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84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84部分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宣言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决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进行部署,准备应战。蒋介石曾多次致电宋哲元,指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同时,密令中央军孙连仲、庞炳勋及高桂滋等部4个师,沿平汉路北上,向石家庄、保定集中。并决定设立石家庄行营,以徐永昌为主任,督导冀察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急欲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或“由地方当局,与日军代表折冲,期事件之早日和平解决。”'《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声明》,1937年7月12日。'
同时,他还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干涉上,认为“在华北有权利之各国,必不能坐视不理。”'《蒋介石致宋哲元的手令》,1937年7月9日。'
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谋求和平的行动,但是事与愿违。国民政府曾几次提出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均遭拒绝。中国政府致函“九国公约”签字国,蒋介石亲自约见驻华使节,希望居中调停。然而得到的却是象美国通告各国的“不行使武力,不干涉内政,遵守条约”那样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被迫宣布应战。7月17日,蒋介石在第二次庐山谈话会上发表谈话,认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谈话阐述了“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的抗战方针,并且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项原则:
“(1)任何解决,不得分割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
(2)冀察行政组织,不容有任何不合法之改变;
(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4)第29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南京《中央日报》,1937年7月20日。'
对蒋介石的上述谈话,毛泽东曾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出:“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44页。'
蒋介石的第二次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但是蒋介石依赖外力、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并未泯灭。
四、日军发动总攻,北平、天津失守
(一)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日本中国驻屯军一面压迫宋哲元接受种种苛刻条件,一面加紧调整部署,陆续将新到达的部队部署于指定位置:独立混成第1旅集结于怀柔地区;独立混成第11旅进抵高丽营;第20师分布于天津、唐山、山海关一线。
7月25日,从朝鲜调来华北的日军第20师一个连以维修电话线路为名,由天津乘火车于16时30分抵达廊坊,并占领了火车站。中国驻军反复提出交涉,日军坚持不退,遂发生武装冲突。日军立即以第20师第77团和驻屯军步兵旅一部在飞机和装甲车配合下,于26日晨向中国守军发动猛烈攻击。
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损失严重,被迫向东转移,廊坊即被日军占领,平津间铁路交通中断。
26日下午,中国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碟,要求该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紧接着,由天津乘火车抵达丰台的驻屯军步兵旅第2团第2营,分乘26辆卡车于19时到达广安门,企图强行入城。广安门守军交涉无效,遂关闭城门阻止。于是双方发生战斗,日军一部入城,大部被阻于城外。至22时左右,已入城的日军进到使馆区兵营,未入城的日军退回丰台。
日军挑起廊坊和广安门事件后,日军参谋部于27日命令中国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并下令国内进行第二次动员,增调第5、第6、第10师和第11、第3师共5个师约20余万人到中国。这时,宋哲元进一步感到,日军大举进攻迫在眉捷。
26日,他连续两次致电何应钦转呈蒋介石,报告平津形势,并请求援助。
蒋介石复电说:“平津增援部队,可直令仿鲁(孙连仲)随时加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二)南苑战斗与北平陷落
日本中国驻屯军于26日晚,下达了进攻中国第29军的命令。攻击时间为27日正午。其部署是:以廊坊及天津的第20师主力集中于团河和马驹桥附近,准备从东南和西南两面主攻南苑;以驻屯步兵旅主力及其另一部,分别由丰台和通县出发,向南苑西北和东北方向进攻;以独立混成第11旅从瓦窑附近攻占西苑,然后进入永定河一线;以独立混成第1旅从沙河镇方面向永定河一线攻击;以第20师3个营为预备队,位于天津;以集大成飞行团于拂晓轰炸西苑兵营,临时航空兵团支援各兵团地面作战。
中国第29军在廊坊和广安门战斗之前,讨论了作战计划。决定以第132师一部守北平城,其余部队协同第37师攻击丰台和通县之敌;以第143师向南口出击,进攻昌平、密云、高丽营等,切断古北口到北平的通路;以第38师进攻天津海光寺日军司令部。26日,蒋介石曾电令宋哲元:北平城防立即准备开战,宛平应死守勿失,决心大战,从速部署。27日,宋哲元下令设立北平城防司令部,以张维藩为城防司令;任命正在接防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方面司令官,同时将军部由南苑移到北平城内怀仁堂;又派戈定远星夜驰赴保定,催孙连仲、万福麟等部迅速北上协同第29军作战。同日,宋哲元还向全国发出了“自卫守土”通电。
日军对北平发动总攻前一天,在航空兵支援下,首先对第29军驻通县、团河和小汤山等地的部队发动袭击,并占领了这些要点。
27日下午,宋哲元电请蒋介石速派大军兼程北进,以解北平之围。蒋立即复电宋:“请兄镇静谨守,稳打三日”,“严令各部,加深壕沟,固守勿退,中央必星夜兼程,全力增援也。”'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编,作战经过(2),台北1981年版,第70页。'
28日凌晨2时,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通知宋哲元:日军“将单独采取行动”,并要求第29军“立即全部撤出”北平城。'〔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第225页。'
7月28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在香月清司指挥下,对北平附近的中国第29军发起总攻,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苑。当时,第29军驻南苑部队有第38师、骑9师和军特务旅共5个团(含骑兵团1),约7000余人。前敌总指挥为第132师师长赵登禹。赵于27日傍晚赶到南苑部署应敌,并急调其所辖之第1、第2旅到南苑参战。不料,28日拂晓日军第20师和驻屯步兵旅主力突然从东、南、北三面向南苑发起进攻,中国守军被迫仓促应战。由于冀察当局7月11日以后的妥协,平津前线放松了战备,事先没有构筑防御工事。所以,当日军展开进攻时,中国守军被包围在狭小的营区内,仅凭围墙作掩护,进行抵抗。日军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向守军猛烈攻击。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人以上,副军长佟麟阁不幸牺牲,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后撤时,亦壮烈殉国,南苑遂陷敌手。
