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180部分

化工大唐-第180部分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我才明白,她是在告诉我,我该走了,不能再留在家里了。于是,我就离开了,后来遇到老爷,收留了我。”
  没想到她还有如此一段凄惨地身世,怪不得她对郑晴忠心耿耿。只要稍有良心之人都会如她这般。
  郑周氏在青萼头上轻抚道:“丫头,你说地对,晚荣这是第一朝上朝,也是最后一次上朝。晚荣,你不要有所顾忌,明天就去上朝吧,不要辜负了皇上一番心意。”
  经过青萼一说故事。陈晚荣终于明白过了。睿宗是在布一个局,是为了不让人再来害陈晚荣。一个从八品的散官根本就没有资格上朝。而皇帝钦点,还要太子带着上朝,那是在告诉那些想害陈晚荣的人,陈晚荣和皇上、太子有莫大的关系,你们想害他,仔细掂量清楚了。
  顺带还给陈晚荣带来名气、声望,那些朝臣会侧目,以后陈晚荣要办事,官员们多少都会给点面子。即使游思平复生,也不敢再那般凶狠的对付陈晚荣。
  一切都为陈晚荣安排好了,他是个知趣的人,以后不要再来惊动皇上太子了。如此一来,也算是报答了陈晚荣救治睿宗的情份。睿宗这份机心虽然绕了些,却是让人叫绝!可以断言,从此以后,陈晚荣做事,阻力会少很多,除非是权臣要为难陈晚荣。
  陈晚荣站起身向青萼一抱拳:“多谢青萼妹妹点醒。”
  “没看出,你还有一颗玲珑!”郑晴在她鼻子上刮一下,开起了玩笑。
  青萼破涕为笑:“要不是我经历过,我也想不到呢。”
  “以后你有事你只管说,我一定帮你。”陈晚荣大包大揽。
  青萼浅浅一笑道:“你记住就好。”
  摸摸脑袋,睿宗这个在历史上有名的无作为皇帝居然还有这一手,玩起阴谋来一点痕迹也不露。陈晚荣把最近几天地事细细一回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睿宗要他来长安就是要给他一道“护身符”。原本以为睿宗是要当面致谢,还真是低估他了,又有点好笑。
  反正这事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散官也是官,品秩虽低了,却正适合陈晚荣。散官无职事,陈晚荣可以挂着官名做化工,又不用为朝廷出谋划策,两得其美,合何而不为?
  当下说些趣事笑话,直到天黑,吃过晚饭,和郑晴出去逛了一阵,这才回来歇息。第二天,正睡得香,就给一阵打门声惊醒,陈晚荣含含糊糊的问道:“谁呀?大清早的敲甚门呢?”
  “再不起来,就来不及上朝了!”郑晴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陈晚荣这才记得今天要上朝,不出意外这是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上朝,应该珍惜,手忙脚乱的起来开了门,郑晴端着热水进来:“快洗洗。”陈晚荣应一声,开始洗脸。洗完脸漱口,一通忙活,总算做完了。青萼端着半碗粥进来,放在桌子上:“官老爷,快点吃哦,吃了去上朝!”几分调笑,抿着嘴唇偷乐。
  “这点,够吃么?再拿点来!”陈晚荣很不满意的看着碗。
  一向依着陈晚荣地郑晴这次可不听了:“上朝要少吃点,别吃那么多。”
  陈晚荣奇了,问道:“人人象你这样,那些官员上朝还不给饿死?”
  郑晴卟哧一声笑出来:“人家也是为你好嘛。那些官员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上过无数回朝堂,早就习惯了。你是第一次上朝,要是吃多了,到时一个不好,那不难受?我都是听吴叔说过,只有忍着。”
  陈晚荣终于明白过来了,她是担心陈晚荣在朝堂上想上茅厕。皇帝当前,陈晚荣想去方便,还真是尴尬事,这种小事是得计算在内。陈晚荣无话可说,只好依她,几口喝下去,略为垫巴一下,这才在郑晴地帮助下穿好青衫官袍,佩好铜鱼袋,对着铜镜一照,还真点官样,不多,就那么三分而已。
   第八章 第一次上朝
  在郑晴和青萼的簇拥下,陈晚荣出了屋,只见天色黑沉沉,根本就没亮,嘟囔一句:“这么早上朝,还要不要人活呀?”
