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

第23部分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23部分

小说: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

(毛选《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一天下午,几个孩子叫上我一起向村西头跑去,说县里正在开公审大会,过一会就要在涡河二桥口的河滩上镇压反革命。

我生来胆小,平时过年过节外公杀鸡让我帮忙,我还把头扭向一边闭上眼睛不敢看,何况这是杀人。当跑到村子西头,我就跑不动了,站在河岸一个土包上打算在此隔河远远地观看,这里距二桥口河滩足有三、四百米远;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已经跑到二桥口的河滩上等着就近围观。

一会河南岸的土坡上,先下来一群民兵,在河坡上的土路上布岗,后面紧接着走下来一队人,中间是五花大绑背后插着记亡命牌的犯人,每隔两、三米一个接一个地串连在一条长长的绳子上被两边持枪的武装人员所押解,朝着河滩那边走去。此时大人和孩子们随后向河边蜂拥过来,纷纷观看枪毙人的场面。

犯人顺着河边由东向西,背南面水一溜子跪在沙滩上,接着“呼呼……”枪响,一个、两个、三个……应声倒地。

我转身向村里跑去,而背后沙滩上的枪声还在那“呯呯……”的不断响声。

昨天下午,有几个跑到刑场跟前看的孩子,次日早上他们在一个房头相互争执——一个在说昨天下午枪毙了八,另一个却说是九个。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十二章 生老病死 落叶归根(一)

更新时间2008…5…3 20:27:34  字数:1542

第一节

汤王墓村是涡河岸畔上的一个自然村,村上的人们大都依靠着人均只有几分少得可怜的土地,采用一种小农经济自耕自食的方式,维持着不得温饱的生活,只有在入冬农闲季节去卖苦力,打些零工,以此弥补口粮的不足。

不知当年村上为什么那样穷,在我的印象中土改划成份时,仿佛全村四、五二户人家中就没有一户地主,富农就是一、两户,还有两、三户富裕中农(上中农),剩下的皆为贫下中农,其中还有四、五家三天两头不冒炊烟,揭不开锅的雇农。由此可见,当时的汤王墓村确实是一个县城近郊的穷苦乡村。

每到冬季,我的小伙伴中就有几个由于家中贫穷而不得温饱,常以麸皮、豆饼、红薯、干野菜充饥。他们和我有时在零下七、八度的破布鞋,在“踢趿、踢趿……“地闹着玩。有的光着脊背穿着一件掉了扣子的烂棉袄,坦胸露腹,鼻涕邋遢的在没命的玩,冻得一进难耐,急忙搓手捂耳,又是扯紧烂棉袄不停地蹦跳跺脚,以图增加点身上的热量,那时候我们的脸、手、脚经常的被冻裂冻烂。

每当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常有断粮挨饿的人家,待到榆钱绽放,槐花挂枝时,人们就会忙于上树采摘,拿回家将它蒸着吃也可以填饱肚子。

当地里出现野菜时,我们三、五成群的孩子就会分散在河岸沟底,田头地边忙着挖野菜,用它来充饥以便度过春荒。

因为穷缺少零用钱,平时养几只鸡下蛋多数人家也不敢吃,常用它换点针线、食盐、火柴和炼油。当年一盒火柴两分钱,一个鸡蛋只能换一盒火柴,有时小商小贩还不给你换,因为鸡蛋便宜时一角钱可以买上六、七个。

夏末秋初,每逢阴雨连绵不仅有茅屋破漏阴冷潮湿,而且还有缺少火种(没有洋火)的人家,他们生不着火做不成饭,就让孩子拿点烂布头或麻秸杆,到外面瞅瞅,看那家在冒烟做饭,去寻火种,拿回来后再用一团茅草包着火种用嘴使劲地吹,直至草团冒烟起火将其送进锅底引着柴火,方可做饭。

当年临近城边的汤王墓村就这样的艰难,那么远离县城几十里路外的偏僻乡村,更是不可想象了。

1948年6月,在北京姐姐就读完了初中,我也上完了小学一年级。后来因为老是四处漂泊,我们都中断了学业。直至1951年秋,她从亳县涡北师范学校速成师范班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而我又开始了上小学。

1951年9月2日,在一个雨后的早晨,母亲领着我过河,翻过土坡堤田式的东城墙(旧砖多被附近的人们拿去垒了自家的房子和院墙,土坡上,多种上了小麦)去到一个叫州东小学的学校给我报名上学。小路泥泞不堪,母亲曾经裹过脚,走起路来十分吃力,我赶忙上前搀扶着她。当时我不明白,在汤王墓村的西边不足五百米远的地方就有一所师范附属小学,它的规模比州东小学还大,条件还好,为什么母亲却要舍近求远,让我过河到几里外的城里州东小学去上学呢?原来是我姑奶的儿子在那做校工,每天又是打铃又是扫地,还要给四、五个老师担水做饭,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连他自己的孩子都很少过问,那还有心思照顾我呢?只能说明当年母亲对我的一片苦心罢了!

