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17部分

化工大唐-第17部分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爹要是问起来,实话实说就是了,没必要骗爹。”陈晚荣穷过,苦过,也富裕过,深知人的一生三穷三富未必能到老,没打算瞒着陈老实。
  陈再荣想了一下,这才道:“哥,要是爹骂人,你就说是我的主意。我今天得了剑,心里高兴,嚷着要哥请客。”
  他这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陈晚荣心想你也太小瞧我了,大话我不敢说,唯独敢作敢当,这点男子汉气概还有,不至于要你背黑锅。不过,对他这份维护之情很是受用道:“到时再说吧,我们去吃饭。”
  陈再荣嗯了一声,让开道路,两弟兄肩并肩向胡人馆里走去。揉面的胡人一脸的笑容,面裹裹的右手向屋里一伸,身子微躬,热情万分的迎客:“客官,里面请呐!”
  陈晚荣逛过老外的餐饮店,那些服务员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迎宾词好象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是收音机放出来也比他们说的动听,哪有这胡人说的这么热情,好象信徒面对上帝一般虔诚,让人听着就舒服。
  “谢谢!”陈晚荣礼貌周到的道谢。
  “客官,您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让您满意是我们的荣幸!”胡人的笑容更加真诚。
  这话听起来比“欢迎光临”这类的迎宾词更顺耳,陈晚荣心想自己一身补丁衣服,要是在现代社会去逛老外的餐饮店,那些服务员的眼光早就从自己的头顶上望过去了。胡人却把自己当作大爷一般侍候着,视为衣食父母,不由得心气一高,胸口挺挺,顿生一股扬眉吐气之感。
  胡人这话说得比“顾客就是上帝”这类套话更有热情,更动听,陈晚荣不由得自豪的想:不来唐朝不知道在唐朝咱中国人就是大爷!象我这样的赤贫子弟,身上的衣服撂满了补丁,比牛皮还要厚,居然也是香饽饽,比老美还他娘的吃香!
  屋里快步出来一个胡人少年,十六七岁年纪,一袭长衫,要不是他的长相与中原人迥异,单从他的衣着看,还准把他当作华夏人,冲陈晚荣二人一拱手:“两位客官,请随我来。”
  礼节周到,说话热情,就是现代礼仪培训班出来的也不过如此,陈晚荣微微一笑,友好的道:“你先请。”
  很显然,陈晚荣的友好让胡人少年顿生好感,冲陈晚荣友好的一笑:“客官,侍候您是我的荣幸,不敢当您一个请字。有事儿,请您尽管吩咐。”走在头里。
  正是用餐时分,店里的客人很多,人满为患,座无虚席。陈晚荣眉头一皱,心想该不会是吃饭也要排队吧。念头还没有转完,只见四五张桌上正在用餐的食客有了动静,给他们腾座位了。吃好饭的,赶紧离桌,有小孩的忙抱在怀里,一下子就让出了好几个位子。
  让位子虽是小事,看在陈晚荣眼里却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这让陈晚荣想到了在公共汽车上亲身经历的一幕。一次乘公共汽车,陈晚荣给一个老大爷让座位,陈晚荣刚站起来,老大爷还没有坐下去,一个小太妹一屁股坐了下去,把包往膝盖上一放,玩起了手机,旁若无人,好象公共汽车是她家客厅似的,她爱怎么坐就怎么坐。
  陈晚荣在外用餐的次数不少,给人让位子的事情也遇到得也挺多,但象胡人馆总共不过二十来张桌子,一下子就有四五张给你腾位子,比率高达两三成这样的事情陈晚荣是平生第一遭遇到。
  心里一个劲的感叹: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成为胡人向往之地,不仅仅是唐朝的国力强盛,还在于老百姓素质高,有礼貌,相敬若宾,具有大国百姓应该具有的情怀。
  “叔叔,您请这里坐。”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是陈晚荣身边桌子上的一个小女孩忽闪着明亮的眼睛看着陈晚荣,邀请他就坐。
  小女孩不过五六岁年纪,扎着马尾辫,辫子上有一个小小的蝴蝶结,圆圆的脸蛋,明亮的眼睛,超级可爱。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小小年纪居然如此有礼貌,陈晚荣一见之下很是喜欢,坐了下来:“谢谢你,小朋友。”
  “叔叔,不用谢。”小女孩小脸上略带羞色,夹起一片薄薄的羊肉,自顾自的吃起来,姿势优美可爱。
  陈晚荣一瞧她的碗,是一个小碗,碗里除了胡饼泡羊肉汤以外,还有几片薄薄的羊肉。她父亲是一个中年汉子,碗里只有胡饼泡羊肉汤,没有羊肉,心想这做爹的真是心疼女儿,都没忘了给女儿添点羊肉。
  就在陈晚荣打量店里的时候,陈再荣已经吩咐胡人少年送两碗羊肉泡胡饼上来。胡人少年说一声“客官,您请稍候”转身离去,不一会儿功夫就送来两大碗羊肉泡胡饼。
  胡人少年在二人面前一人一碗放好,道声罪这才去招呼其他客人。陈晚荣一瞧,这是一只海碗,份量十足,就是大肚汉也能塞饱。碗里的羊肉汤色泽鲜艳,汤汁浓郁,香气扑鼻,不由得食指大动,夹起一块胡饼送进嘴里,入口生津,满嘴生香,味道真棒。
  就是比起现代名吃西安羊肉泡馍也不逊色,更多了几分胡人的粗犷之风。胡椒味让陈晚荣倍儿舒爽。胡椒在唐朝就传入中土,很受欢迎,唐人喜食胡椒。
  正在陈晚荣大快朵颐之际,小女孩的声音传来:“叔叔,您慢用!”陈晚荣一瞧,只见小女孩正冲他们挥手道别。
  “小朋友,你慢走。”陈晚荣也不会失礼。
  陈再荣也是有礼节之人,挥手道:“小妹妹,后会有期!”
