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79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79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噬纤降亩虼缶慌滤韭碚岩恢节榫突岢赡袢干ⅲ踔恋垢晗嘞颍运ε隆
  而钟会的害怕令他开始冒险,他不单没有放弃权力,反而加紧了谋反计划。
  其实到了此时,钟会的脑子已经有些紧张,害怕,甚至糊涂了,他说“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这前半句还有点道理,事成的话到了洛阳,节节胜利人心向归,说不定真让他得了天下,但是事不成还想到蜀汉做刘备是根本不可能的。钟会才到蜀中几日,成功就也罢了,失败的话钟会手下那些魏军自不会理会钟会,而蜀中的官民军队更不会理会钟会这个失败的外来者,钟会失败只有身死一途。
  或者钟会不是不明白,而纯粹是拿这个作为心理的安慰而已,或者是姜维给他灌了一大堆迷魂汤,让他相信自己在蜀汉之中人心所向了。
  于是他开始行动,在行动前他准备做最后一次努力,正好曹魏皇太后死,他借举丧名义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矫太后遗诏,说死去的太后要钟会起兵讨伐司马昭,这点那些将领自然不会相信,而钟会也料到了这点,将这些人软禁在屋中,此时姜维再度提出了杀光这些将领的建议,钟会犹豫再三,没有做决定。
  钟会确实足智多谋,但是决断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比不上姜维邓艾,而决定谋反之后,心志犹豫不定,做出了许多失策的举动,其中放过监军卫瓘就是他失败的第二大原因。
  卫瓘为监军,钟会要谋反,先要过其这一关,于是开始在得到收押邓艾之命令后,钟会遣卫瓘前往,自然,这本也是该监军所做,但是钟会心中希望的就是邓艾杀了卫瓘,再钟会剿灭邓艾,没想到结局却不如钟会所料,卫瓘不单成功收押邓艾,而且邓艾钟会姜维实际上最终都死在卫瓘手中。
  钟会谋反后,钟会逼卫瓘站在自己一边,并试图监禁之,卫瓘假装生病,使钟会放松了警惕,而卫瓘乘机外出召集魏军,魏军此时已盛传钟会姜维要杀尽魏军的消息,而此时钟会才下了决心,但是此时已经来不及了,最终魏兵攻入,姜维和钟会被杀。
  事件尚未结束,成都大乱后,邓艾部下追上邓艾的囚车,准备将之迎回成都,而卫瓘派遣与邓艾有仇怨的田续前往,杀邓艾父子。(尽管卫瓘杀邓艾颇有担心其报复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邓艾当时还是获罪之身,其部下私自劫车,又不去洛阳,回转成都,一旦邓艾到了成都,局势会怎么发展确实令人担忧。)
  昔日二桃杀三士,今日为了蜀汉这个已经落下的桃子,天下三大名将却接连死亡,仿佛是蜀汉灭亡的殉葬品一样,这是公元264年的事。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曹魏而代之,国号晋,此时当年的三国只剩下东吴了。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旧版 第一回
(更新时间:2007…3…28 14:10:00  本章字数:1419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1)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2)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3)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4)中涓自此愈横。
  1:(大凡历史演义,这开头都要从很远很远的早时开始,这演义小说大都源自早期说书,说书人说书,这几千年历史嘛,不随口说说怎么过的去,其实也是随便带点引子,你想这引子引子,为什么叫引子呢,其实也就是吸引这听众来,而且这开头几句,听众不会太多,那多说几句,等着这听众多了,再到高潮才好。自然那高潮时是大喝一声还是拍一响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三国自东周说起,那还算是晚的,有些演义可是从夏商甚至盘古开天自下而说,这三国还好,就算上这夏商也不过多加两句,夏桀无道,成汤代之,商纣暴虐,武王伐之。假如再想多说几句,也不过加上周公,孔圣人,春秋五霸就可以了。但是假如这说的朝代是明朝清朝即便是隋唐,那要说的也够多了,不过不急,假如是这样,那前面的几个朝代就一笔带过,就着重说那后几个朝代,与正文有关系的就可以了。)
  2:(要说这三国演义,也不是很属实,你看这开头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你可要注意了,这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到了献帝这代,天下大乱分为三国,还有一种是献帝退位,天下三分,自然其实要说这三国,确实是按后一种才对。问题是,这真要如此说,那三国实际上要到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这才真正形成,可这时都到八十回了,全文才一百二十回,即便按刘备得蜀,天下三分的格局形成来算,也是六十回之后的事了,那前面一大半都在说什么呢?所以这三国演义其实说的是汉末加三国的故事才对。也有把刘备死前称为前三国,刘备死后到诸葛亮死这段称为中三国,诸葛亮死到结束为后三国的说法。那主要是按小说的结构分,这三段的主角不同而定了。其实,象我们这种读者,看的过瘾就好,谁还理这三国是不是真的属实呢?从这样看,“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就是前一种说法,传至献帝这代,天下大乱,不久分为三国,只是这不久也长了些,公元189献帝即位,公元220年退位,刘备公元221年即位,次年孙权称帝,三国正式形成,整整三十余年,刚出生的婴儿都已达而立了。)
