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隋唐不演义 >

第20部分

隋唐不演义-第20部分

小说: 隋唐不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渐渐散去,马蹄声也越来越远,留下的是残帐黑烟,没有双腿的男孩在地上爬行,不出意外,等待他的将是死亡。突然,男孩看到了冒着寒光的眼睛。

这是一只母狼的眼睛。

后面的故事颇具传奇性,母狼喂养了男孩,并带领他一同生活。

闻讯的敌人再次袭来,击杀了这个男人。而狼,逃走了。

不久后,母狼生下了十个男孩,这些男孩走出狼窝,迈向了大漠,那是他们祖先生存的草原。他们要在那里重新繁衍生息。

以下的就不是传说了。

这一族狼的后人来到高昌,就是《西游记》里火焰山的地方,这是一处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水草丰茂,物产丰富。他们在这里放牧牛羊,培育大马,据记载,他们在养马上有专长,其马脚力超群,可以长途奔袭,这为他们日后称霸草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还有铁矿、煤矿,是西域有名的金属冶炼场,他们在这里学到了高超的锻造技术。

历经苦难的他们似乎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但幸福永远不会如此轻易,美好的期待被马蹄声打破了。

自打盘古开天地以来,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无主的土地,现在,继匈奴、鲜卑之后,柔然宣布他们是大漠的主人。这片土地上空的飞鸟,地上的牛羊,水里的游鱼都是他们的财产,当然,包括这一支突然闯进他们领地的陌生人。

于是,他们成为了柔然的奴隶,柔然人将他们搬到了金山(阿尔泰山)的南面,因为金山的形状像兜鍪(士兵头盔),而草原人将兜鍪称为突厥。他们因此得到了共同的称呼:突厥人。

柔然人决定发挥突厥人的技术特长,给他们安排了打铁的工作。

因此,他们有了另一个名字:锻奴。

他们绝不忘记,也从未忘记他们共有的姓氏:阿史那。

阿史那的意思是苍色的狼眼。他们在自己的旗帜上画上金狼头,面向东方而坐,他们相信,在最苦难的时刻,苍狼一定会指引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他们流着汗水,在闷热的铁匠房锻造着铁蹄、箭矢、铁剑、响镝、矛尖,然后,他们看着柔然人骑着大马冲进他们的部落,马脚上装着的是他们锻造的铁蹄。柔然人将箭矢对准他们,或者挥舞着他们打造的铁剑、长枪,将他们的牛羊抢走,将他们的妇女掳走,将他们的壮丁拉走。

这是奴隶社会位于社会最低层人所经受的一切。

忍受着羞辱,突厥人在铁房里将炉火燃旺,正如他们内心的怒火正在熊熊燃烧,他们将铁锻打成器,正如他们的内心经受着锤炼。

总有一天,我们将成为自己的主人。金狼头的旗帜将飘扬在整个草原的上空。

时机终于成熟了,公元六世纪的中叶,称雄漠北一百多年的柔然露出了疲态,部族四分五裂,领地反抗群起。突厥人抓住这个机会,变得强大起来。

他们有了自己的领袖,一个叫阿史那土门的人。

在此人的率领下,他们骑上自己放牧的大马,拿起自己锻造的弓箭长枪,纵横在草原之上,他们吞并部落,扩张领地,终于成为了草原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突厥人觉得是时候改变自己奴隶地位了,土门给柔然可汗写了一封信,要求娶柔然公主。

柔然可汗以一声干脆利落的回答拒绝对方的求亲:你这个锻奴,竟然敢提这样的要求!

和解的希望破灭了,看来,只有彻底击败自己的宗主,才能直立着在这片草原行走。

突厥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联系上了南方中原的皇朝:西魏,并成功娶到了西魏的公主,有了西魏的支持后(主要是精神上的),突厥人打败了柔然,成为了漠北新的霸主。

在阿尔泰山脚,狼头旗下,土门建立了第一个突厥汗国,他将部落一分为二,弟弟室点密向西进军,他自己向东进军。

数年后,室点密征服了西域众多的国家,建立了西突厥汗国,而土门可汗向东,征服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成为蒙古草原上的主人。这便是突厥的东西汗国的由来。

跟中原皇朝来往密切的是东突厥。

东突厥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他们算赶上了好时候。

北方游牧皇朝跟中原农耕皇朝一直在玩跷跷板游戏,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跷跷板的支点大概就在长城上吧。

突厥人来到蒙古草原之后,很欣慰地发现,中原处在大分裂的时候,北方,北周跟北齐正在对峙,突厥成了抢手货,成为两方竞相争取的对象,突厥人也没有浪费这样的好时机,经常干一些敲竹杠的事情,谁家嫁女儿就跟谁家好,谁家送钱多就帮谁。