在此期间,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和第11旅主力,分别向北苑等地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第29军所部节节抵抗。第37师和第38师一部曾在丰台、廊坊和卢沟桥一带与日军激战;独立第39旅曾迫使进攻北苑的日军转攻黄寺;伪冀东保安队亦举义反正,一度占领通县城。但是,在日军增援反攻下,这些部队都被迫撤退。宋哲元见大势已去,遂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自己于28日23时偕秦德纯、冯治安、张维藩等离平去保定。第37师等部亦奉命于当晚经门头沟开始南撤。何基沣旅担任掩护,任务完成后,该旅于30日退往涿县。至此,北平乃告沦陷。
(三)天津战斗与守军撤退
当日本中国驻屯军主力集中在北平地区作战时,天津仅有日军5000余人,分散配置在海光寺军司令部、天津各火车站和东局子飞机场等处。第29军在天津的部队有第112旅和第26旅等部。第38师副师长兼公安局长李文田接到宋哲元“自卫守土”通电和北平守军克复丰台的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集中第38师驻津部队和天津保安队,乘势向天津日军出击。29日凌晨1时,第38师第26旅、师部手枪团和天津保安队等部,在李文田指挥下,分别向海光寺、天津各车站和东局子机场等处日军,发起进攻。
各攻击部队很快袭入飞机场,烧毁日机十余架,并攻占了天津总火车站和东站。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闻讯后,立即抽调北平第20师的4个营及关东军堤支队增援天津,并以临时航空兵团对中国军队进行狂轰滥炸。在日军轰炸和猛烈炮火反击下,第29军转攻为守。经过15小时战斗,部队伤亡严重,遂于30日放弃天津,向马厂方向撤退。
从卢沟桥事变到平津之战的过程表明:卢沟桥事变不是什么偶然事件和局部冲突,而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卢沟桥事件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而是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而且全面侵华的“有关出兵、作战的事宜,无一不是依照圣命(天皇的命令)进行的。”'〔日〕祢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中译本,1988版,第129~130页。'
平津之战日军经小战而轻易取胜,固然有敌强我弱等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看,是与以宋哲元为首的第29军少数领导执行妥协退让政策,缺乏战争准备,在应战中又造成诸多失误分不开的。但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应战决心不大,仍想谋求和平解决。
虽然调兵北上,并电促宋哲元抵抗,但行动迟缓,贻误了战机。及至日军大军开到、进攻平津时,第29军仓促应战,后授不继,从而导致了平津的迅速失守。事后,蒋介石曾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余身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兼任行政责任,所有平津军事失败问题不与宋事,愿由余一人负之。”'《卢沟桥》,桂林前导书局,1937年版,第13~14页。'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八·一三”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一、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
日本在向华北调集重兵,准备进行会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出兵上海,伺机把战争由华北扩展到华中。早在7月11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上,海相米内光政就认为战争将波及到全中国,“对于海军来说要作全面战争准备。”'〔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第165页。'
7月12日,日海军军令部秘密制订了对华作战方案,确定第一阶段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会战,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进行上海作战,然后把战争扩展到华中和华南。7月16日,日本驻上海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得知军令部的上述意图后,向东京提出了《对华作战用兵的意见》。他认为:“要想用武力打开中日关系现状,只有惩罚中国,使中国中央势力屈服。”他还认为:“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为重要”,因此,他主张派5个师的兵力,进行京沪会战,攻占南京、上海。'〔日〕《现代史资料9。日中战争2》,第187页。'
7月27日,日本海军省和军令部还达成了《关于处理时局及准备的协议要点》,正式提出:“鉴于今后形势有很大可能导向对华全面作战,因此,海军应做好对华全面作战准备。”'〔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第224页。'
7月28日,日本政府训令将长江沿岸的2。9万多名日侨于8月9日前撤到上海。
8月8日,长谷川清遵照东京的指令,要求驻上海第3舰队做好应付事态扩大的一切准备,并重新部署了兵力。 8月9日18时30分前后,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与藏,肆意驱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内,与中国保安队卫兵发生冲突,当场被击毙,是为虹桥事件。日本立即以此事件为借口,提出撤退上海保安队、拆除所有防御工事等无理要求,准备进攻上海。8月10日,日本陆海军中央紧急磋商向上海派兵,并得到内阁会议的确认。8月12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部提出了向上海派兵的方案,计划动员30万兵力和8。7万马匹,并向上海和青岛各派两个师。同日,日参谋部和军令部还达成了陆海军协同作战协定和陆海军关于在华中作战的航空协定。
13日9时30分,日军在上海北站和北四川路之间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
午后4时,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少将下令向中国军队发动全线进攻。中国守军当即予以猛烈反击。于是,“八·一三”事变从此爆发,淞沪会战由此开始。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页。'
并调集陆军和空军投入自卫战斗。同日,日本海军航空兵轰炸了中国华中地区的杭州、南京和南昌等城市。当天,日本海军军令部给第3舰队司令官发布命令,要求消灭当面的中国陆军及华中的航空兵力。是晚,在日本临时内阁会议上,内阁成员要求全面进行对华战争,迅速建立战时体制,正式对华宣战。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了《帝国政府声明》,宣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如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还称:此举是为了“消灭类如此次事变所由发生之根源,并达到日、满、华三国融台和提携”之目的。'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册,《文书》,第370页。'
同一天,日本国内开始第三次动员。日军参谋部下达了组建上海派遣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