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78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78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等小人的叫嚣,武曌自然不会理会。不料霍献可为达目的还真舍得下血本,居然真的一头撞在了金殿的台阶上,当场血流满面。

可惜武曌依然不为所动,只是命人把他架了出去,给他疗伤。此后,霍献可仁兄头上便一直系着那条包扎伤口的绿色缎带,即使戴着官帽,也一定要露出一截来以示忠心。

面对武承嗣和来俊臣的跋扈横行,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也有一些正义之士勇敢地站了出来。

之前“意外”打死王庆之的李昭德便是其中之一。

李昭德明白,武承嗣既无本事,又无品行,唯一仗恃的便是出身。所以他决定直接从源头上来对付武承嗣。你不是经常找你姑姑打小报告么?那我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在一次私下里的汇报工作中,李昭德直截了当地提醒武曌:“魏王权力太大,要小心了。”

对此武曌很有些不以为然:“魏王是朕的亲侄儿,朕把他当作心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李昭德笑了:“侄儿和姑妈的关系,可以与父子之情相比么?儿子尚且有杀父篡位的,何况侄儿?如今魏王爵封亲王,官拜宰相,手中的权力比起天子来也相差无几。臣实在是为陛下担心!”

听着他的描述,武曌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许久才缓缓说道:“朕还真的没有考虑过这些”。

为避免李昭德一语成谶,武曌当即着手削弱武承嗣等人的势力。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原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的魏王武承嗣被授予“特进”的头衔,名为提升,实则被剥夺了各方面的实际权力;原任纳言的武攸宁也被降级为冬官尚书。

除了武承嗣,李昭德还很看不惯那些靠进献“祥瑞”而上位的家伙,一有机会便当面予以揭穿。

有人在洛水河中捡到一块白底红纹的石头,便当个宝一样前来进献。负责鉴宝的官员没瞧出什么名堂,便让他解释一下。

结果这位老兄一脸猥琐地媚笑说:“这块石头有赤心。”

李昭德当时也在场,他大喝一声,说:“胡说八道!这块石头有赤心,难道其他石头都要谋反?!”

在场官员顿时都大笑了出来,这位倒霉的老兄也只好狼狈地走了出去。

还有一个叫胡庆的家伙,他连个有红色纹路的白石头也没找到,就搞了个山寨版的“祥瑞”——用红漆在乌龟壳上写了“天子万万年”五个大字,并来到了神都碰运气。

运气没碰到,倒是碰到了李昭德。

李昭德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玩意,于是下令用刀把漆刮掉,并以欺诈罪把胡庆关了起来,交由司法部门处理。

这时候运气总算是照顾了他一下。得知此事后武曌觉得处罚这种糊涂蛋意义不大,况且对方也无恶意,便下令将他放了。

☆☆;

☆‘‘☆;

☆‘‘☆;

☆‘‘☆;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十三章 太子爷两过鬼门关

皇嗣武旦,因为做人低调,循规蹈矩,加上朝中大臣的极力维护,令武承嗣和来俊臣有所顾忌,因此并未直接受到冲击。

之前咱们说过李贤仪表堂堂,亲兄弟武旦想必同样不差,而且他举止端庄,寡言少语,平时里深居简出,这些都给他高贵的气质外又笼罩了层特别的神秘感。

可惜,男人太有魅力也不是好事。连说话都不敢高声吭气的武旦就因为一次桃花运险些倒了大霉。

武曌掌权后,身边一些宫女的势力开始变大。

韦团儿便是其中之一。

韦团儿的职务是“户婢”,简单地说就是看门的宫女,一个打杂的下人。俗话说宰相家的丫鬟也是七品官,韦团儿的地位也绝非普通人可比。也不知是天生胆大还是在武曌身边久了,她各方面都向女皇看齐。夺权登基估计还不敢,但是男人么,呵呵,她还没有得不到的。

这次,她看中的对象是武旦。

武旦尽管平日里活动不多,但每天给母亲请安还是要的。身为户婢的韦团儿自然便少不了与武旦接触(这才是真正的职务之便吧)。

要说韦团儿真心喜欢武旦我看未必,估计还是以猎奇外加尝新鲜的心理居多。不管怎么说,以后只要与武旦碰面,韦团儿就会抓住一切机会挑逗他,甚至在不当值的时候也会自个跑到东宫去。总之一句话:我是愿意的,你懂的!

