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辛亥革命 >

第34部分

辛亥革命-第34部分

小说: 辛亥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芾皇

又名黻华,1877年生,四川江津县人。1901年中秀才,1906年就读上海中国公学。1909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回国,穿梭于南北,调停和议。曾被冯国璋抓获,几乎丧生。1912年夏与吴玉章返回四川,发起组织四川省俭学会,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开始。受惠者包括陈毅、聂荣臻、赵世炎、刘伯坚、邓小平等数百人。1913年赴欧洲考察,后历任临清关、张家口关监督等职。1922年隐退,居北京,醉心佛学。1955年逝世。

宋教仁

字遁初,号渔父。1882年生,湖南桃源人。1903年结识黄兴,与黄成为挚友,不满清政府统治,倾向革命。同年11月4日,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1904年11月,计划在长沙发动起义,事泄未遂,潜赴日本。1905年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911年,赴上海组织反清运动,后到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后辞职。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其他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1913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两天后身亡。

赵凤昌

字竹君,晚号惜阴老人。1856年生,江苏常州武进人。少时家贫失学,入钱庄习贾。后受人资助,出资捐官。1884年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深得器重。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报》案中,皆起到重要作用。后被革职永不叙用,寓居上海惜阴堂。武昌起义后,推动南北议和。黄兴从武昌回到上海,即在惜阴堂中与张謇等人会面。唐绍仪与伍廷芳等双方代表,也在惜阴堂展开会谈。“二次革命”中,赵也在幕后做了大量协调工作。1938年逝世。

伍廷芳

本名叙,后改名廷芳,字文爵,号秩庸。祖籍广东新会,1842年生于新加坡。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后先后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促成清帝退位。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惊愤成疾,逝世于广州。

唐绍仪

又名绍怡,字少川。1862生,广东珠海人。1874年,被清政府选派到美国留学。1881年回国,入天津水师附设的洋务学堂读书。1885年,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随后被派往朝鲜成为驻朝鲜大臣袁世凯的书记官和得力助手。1904年,以清政府议藏约全权大臣身份,与英国办理交涉,签订《续订藏印条约》,使英国确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武昌起义后,充当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于1911年底开始与民军全权代表伍廷芳举行议和谈判,达成停战协定。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第一任内阁总理。经孙中山同意,加入同盟会。1912年3月,到南京组织新内阁,4月迁往北京,力图推行责任内阁制,同袁意图不合,被迫离职。1917年参加广州护法军政府。1920年后退居家乡。1938年盛传日本拟利用唐组织伪政府,唐被国民党特务刺杀于上海。

汪精卫

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多以“汪精卫”称呼。1883年生,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人。十七岁时到私塾教书,1901年考中秀才。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次年9月,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1905年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后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等一系列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1907年初,随孙中山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1908年结识华侨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报》主编。1910年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谋杀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判处终生监禁。武昌起义后,出狱并结识袁世凯,呼吁停战议和,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8月赴法,“二次革命”期间回国主张调停双方。后浮游欧美,直至1917年回国,旋又赴法,1920年由孙中山召回。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1924年,汪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5年3月孙病危,汪精卫代为起草遗嘱。1925年7月广州政府改组,汪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后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病逝。

蔡锷

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生,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1899年赴日本。后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世凯密谋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8月经上海赴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陈其美

字英士,1878年生,浙江吴兴人。1908年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联络会党,并加入青帮为大头目。1909年夏拟策动浙江起义,因被告密未成。后接办上海天宝栈,作为江浙的革命机关,并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宣传革命。1911年7月参加谭人凤、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被推为庶务部部长,以推动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10月武昌起义后,发动上海商团、青帮及部分青年与江浙革命党人立即在上海响应,11月3日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队伍与驻杭州新军及会党攻克浙江巡抚衙门。上海光复后,被推为沪军都督。旋发起组织江浙镇沪联军,攻克南京。辛亥革命时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兄,将蒋介石引荐于孙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于日本人上田纯三郞寓所中将陈其美枪杀。

廖仲恺

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1877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1893年随母回国。1897年与何香凝结婚。1902年留学日本,先入读早稻田大学预科,后在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1903年结识孙中山,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总部外务干事。1909年回广州考取法政科举人,派赴吉林任翻译。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3年随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1921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等职。1923年协助孙中山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改组国民党。1925年8月20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被暴徒刺杀。

马君武

原名道凝,字厚山,号君武。1881生,广西桂林人。1901年入上海震旦学院。同年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1903年结识孙中山,矢志反清革命。1905年8月加入同盟会。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1907年赴德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作为广西代表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2年出任国会参议员。8月25日,出席同盟会改组国民党大会,被推举为参议。“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学学习,获工学博士。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马君武任总统府秘书长,后任广西省省长。1924年反对国民党改组。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0年在桂林病逝。

章太炎

名炳麟,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1869年生,浙江余杭人。1891年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甲午战争之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6年卒于苏州寓所。

林森

原名林天波,字子超。1868年生,福建闽侯县人。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902年去上海海关供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武昌起义后,10月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林森7月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3年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等职。1943年8月因车祸在重庆逝世。

张謇

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1853年生于江苏海门。1869年中秀才。1876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5年中举人,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9年被推为江苏谘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1912年起草皇帝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袁世凯密谋称帝,张謇劝阻无效,愤然辞职,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病逝。

蔡元培

字孑民。祖籍浙江诸暨,1868年生于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1889年中举人,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1898年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899年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1900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同年夏游历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1904年冬与陶成章等人在上海组建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就任教育总长。1912年7月,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后赴法从事学术研究。1916年黎元洪北京政府恢复了《临时约法》,遂回国,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在北大任教,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右任。1879年生于陕西三原,祖籍泾阳。清光绪年间中举,1904年因讥讽时政遭清廷通缉,遂亡命上海,进入震旦公学。后赴日本,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9年开始连续创办三份报纸:《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到民立报馆会见于右任,并题“戮力同心”四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出任交通部次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于亦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回陕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指挥这支武装坚持四年有余。1922年陕西靖国军解体,于到上海向孙中山汇报了陕事经过,并协助孙中山进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后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

彭家珍

字席儒,1887年生,四川金堂人。八岁后,其父即授以西方近代科学,对他有重要启蒙作用。1903年,考入成都武备学堂,以期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同时阅读了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著作,思考国家前途。1906年毕业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又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武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