兄弟,但是,诸葛亮与刘备则是君臣,又是知音。人之一生,兄弟难寻,知音难觅,刘备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兄弟,诸葛亮这样的知音,实在才叫人羡煞,羡煞!
  刘备死后,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尝不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知音之情呢!
  刘备事业之继,非在刘禅之上,而在诸葛亮之上,因为只有诸葛亮才有这样的才能,而且才有这样的心。
  古代言及才干,多以文武论之,武者,非冲锋陷阵之才,而指将略,诸葛亮之将才在前文《诸葛亮之将略》一章中已有谈及,不复多言。
  文者,其政治才能,这想必更不用多说,世人对诸葛亮将才或有怀疑之,但是对其政治才能却少有疑问的。用陈寿的话来说,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
  其实诸葛亮所施行政治方针并不希奇,儒法兼用而已,这一招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个对古代政治入门的政治家都会。不说之前之后的那些政治家,便是当时如荀彧曹操也都会,曹操之法不亚于诸葛亮之法。但是,能做到诸葛亮那样程度的却少之又少,而能让诸葛亮死后百姓自愿为其立庙的更是少之。
  办法就是那些办法,只要是人都会懂,都会明白,但是做起来便很难了,而一直能事必躬亲,认真的处理每件事,则更是难上加难。
  诸葛亮聪明吗?确实,诸葛亮很聪明,研制出木牛流马,改进连弩,并进而成为民间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确实才智过人。但是世间比诸葛亮聪明的人多不胜数,可是能做到诸葛亮这种程度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
  因为需要做到诸葛亮这样的,不是单单一个聪明而已,而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这就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了。常有人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这件事认为诸葛亮太注重小事,不能做到抓大放小,以至于累死,这话也不能说错了。但是,假如诸葛亮不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话,那这就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而只是与一般政治家无疑了。
  诸葛亮未出山前,自比於管仲、乐毅,可是,在后人看来,诸葛亮便就是诸葛亮,他与管仲一样,成为了名臣的化身。
  文至最后,该如何评价他呢?有这样一则故事:
  恒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评价吧。
  沉睡的天空 公元2006年11月28日 祭诸葛武侯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魏延
(更新时间:2007…5…7 16:55:00  本章字数:5327)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五章 魏延
  (演义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诸葛亮死后,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 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在回军途中,率部与杨仪所统领的蜀汉军余部发生冲突,魏延败走,在回汉中途中被杀。
  这件事对于演义来说影响颇大,假如没有这件事,魏延在演义中的待遇肯定大不一样,但是正因为发生了此事,魏延在演义中就变成了长有反骨,屡屡与诸葛亮作对的人物,甚至还安排了他踩灭了诸葛亮的长命灯。演义之所以这样安排,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解释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的事,演义中对这些事都会安排一些前因。比如说到刘封为什么不救关羽,就在前面安排了关羽对刘备说不应该收刘封为养子这一个情节,可怜关羽也真是冤枉,明明就没说过这样的话,却被演义安排了这一情节。魏延与诸葛亮也是,其实在演义总有许多矛盾的事,比如魏延就是这样,演义本安排那些反骨等情节就是为了想解释日后魏延被杀一事,但是写的多了,反而让人觉得魏延是受害者,想想也是,别人投奔刘备好好的,魏延就被说成有反骨的,立功甚多,但是诸葛亮还几次想一起把他解决了。这反而让人对魏延这个人产生同情。
  就是因为演义的一大缺陷,演义很多情节都是和历史一致的,但是又捏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设计的不好,两者就很容易出现冲突。
  那实际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如何呢?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怎么样的呢?
  说起来魏延本是刘备的部曲,早年跟随刘备左右,根本也不可能先跑到襄阳去给刘备开门,又去长沙和黄忠做同僚,还杀了韩玄。(对了,韩玄也是受牵连的,实际上刘备一到韩玄就马上投降了,根本就被抵抗。)最后被诸葛亮说有反骨自然也是杜撰出来的。魏延和诸葛亮在早期的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交集,魏延早期多跟随刘备,攻打益州汉中,并在刘备进为汉中王后,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并在群臣大会上说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样的豪言。此时的诸葛亮大都在后方处理政务与后勤,并不直接统领魏延。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辅政,南征结束,决定北伐后,诸葛亮到汉中,才开始直接指挥魏延。应该说,诸葛亮对魏延还是不错的,虽然驳回了魏延子午谷出兵的计划,也并不使其分路进军,但是多以其为先锋前部,其位在北伐诸军中,仅次于诸葛亮。而且虽然他常抱怨诸葛亮不给他自领大军,又与杨仪屡屡发生冲突,诸葛亮也只是“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杨仪传》)
