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皇后全传 >

第104部分

中国皇后全传-第104部分

小说: 中国皇后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皇后退位后,移居长安宫。胡氏性喜欢清静,虽内心痛苦,外表却似甘愿恬退。张太后一向喜欢她的品德,深怜她无故被废,所以常接她到自己所住的清宁宫。每逢内廷朝会或宴饮,也总把胡氏座位安排在孙皇后之上。宣宗为了表示对她主动退让的敬意,也特地赐给她一个“静慈大师”的尊号。

公元1435年,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为英宗。

公元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十分悲伤,也许是因为伤心过度,她在第二年也随之死去,以嫔御礼安葬。

公元1462年,孙太后死去,英宗才得知自己非孙氏所生,胡皇后被废亦属委屈,于是在公元1463年追谥胡氏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下令为她专修陵寝。

第三百四十七章 孙氏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姓名:孙氏

生卒年:公元1402~1462年

籍贯:明邹平(今山东邹平)

婚配:明宣宗朱瞻基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28年

子女:一子朱祁镇(即英宗)

谥号:孝恭章皇后

孙氏,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如花似玉,聪明伶俐。初入宫为仁宗张皇后贴身侍女。

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册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公元1411年,朱高炽的长子、13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成祖打算为其选妃。

皇太子妃张氏的母亲、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夫人推荐孙氏为太孙妃。孙氏虽出身低微,但貌美如花,且非常聪慧。彭城夫人偶然见到孙氏,大为称羡。成祖传旨选孙氏进宫,见她年仅10岁,便令在宫中抚养,册立太孙妃之事暂缓。6年后,即公元1417年,皇太孙已19岁,成祖下令由司天官为其选妃。司天官经占卜说应在济河一带求佳女,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个女儿胡善祥便被选中。成祖见胡氏文静端庄贤淑,便册为太孙妃。立孙氏为太孙嫔。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登上帝位,史称明仁宗。仁宗册立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册立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太子嫔。

公元1426年,明仁宗病死,皇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尊张皇后为张太后。在妻、妾之间,朱瞻基宠爱的是太子嫔孙氏。孙氏不但妖娆聪慧,且善于揣摩圣意,善于博取欢心。所以当他登上大宝,按成例册太子妃胡氏为皇后时,立即又册孙氏为贵妃。在宫中,孙贵妃的地位同皇后不相上下,尊贵无比。宣宗对她几乎是百依百顺。

公元1428年,宣宗朱瞻基想到自己年已30岁,尚无子嗣,不免忧心。一天,他同宠妃孙贵妃说起这事,愁容满面。孙贵妃忙下跪,羞涩地奏道:“臣妾常蒙陛下雨露承恩,近一个多月来觉得体内有异常征兆,红潮不至,莫非已怀麟儿不成?”宣宗大喜过望,亲手把她扶起,激动之余,他对孙贵妃许诺道:“如若爱卿生下男儿,朕当改立爱卿为皇后!”

8个多月后,孙贵妃居然生下了一个皇子。宣宗听到喜讯,急忙赶至她宫中,抱起儿子一看,见儿子方面阔嘴,啼声响亮,不由更加喜欢,当下亲为取名叫祁镇。宣宗从贵妃宫中出来后,当即传旨大赦,以庆贺他有了皇子。

其实,皇子祁镇并非孙贵妃所生,而是偶然被宣宗召幸的一个宫人所生。孙氏不甘心屈居妃嫔之位,她觊觎皇后的宝座,便暗中与怀孕的宫人订了密约。孙贵妃取宫人子为己子,诳骗宣宗。

几天之后,宣宗决定履行自己在贵妃面前许下的诺言。以胡皇后无子、有疾为由,逼劝胡皇后让位。软弱的胡皇后无力抗争,只得强作笑脸地接受了。

宣宗迅即布置,先立祁镇为皇太子,后又起草中宫让位诏书,颁行天下。孙贵妃实现了多年的皇后梦,可她还假意地推辞一番,才欣然接过皇后册宝。

公元1435年,宣宗病逝,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

公元1462年,孙太后病死。谥为“孝恭章皇后”。附葬于景陵。

第三百四十八章 钱氏明英宗朱祁镇皇后

姓名:钱氏

生卒年:?~1468年

籍贯:明海州(今江苏灌云县)

婚配:明英宗朱祁镇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42年

谥号:孝庄圣皇后

公元1442年,英宗册立钱氏为皇后。时英宗年19岁,钱氏年约18岁。

钱氏是海洲人,其父钱贵,官至都指挥佥事,钱氏被立为皇后以后,钱贵升为中府都督同知。英宗敬重钱后,见钱后的娘家门第低微,有意封钱家为侯,但是钱皇后再三推辞,谦逊谢绝。钱皇后很是贤德,深得英宗的敬爱。

