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皇后全传 >

第70部分

中国皇后全传-第70部分

小说: 中国皇后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恒即位,李氏被尊为皇太后,居于西宫嘉庆殿。

公元1004年,李氏病死于万安宫,终年45岁,谥号明德。先是殡于沙台,3年后附葬于永熙陵。

第二百六十二章 潘氏北宋真宗赵恒皇后

姓名:潘氏

生卒年:公元968~989年

籍贯:北宋大名(今河北大名)

婚配:北宋真宗赵恒

封号:莒国夫人

谥号:章怀皇后

潘皇后,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之第八女。潘氏出身名门。其父潘美,初仕后周,世宗征高平,因功迁西上图门副使。入宋后,累官行营都监、潭州防御使、北路都招讨兼判太原行府事等职,曾多次率军征南岭、灭南汉、征南唐、平金陵、灭北汉、御契丹,卒谥“武惠”,赠中书令。时太宗因潘美保宋有功、潘氏女又长得端庄雅秀,故于公元983年,即太平兴国八年,纳潘氏为韩王赵恒夫人,赵恒与潘氏时年均16岁。之后,潘氏又被封为莒国夫人。

公元989年,即太宗端拱二年五月,潘氏病逝,时年仅22岁。后赵恒即位为真宗,追封潘氏为“章怀皇后”,葬保泰陵。

第二百六十三章 郭氏北宋真宗赵恒皇后

姓名:郭氏

生卒年:公元976~1007年

籍贯:北宋太原

婚配:北宋真宗赵恒

封号:皇后

子女:一子赵祐(夭折)

谥号:章穆皇后(初谥“庄穆皇后”)

公元993年,宣徽南院使郭守文之次女郭氏嫁给襄王赵恒,封鲁国夫人,又晋升秦国夫人。赵恒即位后,被立为皇后。

郭氏秉性谦约,待下人宽厚仁惠,对待自己的亲属则不徇私情。她生活简朴,讨厌奢靡。亲戚们入宫拜谒,有人穿戴光鲜华贵,她总要严辞劝诫。有不少亲属想通过她的裙带关系向赵恒提些要求,她也从不答应,就连她的哥哥出嫁闺女,因家贫置不起妆奁想向赵恒祈求点赏赐,她也只是拿出自己当年的嫁妆来接济,而绝不向赵恒伸手。

郭氏对金钱名利淡漠如水,对儿子赵祐却是舔犊情深。然而她的儿子偏偏享年不永,年仅9岁就暴病夭折,这意外的打击使得郭氏悲痛万分,竟也一病不起,公元1007年,追随儿子而去。终年32岁。谥号庄穆,葬于永熙陵西北。宋仁宗即位,改谥章穆。

第二百六十四章 刘娥北宋真宗赵恒皇后

姓名:刘娥

生卒年:公元969~1033年

籍贯:益州华阳(今四川剑阁一带)

婚配:北宋真宗赵恒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012年

谥号:章献明肃(初谥“庄献明肃”)

刘娥之父刘通官任虎捷军都指挥使、嘉州刺史,后来随太宗皇帝从征北汉,死于途中,刘娥便是刘通的第二个女儿。她在襁褓之中就成了孤儿,被寄养到外祖父家,长到15岁时嫁给以锻银为业的银匠龚美为妻。后龚美携刘娥到汴京谋生路,以卖唱为生。

龚美进京后,结识了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想通过张耆介绍进襄王府找点活干。

此时,赵恒正值年少风流,欲得个才貌极佳的蜀姬。张耆一下子想到了龚美那位颇标致的妻子。龚美虽然十分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刘氏当即入了襄王府。

