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38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38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父皇不再对自己吹胡子瞪眼,李祐十分满意,寻思着要好好犒赏权万纪老兄的辛苦周旋。可是在看了他带回来的敕书后,李祐立马又改变了心意。

原来,这份敕书的内容和之前下发的公文并无二致,都是责怪李祐不成器,命令他听从规劝,尽快改邪归正是正经。

联想到权万纪刚刚还在自己面前得意洋洋地吹嘘皇帝对自己的赏赐,李祐很快便下了结论:孤王被姓权的给出卖了!这老小子肯定是在父皇面前告了我的黑状,夸大自己的功劳,所以现在他领赏我挨骂。好你个混账东西!

话说权万纪回到齐州之后,因为先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工作热情进一步高涨,决心一定要对齐王负责到底。

应该说,在意识和责任心方面,权万纪堪当公务员的楷模。可若要说工作方法和技巧,那可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且看他的新举措:限制齐王的活动范围,从今往后,只能在城内活动,不得出城;将王府内所有的猎鹰和猎犬一律放生,饲养机构解散;原陪伴齐王骑马打猎的古惑仔全部赶出王府,永不录用!

须知大棒做法须配有胡萝卜方能显效。一味地打压和限制只会将事情逼向它的对立面。

很快,李祐和那些切身利益受到重创的人就联合了起来,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权万纪。他们出气的方法只有一种:杀了他!

但权万纪毕竟是朝廷的正式官员,又没有什么罪行,青天白日公开杀人肯定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暗杀。

既然是暗杀,一来需要精心的筹划,二来就是要严格保密,而这些显然都不是古惑仔们的强项。混迹官场多年的权万纪很快便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把为首的几个混混抓进了牢房,随即将此事报告给了朝廷。

刑部尚书刘德威奉命前来调查此事,并传达了李世民的指示:召李祐、权万纪等入朝,当庭对质,定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权万纪接到指示后便启程了,可是心中有鬼的李祐却迟迟不敢进京。长期受古惑仔影响的他居然作出了一个更加短视的决定:派燕弘信的哥哥燕弘亮率人追上了权万纪一行,全部杀光。

这就算是缴了投名状了。古惑仔们趁机劝说李祐据齐州起兵,可成“大事”。头脑简单又容易发热的李祐在众人的劝说和吹捧下不禁心神荡漾,仿佛见到了自己君临天下的盛况。于是他整修城墙,加强战备,征调齐州城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入伍,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接着打开官仓,重赏全体官兵,并设立“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官职,壮大自己的政治队伍。大大小小的混混们闻讯,集体狂欢,纷纷前往投靠。匆忙之间无人考证官职序列,就随便起名,如“拓东王”、“拓西王”之类,就差托塔李天王了。齐州城内群王四起,一时间搞得是乌烟瘴气。

头脑发热者虽有不少,但大多数人对于当前的形势还是看得非常清醒的。他们知道,古惑仔上街砍人还可以,但若想造反玩政治还不是那块料。所以尽管李祐下了只进不出的禁令,仍有不少军民趁夜逃出齐州,投奔朝廷。

再看长安城内。儿子造反,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无论是谁,胆敢破坏他所制定的游戏规则,都必须予以严惩。

很快,兵部尚书李世眅奉旨出兵平乱,还在齐州附近的刑部尚书刘德威则就近集结兵力,协助李世眅,共同讨伐李祐。

这边大军已经上路,那边李祐却在忙着整天吃喝玩乐。只是李祐的轻松不是因为他不曾考虑过如何守城的问题,而是他心中有“底”。

这个“底”来自燕弘亮。

原来,在控制了齐州城后,李祐和古惑仔们曾经就如何应对政府军的进攻问题展开过讨论。当时燕弘亮豪气冲天,大手一挥:“齐王放心!官军若来,燕某右手拿酒杯,左手挥刀,便能把那群无用之辈打得个落花流水!”

哎,遥想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先斩再喝,没说过能边喝酒边杀人的。这燕弘亮也是江湖上混久了,好吹牛成了习惯,而李祐对这种大话居然还“闻之甚乐”,把吹出来的牛皮当成了依靠,那就不能不说是他自己判断能力的问题了。

只是吹出来的牛皮容易破得很。齐州附近的其他州县压根儿就不理会李祐发布的各项命令,反而调集军队向齐州进发。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形势,燕弘亮倒是一直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拿着鸡腿之类的食物而不是刀——他也只会吃喝玩乐说大话而已。看样子“大事”是成不了了,不如先吃饱喝足再说。