  郑周氏迎上来,笑着安慰道:“晚荣,别发牢骚了,就一次,好歹也忍着了。”
  说得也有道理,不出意外,这是陈晚荣这辈子唯一一次上朝,再苦再累也得忍了,更何况早起了,点头道:“谢岳母提醒。”
  “快去吧,不要迟到了!”郑周氏带着郑晴和青萼相送,来到坊门,却见坊间紧闭,还没有开。“咚”的一声响,街鼓已经响起,门吏打着呵欠,趿着鞋,拿着钥匙,晃悠着出来开门。
  长安城门的启闭有严格规定,均以鼓声为号。清晨开门,鼓声要敲三千下,这只是规定,并不是非要三千下,从早上五更二点一直敲到可以看见远处物体时为止,这叫“辨色而止”。
  早晚皆用鼓声为号,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唐人把这鼓声叫做“”。按照规定,鼓声响起,首先开启的是四周的城门,然后才是坊门。只听门吏扯着嗓子吼道:“坊门开……”钥匙抖动,打开坊门。
  陈晚荣来长安多次,哪次不是睡到天明方醒,这是第一次见到坊门开启,闻着如雷般的鼓声,不由得好笑。以往虽也听到这鼓声,人在睡梦中当做催眠曲,今天听来却是惊心动魄。
  郑晴依偎在郑晴身边,陪着陈晚荣出了坊门。陈晚荣笑道:“你们回去吧。我这就过去,东宫离这里很近。”
  “不嘛,再送一程!”郑晴不想分别。郑周氏以为陈晚荣今天上朝是莫大的荣耀,也不想马上回去,道:“我们再送送。”
  正说间,只听陈再荣地声音响起:“哥,快点。”紧接着是蹬蹬的脚步声,陈再荣出现在面前。
  “伯母,大嫂。你们回去吧。我带哥去。”陈再荣冲郑晴母女道。
  有陈再荣来接,自然是放心了。郑晴笑道:“早点回来哦。”在陈晚荣耳边压低声音道:“人家给你做好吃的。”早上只给喝了半碗粥,有些歉意。
  陈晚荣笑言:“知道啦!再荣。走。”两人大步而去,郑晴她们直到不见陈晚荣身影这才回转。
  还没到东宫,鼓声已经停了,长安又恢复了喧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李隆基骑着一匹骏马,驻马道旁,正在望,见陈晚荣兄弟二人过来。一拍马背迎上来道:“没搅你好梦吧?”
  陈晚荣忙行礼道:“见过太子!回太子,早起有益身心康健。”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你这嘴总是有说的。上马吧。”一个兵士牵过一匹马,陈晚荣接过缰绳,翻身上马。李隆基看在眼里,点评道:“挺熟练,没少骑马?”
  陈晚荣如实回答:“太子有所不知,我家里有一匹还算过得去的马,每天早上都得起来溜马。时间长了,也就熟了。”
  点点头。李隆基一挥手道:“走。”一拍马背。走在头里。陈晚荣、陈再荣、高力士、杨思勖、王毛仲忙打马跟上去。
  唐朝的朝会在大明宫举行,东宫离大明宫很近。顺着街道往北,经过光宅坊,很快就到了丹凤街,顺着街道往东走。丹凤街是大明宫外的大街,宽176米。现在的丹凤街热闹非凡,高车大马络绎而来,经过丹凤门,进入大明宫。
  偶有骑马官员看见太子,向李隆基行礼,李隆基只是摆摆手,说声免礼,驱马而去。陈晚荣他们忙跟上去。
  大明建在龙首塬上,依地势而建,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墙体均是夯土版筑,墙基宽十点五米,城角、城门处包砖加宽,上建城楼、角楼。
  共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其东为望仙门,其西为建福门。北面正中就是著名的玄武门,唐太宗正是在这里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开始了著名地“贞观之治”。玄武门东边是银汉门,西边是青霄门。东城墙有左银台门。西城墙北有九仙门,南为右银台门。
  一观大明宫究竟是陈晚荣的心愿,只是一直未得机会,今日方才有幸,陈晚荣自然是要好好观瞻一番了。过了丹凤门,再经过夹城,陈晚荣一瞧,顿时为大明宫内雄浑建筑惊呆了。
  远远看见虎踞龙盘地含元殿。含元展是大明宫的主殿,离丹凤门六百米。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间,每间宽五点三米。主殿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曲尺回廊把两阁与主殿连接起来,呈凹字形。
  含元殿原本就建在龙首塬上,地势本来就很高。然而,含元殿并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建在离平地接近十六米地地基上,更形雄伟,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在含元殿可以俯瞰整个长安。“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正是其巍峨气势的写照。
  含元殿殿基东西长近七十六米,南北宽接近四十二米,四周有宽五米的副阶。主殿前是一条宽七十八米,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铺以花砖,中间为御道,两侧为边道。
  含元殿主要举行重大庆典,称外朝。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很好的说明其用途。
  现在唐朝地主要朝会场所是在宣政殿,称为中朝。宣政殿在含元殿正北三百米处,殿基东西长七十米,东西宽四十米。殿前设有中央官署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御史台。