刘娥入府后,极得赵恒宠爱。如胶似漆,宠幸专房。后太宗得知此事,即命襄王进宫,当面训斥,令他赶走刘氏。襄王无奈,只好将刘氏安置到张耆家,从此偷情长达十余年之久。

公元997年,太宗驾崩,赵恒即位为真宗。立召刘氏进宫,不久封为美人,还因刘氏别无亲戚,乃把前夫龚美改姓刘,作为兄长。刘氏的位号也逐年晋升,由修仪进为德妃。

刘氏之得宠,倒也不全是凭着她那出众的色艺。她天资聪颖,秉性警悟,成为皇妃之后有机会接受上层文化的熏陶,逐渐通晓经史,朝廷之事一经耳闻,即能记其本末。

郭皇后病逝,赵恒有意立刘氏为皇后,怎奈大臣群起反对。赵恒虽然不乐,也只好把这事缓了下来。的确,当时宫中诸妃,论家世,论声望,刘氏均居劣势,但她懂得有一条嗣袭中宫的捷径,奈何几年过去,春风无数,刘氏竟丝毫不见动静,急中生智,便想了个借腹怀胎之计,命自己的侍女李氏代己侍寝。李氏不负重望,果然生下一子,取名受益,后改名赵祯,即宋仁宗。刘氏连忙将受益据为己有,让婉仪杨氏用心看护,同时对外宣称受益为自己所生。后人就是据此编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这下子可有了刘氏当皇后的充分理由。赵恒也自然乐于即遂前愿,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因此赵恒在册立刘氏时不敢大张旗鼓,理直气壮。按照宋初规定,册立皇后,应先写明册命告身,有司以金花龙凤罗纸、金涂袋呈进,然后由学士院起草制词,宣示于正殿。朝廷大臣、地方长官、宗室亲王都要进献贡礼,群臣要拜表称贺,还要到内东门向新皇后称贺。赵恒怕节外生枝,便一切从简,不让地方藩臣进贡贺礼,也不宣制于外廷,只令学士院起草制词降付中书省就算完事。赵恒让丁谓请杨亿起草制词,杨亿当即显出十分为难的样子,丁谓劝道:“只要你大笔一挥,不愁不富贵。”杨亿摇摇头说:“如此富贵,实不敢当。”丁谓只好改命他人,总算把刘氏册为皇后。这时已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了。

刘氏做了皇后,更加留心政事,赵恒退朝回宫,批阅天下封奏常常忙到半夜,所有重大问题的处理,刘氏几乎皆预闻其间。宫闱事务归她管辖的,她也引经据典,措置得有板有眼。赵恒对刘氏越来越倚重,刘氏也渐渐地干预起朝政来了。

公元1020年,赵恒患中风之疾,说话困难,不能视事,政务便多决断于刘氏。当时朝中存在着两派水火难容的政治势力,一派以宰相寇准和李迪为首,另一派以参知政事丁谓为首,与丁谓相勾结的便是通过刘美与刘氏攀上亲戚关系的翰林学士钱惟演。原来刘美在刘氏改嫁之初,虽然没有立刻跟着沾上大光,却凭着刘氏的关系使许多朝中大臣成了他的主顾,钱惟演出嫁女儿也令他打造妆奁器皿。后来刘美由银匠一变成为刘氏的兄弟,并且封官晋爵不次升迁,善于钻营的钱惟演见刘美奇货可居,便赶紧与他套近乎,不但将先前令他打造的器皿全部慷慨赠予,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钱惟演与丁谓本来也是亲家,凭着这些盘根错节东拉西扯的裙带关系,丁、钱等人的权势日盛一日。寇准是个以刚介耿直出名的人物,有时连皇帝赵恒的账都不买,皇后刘氏就更不在他的眼里了。刘氏在川蜀老家的宗亲横行乡里,强占百姓的盐井,官司打到御前,赵恒因为刘氏的缘故,并不想追究,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等人也迎合赵恒和刘氏的旨意说什么:“此时正值天旱,不应再制造冤狱,中伤百姓。”而寇准则坚持要依法治罪,遂引起了刘氏的强烈不满。

