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皇后全传 >

第39部分

中国皇后全传-第39部分

小说: 中国皇后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四境已无强敌,只有北方的突厥称雄塞外,时常南下骚扰边境。隋文帝时曾用和亲政策,将宗室之女号为义成公主下嫁突厥启明可汗。炀帝突发奇想,要去塞外炫耀武力。于是,下令发动民伕修筑直通太原的大道,亲率三宫六院、百官甲兵50多万人浩浩荡荡直趋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附近)。在胜州行宫里,炀帝接见了启明可汗、义成公主及众酋长,盛筵款待。筵席上山珍海味、奇珍异宝、歌舞奇技应有尽有,令塞外酋长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纷纷臣伏敬酒,果然达到了耀兵扬威的目的。萧后心不在此,她一直惦念着义成公主。盛会后,萧后特地排出皇后仪仗,亲自拜会义成公主。这一不寻常的举动令义成公主十分感动,皇后屈尊给她一王室之女、番邦之妻无上的殊荣,更有一种如见亲人的感觉。由此,萧后与义成公主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这次盛会更加助长了炀帝追求新奇、永不满足的欲望。从公元608年到公元616年,炀帝两次巡游江都,一次巡长城,三次攻打高丽,损兵折将,劳民伤财。连年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搞得民怨沸腾,将士离心,哀鸿遍野,饿殍载道。自公元611年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首先发难后,全国到处都有逃亡的将士聚众为盗;豪杰之士乘机号召,称雄一方,割据而立;州郡官吏无力平盗、惧怕隋朝刑律,反与盗匪暗通。全国渐渐失去控制,犹如风雨中将倾的大厦,隋朝统治已名存实亡了。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他先在炀帝面前杀死了炀帝的幼子赵王杲,炀帝被活活勒死。乱军离去后,萧后眼见炀帝死在御座之上,赵王杲倒在座前血流满地,痛哭失声:“你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却落得这样下场,是何苦呢。”隔了许久才令人用床板临时钉成两口棺材,将他们草草葬于扬州西苑流珠堂。

宇文化及以萧皇后的名义立炀帝之子秦王浩为傀儡皇帝,自己位居大丞相,总揽一切大权,霸占六宫妃嫔,以皇帝的姿态处理一切大事。

远在突厥的义成公主闻知隋朝江山破灭,萧后被执,想起以前萧后的情义,便促使启明可汗之子处罗可汗发兵救出了萧皇后,义成公主派专使迎接萧后,萧后举目无亲,从此只得背井离乡、流落异域。

公元630年,唐朝大将李靖率军大败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得知萧皇后尚在塞外,便派特使礼迎她返回长安,颐养天年。

大唐王朝又有一番新景象,可这对萧氏来说毫无意义。在孤独寂寞中,她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坎坷波折的一生,享年78岁,卒后以皇后礼与炀帝合葬。

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降仙隋炀帝杨广宠妃

姓名:吴绛仙

籍贯:江南吴越

婚配:隋炀帝杨广

封号:妃

吴绛仙自幼聪明伶俐、秀美出众,曾被当地人称为“吴美女”。在绛仙年过15岁时,隋炀帝杨广率百官及嫔妃乘龙舟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到江都后他曾命侍臣在吴越间广选十五六岁的美貌少女用彩绳为其牵拉龙舟。这时,他在选来的众多美女中发现一女十分出众,于是便纳其侍寝,并封为夫人,此女就是吴绛仙。

吴绛仙擅长描画蛾眉,她所画之眉,如秀山含黛,似妩媚有情。隋炀帝每视绛仙画眉,便情不自禁地对侍臣说:“古人谓秀色可餐,若观绛仙者可以疗饥矣!”

第三十一卷 唐朝后妃

第一百八十六章 窦氏唐高祖李渊皇后

姓名:窦氏

生卒年:?~612年?

