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 >

第59部分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59部分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样举贤不避仇不唯亲,受到世人的称赞,大家都觉得这个同志对朝廷忠诚,对人公平。

四是屡辞爵位。

追逐荣华富贵是几乎所有人的梦想,而拥有公共权力是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途径,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只是,总有一些混蛋从不健康的心理出发,采取不健康的手段去攫取,把名利场搞得很脏,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不健康的手段去攫取,稍有荣辱感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内心里想追求什么,婉拒、辞让权力和利益成了一种美德。

比如演员王莽,他对中国政治生态的毒化就长期无法清理。也难怪今天有人感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但是,无论名利场多么让人眼花缭乱,只要取之有道,都是无可非议的;而真诚地礼让自己的眼前利益,至少是值得尊重的。

公元33年,阴家发生入室盗窃杀人案时,阴识辞去侍中职务回家为老人守孝,刘秀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要职交给了阴兴,并加封他为关内侯。这个时候,阴丽华还是贵人,皇后是郭圣通。

有一天,刘秀和阴丽华召见阴兴,打算册封他,连印绶都准备好了,就放在面前。

一听刘秀的意见,阴兴坚决推辞,像大哥阴识一样态度诚恳,语气坚决。他说:“臣并没有攻城陷阵之功,而一家几人都承蒙皇上的恩赐,令天下人瞩目,已经是盈满自溢了。臣蒙受陛下、贵人的恩惠已经深厚,荣华富贵已经到了顶点,不可以再加封,臣从内心里也确实不愿意再受封。”

刘秀对阴兴的谦让之德十分嘉许,不想违背他的愿望。

阴兴不仅感动了刘秀,也感动了姐姐阴丽华。

事后,阴丽华问他为什么像大哥那样推辞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阴兴对自己的姐姐说话,当然也是掏心窝的:“贵人难道不记得自己读过的书上说的话了吗?《易经》上说‘亢龙有悔’,君主宠幸臣子到了极点,就会有悔吝之灾。外戚家往往苦于找不准位置,不知谦逊退让,嫁女必配王侯,娶媳必想公主,我心里想到这儿就很不安。荣华富贵终有极点,人应当知足,矜夸骄奢必然会被人们讥笑。”

阴丽华听了非常感慨,觉得自己虽然贵不可言,仍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后再也不为自己的宗亲谋取官位了。

阴兴用自己至忠至诚的品性感动了刘秀和阴丽华,也感动了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他都言行一致。

公元44年,阴兴被任命为朝廷警卫局局长(卫尉),同时负责辅导皇太子刘庄。

这时候,阴丽华已经取代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刘秀已经废了大儿子刘彊,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为太子,并为刘阳更名刘庄。刘秀已经把自己家小的安危和家国未来的希望都交给了阴兴。

次年,也就是公元45年夏天,刘秀生了一场大病。

他这次确实病得不轻,都要准备后事了。关键时候,阴丽华站出来,让阴兴兼任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职务,在洛阳南宫云台广德殿接受刘秀的临终遗命。

当然,刘秀不久逃过了这一劫。

这时候,刘秀已经把阴兴看做自己亲信中的亲信,心腹中的心腹。

刘秀登基后为了巩固皇权,对外戚和宗室基本上是采取抑制、限制、约束的政策,手下又是徒弟、粉丝众多,文臣武将如云,在这种情况下,刘秀长期给予阴兴极端的信任,只能说阴兴确实有让刘秀眷顾不舍的地方。

一天,刘秀大病痊愈,立即召见阴兴,打算让他取代吴汉,担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权。

阴兴一听,就像十一年前一样坚决辞让。

他跪在地上叩头,流着眼泪,态度诚恳地说:“为了工作,臣不敢惜力,但这样实在有损圣上的威德,我不能贸然接受大司马的职务。”

阴兴的叩头流泪辞让诚心诚意,完全发自肺腑,就连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于是,刘秀尊重他的意见,没有让他接任新职。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说点慷慨激昂的话并不难,难的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而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能心怀高尚,又能言行一致,那他就太值得人们敬仰了。阴兴就是这样很值得我们敬仰的人。