突厥人度过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一直到隋朝建立。

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就没这么大方了,在隋朝天才外交家长孙晟(李世民的岳父)的帮助下,制定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

杨坚在突厥内部扶持了一个小可汗,将自己族人的女儿封为义成公主嫁了过去,并扶持他成为东突厥的大汗。最后,还册封此人为启民可汗。从此,东突厥成为了隋朝的小跟班。

跷跷板的一端偏向了中原皇朝,但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又改变了一切,首先,杨坚去世了,然后,制突厥总设计师长孙晟去世了,最后,一直忠诚的启民可汗也去世了。

怎么重新规划跟突厥的关系成了杨广的责任,从父亲那里得到灵感,杨广也玩起了离间,但离间属于高技术含量的活,杨广没有了长孙晟这样的天才外交家,办法自然简单了些(想培植一个没野心没胆的小可汗),手段又粗暴了一些(刺杀突厥新可汗的宠臣),终于离间不成,却把人家逼到了反抗的道路上。当然,逼人上梁山,自古以来,杨广认第一,没人认第二。

很快,杨广就为自己的粗暴式外交付出了代价。

围城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此时,李密还没有上瓦岗,李渊没有来到太原,杨广也没有搬到扬州。

雁门山脚。

秋风早已经光临这座被称为天下九塞之首的名山险隘,今天来的风除了凉意似乎还带着肃杀之气。

响箭划破长空,百里边疆笼罩在一片飞尘之下。一队骑兵从乱尘中冲出。最前面,一个可汗模样的人翻身下马,仔细观察着眼前的一切。

大道上脚印凌乱,各种物资丢弃一地。显然,刚有一支队伍从这里经过。

此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皮帽之下,深邃的眼睛因为眯着望向前方,显得更细了。

杨广,你就在前面吧。一定要等我。

翻身上马,一声低沉的嘶吼声响起。

走,随我去抓隋朝的天子去!

连破三十九城后,突厥人终于在雁门城围住了他们的目标。

雁门城。

就在数天前,杨广刚逃进了城,他的一生还没有这么狼狈过,包括上次从辽东撤退。

大意了,没想到一向顺从的突厥人竟然敢向他的宗主国发起袭击。

就在这个月初,杨广来到塞外,巡视关防,这样的工作式旅游杨广经常干,检查边区工作之余,深入漠北,体会一下圣人可汗的优越感也是必须的。可刚视察了没两天,他就收到一位内线的密报,突厥的可汗正率十万精骑前来袭击他的乘舆。

惊慌之下,杨广的动作还是很快,迅速撤到了雁门城。

紧接着,杨广就见到了前来袭击他的人。突厥的新可汗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

始毕很快就发起了进攻,他率领的十万大军是突厥的精锐,长于奔袭,善于野战,但攻城就差了点,因为祖先光顾打铁去了,没有好好钻研木工活,一下搞不出足够的攻城器具,只好在城外放箭。

飞箭像蝗虫一般飞进城内,有一支竟然直接射到了杨广陛下的跟前,着实惊了圣驾,杨广不顾形象,当场抱着儿子哭了起来,将两只眼睛哭得像红灯笼。

杨广陛下一生流泪无数,但大多属表演性质,像这样悲从心来的真情流露,好像还是第一次。史官发现了这个历史性时刻,躲着箭雨忠实记录下这一幕,让后人得以了解气吞河山的杨广大帝也有懦弱的时候。

但战场是不相信眼泪的。哭完之后,杨广终于打起精神,布置了防守,又发出了江湖救急令,号令天下兵马速来雁门救驾。

问题是,雁门城已经被围得大雁都飞不出去,密信又怎么能送出去?

在保命这个关键时刻,杨广还是有智慧的,他将诏书系在木头上,然后投到汾河中,送出了这些鸡毛信(可能没插鸡毛)。

听说自己的皇帝被人家围殴了,天下兵马闻风而动,纷纷前来勤王,史书记载,有两路特别引人注意。

一路是王世充率领的江淮劲卒,他是从江都开始出发的,这个距离之远相信大家都算得到,但重点不是王世充不远万里来救难,重点是王世充在这次救难中表现出了仅次于李渊的表演天赋。

得知皇帝被围后,王世充召集了所有的江淮兵马,连老弱病残也在征调之列,此去不在战斗力,而在声势。

一路上,王世充表现得比他亲爹被围了还心急,脸也不洗,头发也不梳,衣服也不换,搞得丐帮不收他都不好意思。到了晚上,王世充找块草堆就躺下眯一会儿。

如果有人问起来原因,他会告诉对方,皇帝正蒙难,臣子怎可贪图安逸。

王世充并没有赶到雁门,但史书里大笔书写了他救难一事,而真正抵达雁门的隋朝大将却湮没在历史当中。可见真做事的不一定能比得了会表演的。

但会表演也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掌握着史笔的。

史书记载还有一路勤王之兵。上面言之凿凿地表示,成功解雁门之围的人是一位十六岁少年。

这位少年是李世民。李世民大概也捡了一个杨广的漂流瓶,当时,他正在雁门郡当兵。于是,李世民找到了长官,提出了一个解围的方法:“始毕可汗举国而来,敢于围攻我天子,是算到我们仓促之间,无法救援。我们要取胜,必须先打破敌人这个想法。”

