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隋唐不演义 >

第53部分

隋唐不演义-第53部分

小说: 隋唐不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所有的线索演绎一下,可能会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李元吉极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杀李世民,他是准备一锅端。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并非没有先兆,在前面的杨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许还记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农卿宇文颖,本来李渊劝他去将杨文干忽悠来,这位仁兄却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将所有的真相告诉了杨文干,最后成功将杨文干送上梁山。

我们没有说的是,这位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亲信,同时,必须提醒一点,李元吉的亲信不一定代表着就是李建成的亲信。

又据齐王府的线人举报,李元吉曾经说过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来,李世民是蝉,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只能说,陷身于政治斗争的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元吉很快展现了他的手腕,利用统率诸军的机会,李统帅将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宝等人调到了自己的麾下。

以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拢不来的人才,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包带走。

李元吉还特地要求要检阅秦王府的兵,好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大军。

而这,还不是李元吉的全部计划。

在东宫齐王府费尽心机挖秦王府的墙脚时,李世民也同样在撬东宫齐王府的墙脚,跟李建成们老盯着秦王府一线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没有去打魏征们的主意,他把目标瞄准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将军,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参谋,但他们同样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东宫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此人主要掌控漏刻,说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当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倒下一根电线杆就有可能砸死一个大官的长安,实在是一个低微的官吏,其品阶只有从七品,属七品芝麻官一级。可芝麻虽小,也能影响一张大饼的风味,芝麻官虽小,也同样能决定一件大事的成败。

因为身处东宫,这位王晊探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没有犹豫,他马上将这个消息密报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早知道跟自己的兄弟有火并的一天,但听到这个密报后,还是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计划,细节如下:

在出征之日,李建成将拉着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设宴送行,而李元吉在酒宴上埋伏大汉将李世民拖下,当场斩杀,然后写个秦王暴病而亡的报告。最后李建成进宫逼迫李渊让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继续坑杀尉迟敬德等秦府将领。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准毒的计划。

东宫的剑已经架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决断

李世民曾经身陷沙场,被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团团围住,但要论生平最险恶的时候,大概就在此时。

没有办法,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自己的部属,要求大家集思广益想个办法出来。

到了现在,还有什么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长孙无忌强烈要求先下手为强。

尉迟敬德因为蹲过李元吉的黑狱,火气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犹豫不决,自己就跑路了,以后混江湖去(窜身草泽),反正不会留在秦王府坐着等死。

尉迟敬德一吆喝,长孙无忌马上大喊同去同去,宁愿跑江湖也不当什么劳什子官。

先发制人的建议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后关头,李世民犹豫了。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多年的征战生涯让他养成了果断决绝的性格。而在这件事情上,他第一次举棋不定。

之所以无法下定决心,是因为这个事情不同于跟敌人作战,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而犹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这一起争嗣事件被统称为玄武门之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争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现这样的印象,不能怪读者,因为这正是李世民很多年后积极干预史书编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精心掩盖了玄武门之变的本质。

所谓的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大战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战李渊。

说到李渊,大家可能有一个困惑,明知道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劳苦功高,而且欲望强烈,自己的大儿子还算好说话,为什么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呢?

李渊大概是动过这样的心思,可每当李渊心头涌起这个念头,随之而来的,他就会联想到一些历史事件,并从而否定了自己这个念头。

中国的帝王是很重视历史的,在改朝换代之后,新皇朝一般会马上组织人员修前朝的历史,并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重点工程。如此重视的原因不是为推翻对方感到抱歉,而是要从前朝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对李世民不幸的是,前朝就有一个血的教训。

隋文帝杨坚就曾经废掉了太子,改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后面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杨广弑父夺位,并在十多年间,就将强大的隋朝送上了绝路。

有杨坚这个负面典型在前面立着,李渊就绝不允许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让隋朝的错误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渊的立场之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本质不是兄弟相争,而是父子相争。