被视作靠山的燕弘亮天天喝酒吃肉,一个有用的主意都没有,李祐心里越来越没底,但也只能唉声叹气,挨一天是一天。

终于,手下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不如趁官兵未至,先掳掠城中百姓落草为寇,当山大王去!这样或许还能保住一命。

然而李祐的性格便是优柔寡断,虽然政府军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留给自己的反应时间越来越少,但他除了叹气和流泪,根本无法做出果断的抉择。

眼瞅着李祐末日将近,他的一些手下决定联合起来,生擒李祐献给朝廷,以求自保。

贞观十七年三月,密谋者在兵曹杜行敏的率领下包围了王府,睡梦中的李祐等人被惊醒。知道情势不好,李祐和同样住在府中的燕弘亮等人立刻全副武装躲进了卧室。

此时外面包围的兵力超过一千,而李祐卧室内仅有五人。

超过200:1的比例,胜负可想而知。如果大家一拥而上,相信破门而入不是难事,只是刀枪不长眼睛,保不齐会伤着李祐。这小子再混球,毕竟也是皇帝的亲生儿子,还是把活人送去长安比较稳妥。可这人估计也瞅准了这一点,死不投降,也不肯出来,这倒难办了。

杜行敏急得在门口打转——他不是怕抓不到李祐,凭着这一千多号人,连续包围不是问题。他怕的是时间一长,更高级别的长官到来,活捉李祐的大功劳可就要落入他人之手,如同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转了一个上午,倒还真让他憋出了一个主意。他一面让人在房子四周堆积木柴,一面向屋内的李祐喊话:“大王如今已成国贼,若不早降,马上就要葬身火海啦!”

生死关头,李祐再一次体现出了虽然无能,却很讲义气的特点:“我愿开门,只是希望能够确保燕弘亮兄弟的安全!”

杜行敏立刻大声答道:“我保他们不死!”

此时的李祐转过头来,冷冷地看着缩在自己身后的燕弘亮:“你原来不是说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刀就能打败官兵吗?现在怎么还要我来为你求情?”

面红耳赤的燕弘亮根本无言以对,唯有把身体缩的更紧,避开李祐正视的目光。

中午时分,紧闭的房门终于打开了,李祐出现在了门口,后面紧跟的是已经放弃抵抗的燕弘亮等人。

在包围者们看来,此时的李祐根本就不是个人,而是一堆光灿灿的金银财宝和大大的官印,他们争先恐后地拥了上去,把李祐捆了个结结实实。其他没插上手的便把怨气发到了燕弘亮等人的身上:燕弘亮被活活挖出了眼珠,惨叫着在痛苦中死去;剩下的人几乎都被当场打断了双腿,然后拖出去正法。

至此,齐州之乱平息。

在齐州享受了游街示众待遇的李祐很快被送到了长安。由于罪证确凿,当事人自己也供认不讳,李祐反革命集团谋反一案很快终结:李祐被赐死,剥夺皇族身份,贬为庶人,其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四十余人被判死刑。其余胁从人员不再追究。在齐州之乱中被杀的优秀公务员权万纪被追封为齐州都督、武都郡公;活捉李祐的杜行敏连升数级,从正七品的兵曹一跃成为巴州刺史,封南阳郡公。其余之人也分别按功劳大小升了官发了财。

李祐之死着实给了李世民一记沉重的打击,他突然发觉自己对这些个儿子实在是了解和关心的太少。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寄予厚望的长子不成器,宠爱的儿子争着抢着要当太子,不宠爱的儿子要造反。不知怎么,他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后,自己把建成、元吉的子女们一个个推出斩首的情景。那些孩童们十七年前的哭喊声似乎还在耳边萦绕,现在自己的孩子们又都是这个样子。唉!莫非冥冥中真有天意?

带着这样的疑惑,李世民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当他刚刚能够勉强从梦魇心结中挣脱出来的时候,一份奏章又一次几乎把他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四十章 自作孽,无可活

其实,这份东西与其说是奏章,倒不如说是告密信更为妥当。写这份奏章的人,叫纥干承基。此人因和李祐反革命集团过从甚密,被依法逮捕并被判处死刑。

事实上,像这种小喽啰,抓都抓了,那就该咋办咋办好了。

眼看自己就要被开刀问斩,求生欲望立刻占据了纥干承基的整个大脑。情急之下,他想起自己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身份:太子李承乾豢养的刺客。

承乾兄,不要怪做兄弟的不讲义气,我家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童,我可不能就这样走了啊!

话说回来了,要怪也只能怪你自己,谁让你做了这些事出来呢。

皇上,小人斗胆报告:太子李承乾谋反!

