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 >

第51部分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51部分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显然是一步险棋。

有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而王闳去说服张步来听自己的安排,无异于“与虎谋皮”。

敢于与虎谋皮的人,大概有两种:一是没能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二是有能耐,而且很自信,相信自己有办法拿下老虎,剥下皮来。

皮被谋走的老虎,也大概有两种:一是没有虎劲儿,也没虎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皮被谋走也无能为力;二是有虎劲儿虎威,但没有相称的虎脑,皮被谋走而浑然不觉。

现在,王闳就要走这步险棋,找张老虎要虎皮去了。

得知王闳要来拜访,张老虎很吃惊,很生气:大家正在对砍,你这是来的哪一套?

但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抬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要来拜访,自己总得有个姿态。

张老虎安排大军列队,迎接王闳,向王示威。

在大军面前,张老虎怒气冲冲地质问王闳:“我有什么过错,你先前攻打我?”

王闳并不害怕,手按剑柄大声应答:“我是奉(更始)朝廷的命令来担任太守的,而您先领兵抗拒,我是在清剿贼寇罢了,怎么能叫过分!”

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张老虎听了王闳的话,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向王闳跪拜,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随即安排隆重的宴会和乐舞,待王闳如上宾。

不仅如此,张老虎还决定,以后郡中政务全部交给王先生处理!之后,张老虎对王闳言听计从。

如果不是正史多处记载如上所述,谁也不信上面的场景会出现。但没办法,王闳就这么自信,张老虎就这么把自己的皮交了出去。

对王闳来说,这当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7年2月,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持节来到剧县,封张步为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太守,张步不禁怦然心动。

张步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二刘(刘秀、刘永)争霸中的分量。

他虽然前不久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但很不满足,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看怎样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起初,为了配合盖延的武力攻伐,刘秀派伏隆招抚地方势力。伏隆刚来到剧县时,张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态度,主动拜见伏隆,表示要约束自己的部队,配合刘秀大军的行动。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张步的处境和动作:

他有野心,也有实力,是刘永封的所谓“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又对更始的高干王闳言听计从,现在还想接受刘秀的册封。

他在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做一笔生意,或者说豪赌一把,看哪个客户能让自己赚得最多。

伏隆对张步的表现很满意,打算封张步为东莱太守。但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这要报经刘秀同意。

于是,办事循规蹈矩的伏隆就对张步说,你静候佳音,我回洛阳向皇上禀报一下。

张步派自己的亲信孙显随伏隆去洛阳,同时给刘秀带了不少贡礼。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刘秀的一贯方针。为了对伏隆的工作业绩表示褒奖,刘秀立即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并且批准他的人事建议,任命张步为东莱太守。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抢占先机,刘秀还特别授权伏隆,县长及其以下的干部他可以自己决定任命,不必报告,事后报朝廷有关机构备案即可。

伏隆又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对张步的任命。

伏隆殉职,刘秀怒了

就在伏隆往返洛阳汇报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来,刘永听说刘秀正在争取张步,而且伏隆的统战工作快做成了,十分紧张。他知道张步手下兵强马壮,绝不能让他倒向刘秀!

于是,刘永急忙派人赶往剧县,封张步为齐王。

沛西之败已经过去半年,刘永躲在湖陵得到了歇息和调整,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到了。

他与刘秀一样,都是扛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但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样,张步就掂量起来了:这边是刘秀,威名满天下,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这边是名声、能力不如刘秀的刘永,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

齐王!这个爵位太诱人了!

所以,当伏隆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摆起王爷架子来,拒绝接受这个任命。

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明显分量很重嘛!

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这一天,两人见面,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底价,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高祖曾经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虽然不能封王,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侯。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只顾眼前,不顾日后呢?”

张步很不以为然。

日后?日后会怎样?日后的事谁能说清楚?现在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谁的爵位高谁光荣。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太专业,还是让别人回答吧。

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刘永双方的出价,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

但是,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就力劝伏隆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发展,以青州、徐州为根据地,好好干它一票。

伏隆不同意,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

张步一不做二不休,接受刘永的封爵,同时拘捕了伏隆。

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很受刘秀信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

面对局势突变,伏隆已有准备,早就写下秘密报告交给一个随从,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赶赴洛阳,向刘秀报告情况。

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历尽艰辛跑回洛阳。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享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安然返回!”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出身于鸿儒世家,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他的九世祖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西汉文帝时,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就是《今文尚书》。

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正值饥荒,他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俩儿到朝廷工作,对爷俩儿十分欣赏和友善。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儿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