  3:(说到这宦官当权,这大家就不免想到汉唐明这三个宦官猖獗的朝代,只是大家可说汉的时候,可千万带上了“东”或“后”这个字,不然对刘邦建立的西汉未免太不公平了。这西汉的宦官可是难以兴风作浪的。西汉和东汉虽然都说是汉朝,但是其实很多制度并不相同,如西汉丞相在武帝之前还是真正掌握实权的,而东汉的丞相基本上就是个幌子,尚书令掌握实权,只有到了董卓曹操时,再重新拥有了实权,那时又大的过分了,而且西汉自高祖起,便刻意打压地方势力和豪强,皇权独大,所以等到灭了王莽,大家想选皇帝时,还是要选姓刘的。可是东汉却不同,自光武帝起对下便宽容之极,所以世家大族积累多年后实力雄厚至极,已经可以隐隐取汉而代之了,黄巾之乱便是最大的导火线,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巨变,最后导致汉朝的终结,也没有发生东汉那样的再兴,须知,那时的汉室宗亲已经不值钱了。
  再说说这宦官得权,其实这宦官得权也并非易事,虽然说是皇帝身边的人,深知皇帝脾性,但是假如皇帝对你不感冒,如武帝那般杀丞相无数,甚至连太子生母都要杀的人,又岂会理会你这小宦官,或者皇帝人不错,可是说不定他潜心理政,身边大臣云集,不容你这内务奴仆有干政的机会,你又如何得权。即便皇帝喜欢你,也懒于政事,让你得掌大权,成了一个“九千岁”,那又如何?老皇帝一死,新皇帝登基,你得到的权力完全成空,如明朝那些太监,即是如此。那怎么才能使得权位长久呢?这历代宦官得权,做的最狠的便是那唐朝,东汉与明,这宦官再盛,只要皇帝开口,还是要人头落地,可这唐朝,后期连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究其原因,还是唐朝宦官掌握着神策军这一中央禁军的缘故。象明朝宦官气焰不可谓之不盛,但是也只是掌握着东厂这一特务机关而已,而且这掌握力度还有限,等皇帝一翻脸,也只有乖乖投降的份。至于这东汉宦官得权,我们还是来自己看看。
  汉朝终其一朝,最大的问题到不是宦官,而是外戚,自汉高祖刘邦那时就有吕后一族专权,虽然靠着周勃等一干大臣夺回了权力,但是到了成帝之后,这权力还是到了外戚手中,最终被王莽夺了天下。东汉也没吸取多大的教训,到了汉和帝的时候,外戚一族再度掌握了实权。至于这外戚夺权的原因嘛,说起来也挺简单,老皇帝死后,继任的皇帝年纪太小,只好太后主政,(中国自古忠孝两字并重,父亲老皇帝死了,这母亲太后就能当半边家,假如这太后喜欢弄权又有点手腕,那拥有就不是难事了,这事即便在辅政制度相对成熟的唐宋明清也没有彻底解决,这大臣再怎么也是外姓,难不成你还要皇帝杀了太后不成?汉武帝这要不是杀了太子生母,只怕那也没霍光的辅政了。)而太后这平时在宫里,不认识几个大臣,左看一个不顺眼,右看一个象奸臣,只好找自己信得过的娘家人来帮忙,那自然是外戚掌权。这要说也是上任皇帝死的太早惹的祸。至于这皇帝养尊处优为什么还这么早就翘辫子,这内容比较复杂,后面要说到司马家夺权,会随便说到一下。
  再说这东汉皇帝,自汉和帝开始就是小小年纪就登基,而且这些小皇帝不见得比平常人早熟许多,结果这实权就到了外戚手里,这外戚为了把握朝政,甚至不惜杀害不听话的皇帝,再拥立年幼的小皇帝登基,这样就可以再度把握朝政。不过这总不能一直杀皇帝吧,虽然说这些外戚可能天天巴望这皇帝是个短命鬼,可世间这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这长大就想要回自己的权力,这左看右看,朝中文武大臣不是外戚的亲信,便是同党,或者是两不相帮的,手里没人啊。等等,也不是没人,完人是没,不是这残缺的人到是有很多,而且天天和自己在一起,那亲密的可以穿一条裤子了。不用说,这便是宦官了。于是借着与外戚斗争的需要,宦官再度走上了历史舞台。)
  4:(窦武、陈蕃此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窦武是外戚,陈蕃是名士,两人都对宦官深恶痛绝,但是其做事确不如宦官果断,与皇帝的关系也不密切,甚至连窦太后,窦武的亲生女儿也不能劝说其株灭宦官,终被宦官所害,这之后何进又重演了一次,只是那次宦官也没能好过。)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5)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6)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
  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这天下自然灾害本是天理,不过这在古代就是预兆了,“天人感应”嘛,这灾害就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后世宋朝王安石变法就是倒在这上天灾害之上。所以这大臣除了这会处理政事外,最好还研究点天文学,占星术什么的,最好还会圆梦,那就更吃香了,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借上天的意思表达出来,反正是上天说的,我只是转达,你听了最好,不听也没我的事。而且东汉在古代各朝中,也是属于比较迷信的朝代。所以你看这宦官要害蔡邕也不能说这蔡邕借上天灾害诬陷我们,只能找其他原由找他麻烦。当然,要是遇到不讲理的主,如孙策,说你这妖言惑众,要砍你的头,也自认倒霉吧。)
  (蔡邕上疏是他的本职工作,他本就是文学大家,这奏章写的想必引经据典,很有阅读价值,不然也不会使汉灵帝看罢叹息了,不过这叹息归叹息,内廷的宦官毕竟是服侍多年的,有感情,真要他驱逐宦官,他也难以做到,而且蔡邕这奏章只怕不单写了宦官,还写后宫干政,那可牵扯到家务事,就更难处理了。这人之常情嘛,所以这皇帝不是一般人做的,汉灵帝倒霉就倒霉在他不是做皇帝的料。)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7)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8)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