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36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36部分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时许,由前卫开来的日步炮兵3000余人,在飞机、火炮和坦克支援下,企图从南门突破。中国守军沉着应战,至17时许,日军不支而去。傍晚,关东军命令步兵第4旅旅长铃木“一并指挥随着事发而准备出动的各部队及由步兵第16旅增派的部队,与山海关守备队协力夺取该地”。'〔日〕参谋部:《满洲事变经过概要》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5页。'
3日10时,日军增援部队加入战斗,在飞机、军舰和坦克的掩护下,向东南城角和南门附近发起重点进攻。中国守军以步机枪、迫击炮和手榴弹顽强抗击。经过激烈争夺,双方互有胜负。至14时,日军发起总攻,炮火更加猛烈,城内多处起火,东南城角、南门、西南水门均有激战。南门守兵悉数战死,日军坦克趁势闯入。安德馨营长率两个班奋勇堵击。厮杀之中,砍死敌数十人,后因头部中弹,英勇牺牲。同时,东南城角和东北城角亦陷敌手。
团长石世安曾多次组织反击,均未奏效,乃率余部于15时由西水门向石河西岸之线撤退。至此,榆关遂被日军占领。4日,日军又攻占五里台,10日,再占九门口。
榆关之战,中国守军第9旅以一团之众不足2000人,与日本陆海空相配合的强敌3000余人激战3日,官兵伤亡过半,人民群众死伤近4000人,毁于炮火的房屋500户以上。
榆关战斗中国守军失利不在于作战不力,而主要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临永警备司令部在《榆关抗日战役经过详报》中写道:
“自九一八后,迄榆关事变,……榆关驻军无日不在受日军威胁挑衅之中,向乏和战方针之指示,处兹危疑震撼之中,陷于不战、不和、不走之状态。”“一年之余,纠纷时起,与日应付交涉,煞费苦心。盖我如委屈求全,彼则欲望无穷;我如漫为激动,实坠彼谋,穷思年余之内,……经过困难情形,殊难缕指。”
这个报告以曲折的语言导出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恶果。从战场指挥来看,北平军分会的消极防御方针和被动挨打的部署,也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
尽管榆关战斗只有3天,但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却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国民党军在华北地区第一次违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以武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表现了中国爱国官兵守土抗战的精神;它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侵略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它打响了长城察哈尔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华北抗战的序幕。
二、热河弃守,张学良被迫下野(参见附图8)
(一)榆关失守后的形势
日军攻占榆关正值国际联盟开会,引起与会各国的反响。美国反对日本扩大战争的行为,苏联也表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感到“因为牵涉到国际联盟总部,不便对热河实行讨伐”。'〔日〕土肥原贤二刊行会:《土肥原秘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
于是,一面由外相内田向美、英、法、俄、意5国驻日大使声明,事态“不再扩大”,一面加紧侵热准备,等待国联开会结果。日方除了继续制造侵热舆论外,还积极调动军队,进行侵热军事部署。至1933年2月,侵热兵力计有:关东军第6师所属第11、第36旅,骑兵第4旅,第8师所属第4、第16旅,混成第14旅,及关东军铁道、兵站、飞行部队,海军第2遣外舰队,共4万余人;另有伪军张海鹏、刘桂堂、程国瑞、于芒江、李寿山、丁强等部。
为进犯热河,日本关东军于1933年1月28日发出关于作战准备的命令。
2月10日,又召集有关各兵团主任会议,宣布进攻计划。
2月17日,正式下达进攻命令。这些计划和命令所提出的侵热作战方针是:
首先进攻热河东北部,把中国军队牵制于热河北部;接着向热河南部进兵,把热河与河北隔断;然后将热境的中国军队压向西面或西南面而聚歼之。'〔日〕参谋部:《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1页。'
具体部署是:
第6师以主力由通辽出发,向开鲁、下洼、赤峰及林西、多伦方向进攻,以一部兵力从朝阳寺向建平、赤峰方向进攻。
第8师以主力由北票等地出发,占领承德及古北口,“扫荡”热河境内的中国军队,并占领罗文峪、马兰峪等关口。
混成第33旅集结于沈阳附近,随时准备开进。
关东军飞行队以主力协助第8师,以一部支援第6师作战。