  宣政殿以前近百米处是紫宸殿,称为内朝。重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大明宫以含元、宣政、紫宸的外朝、中朝、内朝布局,影响深远,为后世仿效,紫禁城地太和、中和、保和便是依据这一布局而来。
  杂役奔走来去,忙着牵马赶车,却没有人说话,鸦雀无声,秩序井然。陈晚荣下马,把缰绳交给一个杂役。学朝臣们一样,整理一下衣衫。跟着李隆基去了。陈再荣他们给杂役领到一边去了。这里是皇宫,太子的身份虽然特殊。也不需要护卫了。
  朝臣们三五成群,快步向宣政殿行去。现在天色微明,不过六点左右,这么早上班,要是在现代社会。肯定会给人骂为盘剥了。宫里已经一片忙碌景象,陈晚荣不得不感叹古人勤于政事了,要是在现代社会,这时还在蒙头睡大觉,最多也就是起床。为上班做准备。
  唐朝进士施肩吾感慨上朝之早,写下了《冬日观早朝》诗句,诗人在诗中写道“紫烟捧日香炉动,万马千车踏新冻。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当朝臣上完朝快回来时,美人还在睡大觉,由此可见其早了。
  古代皇帝追求的就是一个早字,往往以是不是按时上朝作为衡量皇帝是否勤政地标准。若是有皇帝没有正当理由而一日不早朝,言官们就会进谏。恳请皇帝按时视朝。
  陈晚荣第一次上朝。既有几分惊喜,更有几分新鲜。四处打量,只见大明宫里还有许多建筑,却是叫不上名称。
  大明宫北部是园林,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前两百米就是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是著名的太液池。麟德殿在大明宫的西北部,是皇帝举行宴会、看乐舞、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大明宫一重要去处。
  唐朝皇帝姓李,自认是老子的后人,特别推崇道教,是以在大明宫建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这些道教建筑。另外还有数十座别殿、亭、观,其建筑数目极是众多,陈晚荣哪里知道这些,所见者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纵是如此,陈晚荣也是暗暗咂舌,为大明宫精美、宏大地气势所折服。
  大明宫本是唐高祖李渊的避暑夏宫,初名永安宫,之所以叫做大明宫还有一个带有三分神话色彩地典故。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被迫退位,做起了太上皇。都知道李渊这人喜好享乐,爱酒色,一旦没有了政事,享乐之心更胜,很是后悔在做皇帝时没修建享乐去处。当时唐朝只有一个宫殿,就是太极宫,太极宫位于城西,低矮潮湿,李渊很不满意。
  太极宫之所以潮湿,是因为长安地地势东高西低,城西多受水灾,而城东干燥洁净,是以高官重臣地府邸往往在城东。
  李渊无处享乐,心中愀然不乐,唐太宗朝觐时就问他为何不乐,李渊在这个一心图治的儿子跟前不好意思说。一连数次,他都没有说,唐太宗就去问窦太后,窦太后这才言明李渊地心病。
  瞧着闷闷不乐的李渊,唐太宗心里不好受,决定给他造一座避暑宫殿,取名永安宫。唐太宗并没有增加赋税,更没有动用国库的钱,而是把自己私用地钱财捐出来。哪里知道,动工没多久,李渊就病逝了,唐太宗心想父亲死了,还有母亲,造好给窦太后住便是。
  工匠们在挖地基时,地下突然发出耀眼的金光,工匠们不敢再挖,便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也觉得不可思议,带着魏征和房玄龄亲临工地,命令继续挖。挖了一阵,出现一物光芒四射,耀人眼睛,原来是一面古铜镜。
  这面宝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面若太阳,金光闪闪,背若月亮,清辉可鉴,四周花纹古朴,尘埃不沾。唐太宗不识得,就问房玄龄。房玄龄和魏征推脱一阵,还是魏征开讲,这是一面秦镜,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里。
  秦镜特异征在于,若从正面来照,则出现人的倒影。若以手抚胸,则可见人地五脏六腑。影象清晰,纤毫可见。更有一桩特异外,就是此镜能明真伪、辨忠奸。不过,秦始皇只是用秦镜来照宫娥彩女,但有“胆张心动者”,便是异心者,处而斩之。
  秦亡以后,刘邦入咸阳,丞相萧何做了一件很有远见地事情。就是在诸将争夺金银财宝时,萧何却把秦国图书、典籍取走。这为汉高祖了解天下大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顺带拿走的还有这面秦镜。因而。汉祚得以流传。到了汉末,天下纷乱,秦镜就不见了,不知流落何处,没想到竟是在这里重新找到。唐太宗自然是欢喜了。
  魏征向唐太宗祝贺:“今日秦镜出世,大唐江山万古长存!此乃陛下洪福,臣等贺之。”
  唐太宗可不这么看,笑道:“朕有一面胜秦镜千倍万倍的宝镜,何须这无用之物。朕之宝镜便是魏征!”
  魏征忙辞谢:“微臣何能。敢与秦锐比高下?陛下谬奖!”
  唐太宗正色解释:“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