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

第39部分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39部分

小说: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李是一个待人和气而又朴实的热心人,她总是往我们碗里挟菜,让我们多吃。她说起话来像山涧的流水声音悦耳动听。

表弟不善饮酒,几口酒下肚已是面红耳赤,有点醉意,他对我说:“表哥你过去对我好,我母亲病故时我不在身边是你帮着安葬的,对此我心里非常感激。而这次你来兰州我不仅没能帮你找到工作,在我生病时又让你到医院护理我,心里很不过意。明天你就要动身前往新疆,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戈壁沙漠,人烟稀少,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总是放心不下啊!”

他举起缸子向我念道王维的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并对我说:“希望你一路多加保重。”

此时小李同志也对我说:“听小季讲,大哥喜爱文学,能写会画,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我认为像你这样的人不管到哪里困难总是暂时的,以后会有出路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受宠若惊,赶忙端起茶缸回答说:“感谢表弟和小李同志的关心和鼓励。此次西行流浪天涯,不知是祸是福?我不图什么发迹,但愿能找一份工作,有碗饭吃就谢天谢地了!希望你们在兰州工作顺利。”

此时,我心乱如麻,大脑一片空白,将缸里所剩的一点葡萄酒一饭而尽。

告辞小李后,我和表弟回到他们队里的宿舍,躺倒睡了一会。到了下午,我便开始收拾东西,以备明天上路。所带之物除了几本书外,还带上了那件咖啡色的陈旧毛尼外套,以及一条磨脱绒毛的旧棉线毯,其余的东西我一概留下给表弟使用。听说新疆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相差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要大。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也异常急剧,新疆、甘肃毗邻沙漠、戈壁地带的昼夜温差在35-40度以上,一天犹如经历了一年的寒暑变化,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民谚。故而我不敢掉以轻心,带上了外套和棉毯以防不测。

这次来到兰州半个多月,给表弟增加了经济和口粮上的负担,走时他又送给我三十元路费。此时一走盲流西域,四处飘零,前途未卜、吉凶难料,不知是死是活会有一个什么结果?他的钱我驴年马日才能偿还?于是我就把揣在胸前的那块镀金德(国)制造的怀表送给了他。他可以掌握上下班的作息时间,同时也了结了我心中始终撂置不下的人情债。而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当时我到处流浪,四下盲流还用一块外国怀表,岂不是一个畏罪潜逃的“地主分子”,或者是一个在家乡作奸犯科的逃犯而招来的嫌疑和麻烦。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十八章 事无转机 二去兰州(四)

更新时间2008…11…17 1:21:17  字数:240

第四节

1963年6月20日上午,表弟帮我提着一个小包,我挎着一个自我上高中就使用现已退色发白的帆布书包,匆匆赶到兰州火车西站,在此等候由兰州客站开来驶向嘉峪关的慢车。

不大一会的功夫火车进站了,表弟将我送到检票口,递给我手提包,翘首目送我蹬上西去的列车,而我此时也趴在车窗口,向他招手致意。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火车徐徐开动,渐渐加速,从此我便踏上了流浪新疆的人生旅途——开始了天山南北的盲流生涯。

没想到此次飘零,竟然成了我遥遥无期的人生旅行——在祖国西北边陲生活,一晃就是四十多年!

第十九章 漫漫天涯道 征途渺茫茫(一)

更新时间2009…1…4 16:59:28  字数:571

我曾去过那受光最多的天体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但丁

人挪活,树挪死,这好像并非近代人的发明,是一条老辈人传下来的道理……

——《人民日报》第十九章漫漫天涯道

我曾流浪过千里迢迢的河西走廊……

——笔者

第一节

火车由兰州西站开出,顺着黄河南岸向西行驶,过了西固城到达河口南,跨越黄河,面向西北朝着山坡艰难地爬去。不知为什么一出兰州,我却生了一些豪气,大有一种一去不复还的信心。