公元47年,也是刘秀登基称帝的第23个年头,阴兴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在他病重期间,刘秀经常亲自登门探望,向他咨询国家大政和朝廷人事。

刘秀比自己的这个小舅子大13岁,对这个小舅子的宠信数十年来有增无减,而演员阴兴也不负导演期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演绎经典。

阴兴有一位堂兄,名叫阴嵩,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哥俩儿一直不和,像仇人一样来往很少。但是,阴兴很敬重阴嵩的威严持重,他决定从工作出发,向皇上推荐阴嵩。

所以,当刘秀前来看望问计时,阴兴诚恳地说:“臣愚蠢,不能全面了解国政得失和干部贤愚,但觉得中直机关的县处级干部(议郎、谒者)席广、阴嵩理论政策水平高,认识能力和办事能力强,有过于一些公卿高干的地方,可以重用。”

不久,阴兴去世了,刘秀觉得他临终推荐的两个干部肯定错不了,就提拔席广为京畿警备司令(光禄勋),阴嵩为中央警卫局局长(中郎将),都是正部级高干。

对于阴兴推荐自己,阴嵩也大感意外,觉得这个堂弟确实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自己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他。

阴嵩掌管御林军十多年,勤勤恳恳,谦逊谨慎,认真负责,赢得了刘秀的信任。

朝廷内外的干部对于阴兴临终荐仇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凡事从工作出发,正派公道,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反观当年王莽家族拽着王政君的裙带一个劲儿往上爬,制造了“一门五侯”的干部人事“奇观”,干脆自己掌嘴算了。

阴兴同志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因为他的这一切,正是老百姓对干部所要求和期盼的:

一是老老实实做事。无论是组织具体琐碎的安全保卫工作,还是跃马扬剑征伐疆场,阴兴都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全身心地去做,而且力求做到最好。

二是干干净净做人。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不仅从不谋私,而且还经常用私财接济同事亲友,身居陋室,手无余财。

三是谨慎谦逊地对待利益。他只知道默默无闻地干工作,不主动追逐名利,反复辞让权位,既表现了高洁的品格,也顾全了大局。

四是公道正派地对待干部。他好交友,善交友,举贤不避仇,不唯亲,不仅把私交处理得很得体,工作又做到了“任人唯贤,公道正派”。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作为榜样的人,不同朝代的干部都应该好好学习。

公元58年,刘秀东汉王朝的第二个皇帝、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亲自下诏,褒扬阴兴,要求干部以为榜样。

诏书说:已故的皇帝办公室主任、警卫局长、关内侯阴兴,执掌禁兵多年,曾随先帝平定天下,军功显赫,本应重封重赏,按照诸位皇舅的待遇,也应该世袭恩泽。但他都坚决辞让,始终安居在街巷陋室里。他辅导教育朕,像周昌一样忠诚耿直,在家仁义孝顺,品行、举止像曾子、闵子一样。他不幸早逝,朕十分哀伤。贤者的子孙,应该给予优待。

刘庄这里说的周昌是前朝的御史大夫,以为人廉洁刚直,敢于直言力谏著名;而曾子、闵子都是孔子的学生,非常讲究仁义孝道。

刘庄对阴兴的评价虽然明显带有外甥对娘舅的浓浓私情,但也基本公允,也是对阴兴的盖棺论定。

这就是阴兴,一个接近完美的干部,在当时看是这样,现在看也差不多。

总而言之吧,阴丽华这兄妹三人,在刘秀登基初期,凭着自己的秉性、才华和品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好评,也取得了刘秀的真正宠信和绝对信任,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时期的刘秀,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一哥大位,对外四出征伐,削平割据,对内则抑制外戚贵族,架空功臣元勋,提拔年轻干部。所以,对皇亲国戚,刘秀基本上是功名利禄要什么给什么,就是不给你实际的公共权力。而阴家哥俩儿,是少有的例外。

第二十六章 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