长官对这个提议很有兴趣。示意李世民接着说下去。

“我们大张旗鼓地向雁门城挺进,白天就张旗数十里,晚上就打鼓。对方一定以为我救兵云集,然后望尘而遁!”

据说,长官采纳了他的方法,向雁门进军,果然如计划所说,始毕可汗惊慌之下,仓促退兵。

这段记录表现了唐太宗少年机智的品性,说明大唐皇朝在这样的天子带领下,开创出一个盛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故事很美好,但并不全是真的,李世民可能真提了这个建议,但并没有得到实施。

当时,李世民就在雁门郡的崞县当兵,而崞县跟雁门城,是雁门郡仅存的没有被突厥人攻破的城池。

雁门城外有突厥人,崞县外也有。大家保住崞县,就是帮忙了,哪里还冲得出去救皇帝陛下。

也就是说,李世民提出这个方案后,领导夸奖了他:你说得很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事实上,一个月后,突厥人的确从雁门城外撤走了,但救杨广陛下的不是王世充的精彩表演,也不是李世民的机智。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是突厥可贺敦(相当于皇后),隋朝义成公主。

十五年前,隋文帝杨坚为了拉拢启民可汗,分化突厥,将宗室之女封为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现在,启民可汗已经去世了,启民的儿子成了新的大可汗:始毕可汗。下一代登基后,义成公主并没有退居二线当皇太后,她再接再厉又干了一届皇后。

没错,不是太后,而是皇后,她能做到这一点,跟突厥人的习俗有关。在突厥,儿子除了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外,还可以迎娶父亲的妻妾(非亲生)。

中原跟塞外通婚由来已久,前有昭君出塞,后有文成公主入藏,这两位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义成公主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和亲公主,她甚至给中原皇朝带来了更彻底更长久的安定,只不过,她用的是另一种特殊的方式。

那还是以后的事情,当下,她就救了中原皇朝一次。

始毕可汗前脚刚出汗廷,义成公主的密信就被送往了杨广的车驾,提前得到消息的杨广才逃脱了始毕的偷袭。又是义成公主给始毕写信,谎称有人进攻老家(北边有急),才让始毕从雁门撤走。

杨广躲过一劫,但隋朝跟突厥之间关系彻底决裂了,不久后,杨广就搬到了扬州,有人说杨广是去扬州游玩,有人说他是去平定江淮的反叛,但也许,在杨广的记忆深处,藏着那些射到他跟前的利箭吧。

狼头纛

回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夏天的太原,突厥人撤走时。

天大亮后,太原人都知道了突厥人退走的消息,大家纷纷前来向李渊祝贺。

李渊微微一笑,表示这不值得弹冠相庆。然后他说出了让满座皆惊的一句:“大家先不要相贺,等我为你们将突厥召而用之!”

开玩笑吧,突厥人又不是宠物,哪是你召之即来的?

没等大家提问,李渊信心百倍地叫人送上笔墨。

写完信之后,李渊吩咐将信放进信封,指令信封上写某某启。

接到命令,书记没有动窝,犹豫了一会儿,他指出了李渊的一个书写错误。

信封上不该用启字,应该用书字。

启是官员给皇帝写信时用的,而书是平等双方的来信。言下之意,突厥大汗是突厥的皇帝,跟我们不相干,给他写信,犯不着这么铺张浪费,用一个书字足矣。

“况且他们又没文化,写个启他们也不懂,用个书糊弄一下看吧。”书记总结道。

长叹一口气,李渊否决了书记的提议,他告诉这名有骨气的书记,突厥人那里也有逃难去的汉人,人家已经扫了盲,再欺负人家没文化是行不通的,现在说好话都怕他们不来,何况轻慢他们。

就用启吧,这是价值千金的一字,就算突厥人现在要千金,我们都要给他,何必吝惜这一个字呢?

这是一个普通的字,这也意味着李渊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通信上写出启字之后,他将跟突厥的关系定了基调。

李渊是臣,突厥是君。

李渊曾经向杨广屈服,现在,他又要向突厥人屈服。

虽然这会让自己丢掉尊严,但没有实力的自尊谁又会在乎?如果我们不能屈服于一人,又怎么做万人之上?

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些付出,总有一天我会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