公元1449年夏,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大明,英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下诏亲征。七月十六日,英宗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留京居守,自己和王振带领文武大臣百余人和50万大军,浩浩荡荡北去。至土木堡,英宗兵败被俘。

英宗被掳北去的警报传到京师,孙太后和钱皇后决定“以物易人”,赎回英宗。她们把宫中珍宝搜集起来,载以八骏名马,皇后钱氏倾己私有,又添了一些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派遣使者送到也先营中。也先是金银珠玉照单全收,就是不肯放还英宗。

不见英宗归还,钱皇后急得寝食难安,日夜在宫中祈祷。因一连数日饮食不进,昼夜祈祷不眠,竟在一天夜里由神坛上昏晕跌下。不幸一侧股骨折断,遂成残肢。又因思夫心切,昼夜啼哭,不久又有一目失明。因此,钱氏为英宗早日回归,终成了一位残伤跛足的独目妇人。

当时在后宫中,孙太后比较沉着稳重,见英宗一时不能回朝,便召集廷臣,商议对策。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守北京,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固守之策定了下来。八月十七日,孙太后下诏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朱见深不是钱皇后所生,而是英宗的周贵妃生的,当时只有2岁。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辅助皇太子统理国政。朱祁钰监国后,做了几件取信于群臣的事情。他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使京师的武备得到整顿。他下令惩处土木之变罪魁祸首王振的党羽,使宦官势力有所削弱。于谦等大臣认为,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国家无主难以安定,联名上奏请太后立郕王为帝。太后从国家利益出发,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皇帝位。

公元1449年秋,郕王登基即位,是为代宗,改年号为景泰。朱祁钰即位后,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的皇后钱氏失去了皇后宝座,代宗的正妃被立为皇后。

十月初,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打退了瓦剌兵,保卫了北京城,从此,也先对英宗的幻想完全破灭,有了送归英宗的念头,原因是明朝已立新帝,而且重整武备,也先不能利用英宗讨到半点便宜。代宗不希望他的兄长归来,对此事一拖再拖。直到公元1450年,熬了一年塞外俘虏生活的英宗才回到北京。在东安门前,英宗与自己的弟弟代宗相见,随后英宗这位太上皇便被送入南宫。见过群臣后,宫门紧紧闭上。此后几年间,英宗便被软禁在这里,无法迈出重门紧锁的南宫一步。

英宗眼见皇位丢掉,刚20岁出头就被尊为太上皇,虽不缺荣华富贵,但声望一落千丈,往日独尊的帝王威风没有了,心中老大不愉快。钱皇后见丈夫安然南归,喜出望外。钱氏常常劝慰抑郁不欢的英宗,并伴随他不离左右,对英宗更是关怀体贴无微不至。对英宗被俘钱氏更是没有丝毫的埋怨,至此英宗对钱氏致残亦丝毫不嫌,二人互相安慰,终成为一对难舍难分的患难夫妻。

朱祁钰虽然做了皇帝,但皇太子却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这使他感到自己帝位的不稳固。考虑再三,决定采取更换太子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皇位。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公元1452年,代宗正式颁诏,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改封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原皇后汪氏因反对易储被废,改立朱见济的生母杭妃为皇后。

公元1456年,代宗朱祁钰因皇太子朱见济、皇后杭氏先后死去,痛失妻儿之下,也得了重病。景帝无其他子嗣,武清侯石亨与都督张轨、太监曹吉祥、右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密议,准备请太上皇英宗复位,目的是为了邀功请赏。公元1457年正月的一天夜里,石亨等人率兵拥入禁中,夺取东华门,去南宫接出英宗直趋奉天殿。一面请英宗下舆登座,一面擂鼓鸣钟,让百官们入朝觐见。被禁锢七年的英宗再次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改元天顺。这一年,英宗已经31岁。

英宗对钱皇后一直怀有感激和敬爱之情,复位后,就恢复了钱氏的皇后地位。英宗长子、周贵妃生的朱见深也恢复了皇太子名号。当时有一个太监蒋冕,为了讨好皇太子的生母周贵妃,向孙太后进言,说母以子贵,贵妃当立为皇后。英宗知道后,大为生气,把蒋冕斥责一通,逐出宫去。

钱皇后恢复皇后地位后,贤德有增无减,使英宗更加敬爱。土木之役,钱皇后的弟弟钱钦钟为国殉难,英宗追念其功绩,想封钦钟的儿子爵位,钱皇后却推辞掉。公元1462年,孙太后病死,钱皇后为宣宗的胡皇后辩白、申冤,力请恢复她皇后的名号。英宗遂复胡后号位,追谥为恭让皇后,还下令为她专修陵寝。

公元1464年元月,38岁的英宗病势日渐沉重,临终前,他担心将来皇太子即位后,不再尊崇钱皇后的地位,便留下遗言,对顾命大臣、大学士李贤嘱道:“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他见李贤恭敬受命,将遗言抄录后藏置阁中,这才放心。