这正是困难的部分,对兄弟下手已经不容易,可反抗父亲更难,曾经弑父的杨广已经顶着炀的恶名。

在以孝为先的中国,挑战父亲将成为其一生的污点。而李世民,恰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于是,在突破这最后的道德底线时,李世民变得犹豫起来。他无法把自己的这个顾虑说出口,只能等待着有人能够自己领悟。

秦王府人才济济,终于有人发现了李世民的这个顾虑。

这个人是长孙无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难,劝人兄弟相残已经够不容易,更何况要劝人家儿子打倒老子。但长孙无忌不愧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儿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说辞。

“秦王认为舜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孙无忌突然问道。

李世民奇怪这个问题,但依然很快给出了答案:

“是圣人。作为儿子,他很孝顺,作为君王,他很仁慈。这都是不用说的。”

长孙无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没有出来,他算是孝吗?如果那天舜上粮仓没能及时下来,能称为仁吗?”

李世民如醍醐灌顶,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长孙无忌所说的是有关舜的一个传说,话说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后,瞽叟在井上填土。眼见就要活埋,可没多久,舜又恭敬出现在父亲面前。原来,下井之前舜留了一个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个逃生通道。而这位瞽叟坑儿子的决心似乎很强,又一次让舜爬上粮仓修补,等儿子上去后,他在下面开始放火,幸亏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了下来。

最后,长孙无忌用孔夫子对挖井修屋事件的评论为这次成功的劝说做了总结:

“大杖避,小杖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师的话还是要听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实在事关重大,最后关头,李世民竟然叫来了一个算卦的(应该不是街上现请的)请示一下老天爷的意见。

正在打卦的时候,有一个人大步迈了进来。

此人叫张公谨,魏州人,初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后一直没找到正式单位挂靠,最后经徐世勣跟尉迟敬德介绍才进了秦王府当幕僚。

兄弟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进来之后,看到二少爷还在算卦,气不打一处来,抢过算卦用的龟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为犹豫不决,现在的事情不是犹豫的事情,要是算出来不吉利,难道就坐以待毙?”

是的,问天问地不如问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终于坚定起来。他面向长孙无忌,下了一个命令:

“去把房玄龄杜如晦叫回来!”

长孙无忌出去了,然后长孙无忌回来了,出去是一个人出去的,回来了也没有搞三人行,依然是一个人回来的。没领回二位大学士不是因为那两位躲在哪个道观里找不到,事实上,长孙无忌很容易就找到了对方。

人没带回来,话倒带回来一句:

“请转告秦王,圣上有旨意不让咱们侍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来,必是死罪。对不起了,这一次,咱们就不来了。”

李世民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谋断策的时候,这两位自己最倚重的谋士竟然撂担子。气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们难道想背叛我吗?”

长孙无忌请你们不来,我自有人去请你们。

李世民取下腰间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们人不来,就取他们的首级来。”

当在长孙无忌的引领下,胡子拉碴、体大腰粗的尉迟敬德拿着大刀杀气腾腾出现在房玄龄杜如晦面前时,这两位谋士却相视笑了起来。

第一次不去不是摆架子,只是他们需要确定李世民的决心。

现在刀子都拿出来了,可以确定这位秦王已经下定决心,打倒父亲。

这一天晚些时候,房玄龄、杜如晦跟着长孙无忌进入了秦王府,而为了避人耳目,尉迟敬德独自一人从另一条路绕回了王府。

在这一天的夜里,李世民跟他的智囊团们谋划了一夜,不知道他们谋划了什么,可以得知的是,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已经说过,李世民的对手不仅仅是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另一个老谋深算的李渊。要一举战胜三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无法得知,天亮的时候他们是否找到了真正的方法。但一件突发事件让事情变得直接迅速起来。

天象的暗示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一,长安,观星台。

太史令傅奕登上了观星台。太史令是唐朝太史局的最高领导,其职责是观察天文,修历书。

显然,傅奕是准备观察星象,而奇怪的是,此时并不是夜晚,而是大白天。

上来后,傅奕径直望向了正南方,在正南方的午位,他发现了太白星(金星)的身影。

在中国的星象学家看来,星星的运动并不是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的简单运动,天空的星象是地球上万物命运的投影,通过观察星星的运动,可以预测人世间的万物走向。

傅奕面色凝重,太白星大白天出现在正南方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这个现象在星象学里有个专门术语叫太白经天。

这个太白经天到底预示着什么呢?

