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223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23部分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月,鄂豫边区党委决定将豫南工委扩大为河南工委,豫南游击兵团改称为河南挺进兵团,黄林任兵团司令员,第5师副政治委员任质斌兼任工委书记和兵团政治委员。12月,任质斌率第39团1个营和抗大十分校一批干部,到达河南确山孤山冲兵团指挥部。
1945年3月,第5师第13旅旅长周志坚率第38团后续部队进入河南平汉路西与挺进兵团会合。
1945年4月间,边区党委和第5师决定以淮南、信罗、信应、信随等县成立第6军分区,陈刚任司令员,方正平任政治委员。不久又以豫南之信确、信桐、泌阳等县成立第4军分区,韩东山任司令员,夏忠武任政治委员。此外,以挺进第2、第4团组成豫中兵团,黄林任司令员,栗在山任政治委员,活动于西平、遂平、叶方舞等县。1945年8月上旬,豫中兵团与河南军区陈先瑞支队合并,成立河南军区豫中军分区,陈先瑞任司令员,黄林任副司令员,栗在山任政治委员。
发展河南,是中共中央统一部署的战略任务。经过八路军、新四军的共同务力,开辟了豫西,发展了豫南,扩大了豫东,恢复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基本达到了“绾毂中原”的战略目的。
二、进军湘粤边
日军打通平汉线后,集中36。2万人的兵力于1944年5月27日开始实施湘桂作战,6月18日攻占长沙,8月7日攻占衡阳,到9月13日,占领广西北部重要门户全县。中国第9、第6、第7、第4战区的部队作战接连失利,湘、赣、粤、桂等省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华南、西南局势日趋严重。
为了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9月1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重要会议,正式决定以在延安东南黄龙山南泥湾地区屯田开荒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组成南下支队,分批南下。首先在湘中创立以衡山为依托的、以衡宝(宝庆,今邵阳市)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尔后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造成南方一翼,以便配合将来全国的战略反攻。同时,中共中央还电令东江纵队向粤北发展。
10月,八路军第359旅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挑选4200人组成八路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通称南下支队),辖4个大队。南下支队由第359旅旅长王震任司令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长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第359旅除南下支队外,留下的部队由副旅长苏进等领导,继续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屯田任务,并准备作为南征第二梯队,待机南下。中央派往鄂豫边区工作的干部900余人,编为两个大队,第1大队由贺炳炎、廖汉生带队,第2大队由文建武、张治台带队,随同南下支队南下。
南下支队经过充分动员准备后,于11月9日从延安出发,经绥德螅蜊峪一带东渡黄河,过同蒲铁路。侦察南渡黄河地点时,幸运地发现垣曲以东15公里处的马蹄牢黄河渡口已结为厚两尺宽1公里的冰桥,12月27日南下支队人马辎重顺利地通过冰桥跨过黄河。尔后越陇海铁路进入八路军豫西部队新开辟的地区。又沿熊耳山、伏牛山山麓南下,在新四军第5师河南挺进兵团接应下,通过平汉铁路,于1945年1月27日进抵湖北大悟山与新四军第5师领导机关会师,随行干部大队安全抵达鄂豫边区。
南下支队在大悟山地区休整17天后,1945年2月14日继续南下。为保证南下支队安全渡过长江天险,新四军第5师派熟悉长江沿岸情况的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体学率领所属第40、第41团配合南下支队,一起挺进湘鄂赣边。2月19日至23日晨,南下支队和第40、第41团从黄冈以东分批渡过长江,26日在大冶以南的大田贩击退尾追的日军独立混成第84旅,歼敌100余人。这次战斗的胜利,给鄂南人民以极大鼓舞。随后南下支队向湘赣边前进。
南下支队南下期间,华南、西南正面战场继续发生重大变化。日军打通了湘桂铁路,占领了桂林、柳州、南宁,至1945年1月26日打通了粤汉线,湘南、粤北也成为敌后。鉴于华南战局发生的上述变化,中共中央对南下支队究竟在何处创立根据地有了新的考虑,并多次征询南下支队的意见。当南下支队尚在长江以北大悟山新四军第5师处休整时,1945年2月11日,毛泽东致电王震、王首道:“原定9旅以湘、资间之衡宝地区为中心似须再加考虑,此事待你们进到株、醴地区时再行决定”。'9旅即第359旅,湘、资指湘江、资水、株、醴指株洲,醴陵。'