  她的父亲抱着小女孩,冲陈晚荣两人笑道:“二位慢用,我们先行一步。”在陈晚荣兄弟二人走好声中,转身离去。
  和父女二人同桌共餐不过一会儿功夫,父女俩却如此礼节周到,离别时都没忘了打声招呼,让陈晚荣感叹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不是吹出来的,唐朝老百姓的礼节更胜一筹。
  就在父女二人快出屋时,胡人少年忙叫道:“小妹妹,请等等。”飞快的拿起一个拳头大小的胡饼,用刀从中间切开,夹起几块薄薄的羊肉塞在里面,递给小女孩:“小妹妹,你要是饿了,就啃几口。”
  女孩的父亲忙拒绝:“这怎么好意思呢?她吃饭都不要钱,临走再送一个饼,你们这是做买卖,不好啊。”
  胡人少年很真诚:“大叔,您有所不知道,这是我们店里的规矩,小孩吃饭都不要钱,还要另加几片羊肉。您女儿这么可爱,送她一个饼,这不算甚么。”
  陈晚荣恍然大悟,怪不得小女孩碗里有羊肉而她爹却没有,是店家送的。这虽是一种拉关系的手段,不乏生意人的精明,但是这种爱幼之心让人无可指责。
  女孩父亲想了想,这才道:“那我付你们钱。”
  胡人少年忙道:“大叔,不行的。小孩临走时,我们都要送一个夹肉饼。”把饼递到小女孩面前。
  小女孩看着胡饼,并没有伸手接,她父亲道:“香香,接着吧。谢谢哥哥。”
  香香这才接过来,冲胡人少年甜甜一笑:“谢谢哥哥。”
  女孩父亲冲胡人少年挥手:“我们走了。”
  “大叔,您走好!以后常来!”胡人少年相送。
  女孩父亲很是感动:“我一定来!”抱着女孩出屋而去。
  这一幕,店里的食客看得清清楚楚,赞叹不已。陈晚荣心想这些胡人做生意还真有手段,怪不得店里的生意如此红火。
  要是在现代社会,胡人少年这样送饼的话,早就接过去了,有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也是白占,陈晚荣再次为唐朝不一样的社会风气所折服。赞其“路不拾遗”也许太过,至少还不占人便宜,要人不服都不行。
  “再亏不能亏宝宝”,陈晚荣想起了一句儿童用品广告词。现代社会那些做儿童用品的商家嘴上说得个山响,说不能亏孩子,其实把五块钱的东西标价五十甚至更高卖出去。更让人气愤的是那些黑心商家,居然还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孩子,三聚氰胺满天飞。
  他们要是知道胡人馆的做法,一定会羞煞!
  陈晚荣很是感动,这趟胡人馆没有白来,就算陈老实心疼钱,骂自己一个狗血喷头,也值了!绝对值了!
  第十五章 满载而归(下)
  陈晚荣心情舒畅,这饭吃得倍儿香,不多一会儿功夫一大碗羊肉泡胡饼就下了肚,非常惬意的放下碗,打个轻嗝儿,还真是满足。
  胡人少年用一个木制托盘端了两个半杯热水,在陈晚荣和陈再荣面前一人一杯,还有一个小碗。陈晚荣看得不明所以,只见陈再荣端起半杯热水,含了一口在嘴里漱口,然后吐在空碗里。恍然大悟,唐朝没有餐巾纸擦嘴,用丝巾对于这种小饭店来说太昂贵,就用一杯热水漱漱口,方便适用,心里对胡人馆的细心很是赞赏。
  这种细密的思虑,周到的服务,那是宾馆的待遇,一个乡下饭馆有这种服务态度,陈晚荣不感叹都不行。
  略一打量店里,那些吃完饭的食客用热水漱了口,这才会帐离去。他们把漱口水吐在碗里,而不是随地乱吐,更没有把吃剩的食物乱扔,而是整齐的堆在桌上,是以店里人虽多,却是很干净清爽。陈晚荣亲眼见过一些现代社会这种乡下小店,地上堆满了垃圾,好象是垃圾场似的,清洁卫生哪能和胡人馆相比。
  唐人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象我们现在随处吐痰,乱扔烟蒂,乱丢果皮,陈晚荣意外的发现了唐人又一美德。
  漱完嘴,会了帐,陈晚荣这才出店。胡人少年一直送到门口,热忱万分的说“客官,您请走好!请您常来!”