如果兰州以东铁路两傍,还可以看到漯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景色,但是过了兰州向西这里多是一片焦褐色的黄土。草木茂盛的景象全然不见,荒草凄凄,枯树稀疏,很久才能见到一个村庄。农舍多是干打垒的“半边房”,没有房檐,不用砖瓦,墙壁如同刀劈的断崖,似如古代留下来的原始部落的遗址。兰州地区田里的小麦现已开镰收割,然而此处的小麦还没有开始抽穗。半山坡上有一位穿着黑衣黑裤的老农,面对夕阳,躬身一手扶犁,一手扬鞭,在大声吆喝着一头瘦削的灰毛驴拉犁,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组陈旧的陶俑,似乎又把我们拉回到远古时期。

倘若,在兰州还可能有旅客到伟大首都北京——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接受革命的熏陶,那么自兰州向西,我们的列车似乎就要跑出太阳系了。

此时临近傍晚,列车早已远离了黄河,正沿着庄浪河的右岸溯流而上翻越乌鞘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在下降,车厢里很冷,乘客稀少,我的心渐渐地感到一些凄凉。

第十九章 漫漫天涯道 征途渺茫茫(二)

更新时间2009…1…4 16:59:53  字数:3036

第二节

午夜时分,火车宛如一条筋疲力尽的蟒蛇吐着粗气,艰难地爬到了乌鞘岭的天祝站。车头在此上煤加水稍作停留,而后列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轰鸣着、呼啸着冲下祁连山北坡,直抵河西走廊低谷。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地之北。它因地势较低,自古为通往新疆、中亚、西亚的必经之地,茫茫古道狭长如走廊,并以在黄河之西而得名。走廊的北边有一些低矮的山地,也有地方同浩瀚的沙漠连成一体。走廊底部宽为一、二百公里不等,全长有一千多公里。宝贵的绿洲断续相接在沙丘、戈壁之中,依靠祁连山的融雪水(经弱水和疏勒河下注)和地下水灌溉,该地虽属于内陆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偏少,但农业仍较为发达——譬如:张掖、武威地区都是甘肃粮食的生产基地,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可见它们的重要性。

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这条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再经西亚到达欧洲的。

在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当地各族人民利用这里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一片片肥沃的绿洲。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历史悠久,人口、城市和村庄也集中分布在绿洲。古代的“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穿越这里的大片沙漠,就是因为这里发展了绿洲农业,绿洲上的一个个城市和村庄,给过往商贾驼队提供了食宿、用水的方便。

火车顺着祁连山,沿着河西走廊继续向西行驶。第二天上午经过武威,中午到达张掖,前方的大站便是酒泉。此时,我正在临窗的座位上翻看《中国地图》。

随着列车西进,河西走廊的视野越来越是开阔,但是此地的景色也是更加荒凉。沿途沙漠、戈壁接连不断,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既无草木,也没有村庄,偶尔在沙漠的低洼处才可以见到疏落的长着几堆骆驼刺和芨芨草。一群像是野生的无忧无虑的骆驼,慢悠悠地在沙丘中游荡觅食,当我们的列车由此经过,它们才抬起头来,打量一下这个飞驰而过的怪物。

下午三时,前方茫茫的戈壁上出现一座高高耸立的城楼——我们这趟慢车由兰州开出,经过一天一夜的行驶,终于来到了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山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它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南屏祁连山,北临巴丹吉林大沙漠,地势险要乃军事要塞,被称为“天下雄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传说当初修建关城时,由于设计和施工精确,完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城楼的檐上,可望而不可取。

火车到站,下车的乘客已经不是很多,我提着提包跟着别人一道出站,在门前我又开始徘徊起来。签转嘉峪关到乌鲁木齐的慢车,必须等到明天,而现在我又到哪里去呢?一片茫然!

