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见证抗战真实历史_血战 >

第18部分

见证抗战真实历史_血战-第18部分

小说: 见证抗战真实历史_血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就具体地谈谈你的焦土抗战吧。”蒋介石抬了抬手,请唐生智继续说下去。

唐生智便点点头,说道:“第一,为了扫清射击视线障碍,把南京城外的树木、房屋全部烧光;第二,为了不让敌人接近城墙,力争把敌人消灭在城外10公里;第三,从现在起,对部队进行班防御、连防御的带实战性训练。”

蒋介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离开座位走到唐生智面前,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现在才感到唐将军在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替我分忧解愁,你是我最知己的朋友,国家的栋梁之才,民族的希望所在。我马上下命令,把能留下的部队尽量留给你指挥。”

次日,唐生智走马上任,卫戍司令部设在鼓楼百子亭附近的一栋两层楼内。11月17日正式挂牌办公。一时间,唐生智成了中外人士关注的焦点,中外记者纷纷采访他,请他谈谈自己对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唐生智对记者们说:“本人要求带兵坚守南京,是有十二分的把握的。要想办成任何一件事,信心是很重要的,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我的报国之心是真诚的,是无可怀疑的。”

11月25日,蒋介石下达了保卫首都的部队战斗序列,共计七个军、14个师及配属单位。这14个师中,除第二军团是刚从武汉调来的,其余大部分都是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而且伤亡较大,由于时间紧迫,也没来得及补充和休整。

防守南京的战斗方案,经反复研究,报请蒋介石批准,其方案如下:

防守的重点是镇江方向,其次是南京至杭州公路的汤山、淳化镇地区。防御地带由三线组成:

第一道防线从南京以东、以南外围山地的三江口、花园、龙潭、汤山、淳化镇、方山、殷巷、牛首山至板桥镇;

第二道防线由八卦洲南岸的甘家巷、杨坊山、紫金山、孝陵卫、高桥门、河定桥、麻田桥至西善桥达江心洲对岸;

最后之防守为南京城。

各部队之防守配置为:

(1)徐源泉第二军团两个师,防守南京以东的龙潭至汤山附近一线正面;

(2)叶肇第六十六军两个师,防守汤山至淳化镇以东的一线正面;

(3)俞济时的第七十四军两个师,防守淳化镇至板桥镇、江心洲一线地区;

(4)王敬久的第七十一军,邓龙光第八十三军的一五六师及一○三师、一一二师,防守镇江;

(5)孙元良的第七十二军位于城南中华门、雨花台、黄山顶地区;

(6)宋希濂的第七十八军位于城北之幕府山、下关、和平门、玄武湖地区;

(7)桂永清的教导总队位于城东中山门外至玄武湖一线地带;

(8)萧山令的宪兵两个团位于城西莫愁湖、清凉山、草场门一线地区。

以上各部队,都是于仓促中进至新的防区,其中第二军团第四十八师,12月7日才由汉口到达南京。

12月2日上午,蒋介石得到一条坏消息,布鲁塞尔九国会议成员没有一个同情中国的,也没有任何国家出面愿意制止日本或使日本放宽和平条件的行动。傍晚,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来到黄埔路官邸,对蒋介石说:“现在日本人和谈的要价更加苛刻,近卫内阁中有些人说,一定要叫中国人丢脸,你们还是赶快撤出南京吧!”

唐生智请缨(3)

蒋介石的脸色铁青,他原先对九国会议抱着很大的希望,现在成了肥皂泡,德国大使又一个劲地叫他撤退。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极度沮丧,原先对抗战守南京的一线希望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准备迅速离开南京。

12月7日,他和宋美龄来到百子亭的唐公馆,和唐生智告别。此时,唐生智正在召开师以上军官的作战会议,见蒋氏夫妇来了,连忙带头鼓掌,请蒋介石对大家说几句话。蒋介石扫

视会场,清了清嗓子门说:“我们抗战已有五年了,战果还是有的,敌人的野心更加的暴露了,正起到反面教员作用,我军民抗战情绪更加高昂。诸位,看形势不要看表面,不要看我们暂时丢了这里,丢了那里。我们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从长远看,民众站在我们一边,国际上主张正义的舆论倾向我们,我们一定会胜利的。现在,本人为了指挥全局,不得不暂时离开南京,我会回来的。诸位,南京是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总理之陵墓所在地。我希望各位在唐将军的指挥下,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誓死保卫南京,做到人在南京在,与城共存亡!”

蒋介石虽然东一句西一句地说了一通,还是博得了一片掌声。唐生智代表守城官兵,向蒋介石表示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蒋介石拉着唐生智的手说:“拜托唐将军了,我代表政府感谢你!”