  如此周到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要不常来都不行,陈晚荣扭头看着胡人馆,心中生起一股恋恋不舍之感,不由得想起了“南橘北枳”的典故。
  橘在水土适宜的南方是甘甜可口的甜橘,在水土不适宜的北方却是苦涩的苦枳,胡人历来被视为“不通教化、不懂礼仪”,被斥为蛮夷,在唐朝他们吃我们一样的饭菜,说中国话、行中国礼仪、穿中国服装,彬彬有礼、为人热忱,实在是让人惊奇的事儿。
  也许,这就是大国教化、大国文明、大国礼仪的非凡之处,蛮夷可变君子!
  难怪西方学者惊呼:中国人具有同化征服者的法宝!凡是征服中原的异族最终都给同化了,因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虽是一点小吃,不是山珍海味,但陈晚荣心情舒畅,这餐饭吃得异常舒服,比起美味佳肴还要让人惬意,吃出了一身细汗,身上暖烘烘的,好象揣着一个火炉,冷风吹在身上一点也不冷。
  身边的陈再荣也如他一般,满足之极,不住的轻轻吐气,仿佛热能过多急于渲泄似的。
  前面有一个“钟氏石灰铺”,陈晚荣踩着轻快的步子行了过去。还没到铺子,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石灰味。陈晚荣不由自主的抽动鼻子,进了铺子。
  铺子里堆着如山般的石灰,块状的生石灰,还有吸收了空气中水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熟石灰,疏松如面粉,散落在角落里。
  不少人正在选购石灰,店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忙着招呼主顾,两个伙计在他指挥下忙着帮主顾搬石灰,装石灰,白色的石灰粉尘沾在身上灰扑扑的,和那个做胡饼的胡人有得一比了。
  石灰是一种方便适用的建筑材料,石灰和水泥一样,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因为有了石灰,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干燥、通风条件好,宜于家居。
  公元前七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在使用石灰,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在使用,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
  石灰在日常生活中很平常,平常得都引不起我们的注意,但其色泽洁白,颇受文人青睐。明代大政治家于谦就有一首著名的《石灰吟》,他在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以诗明志,即使烈火焚身,也要留得清白在人间,他也做到了。
  与于谦不同的是,唐朝僧人释绍昙的《石灰诗》写的是石灰的功用“炉鞴亲从锻炼来,十分确硬亦心灰。盖空王殿承渠力,合水和泥做一回。”这诗很好的道出了石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这位小兄弟,你可是要石灰?”店老板迎上来,一脸的笑容打着招呼,没忘了自我推销:“我这里的石灰很好用,都是过硬的好货,过了心的,不好用你可以退。乡亲们做粪坑,造房子都是从我这里拿。”
  听了他包退抱换的推销话,陈晚荣好象回到现代社会参加产品促销会一样,倍儿亲切,心想这推销艺术在哪里都一样,我们的祖先在唐朝就运用得如此纯熟。
  就在陈晚荣转念头这当口,只听一个粗壮的声音嚷起来:“钟掌柜,这块没过心呢,我给你拿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庄稼人从背篓里抱出一块四五斤重的石灰,敢情是烧制时间不够,没有过心,还是石灰石。
  “行,肖老弟,放到这边来。”钟掌柜一点也没有因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退货而觉得丢面子,很是热情的招呼起来。
  姓肖的庄稼汉迟疑着道:“先称一称,你再给我换。”
  “称甚称,差不多五斤,这块给你。”钟掌柜非常爽气的抱起一块七八斤重的石灰,递向姓肖庄稼汉。
  姓肖庄稼汉忙推拒:“钟掌柜,这不行。你那块怕不有七八斤,多了好几斤呢,你太吃亏了。”
  “甚吃亏不吃亏的?你搬来搬去不费时光嘛,多余的是我赔你功夫的,就这么定了。”钟掌柜把石灰放在肖姓庄稼汉背篓里。
  姓肖庄稼汉愣了一阵,这才赞道:“钟掌柜,你够意思。我有事,先走了。”
  “好嘞!走好!常来!”钟掌柜热情的挥挥手。
  姓肖庄稼汉很是感动,冲钟掌柜挥手:“钟掌柜,你够意思,我一定多照顾你的买卖。”背着背篓,脚步轻快的离去。
  说换就换,没有二话,这才叫诚信经营!哪象现代社会的商家,买东西的时间笑脸相迎,出了问题就是一张冷面孔。买个手机有问题,还要你自己去找权威部门化验,凭质量报告单来换。或者是你等着过两礼拜再换,两个礼拜后还有两个礼拜,两个礼拜重两个礼拜,等到事情处理下来世界末日都到了。
  陈晚荣一边感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