3月26日,南下支队进占湖南乎江县城。在乎江,南下支队改称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由4个大队扩编为6个支队。同时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先在湘鄂赣边建立立脚点,而后再继续南进。3月31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你们在湘北工作一时期,建立联系南北之中间根据地,然后再南进”,并再次指出:“但要注意策略勿主动进攻顽军,待其来攻然后打击之,站在自卫立场上。”4月15日,南下支队撤离平江,返抵鄂南通山、崇阳地区,再次与留在鄂南的张体学批挥的第40、第41团会合。5月,成立了湘鄂赣边区临时党委、行政公署和军区。王震任军区司令员,王首道任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张体学任军区副司令员,王恩茂任军区副政治委员,聂洪钩任行署主任。
6月18日,由第359旅第2梯队和警备第1旅一部组成的八路军游击第2、第3支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张启龙、文年生率领下,由延安出发,兼程南下。湘鄂赣军区准备等这两个支队到达后一同南进。
湖南抗日救国军自过江后滞留湘鄂赣边区的几个月时间里,正是欧洲战场发生大变化的时期。5月8日,法西斯德国投降,预示着日本法西斯也行将崩溃。6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湘鄂赣边区党委和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指出:“现在距日寇崩溃只应估计尚有一年半,时间很迫促”。并明确指示,放弃在湘中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湖南抗日救国军主力及张启龙、文年生率领的后续部队均应取道敌占区向南(取道敌顽接合部走之字路),直至湘粤边界,与广东部队连接,创立五岭根据地。
湘鄂赣边区党委和军区遵照上述指示,决定留两个支队配合新四军第5师部队坚持湘鄂赣边区抗日斗争,主力南下湘粤边。
7月7日,主力部队3000人由大幕山出发,经10日行程进抵平江西南的桃花山,留湘阴、长沙、岳阳、平江地区一部,其余部队于7月24日夜至25日拂晓,由长沙北面的铜官、下洞子湾之线西渡湘江,27日进抵宁乡县所属的新田湾。在这里,收到毛泽东7月22日发来的一份电报,毛泽东指示:
“你们的唯一任务是争取目前一刻千金的时间,在粤北湘甫创立五岭根据地,并与广东我军连成一片”。并询问估计多少时间可到五岭山脉。30日,部队到达湘潭西南25公里处的上桥,王震、王首道当天向毛泽东作了报告,称:若由湘潭、衡山间东渡湘江,沿粤汉路南下,两星期可到湘粤赣边。8月4日,毛泽东指示将这一报告转发广东及张启龙、文年生,并指示:“请广东区党委速筹划向北江、小北江发展,'小北江指广东怀集、连县、连山、阳山地区。' 迎接二王。请文、张部争取迅速南下。”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江纵队即派遣1000余人由罗浮山地区兼程北上,以接应八路军南下。
8月6日,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从湘潭与衡山之间的龙船港东渡湘江,沿粤汉铁路东侧南下。28日,部队到达粤北南雄县西北的百顺地区,因受国民党大军围攻,难以立足,同时判断东江纵队将被迫不能北上。鉴于日本投降,时局迅速变化,原定任务难以完成,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于9月7日奉令北返。9月27日在鄂城地区北渡长江。
10月上旬,在礼山(今大悟县)地区与新四军第5师再次会师,10月中旬奉命恢复第359旅番号,归第5师指挥。
张启龙、文年生指挥的八路军游击第2、第3支队,进到河南新安地区时,正值日本投降,旋即奉命转赴东北。
南下支队向湘粤边进军,历时近一年,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7省,克服了严寒酷暑和山河险阻,到达了目的地,由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虽未能实现创建五岭根据地的战略企图,但是,南下支队勇敢地挺进敌后,推动了所经地区的人民抗日斗争,对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起了积极作用。
三、南下苏浙皖边
日军在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同时,为了确保京沪杭三角地带,防止美军在浙江东部沿海登陆,谋求沿海海上交通和舰艇基地的安全,1944年8月至10月实施浙东作战。8月22日,日军第13集团军以第70师从武义附近进攻中国第3战区,占领丽水,9月9日占领温州。9月27日,又以独立混成第62旅,在海军协同下,在福州沿海登陆,10月4日占领福州。
这时,美国有在中国东南沿海实施登陆作战的设想,并希望将来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时能得到中共的配合。1944年8月21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代政治委员饶漱石、参谋长赖传珠:新四军第5师地区美军已派人去,我们已允许其设无线电网并向其供给情报,还答应允许他们派人来新四军军部井在上海及沿江沿海设无线电网,其目的不但目前便利美军轰炸日军,而且准备将来登陆作战取得配合。