“委员长放心,保卫南京是军人的责任,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后退一步。”唐生智信誓旦旦。

门口的轿车发动机响了,蒋介石和众人告别,唐生智将蒋氏夫妇送上轿车,挥手告别。轿车开出唐公馆,直奔光华门飞机场。转眼间,飞机直上云霄,在南京城上空绕了一圈,便摇晃着翅膀向长江的尽头飞去。

城外恶战(1)

南京保卫战最早在句容打响。12月5日拂晓,当日军第十六师团沿京杭国道,前进到句容至汤山镇之间,遭到中国军队的猛烈抗击。在此守卫阵地的是两支广东部队,一支是叶肇的第六十六军,另一支是邓龙光的第八十三军。这两个军一共四个师的兵力,其中三个师是刚从淞沪战场撤到这里的,实际人员伤亡过半。另一个师刚从武汉调来,地形不熟,他们放下背包,工事还没来得及挖,敌人就上来了,他们只好仓促迎战。

那天拂晓,枪声响后,军长叶肇在望远镜中见日军的先头部队人数不太多,稍稍地松了一口气。他设想在句容附近布置一个“口袋阵”以全歼这股敌人。于是,他命令第四七八旅旅长喻英带两个团上去,包围敌人。但是,战斗进行到中午,包围的兵力不足,一批敌军突破了包围圈,喻英下令士兵们同这股敌人拼刺刀。战斗继续,敌人却越来越多,大批日军蜂拥而至,守军且战且退。傍晚,第四七八旅的两个团被敌人反包围,敌人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任凭他们左冲右突也冲不出敌人的包围圈。第二天中午,叶肇本想叫这个团向西南方向突围,可是,命令无法传递。第八十三军得知友军被围,赶来增援,打了半天,引来了大批日军。叶肇决定派两个营去传达命令,可是,两个营无法插入敌人的包围圈内。第八十三军在西南方向攻击,敌人便掉转枪口向第八十三军攻击。八十三军渐感不支,只得向土桥方向且战且退。这时,在敌人包围圈内的第四七八旅的两个团寻机向西突围,直到日落西山时,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两支广东军且战且退,敌人紧追不舍。退到汤山后,他们见机向敌人发起攻击,双方在路中间迎头相撞,很快绞杀在一起。喊杀声、惨叫声、枪械撞击声响成一片,杀得天昏地暗。双方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一场白刃战持续了一个小时后,敌人的坦克、骑兵上来了,叶肇在不撤退要吃大亏的情况下,命令部队迅速撤退。于是,中国军队一下子退到了中山门外的孝陵卫。

孝陵卫距南京城只有五里路。叶肇考虑到距城太近,敌人一个冲锋就能攻入城内,就派出一支工兵队隐蔽在孝陵卫前面的其林门,一方面阻击迟缓敌人攻城,另一方面给退到孝陵卫的部队报信。黑暗中,一支10人组成的工兵队伍出发不久,就碰到了一支人马。他们不知对方是谁,便问了一声:“什么人?”

“自己人!”对方回答,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中国的工兵队伍信以为真,又问:“哪部分的,口令?”

“啪!”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天空,对方开枪击倒了中国军队的一个工兵。这时,中国军队才明白和日本鬼子遭遇上了。这是一支日军的侦察小队,他们是怕中国军队夜间偷营,才派出一支小分队出来侦察的。

中国工兵小分队迅速散开,同时向对方开枪。一阵枪响后,中国军队倒下四人,剩下的六人端起刺刀,向敌人扑去。这时,日本士兵用的是匕首,在中国人的刺刀面前,他们显然是吃亏的,两个回合后,日本兵倒下了七人。这时,在剩下的13个日本兵对四个中国兵的情况下,日本兵望着闪着寒光的刺刀,不敢贸然攻击。四个中国兵出其不意,向日本兵开枪射击,最后,13个日本兵全部中弹。

以少胜多,四个中国兵见敌人被全部消灭了,便准备休息一下,谁知他们刚刚躺到地下,后面上来了七八个日本兵,四个中国兵有三个人被他们手中的匕首刺中。剩下的一个中国兵见状,一个翻身站了起来,端起刺刀向日本兵刺去,一刀接着一刀,他一连刺中了好几个日本兵,其余的日本兵向他围过来。但是,英勇的中国兵一边退一边开枪,最后的五个日本兵都倒在他的枪口下。小小的战斗结束了,这个中国兵见敌人全部倒下了,自己也筋疲力尽了,他躺下来想喘一口气,谁知从地上突然冒出一个黑影,对着他的胸膛就是一刀,他一声惨叫,昏死了过去。那个黑影原来是躺在地上装死的日本兵,他拔出匕首,坐在地上,掏出一支香烟抽了起来。黑夜里,香烟的火光一闪一闪。过了一会儿,被刺昏过去的中国兵慢慢地苏醒了,他看到了一闪一闪的火星,咬着牙忍着剧痛爬了起来,猛地扑向那个正在悠闲地抽着香烟的日本兵,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死死地卡住他的脖子,直到那个日本见了阎王,他再一次昏死过去。