猛人中的猛人吴汉出马

面对刘永、张步的猖獗,伏隆被害,盖延难以控制局势的紧急局面,刘秀迅速做出新的部署:

一是改由伏湛接任大司徒职务,同时封伏湛为阳都侯;二是调整东线军事部署,安排豪华阵容,由大司马吴汉挂帅,率建威大将军耿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出征讨伐,盖延配合。

东线刘永等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由于盖延没有对刘永乘胜追击,刘永集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公元27年2月,刘永派使者在封张步为齐王的同时,封另一个割据者董宪为海西王(据郯城,今山东东南部),目的当然是抖擞精神抱成一团,再战刘秀。

面对刘秀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刘永十分头痛。

经过几个月的反省和深思,这一次他也改变了策略:既然刘秀派出了由大司马吴汉率领的豪华阵容,我也不能凑合,结盟张步、董宪,一起接招。

东线的战争扩大了!

本来,时势和刘秀都给了盖延充分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可他只能唱武戏,文戏唱得不怎么样,没能把握好这表现自己和建功立业的时机,可惜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现在时势想造就老盖,老盖没反应,时势只好造就别人了。

那就看吴汉的吧。

吴汉是个很复杂的人,身上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烙印,而他的思想意识、处事方式和所作所为都有着明显的双重性。

比如,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但有时候又不执行命令,擅作主张;他很多时候自律甚严,军纪严明,但有时候又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他贪图功名,争强好胜,但有时候又严格约束自己和亲属,散发自己的田产,甚至临终还请求刘秀不要赦免自己可能犯下的罪错;有的史家说他“刚毅木讷”,另外的则说他没有口才,但有美德。

总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厌恶他的人说他是“屠城悍将”“贪功好杀”,而挺他的人则说他智勇双全,清正廉洁,是“开国良将”。

尽管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明显不足,但仍不失为史家公认的良将,刘秀就很挺他。

其一,吴汉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宛城人,亲戚、老乡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其二,吴汉是个猛人,不,他是个典型的猛人,猛人中的猛人。

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儿,在刘秀手下又有很多机会,表现十分抢眼。

前几年,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每每要扁谁,往往是刘秀提出意向和要求,邓禹出谋划策,制订方案,吴汉负责具体执行。

吴汉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当先锋,无论攻城还是砍人,很少有他摆不平的。

在那些激烈、残酷的对决中,除了在现场直接指挥,吴汉还喜欢率先冲入敌阵,率先登城砍人,激励得手下将士个个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奋不顾身。

其三,吴汉是邓禹极力推荐给刘秀的,而邓禹是刘秀的头号心腹和首席智囊。

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中的部属,真正的发小只是极少的几个同志,如萧县人朱浮,那些为他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文臣武将,多是在路上陆续汇集在他麾下的。

刘秀在河北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投奔到他那儿。

起初,他并没有引起刘秀太多的注意,是邓禹慧眼识人,屡次推荐,他才被刘秀器重,不断被委以重任。

吴汉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每担重任,必建奇功。刘秀当然对他十分满意。

其四,吴汉对刘秀绝对忠诚,或者说是刘秀的铁杆粉丝。

他早在河北安乐县当县长时就崇拜刘秀,盼望能投在刘秀手下效命。

那时,刘秀在河北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毅然弃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历尽艰难险阻,带着一批朋友斩杀王郎的军政干部,数百里奔袭,去投奔刘秀。

刘秀平定河北以后,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劝他登基的心腹和粉丝中,就有吴汉。

去年初,刘秀对刘永下手时,正在对四面八方的对手打组合拳。而吴汉身为国防部长(大司马),也没能专心谋划国防基础建设,正按照刘秀的安排,率领九位将军肃清中原地区的农民武装和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27年的春天,说来就来了。

大司马吴汉去年在肃清中原时,基本上是刘秀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他打哪儿就能摆平哪儿。他在刘秀的指点下,率领豪华阵容,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碰上谁砍谁,如入无人之境,胜负没有什么悬念。所以,肃清中原的战役几乎成了他老吴个人风采的一种展示,同僚称他为“常胜将军”,敌人则闻之丧胆。

但是,老吴这次到了东边来,情况有点不一样:形势有点复杂,过程有点曲折,双方的人马有点混乱,而较量的观赏性则更强了。

第一仗,吴汉想吃掉据守广乐的苏茂。

老吴这样打算是有考虑的。

一来苏茂是著名叛徒,苏茂由更始投刘秀,又由刘秀投刘永,收拾他可以昭告天下:在这群雄逐鹿的时候,谁当孬种都不会有好下场。

乱世之中,谁的骨头软了一点经不住威胁利诱,品格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