面对韦团儿充满情欲的热辣眼神,武旦没有像毛头小子一样脸红心跳双手不听使唤,相反他只是一如既往的沉默。

有人说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其实那只是表面。男人的确容易从下半身被挑逗,但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大脑。我相信,面对主动送上门来的韦团儿,武旦不可能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但他脑中始终有根弦是绷紧着的——这可是母亲身边得宠的宫女,不是那种可以随便支使的普通女子,危险系数极高。自己虽说是皇嗣,实际幸福指数还远不如一个普通的七品县令。倘若贪图一时的快活而导致日后的灾祸,那实在是大大地划不来。

而在韦团儿的眼中,武旦就是一潭死水,即使自己全身心扑入,却连个波纹也没能泛起。

作为女人,韦团儿的失望可以想象。沮丧让她点起了熊熊的复仇之火:我长得不美吗?身材不好吗?老娘找你是你的福气,你凭什么看不上我?我什么样子都让你看见了,传出去让我以后还怎么做人 ?'…'!

不行!我要报复!

她的报复招数不是跑去找别的男人然后让武旦“碰巧”看到,而是直接向武曌告密。不知道是不是心中终究还是挂念着武旦,抑或是知道轻易动不得,她没有直接说武旦的不好,而是声称武旦的正妻刘氏和德妃窦氏对武曌心怀怨恨,暗中施妖法诅咒武曌。

对于所有帝王而言,跳大神、扶乩或是请高士作法之类的行为都是属于限制性行政许可的范畴,有且仅有皇帝本人才可以涉及此类活动。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刘妃和窦妃前往嘉豫殿给武曌拜年,之后便再也没有出来。

据说二人被杀后,尸体便埋在了宫中,但“莫知所在”。窦妃之子李隆基登基后曾下令掘地三尺,也没能找到母亲的遗骨。

两位夫人在一天内同时被冤杀,武旦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主谋是韦团儿,但命令却是出自武曌。为了保全自己以待来日,武旦仍然表现得和往常无异。

仅仅在母亲面前“正常”是不行的,武旦还下令东宫除不得再提及两位夫人外,继续该干嘛干嘛。

这种“正常”根本就是反常!

但这又如何,总不能说没有怨言也有罪吧?

刘氏和窦氏被处死后,韦团儿并没有收手,复仇的怒火已经蒙蔽了她的双眼。而武旦便是她的下一个目标。

宫女想谋害太子,听起来实在有些骇人听闻,即使有女皇的宠信,但也未免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宫女;而她谋害的对象,却是被众多大臣视为正统接班人的太子。

可她还是一意孤行,这便犯了众怒。

某知情人向武曌举报了韦团儿。

武曌勃然大怒。她这一生,从来都是在算计别人,现在居然被一个区区宫女拿来当枪使,简直是对她极大的侮辱!

韦团儿被处死了。

但武旦所面临的形势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继续恶化。

尚方监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因为私下拜见了武旦,被腰斩于市。

从此,武旦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两位夫人死于非命的前一天,万象神宫内举行了皇家祭祀。

祭祀每年都要举行,但这次献祭者的位次却非常微妙:第一个献祭的当然是武曌,但第二位却不是皇嗣武旦,而是魏王武承嗣!而第三位献祭的依然不是武旦,而是梁王武三思。

作为皇嗣的武旦,只能和朝臣们一起站在堂下跑龙套。祭台旁武承嗣和武三思洋洋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而堂下的武旦也是谦恭、温顺一如往常。

显然武曌的心理天平已经在向武承嗣倾斜,武旦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重新燃起希望的武承嗣决心一鼓作气。

在他的授意下,来俊臣再次开足马力,目标直指武旦!

裴匪躬和范云仙被杀后,有人举报武旦有“异谋”。

皇嗣还能有什么“异谋”?无非是想提前登基罢了!

这一下正中武曌的死穴。

“劳苦功高”的来俊臣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虽然武承嗣和来俊臣打算“完全地、彻底地”解决问题,但武旦毕竟是天下公认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又是女皇的亲生儿子。如果不能一击即中,后果不堪设想。

但直接抓捕武旦暂时还不可行,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从他的身边人入手。

事实再次证明,武旦不但会装孙子,培训下属的功夫也是一流:几轮用刑下来,居然没有一个人肯“承认”武旦有“异谋”!

来俊臣很是沮丧,这简直是对自己酷吏名声的侮辱,于是他安排了更加严酷的刑罚。重刑之下,受审者俨然已经遍体鳞伤,气悬一线。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有些人,信念远比死亡重要。来俊臣的酷刑非但没有让他们屈服,反而让他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死神。

东宫的工匠安金藏便是如此。看着自己皮开肉绽的身体以及伤口处不断涌出又不断凝固的鲜血,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意志。趁审讯人员不备,他一把夺过了守卫的佩刀。

这一非常举动让主审来俊臣大惊失色,连忙向后躲避,手下也赶紧拔刀在手,审讯现场立刻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惊险局面。

然而他们都错了,安金藏并不想“暴力抗法”。他紧握佩刀,抬头用极其凄厉的眼神盯住来俊臣,厉声高呼:“来大人!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就把心挖出来让你瞧瞧!我这赤胆忠心之人决不会说谎,皇嗣绝无谋反之意!”