籍贯:隋时京兆平陵

婚配:唐高祖李渊

封号:皇后

子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三子李元霸(早卒,后追赠卫王)、四子李元吉(后封齐王,授并州总管)、女儿平阳公主

窦氏,窦毅(北周时为上柱国,入隋为定州总管)之女,母为北周武帝宇文邕姊襄阳长公主。

窦氏出生不凡,刚一生下即发垂过颈,三岁时头发与身同长,长得聪明伶俐,记忆超人,读书过目不忘,故深受周武帝宠爱,并异于他甥养于宫中。窦氏渐渐长大,才智过人,相貌不凡,言谈与众不同。其父窦毅对妻子襄阳公主说:“现在有不少名门贵子,见咱们的女儿相貌出众,才学非同一般,故纷纷前来求婚,你我都要为女儿的婚事负责,万不可将女儿妄以许人。”经窦毅与妻子商量,决定在府中设“雀屏选婿”。消息传开,很快便有数十位贵胄王孙前来“试射”求婚,结果均未中选。一日,年约十六七岁的李渊前来“应试”,连发两箭,分别射中孔雀的左眼和右眼,窦毅和妻子大喜,遂聘李渊为佳婿。

婚后,李渊与窦氏相亲相爱,感情甚好。

公元589年,窦氏为李渊生下长子李建成,后又生下次子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继生三子李元霸(早卒,后追赠卫王)、四子李元吉(后封齐王,授并州总管)和女儿平阳公主。

窦氏聪慧贤德、宽厚仁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伟大女性。她初入夫家,对性情暴躁的婆婆孝顺侍奉,从不怠慢。尤其在婆婆患病期间,她多日不脱衣服,孝守在婆母身旁,使李渊及全家人倍受感动。她对子女言传身教,精心培育,令李渊及众人赞叹。李渊多年仕隋征战,她整日牵肠挂肚,长期过着迁延不定的艰苦生活,为李渊成就大业付出了全部心血。

约公元612年,窦氏病逝于涿郡,享年45岁。

李渊称帝后,追封窦氏为“太穆皇后”,命窦氏之墓为“寿安陵”。李渊死后与窦氏合葬于献陵。

第一百八十七章 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皇后

姓名:长孙氏

生卒年:公元601~636年

籍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婚配:唐太宗李世民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626年

以凰求凤天赐良缘

长孙氏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长孙晟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英勇善战,喜欢涉猎书史,通晓边事,隋帝与突厥及其他外族的往来都是由他预先交涉。长孙氏的母亲也出身名门,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氏自幼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小小年纪,一言一行都循规蹈矩,以古代善恶自鉴,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加上天生丽质、相貌出众,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长孙氏渐渐长大,很快到了该找婆家的年龄,家中上下很为此费了一番脑筋。

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在北周时就是一名学者,留心各种事情,尤其对当时盛传的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生来奇特、自小见识超常印象特别深刻。窦氏后来嫁给李渊,生下四男一女。长孙炽曾经听说窦氏劝武帝抚慰突厥皇后,印象特别深刻。他认为这样明智贤慧的母亲教养出来的孩子必然不平凡,要给侄女找女婿,李渊的儿子应成为第一目标。长孙一家经多方打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年龄相若,所以就请人倒提媒,以凰求凤,把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渊也听说长孙家的女儿天生丽质,美貌而博学。因双方条件般配,郎才女貌,一提就成。这一桩美满的婚姻,使李世民在后来争天下、守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也成为史话上的一桩美谈。

以贤平忧智勇助夫

长孙氏嫁到李世民家中,面临着种种复杂的矛盾,首先是李世民的母亲窦后去世太早,整个后宫缺少掌握全权的权威,各妃嫔争权争宠、结派成系。最大的麻烦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夺嫡,李渊虽然心中明白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功高盖世,无论是功劳、才能、人品,还是号召力,李世民都要比太子李建成出色得多,把李世民定为接班人更合理些;而且唐初的一批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大多都是跟随着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深深爱戴和拥护他,对太子李建成从内心里不服。所以,李世民就构成了李建成登上皇帝宝座的最大威胁,李建成处心积虑地要把这颗“眼中钉”、“肉中刺”除掉。还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的权力欲也不小,他觊觎皇帝宝座也要越过李建成、李世民两重障碍。他认为李建成骄横自大、有勇无谋,比较好对付,最大的障碍是文武双全、威重功高的李世民。共同的争斗目标使李建成、李元吉结成了统一战线,处处给李世民设陷阱。

长孙氏心里明白,要想保全自己,取得胜利,必须走得正、站得直,滴水不漏,让别人想找茬也找不着,日久自见人心,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真相会大白于天下。长孙氏首先尽心尽孝地侍奉公公李渊,给李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使他在丧妻之后,又能真正感受到儿女亲情的温暖。另外,在嫂子和弟媳中,她多承担家务,凡事忍让几分,尊敬顺从她们,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尽量让她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