  说起来,这里肯定要说到杨仪,杨仪与魏延两个人是诸葛亮北伐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两人,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但是两者冲突甚是激烈,可说是水火不容。《三国志费祎传》中就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这两位的关系也实在太过恶劣,说起来这两位实际上都是刘备特别提拔上来的旧臣,魏延自不须说,当初由牙门将军一举挤掉大热门张飞成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说是刘备特别看重。杨仪虽然没有这么大的场面,但是当初他由曹魏投奔而到关羽处,(历史上的魏延倒不是背叛过来的,而杨仪在历史上到象演义中的魏延。)关羽遣他到刘备,刘备与之交谈后也是大悦任其为左将军兵曹掾,汉中王时为尚书,待遇也不低。两者在刘备时代都得到提拔,在诸葛亮手下也得到重用,可是却水火不容。
  不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真可算是放纵,魏延都举刃拟仪了,虽然说魏延性矜高,可这样对待与自己差不多级别的重臣,这也太夸张了些。魏延这样诸葛亮也没见太过惩罚,只是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而已,此外叫费祎在其中周旋。怎么看诸葛亮对魏延都是颇为宠信,一点也看不出演义中那种一见面就要砍魏延头的那种姿态来。
  在刘备时代这两人被刘备提拔上来,又是小字辈,自然还闹不起来,在诸葛亮时代,两人已经是重臣,虽然闹的不可开交,但是有诸葛亮的约束,也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在诸葛亮死后,两者的恩怨就爆发,造成了一件大事。
  我们先从诸葛亮死说起,诸葛亮死后按演义来说留下两大遗嘱,一个是政治遗嘱,交代接班人的,这个遗嘱在《三国志李福传》的裴松之注中有记载,其引《益部耆旧杂记》:“诸葛亮於武功病笃,后主遣福省侍,遂因谘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卻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
  《益部耆旧杂记》其书也是为陈寿所作,虽然这其中记载颇为戏剧性,但是大致内容基本可信,因为在三国志中已经几次提到诸葛亮密表后主或者密指蒋琬继承其位,而且蒋琬当时也是做着与当年诸葛亮同样的位置,在后方足食足兵,他的接任基本上没有问题,至于费祎或许有后人附会的可能,但是这个遗嘱的基本意思与诸葛亮的想法大致吻合。
  但是另一个遗嘱就问题多多,另一个是军事上的遗嘱,演义中说要姜维提防阴平,什么锦囊妙计杀魏延,都不可信。诸葛亮又不是神,能料知几十年后邓艾的举动,杀魏延一事更是无中生有。实际上历史上记载的遗嘱主要是退兵一事:这主要记载于《三国志魏延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前者或可相信,魏延当时为先锋,离大营十里,一旦退兵,其做断后乃是常事,但是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点也未必太诡异了。如此一来,岂不是将魏延陷于孤军之境地,不说魏延有被迫投降曹魏的可能性,就算魏延被围,以司马懿之能还猜不出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吗?那时大军也危矣。
  而且假如真是如此安排,应该在诸葛亮在世前便以诸葛亮之令通知魏延,若他真的不从命,再行安排,结果此事却是要等到诸葛亮死后再由杨仪遣费祎通知,这其中问题实在很大,很有可能其后者“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条根本就是杨仪为了解决魏延真的不从命之后,而加出来的遗嘱。
  当然,也可能诸葛亮知道魏延的性格与杨仪的矛盾,所以下了这条遗命,但是我们在其中也没有看到下令诛杀魏延的痕迹。
  而且,最诧异的还是之后发生的故事。
  魏延真的不从命,表示要率军继续北伐,而杨仪则令其余各部退兵。然后呢?魏延大怒之下,率部先行南归,还居然真被他赶到了前面,并把经过地方的阁道都烧毁了。
  对于此事,我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魏延赶到了前面倒也不希奇,大部队总是比较难走,何况还要带着诸葛亮灵柩。令我感到诡异的是,魏延作为前锋,突然拔营这样的举动,还有杨仪所部的行动,难道就没让魏军有所发现?司马懿就这样让他们回去了?或者真的被诸葛亮之前的退兵诱敌吓到了,所以把魏延部的突然失踪当成诡计?
  不过这毕竟是曹魏那边的事,司马懿来此本就是为了防御,若见了蜀汉退兵也不追赶虽然太过于小心,这也有可能。
  但是,魏延的举动实在太奇怪了,这也是这次事件中最令人不解的一点,杨仪率军回师,魏延为何要赶在其前面?为何要将阁道烧毁?为何要举兵攻打杨仪?这种举动太古怪了些。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魏延不是想投奔曹魏,尽管烧毁阁道,又在前方拦路,但是从杨仪军的表现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真要投奔曹魏也是直接投到司马懿那边,告知此间的情况带路攻打蜀汉更为方便稳妥,而从途中他上书朝廷,兵败又逃往汉中这点看,看不出他有叛逆的表现。尤其是以魏延在蜀汉的身份地位,诸葛亮之下无几人可及,去得曹魏之后,根本不会有类似的位置留了给他。
  那他这么做,是为了实现他统领大军继续北伐?所以烧毁阁道,让大军不得后退?若说是当时费祎前去转达杨仪意思的时候或许还可能,但是现在已经绝无可能,大军已经回师,经营多年的营垒基地都已经放弃,何况后方运粮之事,以如今之局面,很难做到。实际上即便是当时费祎前去之事,让魏延继续带兵北伐的可能性也不大,一军之帅亡故,无论这帅如何逝世,是否重要,大军都不得不退兵,尤其诸葛亮这般重要的人物,其亡故对于军心打击很大,而且即便魏延继续带兵下去,后方朝廷也会下令回军,魏延不可能不明白这点。
  而且,北伐嘛,此次不能继续,下次再来便是,以魏延当时之身份来说,代替诸葛亮的位置可能性很大,即便不是全部,军务之上,当时他已经是资历最老,官位最高的将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