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104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04部分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西撤,历时3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华中方面军,编成上海派遣军、第10集团军,下辖近10个师的兵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和驻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总计兵力约70余个师,海军舰艇约40艘,空军飞机250架,投入战斗。广大官兵同仇敌汽,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这次会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上海工厂内迁,保存经济实力,以至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时间,松沪会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亦有其重要地位和影响。
淞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首都的门户,日本帝国主义早已虎视眈眈。中国无意把战争引向淞沪地区自伐肺腑,自损资源,以改变敌进攻方向,而是日本侵略者决意夺占上海。因此,在淞沪地区进行一战势必难免。在淞沪地区进行多大规模和多长时间的作战,要从中日双方的特点及中国长期抗战的全局利益考虑。在上海地区给敌以相当的反击和消耗,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后,逐次转移至第二、三防线,再从正面阻击,翼侧反击给敌以更大的消耗,在战略上是有利的。把70余万大军部署于敌掌握制主权、制海权的滨海城市,单靠拼消耗,拖时间,幻想求得国际干涉,解决中日战争,这是违背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不利坚持长期抗战的表现,是战略指导上的严重失误,因而给以后保卫首都南京的作战,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陈诚也认为:“这次战略受政治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第18页。'
三、南京失陷及日军大屠杀
日军侵占上海后,鉴于进攻发展顺利,中国首都南京也指日可待,侵华气焰更为嚣张。11月17日,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随后,设立了大本营与政府首脑的联席会议。
11月24日,日军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陆军参谋总长等在上奏作战计划中提出,利用在上海周围的胜利,不失时机地果敢追击,进攻南京。
此时,日军乘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撤退之机,以8个师的兵力,分三路水陆并进,进逼南京。日军上海派遣军第11、第13、第16师沿京沪铁路及其以北进击南京。第10集团军第114师沿宜兴、溧阳、溧水公路前进;另以第6、第18师沿宁国、芜湖公路进攻芜湖,以断中国军队沿江往西的退路,国崎支队从广德经郎溪、太平渡江,攻占浦口以截断中因军队后路。日军企图从东南北三面合围南京,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会上多数高级将领认为,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来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军队自上海撤退,战斗力受到削弱,短期内无法恢复,但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亦非上策,因而只能作象征性防守。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训练总监唐生智则坚持死守。
他说,如果放弃南京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蒋介石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表示南京必须防守。此时,唐生智自告奋勇,表示愿意防守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唐生智到任后,于27日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本人与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并预言“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付出莫大之代价。”他为表示破釜沉舟、拼死一战的决心,让交通部长俞飞鹏把下关到浦口之间的船只撤走。其后,又命驻浦口之第1军禁止任何部队及军人由南京北渡,“如有不听制止者,可开枪射击。”'《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9页。'