按《汉书·天文志》里写,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其著作《五纪论》里写得更直白:经天则昼见,其占为兵丧,为不臣,为更王,强国弱,小国强。

总而言之,有人不想当臣子想当主人,天下因此要兴兵作乱,改朝换代。

很容易,傅奕就算出这个天相说的是谁。

在古代,占星家们将天空划为十二个区域,而与此对应,地面也同样被划为十二个区域,地面上的十二个区域以古代的诸侯国命名,并跟天空的十二区域一一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叫分野,占星家依此来将天象跟地面的吉凶联系起来。

此时,太白金星出现的区域映射到地面,正是秦国。而长安城内正好有一位秦王。

想了一下,傅奕决定违背自己的职责,将这个发现隐藏起来。

两天以后,傅奕明白了什么叫天意如此,他惊讶地发现,太白金星再一次在白天出现在正南方的午位。

看来,天不可欺也,回到太史馆,傅奕慎重写下了一道密奏,并就此天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知道,自己的这道密奏递上之后,必将掀起惊涛巨浪。

在揭示这道密奏上的内容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位傅奕,只有我们了解了他的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行为。

傅奕,相州人,此人精通天文历数,博学多才,早年当过道士,本人又是一个儒生,算得上是一个学者型道士。在唐朝担任太史令,负责夜观天象,日看星盘之外,傅奕还积极参与到唐朝的各项建设当中,可谓成绩相当突出。

除了以上工作,傅奕一生最大的抱负是将佛教逐出中土。在傅奕看来,佛教那些外来的和尚念不好中国的经,他们一不搞劳动生产,二不奉养父母,对社会有害无益。要使中国繁荣昌盛,只有遵从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孔子的儒家学说。

于是,只要有空,傅奕就写奏章,要求关闭寺院,还俗僧尼,将佛教赶出中国。

傅奕的反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除了傅奕比较能说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他是李渊的老朋友,比如,李渊已经把祖宗认到了老子李耳身上,当然要捧道教的场。

但傅奕依然没能把佛教赶出中原,因为佛教同样找到了一个很硬的后台,佛教的后台是李建成。

李建成是信佛的,他还有一个佛教名字叫毗沙门。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傅奕拥有的是今天,佛教却拥有明天,等李建成登基,只怕被消灭的不是佛教而是道教。

而至于李世民,虽然传闻他曾经被少林寺的武僧救过,跟佛教颇有渊源,但从晚年李世民也开始吃金丹来看,他还是信道教的,而且从种种迹象显示,傅奕跟秦王府关系密切。

傅奕到底是忠于职守,写了那道密奏?还是出自私心,作为玄武门之变的一枚棋子在行走?这是一个谜。

李渊已经明白,为了唐朝的明天,他的老大老二只有一个人能站在前台,必须有一个人要在幽禁的生活中度过余生。他甚至已经选定了将要当牺牲品的那个人:二子李世民。下定决心之后,他便在等待一个借口,来帮助自己硬起心肠,将自己曾经最心爱的二儿子幽禁起来,从而结束这一切的争夺。

傅奕的密状送到时,李渊终于找到了这个借口。

六月三日,李渊将李世民叫来,将傅奕的密奏扔到了李世民的面前,然后冷冷地望着对方。

打开密状,李世民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行字:

“太《。KANSHUBA。》白见秦《。炫。》分,秦《。书。》王当有《。网。》天下!”

天下现在是李渊的,归根到底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