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见证抗战真实历史_血战 >

第40部分

见证抗战真实历史_血战-第40部分

小说: 见证抗战真实历史_血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权;二是只有主动进攻才是主动权和胜利权之关键;三是攻击的兵力必须由进攻、迂回、断后等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缺一不可。回顾前两次长沙战斗,没有能全歼敌人的原因,就是迂回、断后两部分兵力不足造成的。

薛岳最后决定,在捞刀河开设战场,诱歼日军。

为什么选择捞刀河?他在作战会议上对大家说:“古代大军事家孙子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胜利者之所以胜利,粤妙在巧妙利用地形。齐魏马陵之战、楚汉成皋之战、吴魏赤壁之战,都是因弱者利用地形而取胜的。湘北的地形,新墙河道路宽,利于敌人发挥坦克、大炮的优势,这里开设战场不利于我而利于敌。汨罗江虽有一两条大路,但也有山,这里开设战场,敌我双方就地形而言,是均势。没有大道的捞刀河,才是最理想的战场。”

在部署兵力时,薛岳按各部队的特长和战场需要划分为:挺进、消耗、尾击、诱击、侧击、守备、预备等七个兵团。他还把他的方案归纳为“天炉战法”。

战斗的准备阶段,双方都在秘密操作中,保密性极强,谁也打探不到对方的一点情况。1941年12月24日下午,天气暖和而且晴朗。日军开始向新墙河进攻。傍晚,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半个小时后又下起了大雪。气温骤然由零上的12度下降到零下五度,雨后的道路结成了薄冰。道路泥泞,寸步难进。日军到了新墙河,坦克、大炮无法行驶,只好停在一边。日军第六师团和第四十师团,在新墙河边遭到守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的阻击。薛岳给第二十七集团军下达的任务是在新墙河阻击四天,目的是消耗敌人的主力,四天以后必须后退。

争面子又丢面子(2)

由于第二十七集团军炮火猛烈,敌人无法在新墙河上架桥。夜晚,敌人偷渡,行到河中间时,被守军的炮火击入河内,新墙河水顿时成了暗红的血河,上面漂满了尸体。阵风吹来,河面上出现一个个血涡、血浪,将成群的尸体推向下游。个别侥幸冲上对岸的,也被守军雪亮的刺刀推入河中。敌人大炮虽然炸毁了守军的工事,但步兵无法冲上对岸。

过了第四天,薛岳又出一计,他想让日军尝一个小小的甜头,麻痹一下日军。下令第二

十七集团军后退,但不能让敌人看出是故意后退,而是战而不胜的溃退。29日上午,第二十七集团军照计划放弃新墙河。这时天气放晴,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个下午就渡过了新墙河,来到汨罗江。他们在河对岸没有发现中国守军的踪迹,很顺利地渡过了汨罗江。撤出战斗的中国军队迅速占领两翼,阻击部队加入了侧击部队的行列。汨罗江南,全是泥泞的田野,所有道路被动员起来的老百姓挖得高高低低。日军过了汨罗江就像水牛掉进了泥井里,大炮推不动,坦克在原地打着转转,步兵到了田野,陷进了泥潭,艰难地移动着脚步。雨雪还在下,没有一个鬼子不是满身的泥浆,活脱脱一只只泥猴。这就是薛岳为敌人安排的“天炉”,也是薛岳为进攻长沙的日军预设的坟墓。

一心想着报复的阿南,待三个师团全部过了汨罗江,12月31日下令向长沙攻击。日军行军途中没有碰到一个中国兵,阿南像服了兴奋剂一般,认为占领长沙指日可待。1942年1月1日中午,打头阵的日军第三师团兵临长沙城下。自出征以来,他们一直在野外露宿,吃够了西北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直巴望着攻击长沙城,庆祝一下元旦,安稳地睡上一觉。

下午3时许,突然从长沙城内飞来无数炮弹,爆炸后,一大片鬼子被炸得抛向空中,城外敌人的密度大,一炮都能炸死炸伤几十人。炮火急袭20分钟后,守军一队一队杀出城外,双方绞在一起,厮打着。经过两天的反复冲杀,日军第三师团如一片片被割的麦子,成批地倒下。

阿南接到丰岛的求援电报,命令第六师团前往增援。3日赶到长沙东门的第六师团,因大炮、坦克上不来,也没有携带炸药包,在城下无法施展。而守军打的是有准备之战,他们屯集了几千箱炮弹和手榴弹。第六师团挨了守军数不清的炮弹、手榴弹的轰击。