同年元月十七日,英宗驾崩,遗诏罢宫妃殉葬。宫妃殉葬,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明太祖去世时,首创本朝宫妃殉葬的成例,以后成祖、仁宗、宣宗去世,都有一些宫妃殉葬,诸王以及勋戚大臣也加以效法。英宗在遗诏中明令废止宫妃殉葬,可能与钱皇后有很大关系。殉葬制度的废除,在最后为英宗本不出色的形象添上了光彩的一笔。

英宗死后,16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史称明宪宗,年号成化。宪宗面对两宫,一个是嫡母钱皇后,一个是生母周贵妃,在给两宫上尊号的问题上引起一番争论。

宪宗生母周贵妃嫉妒钱皇后,密嘱心腹太监夏时,要他设法买通阁臣上奏宪宗,只立周贵妃一人为太后。夏时找到李贤说明来意,李贤很是惊怒,力争道:“先帝尸骨未寒,怎能即刻便违背遗命?”大学士彭时也在旁帮腔。争辩之下,夏时一看不能得逞,只得怒气冲冲离开内阁回宫。

夏时回宫不多时,宦官覃包奉宪宗口谕至内阁,命速拟定两宫太后并尊的诏旨。李贤见宪宗同意两宫并尊,便放下心来。但彭时又说:“两宫并尊,毫无区别,太不相称,应于钱太后尊号之前加入正宫二字,以显尊贵。”覃包再回宫请命,不一会儿,宪宗传谕恩准彭时所奏,于是诏书拟定,尊皇后钱氏为正宫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为皇太后,两宫太后地位相等。事后,覃包私下对李贤说:“两宫并尊也是皇上之意,因为周太后所迫,不敢自主,若不是公等守正不阿,力争两宫并尊,险些误了大事。”

公元1468年,钱太后逝世,在丧葬问题上又引起朝廷君臣的争议。

英宗曾留下遗言,钱皇后死后与他合葬。但周太后不愿让钱后与英宗合葬,想替钱后另造陵寝。宪宗宠爱的万贵妃迎合周太后的意思,力劝宪宗听从母后之命。宪宗在父命与母命之间难以抉择,不得已召集大臣,由廷议决定。彭时上奏建议将钱太后葬于裕陵英宗梓宫的左首,右首则虚位以待将来。周太后暗加阻拦,宪宗母命难违,摇摆不定。后经大学士彭时、学士刘定元、礼部尚书姚廷夔与廷臣九十九人力争,宪宗才传谕按群臣所议去办。大臣们听了,额首称庆,山呼万岁。

钱太后虽合葬裕陵,但并未与英宗真正合葬在一起,而是葬在了距英宗玄宫数丈远的左配殿,还特意堵塞了英宗玄宫与左配殿的甬道。然所留空虚右配殿,其甬道则独与英宗玄宫相通,以待周太后安葬。

公元1487年,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是为孝宗,年号弘治。

公元1504年,周太后死,终年75岁,谥“孝肃皇后”,亦葬裕陵。时孝宗曾提出对钱太后的埋葬不合礼制,欲打通甬道。可阴阳家却说:“打通甬道恐怕动及先帝的陵堂及地脉,动则不安,多有不利。”故孝宗只好维持原状,未敢再动。

第三百四十九章 汪氏明代宗朱祁钰皇后

姓名:汪氏

生卒年:?~1056年

籍贯:明顺天(今北京)

婚配:明代宗朱祁钰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49年

谥号:贞惠安和景皇后

公元1445年,郕王朱祁钰18岁,迎娶曾任金吾左卫指挥使的汪泉世的孙女汪氏为郕王妃。授汪氏之父汪瑛为中城兵马司指挥。汪氏颇能知礼遵法,很受英宗皇帝的养母孙太后喜爱。

公元1449年,英宗亲征以对抗蒙古瓦剌首领也先之土木堡一役,明朝从征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为安定人心,皇太后下诏,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又命郕王监国,总管百官,经理国事。

郕王监国的第13天,就提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令群臣直言国事,举拔人才,积极筹集物资备战。并惩治“土木之变”罪魁祸首王振党羽,削弱了宦官奸邪势力。文武百官皆寄郕王以厚望,联名上奏皇太后,请立郕王为新君。皇太后也认为百官所言极是,于是命郕王嗣皇帝位。择良辰吉日,郕王登基,是为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元年。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

代宗封汪皇后祖父汪泉世为都指挥同知,汪皇后父亲汪瑛为锦衣卫指挥使,旋又晋升为左都督,连汪皇后叔辈亲戚皆授以高爵厚禄,一时,汪府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朱祁钰即位之时,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代宗登基后,不负众望,任用于谦抗击瓦剌,守卫京师。在于谦的亲自部署和指挥下,瓦剌再次进犯顺天时,遭到军民的迎头痛击,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