海军第2遣外舰队担任山海关、秦皇岛方面的戒备。
独立守备队和第10、第14师,分别担任辽、吉、黑方面的守备任务。'〔日〕参谋部:《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2卷,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72~73页。'
日军占领榆关,并步步进逼,准备把战火引向热河的行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先后派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内政部长黄绍竑等到北平。
2月12日,宋子文对北平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表示:“热河为中国整个之一部分,正如广东、江苏省然,攻击热河,不啻攻击首都。日本若实行攻击,则吾人将以全国之力对付之。”'虞奇:《抗日战争简史》(上),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第66页。'
18日,宋子文偕张学良到热河视察。在欢迎会上,宋对热河守军说:“本人代表中央政府,敢向诸位担保,吾人决不放弃东北、吾人决不放弃热河,纵令敌方占我首都,亦无人肯作城下之盟。”'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张学良要求大家誓守热河,雪“九·一八”之耻。汤玉麟亦指天划地发誓“矢志守土”。
同日,27名华北军将领由张学良领衔从承德发出通电:“时至今日,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斗,以为救亡图存之计”,呼吁全国一致支援'天津《大公报》1933年2月19日。'。报纸一时广为宣传,人们曾以为热河从此有望。
根据日军既占榆关,图热益急的情况,北平军分会制订了热河防御计划。
其作战方针是:“华北军以捍卫疆土收复失地之目的,务需确保冀热,巩固平津,以为将来进出辽河流域之根据。集中主力于冀、热东部及平津、察南一带,对由河北沿海登陆及自热河方面侵入之敌,预期各个击破之,并乘机东进,向辽西平原转取攻势。”'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华北抗日战纪》第1卷第2章第3节。'
此时,华北军已编成8个军团和1个预备军团。其中直接担任热河防守任务的有第4军团万福鳞部所属第53军6个师,第5军团汤玉麟部所属第55军1个师,4个旅,第6军团张作相部所属第41军3个旅和第63军及挺进军等,共约8万人。对热防御作战的部署是:除以第1军团确保津塘、第2军团确保滦东、第3军团确保冀北、第7军团确保察东、第8军团及预备军团集中于北平附近外,在热河境内划凌南、凌源、平泉到承德的公路以南为第1集团军防区;以北为第2集团军防区。前者主要由万福鳞率第4军团6个师担任,后者由张作相、汤玉麟分别率第5、第6军团担任。海军以主力担任青岛以北海面警戒;航空队临时分配之。
(二)热河沦陷
日本政府为摆脱国联对其扩大侵略战争的束缚,于1933年2月20日决定了“退出国际联盟的方针。”'〔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9册,台北中央日报译印,1977年版,第81~82页。'
2月24日,当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的绝对多数,通过了日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大会报告书”后,日本政府便于27日正式宣布退出国联。几乎在此同时,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热河的战争。
2月23日,日本领事上村向中国外交部面交备忘录,要求中国军队撤出热河,否则“难保战局不及于华北方面”。'罗立干为日领事上村面交《节略》致蒋介石电,1933年2月23日,总统府机要档案。' 中国政府当即予以拒绝。
就在日本施展外交策略的同一天,日军第6、第8师等部及伪军数万人,在飞机、坦克支援下,分三路开始向热河发动总攻:北路指向开鲁、赤峰;中路指向北票,朝阳;南路指向凌南、凌源,以夺取承德为主要作战目标。中国驻热河境内的军队也分三路应战。
开鲁——赤峰方向:日军第6师约万人在伪满军刘桂堂等部配合下,分别向开鲁至朝阳寺一线进犯,然后西取赤峰、全宁等地。中国守军以第5、第6军团共10个旅约5万人迎击日军。23日晨,日军逐次从集结地出发,向预定目标攻击前进。汤玉麟所部驻开鲁的崔兴武第7骑兵旅,刚一接战即向林东溃退(3月上旬投敌)。日军第6师及伪军各一部于24日占开鲁,26日占兴隆地和下洼。第6师主力亦于25~28日,先后到达兴隆地、下洼、朝阳寺集结待命。28日,日军第6师一部向赤峰攻击前进,3月1日抵达赤峰附近。2日拂晓,日军向赤峰发动进攻,孙殿英所部第117旅进行抵抗。战至次日深夜,该旅向化家沟门、猴头沟撤退,日军随即占领赤峰。第6师其他各部亦相继抵达赤峰。4日以后,分兵南进北上。6日占领粮捕府,10日占全宁(乌丹)和围场附近阵地。尔后,主力返回赤峰待命。
朝阳——承德方向:日军第8师及伪军丁强等部由义县向北票、朝阳、凌源方向进犯。中国守军第4、第5军团各一部共3个师、1个旅迎击日军。
日军第8师以步兵第4旅为先遣队于2月22日占领北票后,开始向朝阳进攻。