这个勇敢的中国兵名叫李茂林,直到天亮时,中国军队的巡逻人员发现了他,将他抬回城里抢救。

在句容战斗打响的第二天上午,第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在南京的通济门外淳化、上坊一线,与日军的第九师团接上了火。

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是山东人,黄埔三期生。他是国民党军队中一向受重用的“少壮派”,是蒋介石一手提拔和栽培的爱将。他与蒋介石第一次见面,是在1933年夏天。这一年的5月,王耀武所在的独立三十二旅由江西的临川进驻宜黄。刚进城即为红军包围。突围不成,只有加强工事,固守待援。红军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一面紧紧缩小包围圈,一面在通往各地的要道设伏。虽然红军的攻势十分顽强,但王耀武的指挥却有条不紊。由于红军缺少攻城火炮,使得该旅得以守城22天。王耀武在守城中多次打退了红军的攻势,并进行夜袭,显露了他的指挥才能,战后受到蒋介石的召见,那年他才30岁。不久,王耀武因守宜黄有功,升任补充第一旅旅长。

城外恶战(2)

第七十四军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一支王牌军,蒋介石为了保护嫡系部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叫他们干苦差事的。这次保卫战,蒋介石认为杂牌军是一堆豆腐渣,保卫南京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如果只让“豆腐渣”部队去打头阵,很快败下阵来,“豆腐渣”也会很快被打光了。到时,他的中央军就会孤军作战了。他想让中央军在杂牌军中当骨干,就把第七十四军留下了。蒋介石临离开南京时,他曾对王耀武说:“中央军要为全国军队作出表率,在南京打出个榜样来,要真正起到硬核桃的作用!”

王耀武拍着胸脯说:“校长尽管放心,我们七十四军决不给校长丢脸。”

王耀武率领全师来到淳化镇构筑工事时,听说有一个小队的鬼子到了前面的土桥。他决定偷袭这股敌人,露一手给还没来得及离开南京的蒋介石看看。于是,他派出一个营兵力,黑夜摸到土桥敌营,突然发起战斗,日军措手不及,15个鬼子当场被击毙,他们缴获一面旗帜、15枝枪、俘虏了三个鬼子。蒋介石果然竖起了大拇指,并叫王耀武将俘虏押到城里。俘虏被押到蒋介石面前,蒋围着俘虏转了一圈,对唐生智说:“这些家伙并不是刀枪不入的神仙,只要都像王耀武那么尽心尽职指挥战斗,南京是完全能够守住的。”

日军第九师团十八旅团突然少了一个小队,团长井出宣时十分恼火,他命令部队向淳化追来。不一会儿,就飞来了15架飞机为他助战。第五十一师以猛烈炮火还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打了两个昼夜,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唐生智调来20辆坦克助战。坦克兵带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驾驶坦克上了阵地。他们对着敌群横冲直撞,连撞带碾,所过之处,血肉横飞,一百多个鬼子被坦克碾成肉饼。日本鬼子被激怒了,他们集中三十门大炮,炮轰中国的坦克,三辆坦克被大炮击中,在大火中,三名坦克驾驶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淳化战斗持续到12月8日,敌人也调来了30辆坦克。王耀武命令反坦克炮开火,半小时后,击毁敌坦克15辆。

8日这天,战斗异常激烈。第五十一师的三○一团伤亡过半,九名连长战死沙场,其余两个团也伤亡很大。傍晚,寡不敌众,唐生智命令第五十一师放弃淳化、方山阵地,向河定桥、麻田一线转移。王耀武奉命后撤时,敌人死死咬住他们,第五十一师退到哪里,敌人就跟到哪里。打头阵的扛太阳旗的鬼子发出一声吼,后面的鬼子就跟着一声吼,旷野为之震动。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渐渐地越下越大。鬼子并没有因为大雨而放弃追击,第三○五团团长张灵甫见摆脱不了鬼子,便跑到王耀武面前,向他建议说:“我们不能让敌人这样穷追下去,我建议由一支主力顶住敌人,掩护大家撤退。”

王耀武觉得他的建议有道理,正在思考由谁来担任这个任务,张灵甫主动提出说:“如果信得过我们团,就让我们担负这个掩护任务吧。”

王耀武望着张灵甫,心情十分激动,他拍拍张灵甫的双肩说:“危难时候你能主动请缨挑重担,我很感激你。不过,敌人来势很猛,你们团的担子很重啊!”

张灵甫,陕西人氏,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又入黄埔军校深造。他喜读兵法书籍,平时指挥部队作战,很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他听了王耀武的话,立正敬礼,向他保证说:“长官放心,你赶快带领大部队撤吧,这里有我!”

张灵甫接受了任务后,将部队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