无奈之下我离开车站,随着两个身穿工作服的石油工人,一同向嘉峪关走去。此时我没事,不防与他们一起先游览一下城楼再说。

在车站西北不到二、三里的嘉峪关,建造在一个宽阔平坦的土塬上,坚固高大,牢不可破,宛如一座千年的城堡。

我们从关城的南侧,顺着一个慢坡土路来到嘉峪关门前,此时还有几个跨着毛驴、骑着骆驼的当地游客也来到这里。

时值仲夏,牧民转场进山,农民忙于收麦,游客很少。

我们买票进去,爬上城楼。站在城头,举目远望,茫茫戈壁浩瀚大漠尽收眼底。完成了我少年游览山海关,青年足登嘉峪关,万里长城首尾相结的夙愿。

此时,我倚立垛口,面对西方,顶着骄阳,遥望着戈壁和大漠。内心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几乎忘掉了眼前的困苦与忧愁,仿佛进入了虚幻的梦境——透过历史烟云,穿过时空的障碍,依稀看见了张骞、霍去病、李广、林则徐、左宗堂……一些历史英雄人物再现于我的面前。他们当年历经艰难,长途跋涉,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抗击外来侵略,引水灌溉,发展生产,造福各族人民,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人所称赞。

一时间,西边狂风骤起,黄沙迷漫,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我疑似边关大漠起沙尘,又缘金戈铁马迎面来。

所幸的是沙尘暴,如同旋风似的几分钟之后很快过去,大地又恢复了平静。我和两个石油工人一起走下城楼,其中一个问我:“小伙子!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从兰州来,准备去新疆。”我回答道。

“是探亲呢?还是访友?”他又继续在问。

我又回答道:“既为探亲又为找工作。”

那个工人哈哈大笑道:“找工作还需要跑那么远的地方?”

我不分辨,表示沉默。

接着他又说道:“要工作还是到我们石油上,采油工人虽然常在野外,工作艰苦,但工资待遇丰厚,每年还给一两个月休假。”

我求他帮助我找工作,他却说,他们刚从油田出来,前往兰州出差。

等于白说。

走出嘉峪关大门,我们分手后各自东西。

转身我准备由原路返回车站。正在这时,由关城的南墙根一堆围观的人群中,传来了一阵阵二胡拉奏的弦声,抑扬顿挫,悲惨凄凉!

我走过去,在人们背后踮起脚来向里面观看,原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瞎艺人在卖唱。他蓬头垢面,双目失明,背靠墙根,屁股坐在几块旧砖上,十分卖力地在自拉自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噢,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电影《白毛女》插曲。

他时而抬头翻起白眼面对苍天,时而眯缝着双眼低头随唱伴奏,悲切切,凄惨惨,催人泪下!

每唱完两、三首曲子之后,他就用胳膊夹住二胡,双手抱拳打拱向大家要钱,嘴里还不停地说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请诸位老少爷们帮助。”等江湖行话。围观的十几个人中,有的给上一分、两分,有的给上三分、五分,有的多者给上毛儿八分,人们将零钱丢进了他面前的烂搪瓷缸里,还有的转身扬长而去。

我从兜里摸彩出一枚两分硬币,丢进了他的缸子里转身离去,背后又传来了瞎子的卖唱声……

回到嘉峪关火车站,已经是下午五点。我在站前转来转去,不知如何是好,看来今晚我又要在火车站过夜了。

突然,我想起那位石油工人说的话:“要工作还是到我们石油上……”,嘉峪关下去一站就是玉门,又不太远,我为何不到那石油上去碰碰运气,或许能找到工作,那么我就不必舍近求远再到新疆去了。

这时正有一趟嘉峪关开往玉门的短途加班车,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站上签了字,便乘车直奔玉门而去。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十九章 漫漫天涯道 征途渺茫茫(三)

更新时间2009…1…4 17:00:13  字数:2148

第三节

火车由嘉峪关开出,穿过那风化得断断续续的古长城——“龙尾”,面对太阳向西行驶。此时尽管是下午五点,仍然是骄阳似火,宽阔的戈壁冒着青烟,如同一张烧糊的驴皮,一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