汤玉麟所部驻朝阳的第107旅,因原团长邵本良煽动旧部投日,以致稍战即退,日军于25日占领朝阳。3月1日,日军又以步兵第16旅为挺进队,分乘100多辆汽车从朝阳出发,沿着朝阳——凌源——平泉公路前进。当日下午,万福麟所部第130师于叶柏寿附近阻击日军。在日军猛烈攻击下,该部被迫向平泉撤退。2日,日军在迫击中占领凌源后,继续向平泉推进。第130师到平泉与第129师会合后,准备阻击日军前进。但由于万福麟的第4军团已全线动摇,该部也随之向喜峰口撤退。3日下午,日军一部乘汽车向承德追击。汤玉麟闻讯惊慌失措,假说去前线督战,征集大批汽车,满载财宝、鸦片,向天津租界输送。本人亦于4日晨率部离开承德,向滦平逃跑。当日11时50分,日军先头部队128人兵不血刃地侵占了承德。
绥中——凌源方向:日军混成第14旅,于2月27日进至热境白石嘴边门地区,并向驻守在沙帽山附近的万福麟部进攻。守军第119、第108师,利用有利地形进行抗击。战至28日10时,开始全线退却。日军主力继续向凌源方向进犯,3月2日进占凌源。然后转锋南下,一部沿凌源——冷口公路急进,另一部沿章营子——乾沟镇——界岭口前进。万福麟所部第116师在喇嘛洞以北高地与进攻日军进行激战后撤退。日军子3月4日和5日分别占领冷口和茶棚。6日,该部日军向喜峰口方向进攻,其占领冷口和界岭口的任务,由新参战的混成第33旅担任。
(三)张学良被迫下野
原来国民党政府曾吹嘘:“热河为北方屏障,且多天险,政府已有准备,至少可守三个月。”'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委会:《从“九一八”到“七七”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与人民的抗战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页。' 结果从日军开始攻热到承德失守,前后不过10余天,8万大军仓惶败走,19。21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陷敌手。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政府死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放。蒋介石对日军进攻热河,虽然没有象“九·一八”那样下达不抵抗命令,还作过一些抵抗的表示,但那只不过是装演门面的。日本侵占东三省后,继续图谋热河已不是什么秘密。但蒋介石并未采取有力措施,只是把华北抗战的责任完全推给张学良。蒋介石不调“围剿”红军的几十万部队北上抗日,却乘机企图诱使两广军队参加内战,并派内政部长黄绍竑到广州游说未成。于是以两广部队不参加“剿共”为借口,只调了未参加“剿共”的3个师北上应付。
但在北上途中,热河已被日军完全占领。在日军进攻热河之际,蒋介石正在江西南昌指挥中央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由此可见,热河沦陷,蒋介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如宋庆龄在热河失陷后所指出的:“对于这种卖国行为谁负责任?是蒋介石政府。为什么?这个政府用它的主要军队打中国的人民;它任用叛逆的将领,还坚决不肯撤换他们;并且它不肯武装人民,不肯组织义勇军来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又说:“蒋介石政府所宣传的对日本的‘长期抵抗’,已经不能再遮掩他们的背叛、怯懦与不抵抗了。”'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6~57页。'
当然,热河省主席兼驻军司令汤玉麟和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对热河沦陷也有自己的责任。因此,受到谴责是理所当然的。
热河沦陷后,举国一致谴责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及张学良。3月7日,南京政府监察院高一涵等6名委员,对失职者提出弹劾案。蒋介石为平息众怒,防火烧身,又把失地的责任完全推给张学良。张学良被迫于3月8日向国民党政府引咎辞职。3月9日,蒋介石借宋子文约张学良到保定车站蒋的专车上会晤。蒋安抚张学良,劝他辞职,待机再起。就这样,张学良便作了蒋介石的替罪羊,于11日正式通电下野。
12日,国民党政府发布准张学良辞职及派何应钦兼代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的命令。张学良于当日飞沪,所留东北军改编为4个军,由于学忠、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分别任军长,归北平军分会指挥。蒋介石既转嫁了热河弃守的主要责任,又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对东北军的直接控制。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五章 日本扩大侵略,中国军民进行长城、察哈尔抗战
 第三节 长城抗战及其失败
一、热河沦陷后的中日两军态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