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

第42部分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42部分

小说: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似信非信地点点头:“这都是民间传说的。”

说来也是,孙大哥是有卓见的,老百姓最讲实惠。他除了一个包裹,另外还有一个像“钱搭子”一样的布袋,一头兜里装着竹板、连环闹、梆子、木鱼之类的敲打乐器,流浪江湖,云游四方,生活不济时便可在街头巷尾摆起地摊,拉起二胡,敲响梆子唱起来,马上就可挣到钱糊口活命,这是人世间最实际的求生之道。

他要钱,还要物。我没钱,还要书。如果确实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可能饿不死,最起码要比我多活些天,而我只会**,又能活多久?!

在求生之道方面,我自叹不如,望尘莫及。

门傍的角落里蹲着两个中年男子。过了一会我到厕所解手时打他们面前经过,傍边有人在说,他们就是“兵团”的。我有心上前询问。待我由厕所返回仔细地看他们一眼,发现他们两个穿的黄衣裤皱皱巴巴的,不太合体,一脸风霜,神情颓丧,似乎还流露出某种拘束。

我回到座位后向孙大哥讲:“那面有两个‘兵团’的军垦战士。”

“球的军垦战士!我早就看到了,肯定是过去口内送来的劳改犯,在新疆团场服刑到期后的刑满人员,说的好听些叫‘新生人员’,说的不好听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你瞅他俩的龟孙样,上午我从那过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新疆咋净出新名词——‘新生人员’这个名字真好听!‘新生人员’乃新生生命、新生力量是革命的生力军,这是多么的符合他们这些人弃旧从新,惟秒惟俏的生动比喻啊!”

“他娘的!有什么好听的,半斤八两,还不是一个‘球样’,到了阶级斗争的弦绷紧的时候,这些人仍然是专政对象”。孙大哥鄙视的漫不经心地在说着。

是的。后来听说,解放后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新疆光口内送来的劳改犯就有十万人之多,再不用说还有在六零年“自然灾害”中,自己跑来的百万“盲流”了。

火车经过哈密、鄯善向吐鲁番行进,沿途上来了一些戴着花帽,披着纱巾,着装怪异的人。或黄眼高鼻,银髯青须的男人,或明目皓齿,柳眉长睫穿着花裙子的女子,分辨不清他们是那个民族,说起话来叽里咕噜的半句也听不懂,似乎我们的列车驶进异乡他邦了。

这些人上车后,忙着往行李架上堆放他们的行李,而后打来开水,泡上砖茶,从布袋中取出像锅盖一样大的烧饼(后来才知道是‘馕’)和煮熟的牛羊肉,用那铮亮锋利的刀子将肉割开,吃着饼、啃着肉、喝着茶慢慢地在用午餐。

他们既不是蒙古族,也不像藏族,说不准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回过头来打算请教一下我的“百科全书”孙大哥。没想到火车到站上了这么多的人,车上挤挤攘攘,一片嘈杂,竟然没把这位还在眯缝着眼打瞌睡的带“长”的官——孙“排长”吵醒。

我用力地推了他一把,“哎!孙哥你醒一醒,看看这些都是那的人”。他慢慢地睁开眼睛朝对面看了一眼后说道:“噢!原来是雅尔达西。”我更加的糊涂了。

“雅尔达西是什么意思?”我急切地问着孙“排长”。

他懒懒地说道:“雅尔达西就是维语‘同志’的意思,有时也泛指维族人。”

这是我来到新疆后第一次见到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人。记得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剪伯赞教授不也是维吾尔族吗?不过他是出生在湖南礼陵的维吾尔族人。

然后他又教了我一些‘亚克西(好)、亚合西莫塞斯(你好)巴郎子(男孩子)、甫有孜(火车)、玛希那(汽车)、皮卡克(小刀)、甫鲁斯(钱)等维语。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维语,却是在刚进新疆的火车上学习的孙大哥便是我的第一位维语老师。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二十章 西出阳关 无有故人(四)

更新时间2009…1…23 20:24:42  字数:3149

第四节

火车由鄯善向西,直下吐鲁番盆地。

我们的列车自东向西如同一条出洞的蟒蛇,喷云吐雾的由盆地的边缘,沿着道貌岸然傍俨如红岩的火焰山边奔驰着,呼叫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抵盆底的葡萄沟——吐鲁番火车站。

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湖在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热异常,是我国最热的地方自古就有“火洲”之称。1963年6月23日下午,我们乘坐的火车抵达“火洲”。