我到州东小学上学,开始就上二年级。

亳县州东小学座落在东城墙根,在它的南边不足二百米还有一座解放前美国人建的天主教堂(后改作党校)。小学的大院也可能是一家大地主的宅院,几进几出多为瓦房,还有一幢高大的二层楼。院里有松树、有翠柏、还有腊梅、铁树和竹林,是一比较讲究的旧官僚地主的住宅,解放后把它改为一所学校。

当时的学校领导是一位非常精干,又较清瘦的颜语校长,一切工作井然有序,教学质量和校风都比较好。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十二章 生老病死 落叶归根(二)

更新时间2008…5…3 20:28:06  字数:2250

第二节

1952年9月22日的早晨,母亲将我从梦中唤醒,叫我洗脸,背上书包去上学,并把我送出门外嘱咐我乘船过河时要小心,河涨水木桥被水淹了,人们过河须乘渡船,没想到这就是我和母亲的最后决别!

当我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本村的一个十三、四岁男孩到教室门前找我,得到老师的许可,我走出教室,他告诉我母亲病重,叫我马上回去。听了他的口信,如同晴天霹雳使我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急忙向老师告假,随来人火速返回。

我心急如焚,当渡船还没完全靠稳就纵身跳到岸上,顺着河堤一溜烟地向家里跑去。

当跑到离家还有几十米远的地方就看到房前聚集了一些人,这使我更加不安!我满头是汗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屋前,人们给我让开了路,我冲进堂屋,只见母亲她躺在一副床板上,脸上盖着一张黄裱纸(人断所刚死,脸上盖的一种黄纸)。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是我的母亲吗?在两个小时前她还安然无恙,早晨六点钟还叫我起来去上学,并把我送到门外叮咛我在过河摆渡时要注意安全。为什么眨眼之间母亲就撒手人寰,奄然而逝,离而去了呢?在这生死离别的最后时刻我竟然没能和母亲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它将成为我终生的憾事!

我肝胆俱裂,心如刀割,痛不欲生只愿能随母亲一道而去!这时外祖父过来老泪满面地对我说:“在我上学走了之后,我母亲还把屋里屋外的卫生打扫了一遍,突然她感到头晕昏倒在地,随后医生赶到也没有抢救过来,最后据医生讲因患脑溢血而死。”

我一把将母亲脸上盖的一张黄纸给扯去,母亲紧闭双眼,宛如平时静睡。我双手晃动着母亲的两臂,嚎啕大哭拼命地喊叫:“妈妈呀!此时我声泪俱下,嗓音嘶哑,极度悲伤昏厥过去……

当我苏醒过来已是下午,我爷爷也从涡河南岸赶了过来,送来了三十元钱买了一口棺材。此时人们正忙着将我母亲安放到棺材里入殓,我挣扎着从铺上爬起来,扑到母亲的棺材上企图阻止他们,希望母亲还能起死回生,但固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由于自身的特点,人生礼仪成为文化节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教育学等许多科学共同关注的课题。

……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从古代典籍可知,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人生礼仪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整连续的体系。两千多年来……经历了漫长的传承、变异过程,不断丰富、完善,期间,外来文化(比如佛教)的影响,国内各族文化交流,都给中原本土的中华人生礼仪着上了缤纷的色彩……”(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仪大全》)

当年解放初期,1952年的秋天,在中原大地的黄淮平原上,不论城镇或乡村,人们在操办红、白之事中仍然保留着许多的民风习俗。

国为爷爷和外公年老多病,姐姐是一女眷,我这个乳臭末干的孩子便是家中主要的男丁,在办理丧事中就成了扛引魂幡摔劳盆、驾灵送葬三位一体的主角。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即便是穷困的乡村,在办我母亲的丧事期间,一些远亲近邻们还是不断的前来吊唁,焚香烧纸,表示哀思。此时不管是男是女,年老年少,只要是前来参加祭典的,我都要上前叩拜迎接,以此大礼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第三天,即是出殡之日,清晨人们就开始忙碌。我披麻戴孝肩扛引魂幡,手拄哭丧棍跪在母亲的灵前。出殡开始,我手举劳盆(陶制瓦盆)将其重重地摔在一块砖上,瓦盆应声而碎,杠夫迅速启灵,我失声痛哭,驾灵而走。一路上不停地撒着纸钱,在汤王墓村几位乡亲和我几个小伙伴的护送下,将我母亲的灵柩运到茔地,进行安葬。