日军连攻三天无望,处境十分尴尬,阿南为了顾全面子,不想让部队无功而归,便命令他们在这里等候转机。可是,转机会不会有呢?他十分盲目。

此时的薛岳忙得不可开交,他将日军引到了“炉底”接下去就是要给“天炉”加盖了。不能让到手的鸭子飞掉了。罗卓英的第七十九军、第二十六军和第四军接到薛岳的命令,从江西边界向长沙快速运动;王陵基的第三十七军、第七十八军、分两路从平江、铜鼓方向向长沙快速运动;第七十三军守卫在湘江西岸,准备由西迂回到长沙东面,侧击日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第五十八军向汨罗江赶,准备断敌后路。还有湘江的20万民众,也发动起来了,他们的任务是配合正规军,破坏桥梁,袭击小股掉队的日军。

阿南见第三师团、第六师团和第四十师团攻城无望,粮食又送不上,天气又奇冷无比。再也顾不得面子,下令部队撤退。1月4日,三个师团交替掩护着向后撤。然而,进攻容易后退难,由于伤病员增加,每个师团都有800多伤病员,一个伤病员要两三个人抬着,这么多伤病员就要2000多个士兵抬着,大大地削弱了战斗力。他们从原路返回,第三师团的一个联队在汨罗江边被罗卓英部队截住,守军拼命向敌群中扔手榴弹,日军不敢久留,的野联队长命令丢下伤病员,向东突围。这样,一个联队1500人,边走边丢,过了汨罗江,清点人数只剩下500余人了。

傲气十足的丰岛师团长出征时大氅高靴,气宇轩昂,在参谋们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巡视各联队。现在,他的右手不再握着指挥刀或袖珍手枪了,而是紧紧地握着一根树棍,腿部负了轻伤,一瘸一拐地赶着后撤的路,累得鼻子里喘着粗气,其声音如同拉风箱似的。他已两天没有吃饭了,卫兵找不到粮食给他充饥,不知在哪里拔了两个红萝卜递给他。他这时全没有了威风和面子,在衣袖上擦了擦,便大口大口地啃了起来。他正吃得起劲,一颗炮弹飞来,在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了,气浪将他掀倒在地,不知是累是饿,他倒在地上站不起来。卫兵走了一段路,回头一看不见了丰岛,连忙回头寻找,然后由十几个卫兵抬着向后撤。

第二天,第六师团在栗桥被第七十三军、第九十九军团团围住。第三师团刚刚摆脱罗卓英部队的追击,走到青山又进了第四军的包围圈,第二十六军、第七十八军也赶来,加入围攻行列。两个师团频频向岳阳的阿南呼救,阿南命令第四十师团前往救援。第四十师团回电说,他们已在白沙桥被守军第三十七军围攻,自顾不暇。阿南只好派九七式飞机掩护。18架飞机来到前线,低空向守军扔炸弹。这样才让日军的三个师团有了喘息的机会,丢弃下大批伤病员及尸体,狼狈逃过了新墙河。

1月16日,举世瞩目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又以中国守军胜利而结束。此次会战,敌重伤2。3003万人,阵亡3。3941万人,俘虏139人,伤亡遗尸共5。6944万人。

争面子又丢面子(3)

长沙会战的辉煌战果,震撼了全世界。英国、美国的首脑,致电蒋介石表示祝贺。湖南省在长沙召开了万人庆功大会,蒋介石在南岳,向薛岳颁发了国民政府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派人向薛岳授予独立勋章。

“名将之花”凋谢(1)

国民党军举行长沙会战期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杨成武率部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此消息轰动全中国,敌人震惊万状。阿部规秀是日军战争骄子,是所谓游击战术专家,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位游击战专家,尽管被吹得神乎其神,黄土岭战斗成了他的滑铁卢。

河北涞源以南,群山莽莽,奇峰重叠。雄伟的内长城,从八达岭蜿蜒曲折到此。这里的古战场遗址有祭刀岭、插箭岭、将军岭、斗军湾、点将台,还有60座烽火台,42座古炮台,

150座瞭望楼。古书记载,战国燕昭王在此修筑黄金台,以高价招揽人才而扬名天下;杨六郎与韩昌曾在此大战九天九夜,至今六郎庙仍雄风未减。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把泥土,都浸透了古代士兵的鲜血。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甚至可见古代士兵的遗骸。

这年的11月3日下午5时,从拂晓开始的雁宿崖战斗已经结束,夕阳西坠,山色血红,枪声稀落,部队打扫完战场,押着俘虏,沿着崎岖的山路向晋察冀军区一分区驻地——管头镇走来。此时,一分区司令部会议室里召开总结会议。25岁的杨成武司令员主持会议,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指挥员们,正聚精会神地听参谋长黄寿发讲话。 他说:“今日一仗,歼敌600多人,这是我分区抗战以来歼敌人数最多的一仗。我认为,经验有三:一,情报准确;二,从三路敌人中选择打东路,决策正确;三,地形选得好,雁宿崖两侧高山,我们两侧伏兵,一头一尾扎口袋,关门打狗,打得痛快……”黄参谋长的话代表着大家的体会,与会的指挥员们虽然一个个刚下战场,浑身沾着硝烟和血污,军装的布眼都看不清了,可是那满脸红光和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却透出万分的喜悦和兴奋。清秀潇洒、文质彬彬的杨司令员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地记着每个人的发言,并不时地提问。

“报告!”