蒋介石把可以调得动的兵力即调来防守南京,计有:宋希濂第78军、王敬久第71军、孙元良第72军、叶肇第66军、俞济时第74军、邓龙光第83军、徐源泉第2军团、教导总队和宪兵团等部,共计10余万人。这些大多数是刚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部队,未经补充休整,尚未恢复战斗力。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到11月底,政府各机关已大部分迁至重庆,一部分迁至武汉、长沙。
日军大本营于12月1日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
12月2日,免去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继任司令官,华中方面军即分路向南京逼进,决定夺取南京守军的既设阵地,准备攻城。12月5日,日军己到达南京外围阵地附近。当晚,日军第16师向第66军防守的句容阵地进攻,并从土桥镇、牧马场两翼迂回,另以一部由土桥镇转向新塘市断第66军后路。句容守军被围,与日军苦战,损失极大。
6日上午,日军侵入孟塘。午后,日军进至高家庄、大胡山附近,第66军后方联络被切断。中国军队第36、第41及第66军各一部对该敌进行反击。日军第9师与守军第51师在湖熟镇展开激战,守军被迫后撤。
12月7日拂晓,日军猛攻淳化镇,中国守军英勇抵抗。8日,日军分别向东樵村、西庄附近包抄,企图断守军后路。第51师奋力抵抗,伤亡沉重,其第5营官兵牺牲甚多。在8日午后,该镇失守,中国军队撤至板桥镇。至此,日军已进入城郊,南京被围。同日,日军攻陷镇江炮台,第3师一部在此渡江,进击南京。
12月8日晚,日军向南京发起进攻。9日拂晓突进至光华门外大校场、通光营房。守军第87师后续部队赶到,将大校场日军击退。
12月10日,日军逼近南京城下,第114师、第6师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同时进攻。当夜守军第156师选敢死队坠下城墙,将潜伏在城门洞内的日军及盘踞在通光营房的日军消灭甚多。12月12日,日军猛攻雨花台,守军第88师顽强抗击,伤亡惨重,中午雨花台陷落。第88师退守中华门。同日,敌第18师攻占芜湖,向当除前进,中国军队后路被断。
当日,日军以重炮猛轰中华门,城墙数处被轰塌,日军乘机蜂涌而入,守军抵挡不住,遂撤离中华门,于是南京城防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日军一部从中华门突人后,中日双方军队展开激战。接着光华门、中山门亦被突人。此时,日军国崎支队亦开向浦口,切断南京退向长江对岸的去路。
12月12日傍晚,唐生智接到蒋介石电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随即召集各部队长官开会,下令一部渡江,大部实行突围。当时城内秩序混乱,军队难于掌握。唐生智率长官部少数人员在第36师掩护下由下关渡江而去。他所下达的突围向令,只有第66军、第83军两部当夜由紫金山北麓和栖霞山附近突围成功,退至宁国一带,其他各部涌向江边。是夜从挹江门到下关一带,秩序混乱,纷纷争船抢渡。
南京之战,中国军队以10余万之众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军事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不少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守军分别扼守正面很宽纵深浅短的外围和复廓阵地,缺乏机动兵力。战斗中,消极防守,被动应付,致使本可作为首都屏障、钳制敌人前进的金坛、句容、溧水等地轻易陷入敌手。负责策应作战的部队轻失芜湖,使中国军队陆上退路断绝,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致使守军在突围中,损失严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人城,肆意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国崎支队占领浦口,日军第16师进入下关,切断中国军队退路,并乘舰艇向江面正在撤退的渡船、木排射击。中国军队被敌枪炮击毙及舰艇撞翻而淹死者多达3000余人。
日军人城以后大肆“扫荡”,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当时城内剩下的居民和外地逃来的难民大部分已避人“安全区”。这个“安全区”,是11月下旬由留在南京的少数外侨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定的,该委员会向中日双方要求承认难民区的中立地位。中国方面对之完全承认,卫戍司令唐生智下令将区内军事机构全部迁出。日军当局也保证:“难民区内倘无中国军队或军事机关,则日军不致故意加以攻击。”'田伯烈:《外人目睹之日军暴行》,中正书局,1938年版,第236页。'
“安全区”内难民最多时达29万人。然而,“安全区”内并不安全。
12月13日上午,日军谷寿夫第6师由光华门、雨花门入城,立即将马路上的难民当作战斗目标,以各种火器射击,马路街巷之内顿时血肉狼籍、尸体纵横。14日,日军大部队涌人城内,继续搜杀街巷中的难民。日军在中山码头、下关车站等处对聚集江边的难民疯狂射击,枪杀数万人。
15日,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军人9000余人被押往鱼雷营屠杀。日军对集中在“安全区”的大批难民肆意屠杀。16日,从“安全区”搜捕数万青年绑赴下关煤炭港枪杀,将尸体推入江中。