9月27日,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为此,中央建议除浙东游击纵队、苏南部队积极发展外,派叶飞(新四军第1师副师长)、朱克靖等率两个主力团,并由华中局抽调苏南、浙江籍一批干部,随同南渡长江,汇合江南第16旅共同担任南进浙江的任务;中央还建议恢复新四军第6师师部。
10月9日,华中局表示“我们完全拥护中央关于发展苏浙皖与浙江的方针。”并根据熟悉浙江情况的第1师师长粟裕的请求,决定由他率领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进任务,24日中央回电同意。
为了配合美军登陆,并准备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1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请他们考虑下列步骤:成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将来必要时设立中央分局领导之,准备再从第1~第4各师共调5~6个团南进;准备抽调大批干部南下。
11月26日,中央进一步指示:“新四军西进、南下两个任务中。应以南进发展苏浙皖地区为主要任务,江北兵力应尽可能抽调南下”,并通告“八路军暂时没有部队抽调南下”,要求新四军独立自主地处理好发展新区与巩固原有根据地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局确定计划先由江北暂派12个团分批南下(含第一批粟裕率领的3个团8000余人),必要时再抽调兵力南下。
新四军第一批南下部队——第1师第7团、特务1团、特务4团等3个团8000余人,在粟裕率领下,于1944年12月27日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1945年1月6日于浙江长兴地区与第16旅会合。遵照中央军委指示,1月13日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军区司令部驻长兴西北的仰峰(4月移至孝丰)。随即对部队进行整编:以原在苏南的第16旅为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下辖第1、第2、第3支队(支队相当于团);以原浙东游击纵队为第2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所属部队原番号不变;以苏中首批南下部队为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下辖第7、第8、第9支队。同时,确定了进军部署:以第一纵队进至安吉、递铺以东,余杭以北,控制天目山东北侧莫干山和杭嘉湖地区;以第3纵队两个支队进至誓节度、广德、泗安公路以南,配合第1纵队行动,1个支队在广德、泗安公路南北地区掩护后方交通;第2纵队除继续巩固四明山山区外,逐步向西发展,策应主力南进作战。2月12日,第1纵队向莫干山地区挺进,沿途打击日伪军,粉碎了安吉、梅溪等地日伪军的出拢,占领了杭州西北的递铺、三桥埠之线,控制了武康、德清两城,全部进入莫干山区。
正当新四军积极向日伪军进攻时,第3战区令苏浙皖挺进军指挥5个团的兵力,由天目山、孝丰地区向新四军第3纵队发动进攻,企图切断第1纵队后路,消灭南下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被迫自卫,经两次天目山反击作战,击退国民党顽军的进攻,控制了东、西天目山和临安县城。
4月中旬,叶飞、金明(新四军第3师政治委员)率苏中两个团南渡长江,安全到达江南,4月26日,与苏浙军区领导机关在孝丰东南的吴家道会合,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金明则担负地方党的领导工作。叶飞所带部队编为第4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治委员韦一平,下辖第10、第11、第12支队。
5月29日,顽军再次开始进攻,进占天目山。苏浙军区部队被迫退至孝丰城后,伺机反击,至6月23日将来犯之敌大部歼灭。新四军南下苏浙皖边的部队,克服困难,英勇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胜利地反击了顽军的进攻,巩固和发展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三章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
 第四节 发动“扩大解放区”的新攻势
一、1945年初敌我形势变化与方针任务的确定
1944年,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发动了凌厉的战略反攻。6~8月,美军攻击马里亚纳群岛,占领塞班、关岛、提尼安等重要岛屿,取得了B—29远程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马里亚纳是日本“绝对国防圈”的重要环节,它的失守给日本政府以极大打击,重臣们的倒阁运动日趋高涨。结果,东条英机内阁被迫于7月18日总辞职,7月22日成立小矶国昭、米内光政联合内阁。
10月20日至12月25日,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的莱特岛登陆,控制了该岛。
1945年1月9日,美军又在菲律宾最大的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