赵恒久受疾病之苦,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曾想命皇太子赵祯监国。一次,他躺在亲信宦官周怀政的腿上有意无意地说出了这个打算。周怀政当时正在太子宫奉职,自然希望太子能掌握实权,自己好借机升攫,便跑去告诉了寇准。寇准本来就对刘氏干政不以为然,遂出面向赵恒密奏请皇太子监国,并建议罢免丁谓。不料寇准酒后失言,被丁谓探知此事,丁谓在刘氏支持下发动反扑,将寇准挤下台。周怀政见事不妙,与宦官杨崇勋等商议企图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杀死丁谓,复相寇准,废除刘氏,奉赵恒为太上皇,传位于太子。竟被杨崇勋告发,周怀政转眼身首异处。刘氏乘机再次与丁谓合谋,以寇准曾推荐过永兴军巡检朱能伪造的天书为罪名,将寇准一贬再贬为道州司马,朝廷中与寇准关系密切的人几乎全遭到排挤。

寇准被罢,丁谓升为宰相,擅权用事,很快又与另一位宰相李迪发生了矛盾。刘氏这时自然仍是向着丁谓的,因为她对李迪的恶感甚至不亚于寇准。当初就是李迪以“出身微贱,不可母仪天下”为理由进行谏阻,才使她晚当了几年皇后的,前不久,赵恒因病情加重,神志不清,语言错乱,竟怒气冲冲地对前来问安的大臣说:“昨夜宫中嫔妃全让皇后唤去了,剩下朕孤身一人独守空房!”旁人皆不敢做声,又是李迪上前奏道:“果真这样,何不以法治之?”当时刘氏躲在屏风背后,听得分明,恨不得冲出来揍他几下。一想到这些,刘氏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她决计新账旧账一齐算,不几天,李迪就在与丁谓大吵一场之后被赶出了朝廷。

赵恒的病情愈益加重。而刘氏的地位则愈益巩固。这年十一月,赵恒在承明殿召见大臣说:“朕的疾病大概是怀念太祖、太宗皇帝创业艰难,不敢懈怠,忧劳积久造成的,近几日越发不见好转,今皇太子年德渐成,皇后素来贤明,处事平允,完全可以托付大事。此后凡有重大事务,可由太子在资善堂处置,内廷由皇后辅化宣行,文武大臣皆尽忠朔赞,我自可以放心无忧了。”太子赵祯这时才11岁,乳臭未干,少不更事。因此,赵恒的安排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名义上都承认而且增加了刘氏已有的权力。对此丁谓一班人是兴高采烈的,因为他们早已把自己的亨通与刘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而刘氏为了进一步揽权,也迫切需要得到他们的拥戴。但对于那些对所谓女后干政怀有成见的人来说,刘氏那强烈的权力欲就难免使他们产生种种疑惧:年幼的赵祯在刘氏手上会不会出现三长两短?吕后、武则天的历史会不会在本朝重演?寇准、李迪担心这一点,想通过斥逐丁谓、废除刘氏的办法来保全赵祯,其原因是他们把刘氏与赵祯看成了不共戴天的非此即彼的对头。事实倒并非如此,刘氏不但表面上以母后自居,内心里也把赵祯视为己出,她所唯一担心的是自己一旦丧失赵祯生母的地位,那么自己精心构筑的权力之塔就会从根本上遭到动摇,因此,她始终把赵祯看作自己立足的基础而严密加以控制和保护。对此参知政事王曾观察得比较透彻,他对钱惟演建议说:“太子年幼,非皇后挟持不能立足,皇后若不倚仗太子,人心也不会归附。皇后只有加恩于太子,太子才会平安,太子平安皇后自然也就平安了。”钱惟演把王曾的话转达给了刘氏,刘氏原来就有此意,于是对赵祯更加亲厚。赵祯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她几乎都要亲自过问,赵祯偶尔离开身边,她也不断派人前去看护。侍奉赵祯的乳母、内侍虽已全是她亲手挑选的谨慎老成之人,但她仍不放心,还时常对这些人严加训戒。为了给赵恒祈福消灾,她拿出了自己宫中全部的妆奁费用,派遣的使者遍及天下的佛寺、道观、名山胜境。刘氏的苦心没有枉费,人们的闲话渐渐地减少了,刘氏的地位自然又稳固了一步。