在这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大部分失去战斗力的中国士兵在被俘后惨遭杀害。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确认,“好些中国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们投降后的七十二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机关枪扫射而集体的被屠杀了。这样被屠杀的俘虏达三万人以上。”'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页。'
12月17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进入南京后,对纵兵杀人放火、奸淫抢掠最甚的第6师师长谷寿夫大加奖励。于是屠杀暴行愈演愈烈。展开了骇人听闻的“杀人竞赛”。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在《紫金山下》的通讯中写道,“向井(敏明)少尉与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的友谊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就算赢得了锦标。在他俩碰头的时候,向井己杀了106个,野田已杀了105个,两个人拿着缺了口的军刀相对大笑。向井说,这一次竞赛,完全是很有趣味的事。”
18日,日军将城郊难民及俘虏5,7万余人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猛扫,然后在推积如山的尸体上浇洒煤油纵火焚烧。自12月下旬开始的“清街运动”和“难民登记”又使上万人头落地。日军野蛮地屠杀无辜的中国百姓,其手段之残酷,实在令人发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指出,在日军占领后最初6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达20万人以上,仅掩埋的尸体即达15。5万人。'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486页。'
日军进行集体屠杀后,往往将尸体焚化或投入江中,因此,被杀的中国军民总数在30万人以上。
日军进城后兽性大发,滥杀无辜,花样翻新,甚至杀人取乐。有的往难民身上先浇汽油,后用枪扫射,枪弹一着人身,火光随之燃起,被弹击火烧之难民,挣扎翻腾,痛苦之极,日寇则鼓掌狂笑,引以为乐。有的令难民脱光衣服,破冰入水捕鱼,看着一个个难民在水中寒栗万状,手舞足蹈。有的把难民杀后割下人头,挑在枪上,漫步街头,嬉笑取乐。
日军除残酷屠杀之外,还大肆污辱中国妇女,肆意强奸、轮奸妇女。“在占领后的一个月中,在南京市内发生了二万左右的强奸事件”。'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页。' 而且奸污之后,残酷地将其杀害。
伴随着屠杀和奸淫的是大规模的抢劫和有计划的破坏。日军驾驶着汽车,直入各大公司、商店,将各种货物搬运一空,然后将房屋付之一炬。抢劫之后,日军到处放火,南京城内主要街道的高大建筑物都被烧毁,断壁残垣,惨不忍睹。浩劫之下,昔日街市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了一座尸横遍地、满目凄凉的死城。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还对中国图书、文献进行了大肆掠夺。根据日本上海派遣军特务部长的命令,日军派特工人员360人,士兵367人,苦1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十几辆卡车的图书,共抢去图书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韦。这是日本侵略军对中国文化财富的野蛮大掠夺。
日军在南京灭绝人性的丑恶表演,连他们的盟友德国的代表在给政府的报告中也说,日军就是“兽类的集团。”'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页。'
日军空前野蛮的大屠杀并没有征服人们的抵抗意志,南京地区的抗日斗争正如火如茶地向前发展着。
四、日本诱降及陶德曼斡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后,日本迅速向上海增兵。8月23日,日本第一批援军2个师投入上海作战,受到中国军队顽强阻击,陷于苦战。9月上旬,日本决定再增派3个师到上海。1937年9月13日,日军参谋部次长多田骏指出:“10月中旬,将在上海方面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也许是稍晚些时,但大概在同时,华北方面军将击败当面敌人,这将是媾和的最好时机,失去这个时机就会变成长期战争。所以从现在起,需要在外交方面开展秘密活动。”
同日,日军参谋部制订《战争指导纲要》,决定以华北、上海方面决战为一个阶段,要利用这一阶段的决战成果,推动日中和谈。此时,日军同时在华北、上海两个战场作战,华北日军达8个师,上海日军亦达5个师,而日军统帅部估计11月左右,将会出现对苏作战危机,因此,9月20日,日军参谋部制订《作战计划大纲》,规定于10月上旬在上海、华北发动攻势,造成使中国屈服的机会,结束中日战争。
1937年10月2日,日本陆、海、外三省决定“接受第三国公正的、劝告式的和平斡旋。”'〔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453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