母亲的死对我来说是灾难性的,从此我成了孤儿,开始了像两年前,舟山群岛上春生他们一样孤苦伶仃的苦难生活。

母亲是一位出身于贫苦农村的普通妇女,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平凡的一生,苦难的一生。她自幼从事农业劳动,没有上过学没有多少文化,仅是靠自学,少许识些字,只能够读懂一般的简单书信。但是她心地善良,行善好施,深明大义,遇到事情总能安排的合情合理。

在她暂短不足五十年的人生生涯中,风风雨雨,历经沧桑,倍受人间磨难,多年漂泊颠沛流离吃尽了兵灾战乱之苦……

母亲给予我生命,含幸茹苦地哺育扶养我成长。早在六十年前,日军侵犯中原,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抱着在襁褓中的我,冒着风雪随老乡们一道逃进深山老林躲避日寇的追杀。她为我出生入死,历经艰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即使在那险恶的战争年代里,有我母亲的呵护关爱,所以我一直是幸福的。

即便是后来到了国共合作再次,燃起内战的时期,国民党中原败北,军人家眷南撤。她带着我于1948年夏季,由北平撤离到上海,其后又由上海去福州,横渡海峡到达台湾。而后再由台湾回到舟山,千里奔波,万里漂泊,历尽了艰辛痛苦,尝遍了世态炎凉……直至1950年9月返回大陆,回到汤王墓村外婆家生活,母亲始终把我当作她的希望寄托。

每当家中困难时,她总是在说:“等我们瑜儿长大,日子就会好过了。”

然而上天就是这样地无情,在我孩提时代竟然让我母亲过早地去世,使我成了孤儿!

我在母亲的坟前痛哭,悲伤地凝视着万木萧瑟,空旷苍茫的大地不禁在想今后我将怎样生活?……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十二章 生老病死 落叶归根(三)

更新时间2008…5…12 23:44:53  字数:738

第三节

生老病死,人生规律,这是老天都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是我母亲的奄然而逝,是那么的突然,又是那么的急促,使我惊慌、使我恐惧、使我惆怅、使我忧郁、使我陷入痛不欲生的困境。自此开始了我在亳县由童年到青少年,将近十年艰难困苦的求学生涯……

办完母亲的丧事后,姐姐回到乡间小学去教书,我和姥爷(外公)两人相依为命仍然在汤王墓村生活。在过了“十。一”国庆节后,我仍旧到州东小学去上学。

1953年6月,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爷爷也因病去世。当年我和姐姐都赶到涡河南岸的大厦门(太平北街)去送葬。此时,我姑夫已经回他的河南温县老家去了,只剩下我姑和她刚满三岁的儿子两个人。这时老爷子老死,她们也丧失了靠山,无人养活。生活无着只有离开亳县,回到了她丈夫的老家河南温县农村。从此结束了她自幼长到大,结婚成家,喜得贵子,连其丈夫(姑夫在我家生活了六年)都在我们家吃住生活,直至她三十二岁,我爷爷死后才离开我们郭家的门。后来到了1954年底,我姑夫在西安市西仓针织厂找到一份工作,才由河南农村迁移到西安,这些皆为后话。

早在1948年6月,我们母子三人由北平撤离到上海后不久,我爷爷和我姑、姑夫他们随后也到了上海。但后来军人家眷再向福州、台湾撤离时,我爷爷死活不再走了,他说在上海等我父亲,又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快要死的人了,不愿意离开故土,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绝不能死在台湾,或者死在南洋……当年他们就这样留在了上海。后来待到解放,又从上海回到北京,此时的北京已是旧貌换了新颜。

1950年春,我爷爷他们由北京返回到安徽亳县,三年后病故。也正达到了他的目的——死后能和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埋葬在一起,最终实现了他落叶落归根的夙愿。

第十三章 少年求学 举步维艰(一)

更新时间2008…5…12 23:45:25  字数:2717

第一节

1950年9月,我们由祖国东南沿海返回亳县,到1954年7月,我初小毕业。在这短短的四年中,我家就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家中就失去了两位亲人,从而导致我成为了一个孤儿。此时我十三、四岁,在互助组的帮助下,我已能干些杂活,如牵牛犁地、耙地、播种,担粪施肥,锄草、收割等农活。我与年迈的外公一起生活,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艰难辛苦地过着日子……

在这几年里,中国其它地方乃至亳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50年10月起,相继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