“请进!”杨成武一抬头,见是一团宋玉琳营长手拿一件大衣,走了进来。

“宋营长,有什么事吗?”杨成武问。

“杨司令员,你看!”宋营长递过大衣,杨成武在油灯下一看,大衣的布料相当好,胸前披佩着一条金黄色的绸带,带子两边是大红色穗子,两肩分别佩有四颗闪光的金星。“啊!”杨成武吃惊地叫了一声。

宋营长说:“司令员,还有一把金柄指挥刀呢!”

“哦!”杨成武看了一眼军刀,目光又回到手中的军大衣上。他急速翻开大衣,只见那绿色的里子上有一黄框,写着:姓名辻村,血型A型。他急忙问,“这件大衣是在什么地方缴获的?”

“这是七连连长钟茂华,迂回到敌人炮兵阵地后侧,用步枪打死的一个胖军官,然后他扒下大衣,穿在身上,拿着这个鬼子的指挥刀。你没见他那副怪模样,我和教导员郑三生可给他逗得把肚子都笑痛了!”顿了一下,又说,“我们不认识衣服上的这个字,”他指指“辻”字,说:“我们分析一定是个大官,就急忙送来了。”

“这是日军辻村大佐的军大衣,他的尸体在什么地方?”杨成武急呼呼地问。

“一起埋了!”

“不好!”杨成武站起身,反剪双手,在屋内快速地来回踱着步。副司令高鹏、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及黄参谋长也凑在灯下,仔细翻看着大衣,小声议论着。大约3分钟时间,杨成武突然止步,大声说,“诸位,请立即回部队,作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准备,随时听候作战命令。”

陈子端参谋瞪着惊奇的眼睛问:“司令员,你不是神仙,这大仗、恶仗从何而谈?”

“日本这个民族报复心强,鬼子死了个大佐,他们决不会善罢甘休的。”杨成武用肯定的口气说,“鬼子的特点是失败越惨,报复得越凶,而且是败兵刚归巢,报复的人马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是想乘我们庆祝胜利之时,打我们一个猝不及防。”

各位指挥员都赞同杨司令的分析,纷纷起身,火速返回部队去了。

散会后,杨成武立即抓起电话,向聂荣臻报告了战斗情况及所缴获的辻村的大衣。聂荣臻听到此处,立即对杨成武说:“部队要立即转移到银坊、司各庄一带隐蔽待命,有情况立即报告。”

“知道了,我立即作出安排!”

“好!”聂荣臻赞赏说,又交代他说,“我就守在电话机旁,你们要密切注视日军动向,有情况立即汇报。”

不出所料,当天夜里,地下党侦察参谋崔喜峰从涞源城送来情报:张家口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四个大队,共1500人,分乘90辆卡车,向涞源急驰。涞源城内彻夜不宁,日军到处抓夫,弄得鸡飞狗叫。

接着,侦察参谋崔明贵又从易县发来情报,内容与崔喜峰的情报吻合,说敌人要沿辻村的进攻路线,经银坊到雁宿崖,寻找八路军主力,决一死战。

杨成武阅罢情报,思索片刻后,拿起电话向聂荣臻汇报,要求再打一仗。

聂荣臻问:“部队情绪怎样?”

“很好!”杨成武信心十足地说,“刚打了胜仗,伤亡很小,士气鼓得足足的,正在银坊、司各庄一带休整。”话说到此,他怕聂荣臻不放心,追加一句说,“这一带地形我很熟悉,极似平型关,有利打伏击。”部队刚到那里,杨成武怎么就那么清楚那里的地形?

“名将之花”凋谢(2)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杨成武多年养成个职业习惯。每到一地,总是首先摊开那五万分之一的军用挂图,仔细地看,认真地记,决不放过一条小沟,一棵树木,然后,便是马不停蹄,立即着手考察实地,让两者合而为一。举凡山川河流,村镇桥梁,针叶林、阔叶林,他均一一牢记心中。记得有一次,侦察员向他报告倒马关地形后,他问:“倒马关南面有一条水沟,你怎么没讲?”

那参谋一拍脑袋,记起来了。他惊异地问:“首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杨成武严肃地说:“这种事马虎不得,一沟一坎,均不能忽略,这关系到战争的胜败。”

杨成武就是这样,所到之处,首先掌握准确地形,然后,考虑战斗部署时,脑子一转,作战方案就应运而生。

杨成武在电话中向聂荣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后,聂荣臻略略思索片刻,回答说:“很好,彭真、贺龙、关向应正在这里开会,我们马上研究一下,再答复你。”

杨成武大约等了五分钟后,聂荣臻就来电话:“成武啊,我们一致同意你的意见,赞成再打一仗。11月7日,是军区成立两周年,同时,又是十月革命22周年纪念日,我们准备召开纪念大会。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