看了这份奏章后,李世民差点背过气去。幸好这么多年的大风大浪,早已将他锤炼的任何时候都能尽量保持一种比较清醒的状态。他迅速整理出了思路:组建皇家特别法庭审理此案。

这一法庭特别在哪里?且看组成人员: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蠫、兵部尚书李世眅、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简单说,就是整个国家最有权力、最有地位和最高司法机关的所有负责人(皇帝李世民本人除外,因涉及父子关系,主动申请回避)。

先出庭陈述的当然是最先披露这一事件的纥干承基,庭审记录如下:

问:你是何人,与太子是何关系?

答:小人名纥干承基,是太子雇佣的杀手。

问:太子雇你,欲杀何人 ?'…'

答:太子宫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还有后来担任左庶子的张玄素,另外还有……

问:还有何人 ?'…'

答:还有……还有魏王李泰!

问:为何要杀这三位大人,还有魏王?

答:具体情况小的不知。只知道太子总是在骂于、孔等三位先生,说他们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向皇上报告,皇上就不断的来查问太子。至于魏王,太子好像提过他想抢夺太子之位……可是这些都是听太子说的,小人可什么都不知道啊!

问:那你可曾对他们动手?

答:厄,这个……

问:从实招来!

答:啊……是!启禀各位大人,那三位先生倒是下过手,但小人们也颇知国法,杀人要偿命,所以只是打了他们一顿,算作教训。魏王那边,小人们怎敢下手?况且魏王每次出现都有卫队护送,根本没法接近。

问:其他还有什么事情?

答:确实没有了。小人只是混口饭吃,让打便打,让骂便骂。杀人放火不敢做,虽有太子的吩咐,也不过是胡乱答应,实不敢真正去杀人啊!

问:好。就算你说的是实话,那也没有提到太子要谋反啊?!

答:小人糊涂,被几位大人的天威所慑,光顾着回答问题,忘了说正事了。小人日夜在太子身边伺候,看到侯君集侯大人经常来见太子,还说什么为殿下所用,还有什么杨勇之类的话,小人也听不怎么明白……

听到这里,长孙无忌等人不禁面面相觑起来。侯君集平定高昌,立下大功后,带头私取奇珍异宝和美女,部下也有样学样,大肆抢掠。侯君集自己为将不正,无法制止手下的胡作非为,回到长安后被监察官员弹劾,下了大狱。后来唐太宗对他将功折罪,不赏不罚,官复原职。

但侯君集一直认为自己功大于过,皇上对自己的处罚不公,因此心怀怨恨。

这些情况,官员们都知道,可谁也不曾想到,侯君集竟会和太子勾结在一起,图谋不轨。

此等重要情况,应立即上报皇上定夺。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失落地跌坐在龙椅上,两眼无神地望着前方,只吐出了简单的三个字:“知道了。”

一向稳重老道的房玄龄认为此事需谨慎处理,于是他迈出队列,奏报道:“陛下,纥干承基狂徒之言不可全信。侯大人之事还需细细查问。”

李世民对此倒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缓缓地告诉大家:“其实,侯君集的事,朕早就知道了。当初,我派张亮出任洛洲都督,路上偶遇侯君集。侯君集以为张亮在京为官多年,外放做个都督,必是受人排挤,定然和他一样心存不满,于是便煽动他,胡说什么活不下去了,不如一起造反之类的话。张亮立刻就报告给了朕。当时朕以为这不过是几句气话,过一阵就过去了。现在看来,还真是小处见大啊!”

这回,只怕牵连到的人就多了——相信这会是当时所有人的想法。

很快李承乾的侍从们被带来讯问。结果很快出来了。

侯君集私下里确实经常通过做东宫千牛的女婿贺兰楚石牵线与太子见面。这一点贺兰楚石主动承认了。通过他,特别法庭的官员们得知了两人对话的详细内容。

侯君集积极游说太子发动政变,并拍胸口表示绝对支持,还告诫李承乾,现在的情况就像当年隋朝杨广夺取哥哥杨勇的太子之位一样,李承乾处于危险之中,对李泰一定要小心戒备。

侍卫们还供认,李承乾经常穿着突厥衣服,用突厥语发号施令,以狼头为旗帜,亲自杀羊割肉;他还经常住在帐篷里,梳突厥式的辫子,打扮如同突厥可汗一般。此外他还经常装死,让大家用突厥的风俗来为自己举办“葬礼”。

另外,李承乾常和自己的叔叔——汉王李元昌一起打猎游玩,交情很深。李元昌虽然比李承乾长了一辈,但所作所为却相差无几,为此也没少受李世民的训斥。两人共同语言很多,都有发动政变的心思,李元昌甚至还向李承乾提出:自己看中了李世民身边的一位美女,希望李承乾成功以后把她赏赐给自己。

随着审讯的不断深入,被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