为了帮助丈夫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长孙氏昼夜焦思劳神、殚精竭力,处处忍辱负重。到玄武门兵变,兄弟阋墙,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的时候,她一反软弱顺从,旗帜鲜明、毫不畏缩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以取得斗争的彻底胜利。

公元626年,即武德九年,李世民终于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长孙氏也升为皇后。但长孙皇后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认为丈夫少年登极,很有抱负,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很是辛劳,到了后宫应该有一个安定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他。为此,长孙皇后以身作则不专宠幸,处处关心体贴太宗。有时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不畅,会不经调查,不明缘由地严厉训斥宫中侍役者。每当这时,长孙皇后也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命令把惹太宗生气的人抓起来,等她有空亲自审问处理。然后等到唐太宗不生气的时候,她就慢慢地把事情的经过曲直告诉太宗,既取得太宗的谅解,又绝不冤枉一个好人。长孙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宫中气氛比较宽松和谐。在后宫,长孙后对待其他妃嫔如亲姐妹,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一视同仁、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生下后,母亲早死,长孙皇后主动收养,给公主的母爱甚至超过了长孙皇后自己的亲生儿女,宫中人很受感动,当妃嫔、宫女有病的时候,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给以安慰。她自己长年有病,当发现妃嫔生病用药、饮食有问题,常置自己于不顾,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因此,宫中上下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

明智大义不谋私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曾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大功。唐太宗几次想封他为右仆射(宰相)。当太宗亲自告诉长孙皇后时,她不禁大吃一惊。长孙后心里实在不安,她语重心长地对太宗说:“妾位居三宫之首,妾家已贵宠至极,实在不愿父兄之辈再位居显要。历史上外戚弄权误国的事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产、吕禄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桀、上官安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他们最后都因谋反篡位而被杀,祸及家族,这应该成为刻骨铭心的教训啊,希望皇上矜察。”只是太宗对长孙无忌太了解,两人是布衣之交,出生入死。他看中的是长孙无忌的才能,而没有半分私心。所以他从容地说:“皇后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用长孙无忌是为社稷着想,是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并不因为他是你哥哥。没有才能的人虽是至亲也不能用;如果有才虽有仇隙,只要改过,我也重用。右仆射这职位只有他才能胜任,别无佳选。请皇后不必过虑。”

长孙皇后见劝阻无效,便派人把长孙无忌叫到宫中,直言相劝:“皇上任命你为右仆射,我已向皇上表明,你不适合。长孙家的人最好不要再做高官,这样可以省却不少麻烦。你最好向皇上力辞右仆射之职。”长孙无忌也理解妹妹的良苦用心,不久,亲自拜见太宗,坚决请求辞去职务。长孙皇后又极力劝说太宗接受。太宗李世民无奈,只得接受了长孙无忌的请求。

在太宗最喜爱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之时,所陪嫁妆什物超过永嘉长公主(李渊之女,太宗之姊)的一倍。这事很快被大臣魏徵听到了,他就劝谏太宗说不合情理,应该更改。太宗心里不满意。但表面上仍装作很高兴的样子,下令公主的嫁妆按永嘉长公主的一半陪送。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生怕皇后不满。不料长孙皇后听后盛赞魏徵处事公正、令人信服,不愧为保国忠良,并请求太宗采纳魏徵之谏。太宗听完心里豁然开朗。长孙皇后派人带着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去魏徵府上表示感谢,并捎话说:“很早听说魏公为人刚直不阿,从公主出嫁这件事上看得更加清楚。希望魏公能永远保持这种高尚的情操,对国家的忠心不要有丝毫改变。”

长孙皇后吸取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时时引以为戒。长孙皇后虽不干涉朝政,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有损江山社稷之事时,她却总是苦苦规劝,可谓用心良苦。

有一次,太宗上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大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徵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正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心里什么都明白了,她退回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才穿的朝服,盛装打扮,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的面前,深深一拜,严肃地向太宗道贺。太宗不解其意,惊诧问道:“出了什么事?皇后何以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徐徐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能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现在看来,魏徵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当然是因为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恍然大悟,感激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

贤明克俭国事为重

长孙皇后自幼勤奋读书,位为皇后仍坚持不懈,就是在梳头时,眼还是看着书。她吸取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