时值下午五小时,烈日照射,火焰山如同冒着青烟,喷着火苗,燃烧得通红的焦炭,烘烤着大地,气流变成了热浪,我们的列车犹如炉火上的烤箱。车厢板壁是烫的,座位是烫的,连茶几都是烫的,我们的嗓子在冒火,身上在流汗,酷热难当,直到列车开动之后才有些改变。

火焰山岩石呈红色,在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光闪闪,云烟缭绕如同阵阵烈焰。火焰山因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保护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途经此地被熊熊烈火所阻,而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灭火的故事而著名于世。

火车到达大河沿车站,又下去一些到南疆的旅客。车上乘客到此为止,经过沿途几个大站的分流,车厢里已不像先前那样拥挤了,所剩下的人多数都是到达乌鲁木齐终点站的。

孙大哥被我捅醒之后,再也没有睡意了。过了大河沿,他索性从行李架上取下装乐器的布袋子,拿出二胡和几样敲打乐器开始唱他即兴自编的歌词: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呀,香甜可口人人夸!

小伙子、姑娘吃了心里美,老头、老婆吃了甜掉了牙!

甜掉了牙!甜掉了牙!

哎嗨……哟——他自拉自唱,攸攸然逗得大家笑的前伏后仰,就连民族同志也在大笑,跟着一齐鼓掌。

孙大哥受到大家的表扬,更是来了劲头。

接二连三地又唱了两首歌子,两段戏曲——什么山东吕剧“李二嫂改嫁”和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随之又从布兜里取出了两片半圆的铜板,敲打着说了一段山东快书“大实话”:铛哩咯铛,铛哩咯铛,铛哩咯铛来铛哩咯铛。

哎!哎!

墙上画虎不咬人,砂锅子和面顶不上盆。

要的儿不如亲生子,寡妇熬儿不如有男人。

铛哩咯铛,铛哩咯铛,铛哩咯铛来铛哩咯铛。

哎!哎!

天上下雨地上流,瞎子点灯白费油。

有钱难买老来瘦,外甥打灯笼是照舅(旧)。

铛哩咯铛,铛哩咯铛,铛哩咯铛来铛哩咯铛。

哎!哎!

…………………………………

…………………………………

顿时车厢里气氛异常活跃,欢笑声、喝彩声接连不断,连列车员也停下脚步在一边观看,孙大哥受到表扬是更加卖力的在表演。

一会列车员报站:“前方就要到达达板城车站了,有下车的同志请做好下车准备。”

车上开始播放那首流行全国经久不衰,几乎老少皆知的——王洛宾谱写的新疆民歌“达板城的姑娘”:达板城的石头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那里来的姑娘辫子长呀,两个眼睛真漂亮。

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达板城的石头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那里来的姑娘辫子长呀,两个眼睛真漂亮。

…………………………………………

…………………………………………

这时孙大哥让我敲着木梆,他拉着板胡和几个乘客一齐随着广播在唱“达板城的姑娘”,车厢里顿时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气氛。

火车再次开动,我面向窗外,试想在达板城看一看大又甜的西瓜和那长着漂亮眼睛的姑娘。然而随着列车的开动,我只看到铁路两边的又硬又平的石头和那高大陡峭寸草不生的山崖,还远远地俯视到百米深渊的山脚下,在那弯曲延伸的公路上有一辆毛驴车在向山下奔跑,而有几辆破旧的大卡车却像“屎壳螂”一样在吃力地向山上爬行。

孙大哥由于刚才自拉自唱一阵尽兴表演,已经累得满头是汗,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发的只顾抽烟。

“哎!孙大哥乌鲁木齐到底还有多远?”我有点着急地问他。

“过了达板城没有几站路了,再有两个钟头火车就可以到达乌鲁木齐。”他一连抽烟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

此时,火车通过遂道穿过天山,过了达板城前方就霍然开阔起来。

这里天山在此分开,两边几乎成为“八”字状地向西延伸自达板城以西,呈现出东西长百余公里,南北宽二三十公里不等的平川谷地。两边山峦雪峰连绵不断,山涧溪水流入低洼谷地汇成了盐湖、柴西湖(柴窝堡湖)、小盐湖,以及最西端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湖水库。

河流、湖泊形成了湿地和草场,每当春夏之际野花烂漫、芳草凄凄牛马羊群自由地游牧其间,好一派北国夏季风光!