公元1022年二月,赵恒病死,在一片悲痛气氛中,刘氏向大臣宣谕了赵恒的遗诏:太子赵祯即位,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由皇太后处理。随后,王曾照例执笔起草遗制,当写到“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时,丁谓为讨好刘氏,想把“权”字去掉,王曾严肃地说:“皇上幼冲,不得已由太后临朝,这对国家来说已经是很不幸的了。有个权字尚可以昭示后人。方才遗诏说的分明,言犹在耳,岂有更改之理!”丁谓只好作罢。太后临朝称制,自宋朝开国以来这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无章可循,有关仪制少不得也要计议一番。宋制,皇帝每天都要临御垂拱殿,还在文德殿正衙接见文武百官,叫做“常参”;五天一次在崇德殿或垂拱殿接见群臣,叫做“起居”。太后临朝是否应在别的殿衙呢?大臣向刘氏请示,刘氏遣宦官张景宗、雷允恭答复:“既然军国重事由我兼权处分,则天子视事我就该朝夕预闻才是,何须别御一殿呢?”王曾请求像东汉时那样,皇帝和太后5天一御承明殿,皇帝在左,太后在右,垂帘听政。丁谓却阴谋进一步擅权,不想让其他大臣预闻机要政令,提出皇帝每月中只需初一、十五两天接见群臣就可以了,凡遇大事请太后召集辅臣决定,平常小事可令雷允恭传奏,太后用印画押就行了。王曾反对,但丁谓通过雷允恭向刘氏进言,刘氏便颁布手敕完全接受了丁谓的意见。王曾叹道:“皇上和皇太后不相联系,把权柄交给一个宦官,只怕祸患要从此开端了。”果然,雷允恭逐渐恃权专横,丁谓更是权倾内外,越发炙手可热。赵恒弥留之际曾说过寇准、李迪可以托付后事,这可不是刘氏和丁谓所愿看到的,因此,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寇、李两人再加贬谪,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迪贬为衡州团练副使,逼得李迪差点自杀。有人问丁谓:“李迪若真被贬死,公怎样应付人们的议论呢?”

丁谓满不在乎地说:“将来若有好事的书生在这件事上玩弄笔墨,只不过会说‘天下惜之’而已!”丁谓如此得意忘形,却想不到自己的政治末日也即将旋因而至了。

对刘氏说来,寇准、李迪固然可恶,但他们毕竟已成为死虎,构不成多少威胁了,刘氏对他们再加贬谪只不过是在其尚存余温的虎尸上补踢两脚,聊泄宿愤而已。垂帘不久,逐渐让她觉着心烦的倒是丁谓、雷允恭这班权臣。丁谓确实曾为刘氏立下过抬轿垫脚之功,他巧于媚上、阿谀奉迎的伎俩也曾博得过刘氏的欢心,刘氏一度放手让他捞权也正是为了报答他的这些功劳,但他与雷允恭勾结,企图独揽朝纲,挟制刘氏的倾向却终究要与刘氏产生尖锐的矛盾。按理说,太后是应与皇帝一同临朝的,但赵祯年幼贪睡,常常赶不上卯时御殿,刘氏便令内侍传旨中书,想单独御殿接受群臣朝拜。这道旨令宣谕之时,恰逢丁谓休假,参知政事冯拯等人不敢擅决,请求等丁谓复出再作商议。可丁谓还朝却极力反对,而且一再责问冯拯等人为何不当即回绝。刘氏见丁谓如此专横,掣肘于己,自然大为不满。不久,王曾揭发丁谓担任园陵使时勾结雷允恭擅自迁移真宗陵寝,说是“包藏祸心,欲置皇堂于绝地。”刘氏更加震怒,立即下令诛杀雷允恭。丁谓虽然免死,但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一下子被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