话音刚落,扑哧一声,安金藏将刀插进了自己的肚子,强忍着剧痛割开了肚皮,顿时五脏六腑伴随着大量鲜血全都流了出来,他因疼痛难支当即倒地不省人事。虽说是见惯了血腥场面,在场之人也难免掩面侧视,不忍再看。

好人命不该绝,这事很快传到了武曌的耳里。她当即下令将安金藏接进宫来抢救。太医们忙活了整整一夜才终于将安金藏从鬼门关外捞了回来。

得知安金藏脱离危险,武曌亲自前往探望。刚刚恢复意识的安金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满是伤痕的脸上唯有两行清泪,却还要挣扎着下床给武曌行礼。女皇面色显露出难得的温和,仿佛自言自语地轻声说道:“朕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连累你被害成这个样子……”

自打安金藏被接走后,来俊臣就一直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终于他等来了武曌的最新指示:立即停止一切审讯,撤销案卷,被捕人员全部释放!

武承嗣的心情也是一下子从谷峰跌倒了谷底。惊愕之余,他终于意识到对手武旦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可欺。

算你狠,咱们走着瞧!

武旦东宫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

而这一次交锋也成了武承嗣心中永远的痛。此后他再也没能折腾出再大的动静,以至于积郁成疾,最终一命呜呼。

而这又能怪谁呢?谁让你鲜廉寡耻、道德低下、才能平庸而又不走正途?武曌虽说是你的姑妈,但也识得你有几斤几两。退一步讲,就算女皇立了你,你又靠什么坐稳江山?

来俊臣虽然先后下手未果,但这并不代表酷吏一派的失势,因为武曌内心的不安始终存在,所以来俊臣的成功之道依然被很多人成功地效仿。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曌收到密报:流放岭南的政治犯密谋叛乱!

密报的可信度虽然不高,但武曌素来不会轻视此类事件。经过多方权衡,司刑评事(相当于助理审判员)万国俊被授予摄(代理)监察御史头衔,负责前往岭南道彻查此事。

万国俊虽然级别不高,但却不是平庸之辈,《罗织经》便是他和来俊臣共同的结晶。在万国俊看来,来俊臣的本事并不比自己强很多,却能呼风唤雨,不可一世,而自己空有一身好本领,无奈被埋没于众人之中,难免常常会有不得志的感觉。

第二十四章 武的全盛时代

万国俊觉得,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得让“上面”看到自己的能力;而要让自己得到重视,就得抓住机会制造“亮点”。此行去岭南道,便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大好机会。

而这个“亮点”,当然不是查清楚每个嫌疑人的真实想法,那样做出力不讨好,皇帝也不会满意。要想一鸣惊人,就得有非常之举。自古为官之道,就是讨好、迎合能够决定你命运的人。此外别无二法。

经过长途跋涉,万国俊到达了广州。岭南道的大小官员们对于这位特使都是小心招待,唯命是从,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扣上顶大帽子,落得个家破人亡。

在广州,万国俊召见了全体被处流刑的犯人。

听说中央的大官召见,犯人们还以为是苍天有眼,青天大老爷降世帮自己脱离苦海来了,万没想到来的不是什么青天,而是阎罗大王。

犯人们集中完毕后,万国俊没有训话,没有坐堂,没有出示相关文件,而是直接撂下一句话:“圣旨到,赐尔等全体自裁!”

这下可炸开了锅,被流放到这蛮荒之地,虽然衣食住行一塌糊涂,还要和蚊虫、毒蛇之类的动物死掐,但好歹命是保住了。现在不给任何说法,就让人死谁会甘心?一时间,悲哭呼号者有之,大声叫骂者有之,表情木然者有之,就是乖乖自杀者没有。

面对一团糟的局面,万国俊再次显示出了冷酷无情。他动用当地的差役和驻军,将犯人们分割为若干批次,分批驱赶到河边斩首,最多的一天杀了三百多人。河岸边的青草全部被染成了红色,衣衫破烂的无头尸体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奔腾而过的河水似乎也在为屈死者呜咽。

望着这一惨景,万国俊的脸上却挂了得意的微笑,仿佛这些人的鲜血已为自己冲平了前进的道路。

当然,杀人并不能解决问题,调查报告写得好坏才直接关系到前面的努力能否见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假造供词。供词中,所有人均承认谋反,罪有应得,万大人执法如山云云。

接着是万国俊的报告和建议,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