此处就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过天山段的道路,乃古名为“白水涧道”,东接赤亭道,西连碎叶道,构成沟通东西的大道,而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誉为“走马川”。

这时列车已过盐湖,沿着博格达峰脚下向西行驶,似乎将要到达终点站它的速度反而加快了许多。穿过柴窝堡火车拼命的奔跑,似乎它在追赶着夕阳,前面又出现了一片湖泊,孙大哥对我说道:“这就是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水库。”

乌拉泊水库的湖面东西洋洋几公里,波浪起伏、银光闪闪,岸边青草茂盛,牛羊肥壮,还有那几个少数民族的“巴郎子(小男孩)”在水边草地上放牧牛羊,此时此景大有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

未想到这一进疆路过的乌拉泊地区,竟然在我后来到石河子工作七年之后,于“*”中,戏剧性的调到该地东边——兵团化工厂工作,一晃就是三十多年,这皆是后话。

随着火车逼近乌鲁木齐车站,我的心里越来越是忐忑不安,刚才和大家一起唱“达板城的姑娘”时的狂欢心情,也被一扫而光!

自从6月20日上午,我由兰州火车西站登上火车后,几乎经过了两天一夜才到达嘉峪关,而由嘉峪关再到玉门镇。次日中午又由玉门镇乘上西去的“诺亚方舟”行驶了数千里,又是经过了两天两夜,总共用了四天三夜的时间才来到乌鲁木齐。就是这四天三夜,将近我一生生命的万分之一时光,竟然是在这晃晃荡荡的“诺亚方舟”里度过的,在这活动的似如“客房”的车厢里无数乘客一起生活几天,既有欢乐也有烦恼,但总要比我流落街头强。再过片刻,我们就即将结束这“西部牛仔”式的颠簸生活,心中禁不住的泛出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而孙大哥是我在河西走廊上邂逅的,陌路中的一对难兄难弟。此时火车越是临近终点站,我的心情越是凄凉、痛楚、惆怅和彷徨……

在这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的边城中,我和孙大哥两人又将要到何处去安身呢?

“咣”的一声,火车在一个半山腰的车站上停下了,站上的广播在喊:“乌鲁木齐站到了,车上的旅客请不要拥挤,慢慢地下车。“随着一阵铃声,大家似乎从梦中惊醒,车上的人们又乱作了一团。

人们再一次地喊叫着,吵闹着,从行李架上忙着取下自己的东西,肩背、手提的蜂拥在火车上狭窄的通道上,相互争抢着下车,一时间车厢里混乱得如同炸了的黄蜂窝。那些急于奔向天边大漠的人们,迫不急待地从车门或车窗上扑向站台,人们喊着、叫着、拉着、扯着冲向检票出口,长长的廊棚里又形成了一股拥挤的人流……

我紧跟在孙大哥的身后,并帮他提着一个小包,另一只手揪住他的衣角,唯恐混乱拥挤的人流把我们两个分开,到那时我这个初来乍到西北边城的陌生人,两眼一抹黑的将会被这混乱的人群所吞没……

孙大哥仍然是在前面开道,他还不时地回过头来叫我在后面跟上,挤来挤去终于挤到门傍,我们被身后强大的人流巨浪给“推”出了检票出口。

来到站外,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乌鲁木齐火车站门前,小广场上的昏暗、嘈杂、混乱和扑面而来的带着膻味的烟雾气浪,使我顿时有种身在异乡的感觉。

此时,我们挤得已是满头大汗,汗水从头上顺着脖子向背上流去,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孙大哥说先到车站售票房门前的水泥台阶上坐一下,休息一会再说。

孙大哥坐下后只顾抽烟。过了一会我耐不住性子对他说道:“今晚我们到哪过夜?”

他两根手指捏住烟蒂放在嘴上狠狠地吸了一口,然后往地上一扔对我说道:“走!咱们先到碾子沟长途汽车站去。”

此地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也只有跟着他向碾子沟车站走去。

这时火车站上的时钟刚好敲响了钟声。

此时正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傍晚九点。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http://。cc

第二十一章 妖魔山下 客居车站(一)

更新时间2009…1…23 20:25:41  字数:3023

我视新疆为我的故乡,我奉天山为我的母亲。

因为她用宽厚博大的胸怀,收容了一个来自东部的孤儿。

…………………………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麓,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古代她是一片水草丰富的大牧场,当时的情景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所以后来的准噶尔牧民亲切的把她称为“乌鲁木齐”,意思是“优美的牧场”。

若干年前,它的确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而在我到来的那年,遗憾的是所剩的“放牧”的痕迹已经不多了。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总会有一些闲淡骚人墨客自作多情,扑风捉影大肆渲染,人为地造“景”,以示此处有什么“长河饮马”、“红山夕照”、“朝阳阁”、“鉴湖亭”等等多少多少的“景”。它的确是一个有景有物还带有些异国风土人情的浪漫色彩的地方,但当年那些景却与我无关。当时的我是一个刚下火车的游荡在街头,无处存身的流浪汉,人生地疏的两眼一抹黑什么也没看到,迎而却吹来了一些废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